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古典 另类 欧美 在线

首頁 > 文章 > 歷史 > 歷史視野

四平一戰乃國共成敗之樞紐?——讀《白先勇談四平之戰》

天雷  左公不明 · 2007-11-06 · 來源:本站原創
收藏( 評論() 字體: / /

    近日讀《白先勇談四平之戰》之文,說得是解放戰爭四平之戰及對全局的影響及分析.從另一個角度看對立的另一方的看法,饒有興趣,但讀后只感到"老調子"的味道,完全沒有"頓悟"之收獲.
    白先勇乃白崇禧之子,說話當然有傾向性.看了些前國府方面人士寫的總結,很多情況他們至死也沒搞清楚,敗得糊里糊涂,最后只有歸結于共軍的人海戰術以及毛氏的陰謀詭計("不是我們無能,而是共軍太狡猾"之類).我想白公子也是錦衣玉食之輩,生來沒吃過什么苦,更沒"上山下鄉"之類的體會,不懂百姓,不懂路線方針政策之類.再說國府高官中,有幾個不是家財萬貫呢?這一點桂系領袖白崇禧恐怕也不能免俗.因而也只能做這樣的總結,得出"東北勝負,只在蔣公舉手之間"的結論.我軍的三大民主,三大政策,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群眾路線,為人民服務等人民軍隊的本質,是他們這些黨國精英從來沒想過也想不到的,這與我們現在身居高位中的某些精英們的作派非常相似. 
    當年我軍開赴東北,武器都很少,因當時以為東北有大批武器,可就地補給,但實際并不是那么回事,這給部隊帶來很多困難,只有自己克服. 
    四平之戰家父也參加了,我軍未達成作戰意圖.其中原因如文中所講,當時我軍還不太適合正規陣地戰,那時我軍還沒有重型武器,裝備兵員都處相當劣勢.但是否就如白文所說的那個樣子呢?未必.因為當時國軍也很吃力了,戰斗到最后兩方都很吃緊,只是我軍在指揮上有點不足,犯了些分散兵力被動防御之忌.當然這也難免.但絕非白文所說的"徹底失敗".國軍在付出重大傷亡后并未能成建制的消滅我軍,我軍雖暫時失利,但卻對東北戰略方針的轉換起了一個決定性的作用.此后的"讓開大路占領兩廂"、"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的政略戰略使東北局勢由此逆轉.國軍當時即便有后續作戰行動占領了哈爾濱等大中城市,也沒有可能對東北全境實行完全控制,反倒更有可能處于兵力分散,捉襟見肘,處處被動應付的局面.總之,四平之戰給我軍留下了寶貴的經驗,談不上白文所講的"潰敗".
    白文中講蔣介石犯了宋襄公的錯誤,這是事后諸葛亮的話.首先,那時國軍的兵力也已不夠了,兵力所及,恐怕也就這個樣子了.再加上外交上中共方面的周恩來促使美國軍調處調停,這幾個因素綜合起來造成了當時國軍止步.但主要恐怕還是國軍兵力不足,并非蔣公慈悲為懷不想贏.另一方面,也說明"政治與軍事的統一"(毛主席說的話)在戰爭中的運用.這點在精英濟濟的國府中為什么辦不到呢?

    圍長春之戰家父親恰乃隊伍中一員.過去我單位有一位女士,其外祖父是偽滿政府傅儀弟弟日本讀大學時的同班同學,在長春住.她說那時長春百姓是餓死不少人,看見有衣冠楚楚之人,在街上走著走著倒地而亡.悲哉.但當時的守軍卻一個也沒餓死,據說我軍解放長春時,守軍倉庫中仍有大量存糧.就是說,守軍一粒糧食也沒發給老百姓.這就是戰爭.有人以長春百姓饑荒為例,謂我軍之"殘忍",但忘了國軍對共軍剿殺之無情,對江西"匪區"剿殺之無情,那時可從來沒談過一點人性的.(奇怪,失勢以后反而講開人性了)戰爭就是這樣,看老美們在伊拉克也是這個樣子. 
