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馬大叔“輯錄”
毛澤東曾經提出:“三門峽不行就把它炸掉!”
三門峽水庫是黃河上第一個大型水利樞紐工程。1954年4月,國家計委決定,成立黃河規劃委員會,在蘇聯專家組的指導下,編制黃河流域規劃;中央決定將三門峽樞紐大壩和水電站委托蘇聯設計。年底,僅用了8個月的時間,《規劃報告》出臺——在這個報告里,選定三門峽水利樞紐為黃河綜合利用的第一期重點工程:蓄水位 350米 ,總庫容360億立米;1955年夏天,在人大一屆二次會議上,三門峽工程經全體人大代表舉手一致通過?!?957年4月13日 ,“三門峽水利樞紐”正式成為人們關注重要目標,時起時息的激烈爭論,一再成為熱議的“話題”——
三門峽水利樞紐,是治黃工程體系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擔負著黃河下游防洪、防凌的重任,保護著冀、豫、魯、皖、蘇5省25萬平方公里范圍內1.7億人口的生命財產安全。
一座曾經引起成千上萬人迷狂歡呼的三門峽水庫。從1957年到2011年,已經歷時54個年頭。在已經過去的54年里,三門峽水庫長時期讓黃河兩岸三地幾百萬老百姓魂牽夢繞——關于三門峽水庫“生死問題”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息……
在已經過去的54年里,三門峽水庫在多種主張的激烈爭辯過程中,已經逐漸形成三門峽水庫極為獨特的生態系統和自然環境。
但是,與三門峽水庫有關人們,至今仍然會不時想起毛澤東巡視三門峽時,曾擔心泥沙過多而使水庫成為泥庫。——毛澤東的擔心,竟然迅速就成為不容置疑的事實!
1960年9月,三門峽水庫開始蓄水,僅一年半的時間,水庫就淤了15億噸泥沙,不僅三門峽到潼關的峽谷里淤起厚厚的泥沙,就是潼關以上,渭河和北洛河的入黃口,也淤了“攔門沙”。問題的嚴重性已經引起各界的關注,議論頗多。首當其沖的陜西省反映最為強烈。毛澤東聽到陜西省的反映,焦慮不安,又沒見到解決的確定方案,于是便對周恩來說:“三門峽不行就把它炸掉!”
嚴重的泥沙淤積
三門峽水庫雖然預留攔沙庫容147億立方米(總庫容的2/5),若不計上游的減沙效益,水庫壽命只有25-30年。——這個由計算而得出的數目,觸目驚心!
25-30年后,黃河在三門峽處梗阻,這個問題怎么解決?
于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把目標集中到“上游減沙”上。有人提出:“只要黃河上游不再來沙,水庫淤積的問題豈不就不再是問題”……
今天,也就是從三門峽水庫蓄水之時算起,已經歷時50年!——在2011年,人們只要有機會去陜西和山西的黃土高原,就會看到“水土流失”依舊有增無減;在豫、魯一帶,人們還會看到,黃河已經變成一條季節性河流;每年的大部份時間,人們都能重濁的黃流在大片干涸的河灘間緩緩地爬動……
黃河——被中華民族尊稱為“母親河”的黃河,近年來不斷出現斷流和一年中數次斷流,已經成為不容否定的歷史事實。
爭議——不時變成判定生死的“庭爭”
在我國的水利建設史上,沒有一個工程像三門峽這樣,從工程設計到建設,從運行到管理,歷經曲折,既有規劃和決策的教訓,也有建設和運行管理的經驗,坎坎坷坷,風風雨雨,不時成為全國水利界乃至于全社會關注的焦點。黨和國家領導人,數次親臨現場,親自協調,難度之大,歷史罕見。如今三門峽大壩是否真的正命懸一線?
