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直是一個笑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六十多年了,前三十年竟成了一個需要討論的問題。一伙西化“精英”分子,公然污蔑前三十年比舊社會還不如。這就是說,毛主席為首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中國,比國民黨統治的舊中國還不如。他們的謬論有:對內什么束縛、阻礙了生產力發展,經濟崩潰或瀕臨崩潰,民不聊生;對外封閉,閉關鎖國。這些胡言亂語,完全是顛倒黑白,混淆是非,全國十三億人民是決不答應的。有的反動言動更是惡毒:說什么計劃經濟“給中國人民造成了巨大民族災難”,毛澤東共產黨“帶來的是生靈涂炭的三十年。”可是這些令人發指的謬論,卻在我國公開出版的報刊和網絡上暢通無阻。你如果對此反駁批判,就說你僵化、保守、“極左”,好像你倒是無理了。我認為這是一些不可理喻的敵對階級的語言,不在我們討論之列,暫且存而不論。這里要介紹一位原國家計委的常務副主任陳先同志,最近出的兩本書談他對前三十年的看法。這位年屆九旬的老領導,一向以穩重著稱,競競業業,在經濟建設戰線包括國家計委、國家統計局、國家物價局、國家信息中心等單位,為國家的繁榮富強,人民的生活幸福而操勞了一輩子。 現在雖早該離休回家,安享晚年,但他仍到機關去上班,為搞好宏觀經濟管理參一謀,發揮余熱,繼續貢獻自己的力量。
陳先同志在1999年出版了《陳先選集》,2010年又出版了(《九十紀行》(書名由宋平同志題字。均中國計劃出版社出版),兩書都實事求是的肯定了前三十年計劃經濟的成績。現將原文照錄如下:
“新中國成立后的30年,實行計劃經濟體制,這是一個歷史性的變革。當時運用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對于有效動員和集中國家有限的資源,迅速建立起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改變‘一窮二白’的面貌,保證國家安全和民族獨立,起到了重要的歷史作用,這是應當予以充分肯定的。”(2010年,《九十紀行》第4-5頁。)
1982年,在中國人民大學作報告時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有了人民的政權,有了掌握國家經濟命脈的國營經濟,不僅有必要而且有可能實行經濟的有計劃發展。毛主席曾經說:‘人類的發展有了幾十萬年,在中國這個地方,直到現在才取得按照計劃發展自己的經濟和文化的條件。自從取得了這個條件,我國的經濟面貌將一年一年地起變化。每一個五年將有一個較大的變化,積幾個五年將有一個更大的變化。’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的《憲法》規定:‘國家用經濟計劃指導國民經濟的發展和改造,使生產力不斷提高,以改進人民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鞏固國家的獨立和安全。’30多年來,全國人民在黨的領導下,艱苦奮斗,勤儉建國,堅持實行經濟的有計劃發展,盡管由于決策失誤和計劃工作的缺點錯誤曾造成幾次嚴重的比例失調,但是,總的看來,我們的國民經濟的發展還是比較快的,建立了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生產力布局有了很大的改善,國防工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民生活有了較大改善,基本上解決了10億人口的吃飯穿衣問題。世界上公認這是一了不起的變化,顯示了社會主義具有巨大的優越性。”
在另一篇文章中,又講了類似而稍有不同的話:“30多年來,我國實行有計劃發展經濟,建立了比較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保證了10億人口吃飯穿衣的需要,做到了充分就業,保證了市場物價的基本穩定,這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1999年,《陳先文選》第247-248頁,277頁。)