    至于白文關于我軍八年養精蓄銳后到東北摘桃子之說,完全顛倒了史實,那是他本人的立場所致吧.我軍抗戰在敵后苦了八年,那些地方都是國府扔掉不要的,所謂"淪陷區"正是共產黨所領導的人民軍隊的敵后主戰場.再說抗戰之初,國府在敵后安排百萬游擊大軍,后來完全消失,只有中共軍隊還在堅持,反觀國軍成建制的成了"皇協軍".抗戰勝利后,上百萬的偽軍又搖身一變成了"國軍",與日軍一起拒絕向當地的抗日武裝投降,國民黨此舉保住了地盤,但失去了民心.而共產黨在敵后的八年艱苦抗戰最終既贏得了戰爭,也贏得了人民.這是后來國共之爭國敗共勝的根本原因.中共抗戰時在敵后開辟的根據地使億萬同胞免受日寇鐵蹄蹂躪,完全有權接受日寇投降,完全有資格享受勝利果實.而東北位置之重要對國共雙方來講都是明確的,是"陽謀",不存在哪一方揀漏的情況.李宗仁回憶錄提到,抗戰后期李曾向蔣公提議由緬甸直接船運國軍到東北,搶占東北要地,蔣公未做表態;幾乎在此同時,中共方面毛公向劉少奇坦言東北的重要性,黃克誠等率先致電延安提出進軍東北,如此史實,非"摘桃"一詞輕輕一筆帶過.白文有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味道.

白崇禧的政略在廣西曾卓有成效,如鄉村建設,組織民團等,故白文中有國民黨應擇機在東北組建二百萬民團之說.但白氏經驗照搬到東北就未必管用了.我軍在東北農村廣泛開展的土改、剿匪等,白氏能做得到嗎?白所倚重的民團組織本質上是地主武裝,國民黨當時也收編了不少如座山雕之類的土匪武裝,這些都不是發動起來的人民武裝的對手.須知,當時中國農村的主要問題是土地問題,人民政府政略基礎的重要一點是建立在解決土地問題上的.由此可問,白氏政略的基礎在哪里?勝算在哪里?

白文還將國軍的失敗歸咎于"敗在蔣的心性氣質",這聽起來似有宿命論的味道.軍事是政治的繼續,這是常識,軍事之成敗與個人心性氣質能有最終直接聯系?這也只是唯心主義論者才能說得出的"經驗總結".即便如此,就算這種說法正確,恐也不能都算在蔣公一個人的頭上.國軍當時一接受大城市后的"五子登科",比之李自成進北京城好不到哪去,這是個普遍現象.白文也說到驕兵悍將貪臟枉法等是國軍頑癥,本非一人之力可以糾正,但最后又歸結到蔣的心性氣質,這種矛盾說法,只能說是在為其父未能代蔣而張目了.
    歷史曾給國府很多機會,可謂一而再,再而三.早在長征途中就有數不清的機會將對手全殲,到抗戰時限共溶共之類也從沒停止,并非僅是四平一役,為何"共軍"越剿越多?個中原因就不是白文講的那個樣子了,更不是現在文人所描述的"愚民政策"的作用.在此不言.換個角度,試想,若當時由黨國其它人士來執政如由有小諸葛之稱的白崇禧先生接替蔣公,又能好到哪去呢?以現在臺灣的馬英九公子為例,是不是可以看見當年國府在大陸時執政能力的影子呢? 
    即使退一萬步,就算時光可以倒流,歷史真的能按后人的設計展開,即蔣公令孫立人部連續作戰,將林彪部一直趕出境外,趕到前蘇聯,那會怎樣呢?我以為憑當時中共那種正確的政治路線,過不了幾年定會卷土重來,只不過是將解放戰爭的進展推遲幾年而已.更何況我們也完全可以將歷史假設成另外一個樣子,即孫立人部繼續攻擊,但林彪部一改四平被動防御的戰術,改為靈活機動的運動殲敵,再上演一次四渡赤水式的經典戰例,這種假設也是符合情理的吧.

  故爾白文中"四平一戰乃國共成敗之樞紐"之說完全是皮相之談,做為心靈深處的自我安慰而已.

  當年國軍在四平戰役中第一個攻入四平的戰將陳明仁后來在長沙率部起義,加入解放軍后對人民軍隊的本質漸漸有了了解,幾年后陳將軍對夫人說,我現在明白為什么中共軍隊打勝仗了,因為這是一支人民的軍隊.陳將軍所言令我"頓悟".可笑的是這一點不但海峽對岸始終沒搞明白,就是我們共軍二代中也有人不相信了.如果我軍內部也不相信了(如"理論標兵"方永剛最近熱捧蔣公的鬧劇),熱衷于什么國際接軌,那么N年后搞不好真的成為二代國軍了. 

