毛澤東撰寫的抗日“出師表”——《祭黃帝陵文》
趙寶云
國共產黨新聞網 2011年06月16日13:39
來源:《人民政協報》
1936年12月張學良、楊虎城發動“兵諫”蔣介石抗日的“西安事變”后,為實現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國內政治局面,中國共產黨捐棄前嫌,竭盡全力促成“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最終實現“西安事變”和平解決,為國共聯合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創造出一定的社會環境。
在這個背景下,1937年4月5日,在中華民族祭祀祖先的傳統節日清明節之際,為進一步營造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聯合抗日的社會輿論,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分別派出代表,共同赴位于陜西黃陵縣橋山的黃帝陵,舉行國共兩黨共同公祭黃帝陵儀式,這是國共兩黨自成立以來,首次在同一地點、同一時間、共同公祭中華民族祖先黃帝陵。中國共產黨派出的公祭代表是林祖涵(林伯渠),中國國民黨派出的公祭代表是張繼。兩黨公祭代表在公祭儀式上,分別宣讀兩黨的《祭黃帝陵文》,中國共產黨的《祭黃帝陵文》系毛澤東親筆撰寫,這是中國共產黨人撰寫的首篇《祭黃帝陵文》,祭文全文如下:
中華民國二十六年四月五日,蘇維埃政府主席毛澤東、人民抗日紅軍總司令朱德敬派代表林祖涵,以鮮花時果之儀致祭于我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之陵。而致詞曰:
毛澤東
毛澤東撰寫的《祭黃帝陵文》,除開頭說明致祭時間、致祭人職務、致祭人委派的代表、致祭禮品等情況外,祭文正文采用漢語四言古體,祭文正文共56句。祭文正文按其內容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前8句,該部分用言簡意賅的簡約語言,高度濃縮的精辟概括出軒轅黃帝的偉業。
第二部分包括第9句至第28句,該部分追溯了自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以來,日本帝國主義不斷發動和擴大對中國的侵略,中華民族正面臨著亡國滅種的危險境界。
祭文的主體部分是第三部分,包括祭文第29句至第56句,篇幅正好占祭文全部正文的一半。該部分是祭文的精華部分,具有十分鮮明而濃厚的現實政治色彩。其內容表達了中國共產黨人三點抗日思想:一是表達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為實現“北上抗日”的愛國使命,從江西中央革命根據地出發,行程二萬五千里,“萬里崎嶇,為國效命”,歷經艱險,來到抗日前線,志在“還我河山,衛我國權”的抗日決心。二是發聾振聵地向全國各黨各界提出,“民族陣線,救國良方”的抗日主張,號召和呼吁“各黨各界,團結堅固,不論軍民,不分貧富”,團結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共商抗日國是,共謀抗日大計,共同抗日救國。三是充滿信心地正確指出,“民主共和,改革內政,億兆一心,戰則必勝”,即通過改革國內政治,廢除國民黨一黨專政,實行國共合作的抗日民主政治,動員和團結全國四億民眾,堅持持久抗戰,中國必將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從而有力駁斥了當時在抗戰問題上,國內某些人散布的“亡國論”、“速勝論”等謬論。
毛澤東為中國共產黨人撰寫的首篇《祭黃帝陵文》,除4月5日由林祖涵在國共兩黨共同舉行的公祭黃帝陵儀式上莊重宣讀外,還于4月6日在蘇維埃中央政府機關報《新中華報》上公開刊登發表。《新中華報》編輯部所加按語中的中國共產黨人“誓死為抗日救亡之前驅”,乃是對毛澤東《祭黃帝陵文》主題思想的精辟概括。
1937年清明節之際,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首次在同一地點、同一時間、共同公祭中華民族祖先黃帝陵幾個月后,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陜西洛川舉行政治局擴大會議,會議通過了中國共產黨提出的抗日救國十大綱領,制定出中國共產黨堅持全面抗日的正確路線。會議結束之日的8月25日,中共中央軍委發布命令,中國工農紅軍正式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朱德任總指揮、彭德懷任副總指揮、葉劍英任參謀長、左權任副參謀長、任弼時任政治部主任、鄧小平任政治部副主任。全軍共轄第一一五師、第一二○師、第一二九師3個師,共45000人。中共中央軍委發布上述命令的當日,朱德、彭德懷、任弼時一行,從洛川縣出發前往黃陵縣拜謁了黃帝陵。當朱德一行來到黃帝陵拜謁時,毛澤東親筆手書的《祭黃帝陵文》原稿,還原封不動地陳列在黃帝陵所在的軒轅廟內供案上。于是朱德一行一邊仔細閱讀毛澤東撰寫的《祭黃帝陵文》,一邊品味領會祭文的深刻內容。任弼時認真品味領會祭文的深刻思想后,言簡意賅地指出:“這是我們共產黨人奔赴前線誓死抗日的‘出師表’。”如今毛澤東撰寫的《祭黃帝陵文》已刻寫成碑文,聳立在黃帝陵所在的軒轅廟內西側。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