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大事記(1949~1979)
一 農林水利篇
1949.11.8~11.18 水利部在北京召開全國解放區水利聯席會議。傅作義部長致開幕詞并作會議總結報告。李葆華副部長作關于水利建設方針和任務的報告。
1950.6.30 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開始了解放區土改運動。黨明確規定土地改革的總路線和總政策:依靠貧農、雇農,團結中農,中立富農,有步驟地、有分別地消滅封建剝削制度,發展農業生產。
1950.7.27 湖南大通湖蓄洪墾殖工程完工,可蓄水22億立方米。大大減少長江中下游平原及洞庭湖沿岸的水災。
1950.11.6 治淮委員會成立,曾山為主任。
1951.2.14~2.24 全國林業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擬定了有關護林、封山育林、造林及森林合理采伐與合理利用問題的條例草案。
1951.7.10 淮河上游石漫灘水庫完工,可蓄水4700萬立方米,灌溉農田9萬畝。
1952.1.5 山東省黃河入海處減凌分水工程完工。
1952.3.31 荊江分洪工程完工,分洪區蓄水量可達50~60億立方米。
1952.9.13 陜西榆林至甘肅酒泉的防沙林帶建成,造林129000多畝。
1953.7.9 政務院第185次會議通過《關于發動群眾開展造林、育林、護林運動的指示》。
1953.8.2 河北省獨流減河工程完工,完全減除了天津市和津浦鐵路的洪水威脅。
1953.9.19 河南省境內引黃(河)濟衛(河)工程完工,修筑渠道4945公里,可灌溉農田72萬畝。
1954.1.14 新華社報道,全國有近半數的農戶參加了農業互助組。
1954.1.28 政務院第204次會議通過《關于加強災害性天氣的預報、警報和預防工作的指示》。
1954.5.13 我國第一座大型山谷水庫----北京市郊區永定河官廳水庫竣工。蓄洪量22億多立方米。
1954.10.14 武漢人民戰勝長江特大洪水。
1954.11.6 安徽霍山佛子嶺水庫建成,看蓄洪水5億立方米。灌溉農田70萬畝。
1954.12.16 國務院發布《關于建設國營友誼農場的決定》。
1955.7.22 《人民日報》社論指出,1954年我國糧食產量達3390億斤,平均每人560多斤。
1956.3.23 全國新修農田水利的五年計劃提前超額完成,原計劃在五年內擴大農田灌溉面積480萬公頃,現已達到800萬公頃。
1956.4.3 全國已完成造林面積610多萬公頃。
1956.6.14 我國最大的產棉農場在新疆建成,面積42萬多畝。
1957.4.23 農業部、林業部、水利部、衛生部、文化部、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全國科普協會聯合發出通知,要求加強農村中的科學普及工作。
1957.5.24 全國水土保持委員會成立。
1958.4.4 國務院第74次會議通過中共中央和國務院關于在全國大規模造林的指示、國務院關于利用和收集我國野生植物原料的指示。
1958.5.25 毛主席和其他中央領導參加十三陵水庫義務勞動。
1958.7.23 全國玉米雜交工作促進會召開。
1958.8.29 中共中央發布關于在農村建立人民公社的決議。
1958.10.21 全國土壤普查工作會議召開。
1958.12.9 黃河三門峽截流成功。可造成一個3500平方公里的水庫,容水量647億立方米,灌溉農田4000萬畝。
1959.10.24 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開展大規模興修水利和積肥運動的指示。
1959.12.26 丹江口水利樞紐工程截流。
1960.1.1 黃河劉家峽水利樞紐工程截流。可形成水庫面積100多平方公里,灌溉農田1500多萬畝。
1960.2.24 黃河青銅峽水利樞紐工程截流。使寧夏地區形成一個面積1000萬畝的黃河平原灌溉網和山區揚水灌溉網。
1961.3.17 珠江三角洲排灌電力網一期工程建成,受益農田250萬畝以上。
1962.10.8 國務院發出保護和利用我國野生動物資源的指示。
1963.3.28 全國農業科學技術會議召開。
1963.5.2 全國植物保護工作會議召開。
1964.5.27 全國植棉模范吳吉昌創造“棉花芽苗移栽法”。
1964 中共中央八屆十一中全會發表關于“農業學大寨”的決議。
1966.3.20 全國家畜血吸蟲病防治會議召開。
1968.3.11 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的科學工作者和各地的農業技術人員密切配合,經過六年的努力,使長期難以解決的馬鈴薯退化問題找到了解決途徑。
1968.9.24 安徽省舒(城)、廬(江)干渠工程竣工放水。干渠全長80多公里,可灌溉農田92萬畝。
1969.7.8 河南林縣紅旗渠工程歷時九年建成,總干渠長104公里。紅旗渠建成后,林縣水澆地面積從不到10000畝擴大為600000畝。紅旗渠工程之建成,創造了“人間奇跡”。
1969.9.23 江蘇江都水利樞紐工程建成,可灌溉農田250多萬畝。
1970.5.18 橫貫豫、皖、蘇三省的水利工程,開挖新汴河、治理沱河工程全部竣工。
1970.7.2 我國一條大型人工河----湖北漢北河竣工,全長110多公里,可灌溉農田100多萬畝。
1972.5.16 新華社報道,去年南方水稻良種面積已占水稻總面積的80%左右;雜交高粱占高粱播種面積的20%;雜交玉米占玉米播種面積的三分之一;小麥抗銹、抗倒伏、高產品種已在全國普遍推廣。
1972.10.10 我國解放后大規模治理遼河,取得重大成就。遼河上游和支流共修建水庫220座,修筑堤防4500公里,全流域共有電力排灌站920處,可灌溉農田1100多萬畝。
1972.12.10 新華社報道,今年我國糧食總產量可達4800億斤。
1973.12.21 新華社報道,五年來全國已有800萬知識青年上山下鄉。
1974.2.23 丹江口水利樞紐工程初期工程建成。
1975.10.7 我國培育的多個水稻新品種,培育成功。
1977.10.23 新華社報道,危害我國數千年的東亞飛蝗之災,已被我國人民和科學工作者控制,我國已連續十多年沒有發生蝗災。
1978.1.4 第三次全國農業機械化會議召開。
1978.8.10 新華社報道,解放以來,我國農民綜合治理江河和改造農田,使全國出現了70000多座大中型水庫,興修了近百條排洪排澇人工河,全國近一半的耕地得到了人工灌溉。
1978.12.26 新華社報道,今年我國糧食總產量達到5900億斤左右。
1979.2.26 《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試行)》頒布。
1979.6.10 新華社報道,解放后全國農村共建成700多萬個沼氣池。
1979.9.25 新華社報道,三十多年來,我國建成了80000多座大中小型,5000多處萬畝以上灌溉區,20000多眼機電井,6500萬馬力的機電排灌動力,使耕地的灌溉面積達到7億畝,比1949年增加近兩倍。
1979.9.26 全國已有拖拉機56萬臺,手扶拖拉機140萬臺,年產化肥近870萬噸(按百分之百有效成分計算),全國辦起了2500多個大中型國營農場。
1979.12.10 我國蠶繭總產量達420萬擔,生絲產量創歷史最高記錄,成為世界上產絲最多的國家。
1979.12.27 全國油料作物總產量1億2000多萬擔。
1979.12.31 新華社報道,我國雜交水稻推廣面積已擴大到7600萬畝,增產稻谷78億斤。雜交水稻是我國農業科技工作者1974年在生產上推廣的一項重大科技成果。今年糧食生產又獲豐收,全國糧食總產量6300多億斤。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