   我倒是認為,敗了就敗了,認,這也是紳士風度,否則真是沒治了.

http://junxuewang.blog.sohu.com/

 

附文:《白先勇談四平之戰》

   白先勇談四平之戰:林彪很狼狽 蔣介石全輸 (轉貼) 佚名
  白先勇先生有一長文《養虎遺患——父親的憾恨》,在臺灣《當代》雜志獨家連載,記述其父白崇禧將軍與四平之戰,對這一重要歷史事件、關鍵戰役,做了詳盡敘述和分析,包括戰役的前因后果、起承轉合、幕前幕后,均獨有運思,頗得其實,亦保持理性態度,許多言外之意,顯示作者對個人觀點的某種控制,對重要人物褒貶亦有諷喻之旨,是一篇記史論事的好文章,也是關于中國現代戰爭史頗可一讀之文。
  這么重要一場國共大戰,誠如白先勇先生所言,卻極少有人研究、探討。國民黨方面,由于避諱蔣氏所犯錯誤,往往諱莫如深;四九以后,較早有中共將領回憶錄《紅旗飄飄》系列,后來有《雪白血紅》等訪問性記述,還有所謂「偉大的戰略決戰」之類各種宣傳性書籍以及毛澤東的內戰電文之類,所有這些,或不同程度遮掩歷史事實,或根本不知對方內情,都無法使人信服。因此,多年來,對于此戰實情及其關鍵性意義,很少有人知曉。當年參戰將領們一一離世,四平之戰愈成奧秘,更使白氏此文具史學價值。
  國共之間恩恩怨怨、風雨滄桑的各種較量,或明或暗,我知道不少,即使有所不知,也大抵能靠判斷力,感知幾分,因此并不疑惑。唯獨對于三年內戰時期國民黨數百萬大軍灰飛煙滅、美式機械化部隊頃刻倒塌、三大戰役崩潰如山倒,心中一直大惑不解,在幾百萬平方公里廣闊土地展開這樣大兵團全面戰爭,這種軍事行為非同尋常,決非靠一兩個小手腕小陰謀就可奏效,國民黨軍隊如此兵敗,必有非尋常之因使外人不足道也。讀了白氏此文,疑惑頓解。
  四平一戰乃國共成敗之樞紐
  抗戰勝利后,國共展開長達三年的內戰,是從一九四六年春夏東北四平街大戰(國內稱四平戰役)拉開慘烈序幕。這個戰役是國民黨大勝、共產黨大敗,我多年前從國內若干書中,只知四平戰役打得非常慘烈,卻不知林彪軍隊敗得如此狼狽。
  四平之戰是國共在東北戰場上擺開正規的陣地戰姿態、共產黨以決一死戰的意志與國民黨正面交鋒的第一場大戰,對整個東北局勢以及此后華北局勢、華中局勢乃至全國命運之深遠影響,對于東北局勢逆轉和全局逆轉產生的根本性作用,都是我以前所不知。
  一九四五年,希特勒德國投降,歐洲戰事結束;亞洲戰場上,日本侵略者尚有七十八萬關東軍駐扎在中國東北做困獸猶斗。美軍八月六日在廣島、長崎投下原子彈,敦促日本政府無條件投降。斯大林則為圖謀亞洲勢力范圍,三天后命令一百五十萬蘇軍全線挺進東北,日本關東軍不戰而降,蘇軍取代日本侵略軍而佔據中國東北大城市、重要工業基地和港口。正是前門趕狼,后門進虎。
  共產黨勢力八年養精蓄銳,立刻下山摘桃,與國民政府爭受降、搶奪淪陷區。林彪受命調兵遣將、日夜兼行、全力奔赴東北。這原因顯而易見----東北約一百二十萬平方公里,幅員遼闊,地緣獨特,處中國東北邊陲,形若雞頭,扼守山海關,可成獨立王國;又與蘇俄、外蒙、朝鮮比鄰,迴旋馀地很大,進可圖中原,退可守遼東,再退可走蘇俄,成一流亡政府;東北又是當時中國、也是亞洲工業最發達地區,這是日本把它作為稱霸亞洲的工業和軍事基地來建設的結果(蘇軍從四六年三月開始陸續撤軍,拆卸價值二十億美元的工業設備和原料運回蘇聯發展自己的工業經濟);東北也是中國最富庶地區之一,江河水系交織,土地肥沃遼闊,農業潛力很大,森林植被資源在全國首屈一指,各種礦藏儲備極為豐富。這些得天獨厚條件,正是當年日本垂涎欲滴的原因。
