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哲學教科書中所談唯物史觀規定的歷史發展的五個階段,主要根據歐洲的情況,實際上,更多地是根據俄國。
2、實際上,馬克思用“亞細亞的、封建的、資本主義的”來規定社會形態的歷史階段,其中“封建的”、“資本主義的”或者“資產階級的”,這些都是比較準確的,是概念性規定,而“亞細亞的”、“古代的”、“日耳曼的”,都不是準確的概念。
3、20世紀學術界關于“亞細亞生產方式”問題的爭論,概括起來主要有如下幾種觀點:(1)原始公社社會論,在中國以郭沫若為代表;(2)過渡形態論,主要由蘇聯學者哈雷德提出,認為“亞細亞生產方式”是原始公社向奴隸制過渡的形態;(3)階級社會開端論,由學者相川春喜在《歷史科學的方法論》(1935年)中提出;(4)東方國家奴隸制度論,由呂振羽于1940年在《亞細亞生產方式與所謂中國社會“停滯性”問題》一文中提出;(5)東方封建制論,由蘇聯學者歌德斯提出,認為“亞細亞生產方式”就是東方社會的封建制度;(6)東方或亞洲獨特社會形態論,其代表人物是普列漢諾夫和蘇聯學者馬加爾。他們認為,氏族組織崩潰后,東方或亞洲沒有過渡到奴隸制,而是進入一個獨特的亞細亞生產方式或東方社會。 正是后一種觀點在中國影響較大,或者說在對中國歷史的研究中影響較大,直到現在,依然有不少國內外學者據此立論,將中國在20世紀以前的社會經濟制度稱為“亞細亞生產方式”。
“亞細亞生產方式”的討論的啟示,是明確了中國歷史的特殊性,中國古代社會經濟制度的性質,其根據就在中國古代社會的經濟關系,在于勞動者的權利和地位,在于統治勞動者的階級,在于階級統治的矛盾和關系,而不在馬克思的論述。
馬克思的“亞細亞生產方式”這個提法,是用來指稱人類第一個社會經濟形態,其特點就是“公社所有制”,他之所以用“亞細亞”這個洲名來稱謂“公社所有制”,就是要說這種所有制不僅在歐洲有過,而且在現今的“亞細亞洲”的一部分地區還有殘存。
4、五十年代蘇聯教科書出來以后,整個世界五個歷史階段的規定就出來了。中國人認為這種規定不僅是真理,而且是最高指示,中國必須而且只能按照這五個形態來發展。但又不能退回歷史,只能在歷史資料上做文章,使中國已有的歷史符合蘇聯教科書的五大階段的規定。也就是說,對歷史學的研究,在當時的情況下不是研究歷史,而是通過掌握一定的史料來論證蘇聯唯物史觀。對歷史階段的劃分,嚴格地說就咱中國還在堅持著,而中國堅持的還不是自家產的,是從人家那里“拿”過來的,而且是“拿”得不準確的。
5、對社會發展的階段做出規定是必要的。但必須根據實際歷史過程的資料,進行全面系統的概括。探討人類的歷史階段,必須包括中國,但又不能像蘇聯人那樣,將其本國的歷史階段直接說成世界歷史的階段,而應從一般與特殊統一中進行規定。六個階段的劃分,就是一個嘗試,即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農奴制社會、集權官僚制社會、資本雇傭勞動制社會和民主勞動社會。
這種劃分的特點:一是強調以勞動者作為考察的主體,這是一個很鮮明的特點。二是對每種社會形態在概念的表述上都有新意。第三個有新意的地方是增加了“集權官僚制社會”。劃分出集權官僚制社會,集中地表明在歷史階段的劃分上突破了歐洲中心論,把中國歷史也納入人類歷史的范圍,把中國集權官僚制社會作為勞動者歷史發展的一個特定階段。
6、六種社會形態
(1)原始社會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成是人類社會的起點或起步階段,這個時候沒有勞動者與非勞動者之分,所以整個社會都是勞動者,只要有需要就得去勞動。在這時勞動者的主體地位得到總體的表現,但是在這個階段勞動者素質技能是相當低的,他們在社會地位上沒有分化出勞動者和非勞動者的統治階級。