2003年,曾經是“中國第一壩”的三門峽水庫,經歷了一次生死攸關的判決——從8月末至10月中旬,陜西省連降暴雨,渭河流域洪澇成災。據統計,陜西省全省有1080萬畝農作物受災,225萬畝農作物絕收,成災人口515萬人,直接經濟損失達82.9億元,是渭河流域50多年來最為嚴重的洪水災害。
2003年渭河下游發生的洪災引發了對三門峽水庫的新一輪的爭論,特別是小浪底水庫的投入運行,小浪底水庫是否將替代三門峽水庫,又把這場爭論推向了新的高潮——
2003年10月,國家水利部召集陜、晉、豫三省相關部門及部分專家學者,在鄭州召開了“潼關高程控制及三門峽水庫運用方式專題調研會”。中國水利部副部長索麗生在鄭州會議上指出:有必要對三門峽水庫的運用方式進行調整,三門峽水庫的防洪、防凌、供水等功能可由小浪底水庫承擔。同年10月17日,水利部會同中國工程院在北京再次開會討論如何降低潼關高程,索麗生提出的“改變三門峽的運用方式”的方案在會上依然被認為是解決問題最重要的方法?!?0月31日 ,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水利專家張光斗,和前水利部部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政協原副主席錢正英,在接受中央電視臺《經濟半小時》欄目采訪時也共同呼吁:三門峽水庫應該盡快停止蓄水和發電!
緊接著, 2003年10月31日 ,央視《經濟半小時》播出了名為《張光斗抨擊設計錯渭河災起三門峽》的專題,把2003年渭河流域發生嚴重洪災原因的矛頭,直指三門峽水電站。
張光斗認為:三門峽水電站為了發電,水庫的蓄水水位常年保持在較高水平,這使得上游地區特別是陜西的渭河流域,泥沙淤積嚴重。渭河上游的泥沙流不到黃河下游河道,導致渭河的河床抬高,從而導致渭河一發洪水就沖出堤壩的情況出現。
一個大壩的主要功能是防洪、防凌、蓄水、供水、發電;如果三門峽水庫的主要功能喪失,就意味著三門峽水庫大壩被判“死亡”。
據資料顯示,黃河三門峽水電站1960年9月建成蓄水到1962年3月,其上游渭河潼關河床就抬高了 45米 ,渭河開始成為“地上懸河”,嚴重危害著關中平原的安全。1973年河道淤積延至臨潼以上,距西安只有14公里,又威脅到西安的安全。
三門峽水利樞紐管理局水庫調度科科長張冠軍,作為三門峽水庫調度的負責人,對于水位的感受有著最深刻的體會,他說:“要發電,就需要保持高水位,但上游地區將因此出現嚴重的泥沙淤積;如果降低水位,又無法發電?!彼硎荆骸八皇侨T峽水利樞紐管理局的一道生死線。”
——現在三門峽水電站每年的發電量遠遠超過當初25萬千瓦的規定,原來5臺5萬千瓦的小機組已被換成了大功率機組。每年將近兩億元的收入,是“黃委會”、三門峽水電站及其2500名員工的主要經費來源和生存支撐。
三門峽水庫作為黃河上第一個大型水利樞紐工程,一直命運多舛,處境尷尬。從規劃設計到建造運行的“半個世紀”中,有關三門峽水庫的生死之爭,應該說“從未停止” !