  日本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宣佈投降,九月初,第一批共產黨軍隊已到達東北第一大城瀋陽以及本溪;至十一月,已有十一萬人抵達東北,林彪為司令員,彭真為政治委員。這支部隊從蝸居黃土高原窮困角落撲出來,搶先進入東北,勝敗在此一舉,必須全力以赴。他們在佔領東北大城市的過程中,得到過蘇軍提供的幫助和便利,也獲得日本關東軍的武器和裝備。但是,他們的問題也很多,諸如臨時拉來兩手空空的大批民夫或散兵游勇,無錢少糧、騷擾民眾、遭東北民眾厭惡、逃兵嚴重(甚至達十分之一)等等。
  國民政府方面沒有共產黨那么心急火燎,他們更多考慮行動的合法性、全盤性和對國際局勢的牽動,諸如分外交、行政、軍事三方面接收東北,與蘇聯的關係和外交談判問題。八月三十一日,國民政府國防最高委員會和國民黨中常會才通過《收復東北各省處理辦法綱要》,任命熊式輝為行營主任、杜聿明為保安司令;九月初立法院長戴傳賢召開會議討論東北接收辦法;十月十二日熊氏等人抵長春,與蘇軍司令馬林諾夫斯基開始艱難的談判過程。此時共產黨軍隊馬不停蹄,已經有十萬人開進東北,國民政府的人士們還在開會研究、外交談判。
  不過,搶先一步,并不就能佔上風。國民政府方面的外交談判和行政接收均告失敗,不得不採取軍事接收行動,使用飛機空運和軍艦運兵方式,抵達東北,卻遭到蘇軍以種種藉口攔截和阻遏,不允許中國軍隊在大連、營口、葫蘆島、安東等港口登陸,只得改在秦皇島登陸,因此再度遷延時日,難以盡快佔據戰略要點,形成鉗形攻勢。
  自一九四五年十一月至次年五月,國軍進入東北的,有石覺的十三軍,廖耀湘的新六軍,孫立人的新一軍,陳明仁的七十一軍等七個軍共二十八萬人。這些部隊參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由越南、緬甸及中國西南調運東北。杜聿明坐鎮秦皇島指揮。
  共產黨軍隊趕在國軍前面佔據東北,必然導致雙方在東北首先爆發戰爭。雙方對此心知肚明。國軍向北挺進,一路與先佔地利的林彪軍隊激戰而迅速推進,十三軍全部美式裝備,戰斗力強大,逼迫林彪部隊一路后退,很快攻佔錦州;次年三月佔領瀋陽,隨后四面開花,佔領撫順、鐵嶺、遼陽、鞍山、營口等重要城市。共產黨軍隊則佔領北部四平、長春、哈爾濱、齊齊哈爾、佳木斯等城市。這樣,形成南北對峙態勢。
  打正規戰林彪大敗
  四平位于瀋陽和長春之間,為交通樞紐,成為國共兩軍攻防重鎮。國軍向北推進,必克四平,共產黨固守長春,必守四平。另一方面,毛澤東想固守四平以拖延時間,確保北部大城市,等待調停中國內戰的美國特使馬歇爾由美返華,可獲得更多談判籌碼。不過,林彪對毛死守四平主張最初持不同看法,他不看重固守城市,而強調消滅敵人,實際上他深知對方火力強大,不愿硬拚;在激戰中,因兵力懸殊而無法守住,黃克誠電報吁求放棄四平、長春,毛置之不理。毛在戰前指示,準備數萬人傷亡。
  雙方軍隊在四平第一次正面大戰。毛澤東一廂情愿地要求「死守四平,寸土必爭」,林彪(此時已擁有三十萬人)在四平和本溪各集結十萬軍隊死守。這給一路攻勢銳利、渴望大試鋒芒的國軍一個良機。蔣介石電文要求「一舉擊破共軍之主力」,指示此戰應集中空軍全力、採用空陸聯合作戰模式。此次大戰,空軍轟炸發揮巨大威力,重創本溪林彪十萬部隊。參戰的七個軍,五個是全副美式機械化裝備,其中孫立人的新一軍、廖耀湘的新六軍則是國軍五大主力中的兩支精銳,士兵訓練有素,擁有強大火力。孫立人畢業于美國弗吉尼亞軍校,具有杰出軍事才能,他的軍隊是當時中國最現代化部隊;廖氏亦是出色軍事人才。此時,國軍在東北共二十八萬。