陳先同志在《九十紀行》的“后記”里談他的寫作態度時說:“《九十紀行》的內容,以力求翔實、忠于歷史,尊重實際為原則。”(該書第194頁)我看前面引證他論述前三十年的成績應當充分肯定的話,是符合上述原則的。下面我對他說的這句應當充分肯定前三十年的話,談一些體會。
一、關于前三十年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的問題。
這是確切的事實。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反動統治,工農勞動群眾獲得解放,翻身作了新社會的主人,他們熱烈響應毛主席共產黨的號召,僅僅三年時間,就把我國的工農業生產恢復到了抗日戰爭前的最高水平。恢復三年,農業平均每年增長14.1%,工業平均每年增長34.8%。糧食,1952年產量達到3278億斤,比抗日戰爭前的產量最高的1936年的3000億斤,多278億斤;1952年鋼產量達到135萬噸,比抗日戰爭前產量最高的1943年的92.3 萬噸,多42.7萬噸。 陳云同志說:“三年恢復,趕上蔣介石二十二年。”(《陳云文選》第三卷第366頁)
“一五”計劃實行“一化三改”(“一化”即實行社會主義工業化,“三改”即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實行社會主義改造),工業平均每年實際增長18%,農業平均每年增長4.5%。到1957年糧食產量達到3901億斤,鋼產量達到535萬噸。這樣,“一五”時期,我國建立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社會主義改造提前完成,基本上建立了我國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1958年開始大躍進,我國經濟走了點彎路,這里不展開講了。
現在從經濟總量指標,把前三十年作為一個整體觀察,看看生產發展的速度。當時國民經濟核算制度采用物質生產體系(MPS),最主要的宏觀經濟指標情況如下:從1949-1978年(1978年是政治分界線年份,共29年)國民收入增為7.7倍,平均每年增長7.3%;工農業總產值增為13.8倍,平均每年增長9.5%;農業增為3.4倍,平均每年增長4.3%;工業增為39.2倍,平均每年增長13.5%。這個速度在我國歷史上和同外國比均不算低。
國家統計局按國民核算制度(SNA)重新換算了前三十年的宏觀經濟指標。1978年比1949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增為7.9倍多,平均每年增長7.4%。這個速度為西方發達國家的兩三倍,應該說是高速度了。
文化大革命時期,我國的經濟被一些領導人和西化“精英”學者說成是崩潰,或瀕臨崩潰,事實果真如此嗎?從1965年至1976年,按MPS計算,國民收入增為1.9倍,平均每年增長6%;工農業總產值增為2.34倍,平均每年增長8%;農業增為1.51倍,平均每年增長3.8%;工業增為2.72倍,平均每年增長9.5%。按SNA計算,國內生產總值(GDP)增為1.83倍多,平均每年增長5.7%。這樣高的速度,比西方大國快一二倍,怎么能說是崩潰,或瀕臨崩潰呢?
以上事實和數據,證明某些人所說前三十年不重視發展生產力,或束縛、阻礙生產力發展,完全是污蔑不實之詞。
二、關于建立“兩個體系”,改變了我國一窮二白的面貌的問題。
“兩個體系”,一個是工業體系,一個是國民經濟體系。
前三十年要求建立獨立的完整的工業體系,是什么意思呢?毛主席指出:“國家國業化的任務,根據我國人口眾多、資源豐富的情況,要求我們建設一個獨立的、完整的工業體系,對內能夠依靠它滿足社會主義擴大再生產和技術改造的需要,對外也可以在社會主義陣營各國之間發展充分有效的國際協作,并且只要有可能,就發展同世界上任何愿意同我們往來的國家通商貿易關系。”(《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六冊第150頁)
什么叫國民經濟體系?周總理說:“國民經濟體系不僅包括工業,而且包括農業、商業、科學技術、文化教育、國防各個方面。工業國的提法不完全,提建立獨立的國民經濟體系比提獨立的工業體系更完整,蘇聯就是光提工業化,把農業丟了。”(《周恩來經濟文選》第519頁)
建立“兩個體系”的任務,是何時提出,納入政府工作和國民經濟計劃,付諸實施的?