生存與利益的大爭論仍在繼續
規劃階段就一波三折“三起三落”,直到 1955年7月30日 由全國人大一屆二次會議通過了《關于根治黃河水害和開發黃河水利的綜合規劃的決議》,修建三門峽工程的決策,才終于形成。
圍繞樞紐是按“蓄水攔沙”?還是“攔洪排沙”?兩種不同的設計方案,又進行了長達一年半的爭論。周恩來總理三次親自主持會議進行研究,提出來的“上下游兼顧,確保西安,確保下游”的指導思想,成為后來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改建所遵循的重要原則。
三門峽立項之初,就遭到陜西方面的堅決反對,當時陜西不少政府官員通過多種渠道力陳此項目對陜西的影響。其實早在1955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前蘇聯專家提出的“高壩大庫”的三門峽水利工程方案雖然被全票通過,但也遭到了清華大學水利專家黃萬里和水電總局實習生溫善章的反對。
直到1958年,在三門峽工程開工一年后,陜西仍在極力反對三門峽工程。理由是:沿黃流域水土保持好就能解決黃河水患問題,無須修建三門峽工程。
在隨后的許多年里,三門峽工程的運用方式雖幾經調整,但三門峽工程對上游(主要是黃河最大的支流渭河)造成的危害卻仍在繼續。類似的不滿和爭議也就不免時常出現,直至“鄭州會議”。陜西省水利廳副廳長在鄭州會議上的“匯報”中,再次尖銳地提出:“三門峽庫區問題已經綿延了40年,積淀的各種矛盾已非我省所能解決,矛盾的發展完全是由三門峽顧及自身利益和下游利益造成的。”
三門峽水電站“一位工作人員”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曾經這樣表示:“自從有水利專家把今年渭河流域水患成因怪罪于我們后,渭河周圍的領導們似乎也理直氣壯起來,恨不得立刻炸掉三門峽工程而后快。”
他認為:治理黃河是一個系統的大工程,逐級造水庫是其中一個重要方面,水庫本來就有沉積泥沙、減少下游水患的功能,三門峽水庫這些年對控制流量、減少下游水患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
他說:“以前,三門峽以下流域是重災區,攔壩后就基本沒有大水災了,而這個流域面積比渭河流域的大得多,其利弊得失孰輕孰重難道不是很清楚的嗎?”
但陜西省的一份“報告”,卻憤怒地指出:“同在一個黃河流域,惟有陜西是歷史因素的無辜受害者,而別的省份都是純粹的受益者,他們在幾十年安瀾的同時,繼續向黃河索取更大的利益?!?BR>
三門峽水電站的那位“工作人員”則認為:“不能把禍水都潑到三門峽的頭上”。他的看法是:“在這次電視上報道的渭河水災的鏡頭里,到處都是光山禿嶺,連素稱糧倉的關中平原也少見樹木。渭河流域的水土流失,不僅加重了三門峽的泥沙淤積,同時也抬高了自己的河床,這樣不發生水災才怪!出了問題,不去查究源頭深處的原因,卻責怪也是受害者的下游,這不是舍本逐末、避重就輕嗎?”
生存之爭與利益之爭
小浪底水利樞紐建設管理局副局長殷保合認為:2003年黃河流域中下游地區連續出現十幾場洪水,小浪底水庫水位猛漲了 39米 ,發揮了巨大的防洪效益,并通過以小浪底水庫為主的四庫(小浪底、三門峽、故縣、陸渾)聯合調度,使黃河中上游洪水與伊洛河洪水錯峰,緩解了下游的抗洪壓力。2008年西霞院水庫將投入運用,黃河下游“上攔下排、兩岸分滯”的防洪工程體系將日趨完善。
另有專家認為:小浪底水庫成為直接控制下游洪水的重要樞紐,沒有三門峽水庫,小浪底水庫也能擔當起抗洪、減淤重任。
三門峽水利樞紐管理局一位副局長也撰文指出:隨著小浪底水庫的建成,提高了對黃河下游洪水的控制能力,原來由三門峽、故縣和陸渾水庫承擔的任務將有較大的調整,需要對現有資源進行整合,但無論怎樣調整與整合,都不應是迎新棄舊,用新庫替代老庫。
另有專家指出,修建小浪底工程,主要是為了解決黃河下游“懸河”的隱患。按設計,小浪底與三門峽等水庫聯合運用,可使黃河下游防洪標準由60年一遇提高到近千年一遇;利用75.5億立方米的調沙庫容攔沙,可保持下游河床20年不淤積抬高。除此之外還有供水、灌溉和發電功能。因此,三門峽、小浪底兩庫聯合運用才能共保黃河安瀾。
——因此,三門峽水庫的去留問題,又一次被提了出來,炸壩、敞泄、停運等觀點,爭論不休,既有“生死之爭”,又有“利益之爭”……
小浪底水庫是否將替代三門峽水庫?