  這次大戰,從一九四六年四月十八日打到五月十八日。國軍在本溪和四平兩地發動強大攻勢,空軍勐烈轟炸,首先力克本溪,十萬林彪守軍大敗潰逃。國軍揮師北上,援戰四平,然后兵分三路,以空中優勢發起立體攻勢,四平十萬林彪守軍又潰敗。五月十九日佔領四平。
  林彪駐守本溪、四平兩地二十萬軍隊重創潰逃。前來四平督戰的白崇禧將軍已被任命國防部長,他當機立斷,命令杜聿明乘勝追擊,一舉拿下長春,然后兵分三路,向北挺進,窮追再創逃往哈爾濱方向的林彪敗軍,一路收復許多要地。孫立人將軍指揮的新一軍鋒芒所向,如秋風掃落葉,至五月三十日,已越松花江,直逼離哈爾濱不到一百里的雙城,實已兵臨城下。
  白先勇先生以雙方史料揭示,林彪部隊四平大敗,傷亡極大,一路長途北逃哈爾濱,在國軍飛機轟炸和機械化部隊之汽車坦克追擊下,已成驚弓之鳥,亂成一團,其狀狼狽萬分;官兵極為頹喪,奔逃中被俘、投降極多,有的部隊喪失三分之二,已失去戰斗力。四平大敗,使林彪心理大受挫敗,情緒反常,亦受部下奚落。他承認四平戰役傷亡重大,承認美式裝備厲害:「我們對全部美械裝備的敵人還是估計不足……這是最大的教訓。」政府軍估計此役林彪軍隊傷亡四萬人。
  五年后林彪拒絕擔任朝鮮戰爭指揮員,我想,四平大戰和美式裝備之威力給他的這一慘痛記憶和心理震撼應當是最重要原因之一。
  四平慘敗,也是毛澤東的失敗。中共中央大驚,毛電告林彪「應主動地放棄四平」時,林已帶敗軍前一天逃了。這時,毛才意識到四平兵敗后果嚴重,嚴飭其馀各部不可行動,勿惹國軍,避免給對方在中原開戰以口實。孫立人大軍兵臨哈爾濱城下,林彪守軍不能再戰,黃克誠、林彪分別于五月三十一日、六月一日電告毛澤東:無法阻止敵軍佔領齊哈,若退出齊哈而得停戰,亦屬萬幸;準備游擊、放棄齊哈。兩天后,毛同意。這意味,十個月來,共產黨在東北的軍事行動徹底失敗。毛澤東犧牲數萬將士生命以死守四平,與火力強大、鋒芒頗銳的國軍展開陣地戰這一決策,是大錯誤,導致滿盤皆輸。
  對于共產黨兵敗四平的原因,白先勇先生說得很中肯:一、戰略錯誤,共產黨軍隊一向以游擊戰、運動戰著稱,靈活機動,但四平之戰,打的卻是集中主力的陣地戰,并非其所長,這種正規戰共產黨必吃大虧;二、國軍美式機械化裝備,飛機、坦克、重炮,戰斗力強大,且士氣旺盛;又採取陸空聯合作戰方案,完全掌握制空權,是林彪軍隊從未見過的強大火力;三、共產黨軍隊在東北還來不及建立根據地,沒有群眾基礎,東北人民當時仍心向國民政府,對共產黨有敵意,林彪軍隊在供給方面得不到百姓支持。
  蔣介石下停戰令,作現代宋襄公
  此時正是國民黨一舉取得東北軍事勝利的絕好契機。白崇禧在五月三十日隨蔣介石飛抵長春,及時向蔣提出的全盤計劃:乘林彪部隊潰不成軍、喪失戰斗力之際,窮追勐打,一舉拿下哈爾濱、齊齊哈爾、佳木斯、滿洲里等重要城市;然后組織民眾編成三百萬民團,保衛地方,肅清共產黨殘馀勢力;再調五個機械化師回華北消滅聶榮臻部。
  當時孫立人之精銳新一軍已在哈爾濱城下,這一計劃若執行,可望全部或大部殲滅林彪余部,則整個東北可以安枕。那時,無論和談,還是揮師進關,繼續以立體攻勢軍事解決,局面將完全不同。毛澤東則不敢再輕舉妄動,或全線收縮至西北地區,保持實力,或回到談判桌上就范。
  四平大勝、長春攻克,蘇俄冷臉變春風,向國民政府頻示友好,對中共這個被斯大林戲稱為「人造黃油共產黨」則視若敝屣。五月六日,斯大林邀請蔣介石訪蘇;長春攻克,又向國民政府表示不會支援中共。整個局面對國民政府十分有利。
