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債危機爆發以來,重債國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歐洲中央銀行的壓力下,力圖通過實施緊縮性財政政策來應對危機,但其短期效果并不明顯,危機更有愈演愈烈之勢。正是在此背景下,今年5月的八國集團(G8)峰會上奧巴馬提出以大規模財政刺激來應對歐債危機;本月剛剛結束的歐元區四國會議達成的1300億歐元的一攬子刺激經濟增長計劃似乎正呼應了這一建議。然而,擴張性財政政策的“美國藥方”真的能拯救歐洲嗎?我們不妨從以下幾點來分析:
第一,“美國藥方”難開。擴張性財政政策勢必造成財政赤字和政府債務的增加,債務的可持續性是問題的關鍵。國際金融危機后美國一直實行擴張性經濟政策,財政赤字和政府債務急劇攀升,被迫多次提高其法定債務上限至16.4萬億美元。必須注意的是,美國還能夠不斷舉債來維持擴張性財政政策是由于美元的霸權地位,換言之,是從全世界借錢來拯救美國。反觀歐洲,重債國的國債收益率不斷攀升,融資成本不斷加大,有的甚至已無法獨立舉債;而深受歐債危機拖累的德國等,從債權國利益出發力主緊縮和監督權,因而在歐元區四國會議冷遇了發行歐洲共同債券和動用歐洲金融穩定工具(EFSF)的提議。因此,對歐洲而言,“美國藥方”能不能開出來,即擴張性財政政策的錢從何來,其本身就是一個疑問。
第二,下藥時機欠妥。歐債危機以來的緊縮性財政政策一直受到重債國民眾的強烈反對,甚至有可能導致政治危機,從時間上看,歐洲重債國真正實施緊縮性財政政策的時間并不太長。但凡危機,從爆發伊始到蔓延惡化有一個時間過程,而經濟政策的實施效果也有時間滯后,因此,單純從緊縮性財政政策的效果而言,短期效應的不明顯并不意味著長期無效。此時貿然從緊縮轉向擴張,政策連續性的中斷勢必影響政策的實施效果,更何況擴張性財政政策也并非一劑包治百病的神藥,上世紀90年代日本擴張性財政政策的短期微效、長期失效即是明證。
第三,藥方不對病癥。暫且不論對美國經濟產生了短期效應的擴張性財政政策能否長期有效,至少歐洲經濟問題與美國相比有著本質的不同,盡管在表象上它們同樣都有著高赤字、高債務、高失業率的“三高”特征。歐債危機中的重債國大都屬于南歐國家,經濟基礎較差、經濟結構不合理、經濟增長緩慢;再加上實施向北歐國家看齊的高福利制度導致入不敷出,進而形成債務危機問題。因此,一味地實施擴張性財政政策顯然是藥不對癥,即便是擴張也應該采取以促進經濟增長為目的的結構性擴張,社會福利支出等的緊縮不可或缺。
對于歐債危機而言,提高競爭力的經濟結構改革、防止危機向銀行體系蔓延、嚴格財政紀律等是重要的手段,擴張性財政政策的“美國藥方”即使不是毒藥,也不過是在錯誤時機開出的錯誤藥方。
·黃劍·(廣東金融學院華南金融研究所副所長)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