從理論上說,原始社會本部落的人可能都是平等的,但從社會總體上說,又是最不平等的,部落之間的敵對,爭斗,弱肉強食。部落間的矛盾處于相當野蠻的狀態,而殺俘行為既是不平等的表現,又是對人類總體勞動能力或生產力的極大破壞。
(2)人類社會真正出現階級分化是在第二個社會歷史階段,即奴隸社會階段。奴隸社會取代原始社會,它是人類擺脫原始野蠻社會,進入文明社會的人類歷史的第一個階級社會。奴隸的社會地位比戰俘地位高。
(3)封建農奴制社會,勞動者從奴隸到農奴,在素質技能和社會地位上都有顯著提高。從奴隸到農奴的過渡有素質技能量的提高,但是,真正具有質變性質的提高是在社會制度變革以后。
(4)集權官僚制社會勞動者的地位從農奴提升為農民,封建農奴制到集權官僚制的變革,集中表現于中國,這是中國文明領先于世界的關鍵,其突出的標志是秦國的商鞅變法。秦國當時是封建農奴制社會大的諸侯國里最落后的國家,為什么后來能夠統一天下,主要的原因就是從社會關系的變革入手,也就是相應地提高了勞動者地位。
將集權官僚制度社會作為一個歷史階段,并不僅根據中國的歷史,還包括歐洲封建農奴制到資本雇傭勞動制之間,曾經短暫出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制度。
(5)在資本雇傭勞動制社會,勞動者從農民轉化為雇傭工人。由于勞動者素質技能的提高,工業生產方式取代了農業生產方式。雖然資主權占主導,但民主權依然成為勞動者維護其利益,爭取提高社會地位的必要法權依據。
(6)民主勞動社會是資本雇傭制否定之后的社會歷史階段。為什么用“民主”和“勞動”?因為這是在工業生產方式發展的過程中,以勞動者素質技能的提高為根據,并依據勞動力所有權派生的民主權所組成的政治勢力的斗爭,得以奪取政權并建立自主勞動的社會制度。馬克思稱為“共產主義社會”,而現在統稱為“社會主義社會”。民主勞動社會或勞動社會主義社會的特點在于:勞動者擁有自己勞動力的所有權和生產資料的所有權,以及由這兩個所有權派生的民主權。
民主勞動社會,是勞動解放和人性升華的一個關鍵環節,前面幾個歷史階段,除原始社會外均是階級社會,勞動者的素質技能相對低下,處于被統治地位,其間幾個階段的過渡,雖有進步,但總的說還是量的變化,即未能脫離“人類史前時期”,人性中的動物一般性仍占主導地位;民主勞動社會,則是“人類史前時期”結束后全新的社會形式,因此,它對資本雇傭勞動制度的否定,是人性升華的質變過程。
7、美國經濟史學家羅斯托把社會經濟發展劃分為六個階段,即傳統社會階段、準備起飛階段、起飛階段、推向成熟階段、高額群眾消費階段和追求生活質量階段;美國歷史學家斯塔夫里亞諾斯把社會劃分為三個階段,即農業革命、工業革命和政治革命;美國未來學家卡恩從經濟發展角度把社會分為五個階段,原始社會階段、以農業為基礎的階段、工業化不同階段、后工業化階段和后工業經濟過度階段;美國的貝爾從科技革命及其影響分為:前工業社會、工業社會和后工業社會三個階段。
他們這些都不是對社會形態的劃分。而是根據他們的經濟觀點,對經濟形態主要是生產方式演化的規定,是沒有歷史主體的,或者只把技術看成經濟主體,而且有意識忽略或排斥階級和階級矛盾。也就是說,他們雖然談了階段,但不是從歷史觀層面進行探討的。
8、馬克思還有一種對人類歷史的劃分,就是“人受人的統治階段”、“人受物的統治階段”以及“人的自由發展階段”,這個劃分是與他對社會形態的劃分不同的,是從人的發展角度對歷史的一個概括。它比對社會形態歷史階段的劃分更為抽象一些,但馬克思并未就此展開論證。他這種劃分,以及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對人類文明階段的劃分,雖然不是對社會形態歷史階段的劃分,但對我們從歷史觀上對社會形態歷史階段的劃分都有方法上的啟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