  可是,現在輪到蔣介石一著棋錯、滿盤皆輸了。
  在這千載一時、稍縱即逝的關鍵時刻,蔣介石沒有採納白崇禧計劃,亦不聽取杜聿明等前線將領建議,獨自于六月六日(實際于六月二日已發出命令)正式向東北部隊發出停戰令,要求「停止攻擊前進及追擊,其期限為十五日。此舉在使中共再得一機會,使其能確實履行其以前所簽訂之協定。」
  這是中國歷史上的宋襄公再世,亦是哀兵能勝、驕兵必敗的重演。蔣氏是否真懂軍事,此舉已露端倪。他與共產黨打了二十馀年交道,竟不懂得對方是何等隨機應變、死命頑強、絕處逢生之輩,亦不記取四次圍剿之失敗,使共產黨萬里奔逃延安扎根圖強,更不記取一九三六年西安事變共產黨幕后之陰謀操作能力使他險死于驪山華清池邊。現在,大敗東北林彪部三十萬大軍,實是重演十二年前第五次圍剿、迫敵萬里奔逃故事。可惜,當此歷史關鍵時刻,蔣氏不記取歷史教訓,居然勒馬回兵,給對方以絕處逢生的喘息機會。蔣氏最后失敗,實非偶然。蔣毛之斗,毫無新意,不過為中國歷史多增添一頁現代版項羽劉邦逐鹿中原故事而已。
  此時,中共中央極為驚恐。林彪部隊慌忙準備運走物資,放棄哈齊諸城,去山野重玩打游擊的老把戲。孫立人新一軍氣勢如虹,得到停戰令,大為吃驚,力爭不果,只得勒馬城下,口中獵物,就此放棄。此后,國軍再未跨過松花江。
  六月二十一日,蔣氏應周恩來請求,竟再次宣佈停戰令延長八日,至六月三十日。共產黨在戰場上佔便宜時,絕不談判;一敗涂地時,則乞靈于談判桌。
  敗在蔣之心性氣質
  為什么蔣介石在這個穩操勝券的關鍵時刻發出停戰令,傷害自家士氣,放對手一馬?
  白先勇先生討論了蔣氏本人、國民黨官方以及西方學界幾種看法。一種說法是,蔣氏一九四六年六月六日宣佈停戰令,是美國特使馬歇爾施加的壓力。我以為,這是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它一直牽扯和壓迫著蔣氏思維。馬歇爾不懂中國國情和政治,只希望國共雙方停戰,以完成自己使命。他對蔣介石施加很大壓力。但白氏認為 「蔣氏指揮國軍進退,自有主見,不一定那么容易受馬歇爾左右。」
  白先生認為蔣發出停戰令應該還有更深刻的原因與動機。首先,蔣認為共軍經此重創,決無再起可能,對當時東北局勢作了錯誤判斷,產生自信、輕敵心理,貿然下令停戰,放虎歸山,使哈爾濱這個工業和經濟中心成為林彪部隊整頓、反攻的最大基地,這是極大錯誤。后來參戰將領一致認為蔣氏這個停戰令是導致失敗的關鍵性錯誤。白先勇指出:「毛澤東命令林彪死守四平,犯了嚴重的軍事錯誤,差點輸掉整個東北,但蔣中正下令國軍停止追擊,犯下更嚴重的錯誤,把東北失去了。很可能,國共內戰的勝負,在一九四六年六月初,已經決定。」此言擊中要害。
  此外一個原因和動機,白先生委婉指出,那就是不讓白崇禧繼續督戰東北。白崇禧督戰四平時,不顧蔣氏命令,果斷下令追擊逃敵、直取長春,迅速擴大戰果,而且提出全盤計劃,即直取哈齊諸市,徹底消滅東北的共產黨部隊,并且向蔣氏提出要求,留在東北,完成此計劃。蔣氏則要求白氏回南京就國防部長職位,且以馬歇爾方面壓力為理由。白氏表示,他留在東北徹底解決殘敵,恰好可以為蔣提供向馬氏辯解的理由: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然而,蔣意已決,令白氏回南京主國防部事,將東北戰事全交「天子門生」杜聿明負責。白先勇未便明言者,即蔣氏對白崇禧權力、戰功的忌憚。或許,東北大局定于自己門生杜聿明之手而非白崇禧,乃是蔣氏所希望的?