小浪底水利工程建成以后,三門峽水庫是否失去了意義?
黃委會總工程師薛松貴認為:在以往的40多年中,應該說三門峽水庫在減輕下游防洪壓力、防凌、城市供水和農業灌溉以及發電、探索和總結多沙河流上水庫合理的運用方式等方面均有過不可磨滅的功績。雖然迄今尚無機遇證明三門峽水庫在防御特大洪水方面的巨大作用,但小浪底水庫建成后,三門峽水庫仍必不可少。如若遇到特大洪水,仍然需要三門峽、小浪底等“四庫聯調”滯洪。黃河防凌需要35億立方米的庫容,小浪底水庫只能解決20億立方米,剩下的15億立方米需要三門峽水庫來調節。此外,三門峽水庫周邊已形成了200至300平方公里新的濕地生態系統,如果不進行周密的論證就貿然廢棄水庫,有可能會帶來新的不利后果。
——薛松貴的觀點是:首先,要采取綜合措施盡快降低潼關高程,例如在潼關以下河道40多公里處“裁彎取直”,對潼關河段進行清淤,根據課題研究組分析論證的成果確定或調整三門峽水庫運用方式。其次,要加強渭河流域的治理,加固渭河堤防,治理水土流失。第三,要高度重視人類活動對河流的負面影響,特別是多沙河流必須保證一定的生態用水和輸沙水量,關注河流的健康生命。過去,在三門峽建設問題上確有不少教訓甚至失誤,需要認真汲取,但在未來三門峽水庫的存、廢以及運用問題上要有充分的科學依據。
黃河水利委員會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教授級高工 溫善章 先生說:我覺得有必要強調一下,三門峽水庫的存在能給人們帶來安全感,這是一種“心理效應”,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另外,三門峽水庫保留下來畢竟還可以發揮一些作用,例如,非洪峰期低水位發電、特大洪水時可緩解小浪底水庫的壓力等等。它給渭河下游帶來的負面影響,可通過一些花錢不多的辦法來解決。
短短的“結束語”
三門峽水電站作為新中國治理黃河的第一個大工程,其探索方法、積累經驗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丹江口、小浪底、葛洲壩、三峽等大工程都從它那里得到了極其寶貴的經驗教訓。但是,同樣不能因此就拒絕做深刻的反思。例如決策與管理的科學性、民主性,例如部門之間的協調機制。
對三門峽已經造成的損失,單一的譴責不是理智的,同時即使三門峽真的被廢棄,我們的反思也不應因此停止。
正如水利部副部長索麗生在鄭州會議上所強調的:“三門峽水庫建成后取得了很大效益,但這是以犧牲庫區和渭河流域的利益為代價的。三門峽水庫在運用方式上的調整,不是對三門峽水庫的否定,而是更加合理的運用?!@不是追究誰的責任的問題,而是怎么看待并在以后盡量避免的問題?!?BR>
紅馬大叔附錄一:《小浪底水庫將替代三門峽水庫 ? 》
來源:工人日報天訊在線 時間: 2004年02月22日 http://www.sina.com.cn
三門峽水庫于1960年建成,是黃河上第一座以防洪為主,兼有防凌、供水、灌溉、發電功能的大型水利樞紐。由于在設計時對黃河泥沙規律認識不足,采用淹沒大量農田的辦法換取庫容,水庫蓄水一年半后,黃河潼關高程(指潼關水文站6號斷面洪水流量在1000立方米每秒時的相應水位,其變化揭示渭河下游河道淤積狀況)抬高4.?。得住?,水庫回水威脅關中平原。1964年起,經三次改建,三門峽水庫改為"蓄清排渾"運用,"潼關高程"進入相對穩定期。1986年后,"潼關高程"再次持續升高。
