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毛澤東動員他人赴法勤工儉學 為啥自己未去
朱少偉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2011年04月14日08:31 來源:《人民政協報》
五四時期,赴法勤工儉學形成了波瀾壯闊的熱潮。在那個動蕩的年代,大批有志青年毅然漂洋過海遠赴異邦,努力探尋振興中華之路,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當時,毛澤東等也積極動員湖南青年赴法勤工儉學。唐鐸的《回憶五四時期的留法勤工儉學運動》談及:“1918年春,毛澤東和蔡和森等同志,在湖南組織了革命團體——新民學會,經常組織會員討論中國的出路問題。恰在這時,原在湖南第一師范學校教書,后來到北京大學任教的楊昌濟先生,給毛澤東同志來信,告知有人發起留法勤工儉學的消息。于是,新民學會專門討論了組織會員和湖南青年參加留法勤工儉學的問題。他們認為通過留法勤工儉學,可以直接研究西歐工人運動的經驗,特別是研究十月革命的經驗,學習馬克思主義的新思潮,學習西方的文化科學技術,正是‘向外發展’的一個好機會。從此,毛澤東、蔡和森等同志便著手積極組織,進行赴法勤工儉學的準備工作。”
1918年8月,毛澤東率領一批學生來到北京,在打算赴法勤工儉學的青年中,湘籍人士最多,經楊昌濟的協調,獲準首先為之舉辦一期預備班。何長工的《留法勤工儉學的斗爭和旅歐總支部的建立》回憶,毛澤東在楊懷中的協助下,把控制在范源濂、熊希齡等手中的一筆前清戶部應退還湖南的糧、鹽兩稅的超額余款存在俄國道勝銀行的利息提取出來,用做湖南青年赴法勤工儉學的旅費。所以,羅學瓚在10月16日從北京寄給叔祖父的信中曾這樣寫道:“毛潤之(按即毛澤東)此次在長沙招致同志來京,組織預備班,出力甚多,才智學業均為同學所佩服。”
1919年春,中國第一批赴法勤工儉學的學生從上海啟程。著名進步團體寰球中國學生會熱忱為聚集申城的各地青年辦理出洋手續,還贈送《西禮須知》等書,并提供種種服務;該會于1906年在滬成立,宗旨是“聯絡全世界中國學生情誼,互相扶助,交流知識”,設有會員部、教育部、介紹部、游學(留學)部、出版部、演說部、交誼部和圖書館等,由朱少屏擔任總干事。
3月14日,毛澤東為送別赴法勤工儉學的湖南青年,第一次來到上海。3月15日,《申報》報道:“出洋學生辦事處即設在靜安寺路51號寰球中國學生會,聞此次所派留法學生多至八十九人,茲已陸續到滬,定于17日上午乘‘因幡丸’出發,并聞今日下午開一歡送會。”翌日,《申報》接著記述歡送會的情形:“寰球中國學生會昨日下午三時開會,歡送赴法留學生。中西來賓者,有法國駐滬領事韋耳登君、副領事翰德威君”,“前參議院議長張繼君”,“先由主席朱少屏君報告開會并致歡迎詞”,“張繼君演說大要有三”,“乃共攝一影”;《申報》還刊登了此次赴法勤工儉學的89位學生名單,其中有43位湖南青年。毛澤東參加了這個在寰球中國學生會會所(今上海南京西路大光明電影院附近)舉行的歡送會,并和大家一起合影留念。
1920年5月5日,毛澤東再次抵達申城。5月8日,毛澤東以游園的形式,與彭璜等12位旅滬的新民學會會員在黃浦江畔半淞園聚會,歡送即將赴法勤工儉學的6位會員,據《新民學會會務報告》(第一號)記載:“這日的送別會,完全成一個討論會了。天晚,繼之以燈。但各人還覺得有許多話沒有說完。中午在雨中拍照,近覽淞江半水……”。
毛澤東這次在上海逗留兩個月,其間曾想方設法為赴法勤工儉學的湖南青年籌集旅費,章含之的《我與父親章士釗》提到:“1963年初,毛澤東讀完英文之后,要我陪他在寒風中散步……他告訴我,1920年,為籌備黨的成立、湖南的革命運動以及一部分同志去歐洲勤工儉學,急需一筆數量較大的銀款,他去上海找到父親,當然沒有告訴父親要成立共產黨,只說是為一批有志青年籌款去歐洲勤工儉學,請父親幫忙。父親立即答應,隨后發動了社會各界名流捐款。由于父親的影響和努力,最后一共籌集了兩萬銀元,全部交給了他。”
另外,毛澤東還多次前往陳獨秀寓所(今南昌路100弄2號,即《新青年》編輯部),聽他談論馬克思主義關于無產階級的理論,與他一起談論馬列書籍和政治信仰;后來,毛澤東在與美國記者斯諾談話時稱,這“是一生中最關鍵時刻”,“到1920年夏,在理論上,而且在某種程度的行動上,我已成為一個馬克思主義者,而且從此我也認為自己是一個馬克思主義者了”。
由此可見,毛澤東自己雖然由于多種原因未能赴法勤工儉學,但他為推進這場運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附】湖南公費赴法名額中,本來是有毛澤東的,后來他決定不去了。毛澤東給何叔衡寫了一封信,信里說出了理由:
玉衡吾兄:
從現實需要和我自身講,我覺得求學實在沒有必要選什么地方的道理……。我曾以此問過胡適之,他以我的意見為然,胡適之并且作過一篇《非留學篇》。因此我想暫不出國去,先在國內研究各種學問的綱要。我覺得暫時在國內研究,有下列幾種好處:
1、看譯本較原本快速得多,可于較短的時間求得較多的知識。
2、世界文明分東西兩種,東方文明在世界文明內要占個半壁的地位,然東方文明可以說就是中國文明。吾人似應先研究吾國古今學說制度的大要,再到西洋留學才有可資比較的東西。
3、吾人如果要在現今的世界稍為盡一點力,當然脫不開“中國”這個地盤。關于這個地盤內的情形,似不可不加以實地的調查及研究。這層工夫,如果留在出洋回來的時候做,因人事及生活的關系,恐怕有些困難。不如在現在做了。一來無方才說的困難;二來又可攜帶些經驗到西洋去,考察時可以借資比較……
摘自辛石軒《毛澤東從湖南帶出來的二十多名赴法勤工儉學的青年都已先期到達上海》博文。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