  如李宗仁在《回憶錄》中就認為,蔣發出停戰令,原因在于嫉賢妒能、對白有芥蒂:「我知道蔣先生不是不想殲滅共軍,而是討厭這主意出自白崇禧,縱可打一全勝的仗,他也寧可不要。」這話雖有幾分理由,卻也不盡然。蔣對白之個人威望或權力的疑慮,是沒有問題的,但決不至于因此寧愿打敗仗。蔣氏因為渴望勝仗,才在四平大戰關鍵之際派白氏飛抵東北督戰,如果忌憚他,根本不會派他去;公平地說,是蔣氏認為大局已定,穩操勝券,才把白調回南京(對照他調白氏來督戰一事)。
  我以為,蔣氏下停戰令,應當有這樣五個基本原因和動機:一、東北戰事必勝的情勢和信念,因此不怕暫停戰事半月二十天,與過于自信和輕敵的心智錯誤相連,這是最重要原因;二、發出停戰令,向屢屢大發脾氣的美國特使馬歇爾顯示自己大度和誠意,給他面子,舒緩壓力,柔化與美國關係,這不是主要原因卻是非常重要的原因,此念構成蔣氏心靈極大困擾,因此不能不出現停戰令這種純屬作態式考慮;三、林彪部大敗,似乎舉手可擒,白在東北已無必要,留下除了以舉手之勞得首功,已無實際意義;四、門生杜聿明從最初就在東北指揮,功不可沒,其所率諸軍應可勢如破竹,輕鬆拿下北部剩馀幾個大城市,讓他建功立業;五、宣佈停戰令,可把收復東北的戰事,明顯分為為兩個階段,即四平之戰、收復長春為前一階段,而攻克哈爾濱、齊齊哈爾、佳木斯,最后消滅東北全境林彪勢力,變為后一階段。他不令孫立人新一軍挺進一百里一舉拿下哈爾濱和齊齊哈爾諸城,與此有關,他希望將其馀大城市的攻佔,讓杜聿明去輕鬆完成。
  隱藏在蔣氏這個大錯誤陰影里的,還有其他原因,如用人不當,對遷延戰事產生消極影響。東北行營主任熊式輝與杜聿明意見相左,杜不免受制于熊。但是,對于這一因素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影響后來東北戰事,白氏此文未做論述。陳誠下令解散東北三十萬偽軍,后來這支大軍被林彪收去,勢力大張,成為林彪后來反撲、獲勝的主要因素之一,是一個大錯誤,等于為淵驅魚。蔣氏任用的東北大員及其行政系統之庸碌無能,不能動員和組織東北人民輔助軍隊,確實也是最后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這些方面,與共產黨的活動能力和宣傳能力對照,一目瞭然。不過,這些原因和錯誤,實際影響來得較為緩慢,都不能和蔣氏貽誤戰機、擅自宣佈停戰令這一軍事上的根本大錯誤相比。這種軍事上的大錯誤,實為世界軍事史上一大笑談,白白讓手下一群虎將英才遺恨終生。
  白崇禧一九五六年在臺灣上蔣氏密函,痛陳當年在東北沒有乘勝追擊林彪敗軍而任其坐大反噬這一「養虎遺患」教訓;蔣氏亦痛悔自己下停戰令鑄成的大錯。
  白先勇先生認為,東北戰爭的勝負,對整體內戰的影響是決定性的。東北是國共主力較量的第一戰場,卻由勝轉敗,導致四十七萬最精銳軍隊受困在此,動彈不得,消耗巨額軍需費用,政府財政支出近百分之七十用于軍事,而軍事預算大半用于東北戰事,最后寸功皆無、全軍復沒。駐守華北軍隊力量單薄,無法抵擋林彪百萬大軍,平津陷落勢所必然。東北精銳全軍復沒,對其他非精銳部隊產生的心理震動,對全國軍心的挫折,是無法言傳的。林彪敗軍一瞬間變成不可抵擋的神威之軍,這種心理效果比槍彈可怕得多。
  白先勇先生還指出,在四平戰后有四個月雙方沒有大的戰爭,如果東北國民政府大員(指熊式輝等人)能夠勵精圖治,以政治輔軍事,組織民眾,建立地方勢力,最后兩軍決戰時,國軍不致那么孤立而被一一擊破。這也是切中肯綮之言。他批評政府用人不當,所選之人既無政治才能又無組織才能,既乏人望聲威又缺外交才能,東北黨、政、軍三方面彼此不合。其他有識之士則指出,軍方除了孫立人將軍外,多是驕兵悍將,甚至貪贓枉法。此后,陳誠取代熊氏,在一九四七年秋冬連吃敗仗,不得不卸職。一九四八年二月衛立煌受命,已無法改變敗局。在軍事上,衛與蔣嚴重分歧,抗命不從。