記者在陜西省采訪,許多專家和政府官員都認為,要想逐步降低潼關高程,根本措施是三門峽水庫停止發電,暢開泄洪。渭南市水利局工程師趙豐說,目前,渭河入黃河口處有一個近 五米 高的沙坎,影響渭河洪水順利下泄,相應溯源水位都按其比降抬升。渭河下游大部分河段河床已高出堤外水平面 2米 ,一些沿河城鎮失去排水能力,沿岸200多萬群眾在洪水威脅之下。
黃河水利委員會一些專家卻認為,去年渭河出現五年一遇洪水,卻發生了五十年來最大的災害,這其中,有三門峽水庫高水位蓄水發電的影響,但也有渭河自身的原因。
三門峽水利樞紐管理局副局長劉紅賓說:"三門峽水庫運用、渭河懸河、'小水大災'不能簡單劃等號。影響潼關高程的因素很多,多數研究結果認為是來水減少。上世紀90年代以來,渭河水量由86億立方
三門峽市委書記申振軍米急劇減少到30多億立方米,特別是汛期洪水出現次數的減少及含沙量增大,加重了河道淤積。統計資料還表明,渭河流域降雨減少并不多,來水少的主要原因是沿河地區用水過度,破壞了河道的自然平衡,導致河道萎縮。目前,渭河平灘流量由過去的3500-4000立方米/每秒減少到1200-1500立方米/秒。同時,河道內大量種植玉米等高稈作物,縱橫交錯的生產堤更是嚴重阻水,洪水期必然壅高水位,造成決口。"
黃委會許多專家指出,三門峽水庫經過優化調整,多年來按海拔 320米 高限蓄水運用,回水距潼關近30公里,該處河段處于自然狀態,此時再讓三門峽敞泄,無異隔靴搔癢。他們說,北方河流河道萎縮抬升是近年來普遍存在的現象,黃河寧蒙河段在抬升,黃河下游在抬升,華北多沙河流都在抬升,總不能把這些抬升歸結到海平面升高吧。當年堅決反對修建三門峽水庫的水利專家溫善章也說:"水利界有個術語,'大水大河、小水小河',如果來水少,必然河道萎縮,今年渭河大災全部歸到三門峽水庫是不客觀的。"
小浪底不可能"一庫定天下"!
黃河2003年汛期一號洪峰,順利通過三門峽水庫
三門峽市取水口一些持"廢棄論"的水利專家認為,小浪底水庫的建成和投入使用,可使三門峽水庫得到徹底"解放",三門峽原先承擔的防洪、防凌任務,可由小浪底承擔。但黃委會許多專家卻指出,這種設想就對黃河水沙情況的無知,小浪底不可能"一庫定天下",三門峽水庫仍是黃河下游防洪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雙方各有其責,不能替代。
黃委會防汛辦公室主任張金良說,三門峽水庫防汛作用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按照小浪底水庫設計要求,只有當小浪底、三門峽、故縣、陸渾水庫聯合調度時,黃河下游才能達到千年一遇防洪標準。在小浪底水庫運用初期,三門峽以上發生百年一遇洪水,三門峽防洪運用水位將達海拔325.4?。裁住?,千年一遇洪水將達到海拔330.6 9米 。小浪底水庫設計庫容為126億立方米,其中75億立方米為淤沙死庫容,自投入使用后可淤積20年,淤積完后,小浪底防洪庫容僅剩51億立方米,對三門峽水庫的防洪庫容需求將更大。
二是凌汛是嚴重威脅堤防安全的汛情,建國以來,黃河曾兩次出現凌汛決口,而利用水庫調節水流變化,是防凌的有效措施。小浪底水庫正常運用后,當黃河下游發生嚴重凌情時,需要三門峽與小浪底水庫聯合控制,三門峽水庫需要滯蓄20億立方米的水量,因此,三門峽水庫仍承擔下游防凌任務。
三是三門峽、小浪底和已開工建設的西霞院三座水利樞紐將組成梯級水庫群,小浪底水庫承上啟下,將發揮中心樞紐作用,但小浪底水庫庫容也有限,一些問題需要三門峽水庫配合才能解決。如:小浪底水庫淤積形態的調整,使之形成有利于今后運用的高灘深槽復式斷面形態;壩前防滲覆蓋層的形成,增強壩體強度,提高大壩抗洪能力;如何科學的使用淤沙庫容,盡可能延長死庫容使用時間;調節水量,更有效的利用洪水資源,最大限度發揮三個水庫的綜合效益等,都需要利用三門峽水庫的調節,才能更好實現。
廢棄三門峽水庫將引發新的生態、社會問題
三門峽水庫建庫40多年來,經過自然修復,水庫淹沒區自然環境發生巨變。谷地變成了高灘深槽,搬遷后的縣城、村鎮成了廣闊的灘面或濕地,在豫西半干旱區已形成獨特的庫區型氣候,上萬只白天鵝及幾十種鳥類在此越冬。沿庫周修建了多座引黃泵站,庫區水成了上百萬人的生命之水。一些專家指出,三門峽庫區已形成新的生態平衡,如果大幅度降低水位或全年敞泄,平衡將被人為打破,進而引發新的生態災難和社會問題。
三門峽水利樞紐管理局副局長劉紅賓說,三門峽水庫廢棄后將出現三個嚴重后果。一是生態環境惡化。改變目前的運用方式后,三門峽濕地保護區生態系統將遭到嚴重破壞,若庫水位降到海拔31?。得住?,濕地面積將由275平方公里減少到92平方公里,若庫水位低于海拔 305米 ,濕地不復存在。
二是提灌站成"干"灌站,出現大面積用水危機。庫區周圍,地表水源奇缺,地下水埋藏受地形限制深度大都在100 -400米 ,工農業用水主要靠提灌站抽取水庫蓄水。目前該區間依賴黃河水生產、生活的人口有146萬左右。
庫區取水工程設計都是建立在水庫現行運用基礎上的,如果水庫大幅度降低水位,絕大部分提水站將被吊空。此外,黃河水是兩岸地下水的主要補給來源,如庫水位大幅度降低,地下水同時下降,形成巨大漏斗,將使山西芮城縣1000多眼機井報廢,影響10萬人生產生活用水,河南三門峽市63萬人生活用水也將受到影響,同時24萬畝良田還將變成旱地。
三是移民大量返遷,水庫名存實亡。三門峽水庫修建時,河南、山西兩省移民共11.85萬人,目前已發展到30萬人。降低運用水位后,庫區將出露大量灘地,庫水位降至海拔 318米 、 315米 、 310米 時,潼關至大壩庫區將分別形成15.5、28.7、30.6萬畝灘地,移民必然要求或自行組織返遷。由于水庫已運用多年,原來的地界早已不清,勢必引大量土地糾紛。如果有計劃組織移民返庫,遇大洪水使用時,水庫變成滯洪區,搬遷難度大。從全國其它水庫和三門峽以往的情況來看,只要淹沒區土地常年裸露,無論采取任何措施,都難以阻擋移民返遷,可預見的結果是水庫名存實亡。
三門峽市委書記申振軍說,三門峽市是隨著三門峽水庫興建出現的新興城市,市區人口30多萬。水庫不僅為三門峽市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充足的水資源,而且為相關產業創造了6萬多個就業崗位,30萬人口及數百家企業95%的用水量依靠水庫供給,在建的100萬只汽車輪轂、100萬噸氧化鋁、陜縣2×30萬千瓦熱電廠及年產1萬噸石墨等項目,都建立在目前水庫運用方式基礎上,可以說沒有三門峽水庫就沒有三門峽市,更談不上三門峽的可持續發展。
紅馬大叔附錄二:《 風雨三門峽 中流砥柱 》