  國民政府一系列軍事和政治上的錯誤,使他們在東北很快由軍事優勢轉為劣勢,由主動進攻變為被動挨打。一系列內政無能和軍事失敗終于鑄成最終敗局:一九四八年十月十四日,錦州陷落,七萬人被俘;廖耀湘兵團十萬人復沒;第六十軍叛變,長春陷落;鄭洞國部六萬人被俘;十一月二日,瀋陽陷落。蔣介石在東北的軍隊全部復沒。在我看來,這些問題是蔣氏政府本身的頑癥,下停戰令而非追擊令,實為蔣氏后半生所有錯誤中最大錯誤,作為領袖,他有很多個人優點(試與毛澤東對比),但他不是大政治家、大軍事家,亦可知也。
  反觀四平敗將林彪之舉措,卻能在策略和技術手段上立刻進行檢討和調整,一方面在談判桌上通過周恩來採取妥協的低姿態,另方面在農村積極發動民眾,打土豪分田地,發揮共產黨獨特的宣傳、勸誘和組織民眾的才能,既有兵源又有物源,在短短半年左右,奇跡般又是一支大軍,而且越過松花江,反攻國軍。這里不必探討其政治正義性質方面問題,僅就其策略的靈活和技術手段的有效而言,是蔣氏政府那些無能官僚和悍將無法比擬的。東北勝負,只在蔣氏舉手之間,甚為宿命。蔣氏與共產黨斗爭二十馀年,至此,由他本人心性氣質之局限而注定最終的失敗命運。性格即命運,此之謂歟?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胡錫進硬懟平原公子,這釋放了什么信號?
  2. 李克勤|“深切緬懷毛主席,您永遠的學生王光美”:劉少奇的妻子晚年的說法做法意味深長
  3. 郭松民 | 也說“滬爺撐起一片天”
  4. 美國加州大火燒出了房地產金融騙局
  5. 改開以來民間“順口溜”拾穗(一)
  6. 奴顏婢膝的學生與急眼了的老師
  7. 選擇題:到底誰讓老百姓吃飽了飯
  8. 臥龍大橋擴寬:南陽人民的恥辱!
  9. 洛杉磯大火如此猛烈,能燒醒中國那些殖人嗎?!
  10. 泰緬綁架更多內幕公布,受害人都是貪心自找么?
  1.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2.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3.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4.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5. 張勤德|廣大民眾在“總危機爆發期”的新覺醒 ——試答多位好友尖銳和有價值的提問
  6. 到底誰“封建”?
  7. 兩個草包經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8. “當年明月”的病:其實是中國人的通病
  9.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10. 掩耳盜鈴及其他
  1.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2.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3.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4.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5. 歷數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6.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7. 陳中華:如果全面私有化,就沒革命的必要
  8.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9. 我們還等什么?
  10. 他不是群眾
  1. 車間主任焦裕祿
  2. 地圖未開疆,后院先失火
  3. 張勤德|廣大民眾在“總危機爆發期”的新覺醒 ——試答多位好友尖銳和有價值的提問
  4. “當年明月”的病:其實是中國人的通病
  5. 何滌宙:一位長征功臣的歷史湮沒之謎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