三門峽水庫是黃河上修建的第一座以防洪、防凌、供水、灌溉、發電為目標的綜合大型水利樞紐,于1960上建成。四十多年來,通過水庫的調節,為黃河下游防洪防凌安全、沿黃城市工業和農業用水、下游河道及河口地區生態平衡等,作出了巨大貢獻,在水庫調度、機組抗磨蝕等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為多泥沙河流水庫如何長期保持有效庫容、長期保持水庫壽命,探索出了一條成功的方法,為我國在多泥沙河流興修水庫積累了寶貴經驗。沒有三門峽就沒有小浪底。
三門峽水庫位于黃河、渭河、北洛河交匯處。是新中國建立后治理開發黃河的一次重大實踐。據介紹,三門峽工程當年的主要失誤是,由于對黃河泥沙的嚴重性、復雜性認識不足,對黃土高原的治理速度和減沙效益過于樂觀等原因,造成在庫容選擇上選用了"小口頸大肚子"的地形;工程泄洪排沙設施嚴重不足,泄流孔底檻偏高,同時又采用了蓄水攔沙的運用方式。因此,1960年汛期關閘蓄水后不到一年時間,庫區泥沙淤積達15·5億噸,在渭河入庫口形成攔門沙,回水倒灌威脅西安和關中平原。1962年春,水庫運用方式改為滯洪排沙,又因泄流排沙能力太小,庫區泥沙淤積量最終高達47億噸,整個工程面臨淤廢的危險。
為使三門峽工程起死回生,1964年底,周恩來總理主持召開治黃會議,決定對工程改建:在左岸增設兩條泄流隧洞;將原用于發電引水的4條鋼管改為泄流排沙管,打開原施工時導流用的8個底孔;將電站發電機組的進水口底檻高程由海拔30 0米 下降至28?。访住。瑢嵭械退^發電。
三門峽水利樞紐
?。保梗梗澳曛螅株懤m打開了9~12號底孔。隨著改建增建的進行,樞紐泄流規模也由31?。得住r的3084立方米每秒逐步增加到了9701立方米每秒,水庫運用方式也由"蓄水攔沙"先改為"滯洪排沙",調水調沙控制運用,對水量和泥沙進行雙重調節,一般水沙年份水庫可以達到沖淤平衡,可以保持長期有效庫容,為水庫的可持續利用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取得的經驗也為三峽及小浪底水利樞紐廣泛采用,許多國內外水利專家都為之贊嘆。
經過改建,三門峽工程泄流排沙能力顯著增大,按照"蓄清排渾"調水調沙的方式運用后,庫區年均泥沙沖淤基本平衡,水庫淤積得到控制,沖刷出一條約10億立方米的槽庫容。加上灘區庫容,保證了水庫約30億立方米的庫容,使其成為黃河下游防洪工程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防洪、防凌、減淤、供水和發電等方面發揮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三門峽工程的建設和運用實踐證明,在黃河上修建水庫,只要選擇有利于排沙的峽谷地形,有足夠的壩高和泄流排沙設施,實行蓄清排渾調水調沙運用方式,水庫就不會淤廢,并可以長期保持一定有效庫容進行綜合利用。這一重要經驗使我國對黃河的認識產生了飛躍,推動了治黃事業的發展。同時,也為其他多泥沙河流的治理與開發提供了實踐依據。
根據三門峽工程實踐經驗,小浪底工程選擇了峽谷型庫容,在工程設計和建設上,泄流排沙設施規模大,汛期最低水位泄流量每秒就達8000立方米,足可滿足泄流排沙的要求。在運用方式上,第一階段逐步抬高水位蓄水攔沙,待76億立方米的死庫容淤滿后,即蓄清排渾調水調沙,通過多方面的論證分析計算,這樣,小浪底水庫就可以保持51億立方米的有效庫容,長期發揮防洪、減淤、防凌等巨大的綜合效益。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