毛主席1949年3月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的報告指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還沒有解決建立獨立的完整的工業體系的問題,只有待經濟上獲得廣大的發展,由落后的農業國變成了先進的工業國,才算最后地解決了這個問題。”(《毛澤東選集》第四卷第1433頁)
1964年12月,毛主席在修改周總理政府工作報告時 ,指出:“我們必須用幾十年時間,趕上和超過西方資產階級用幾百年時間才能達到的水平。”1974年1月,國家計委向國務院報告,為在本世紀內實現毛主席提出的要用幾個五年計劃的時間,在經濟上趕上和超過世界水平的戰略思想,提出擬訂1976-1985年十年長遠規劃(包括“五五”計劃和“六五”計劃),重點放在1976-1980年的“五五”計劃。1975年10月,國務院報經毛主席同意,召開全國計劃會議討論國家計委草擬的十年規劃綱要草案。12月,經中央政治局審議,決定略加修改后付諸實行。
到1980年,“五五”計劃勝利完成,“兩個體系”建立起來了,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也肯定了這一點。1980年,我國產鋼3712萬噸,相當兩個1940年蘇聯的鋼產量(1832萬噸)。當年蘇聯恁借這些鋼鐵,打敗了一個武裝到牙齒的法西斯德國。由此可見我國此時的工業實力和國防實力。同年,產糧6411億斤,人均656斤,基本解決了一個十億人口大國的吃飯問題,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績。
經過三十年有計劃的社會主義建設,我國已經由一個貧窮落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變成了一個初步繁榮昌盛的社會主義國家。
三、三十年計劃經濟,對保證國家安全和民族獨立,起到了重要的歷史作用。
前三十年的國家計劃,叫國民經濟計劃,內容有經濟(包括生產,建設,流通、分配、消費)、社會、科技、國防,最后由國民經濟綜合局匯總,經過綜合平衡,由國家計委黨組審定,由綜合局起草國民經濟五年計劃或年度計劃文字報告,附上國民經濟計劃總表和分部門、分省市區計劃指標表,上報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審查。國務院審定后報送全國人大討論通過,再予以公布。
關于保障國防安全的計劃,在國家一級保密單位國家計委內部也是絕密的。國防局提出所需的投資和物質(主要是鋼材、木材、水泥,特別是有色金屬和稀有金屬材料),一般都是優先保證的。國防計劃單獨上報中央,國家的國民經濟五年計劃和年度計劃報告和表格,都不表現。在當時的國際環境下,帝、修、反要破壞我國的建設,不嚴格保密不行。
1956年,研制導彈、原子彈,被列入我國《科學技術發展十二年規劃》(1956-1967年)。1960年我國自主研制的導彈發射成功,1964年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這是在毛主席為首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在計劃和工業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我國“兩彈一星”的發射,大大加強了我國的國防實力,打破了美蘇兩國對核武器的壟斷,提高了我國國際地位。這是前三十年國家建設的重大成就。所以前年我國的著名物理學家“原子彈之父”錢學森,回顧我國所以取得“二彈一星”的偉大成就,對北大幾個教授說:“取消了公有制和計劃經濟,中國就完蛋了!”這是符合實際的深有體會的至理名言。
四、改善了我國生產力的合理布局,逐步體現出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優越性。
恩格斯指出:“只有按照統一的總計劃協調地安排自己的生產力的那種社會,才能允許工業按照最適合于它自己的發展和其他生產要素的保持或發展的原則分布于全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第335頁)
舊中國原來是一個貧窮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工業偏集于沿海地區,內地基本上沒有現代工業。從“一五”計劃起,逐步改變這種局面。“一五”計劃規定,生產力布局的原則是:在全國各地區適當地分布工業生產力;使工業接近原料燃料產區和消費地區;使工業的分布有利于鞏固國防;逐步地提高落后地區的經濟水平。按照這樣的原則,“一五”開始建設的限額以上的694個建設單位,擺在內地的472個,占68%;擺在沿海的222個,占32%。鐵路交通也根據工業布局相應地進行建設。“一五”計劃完成,初步改變了沿海、內地不平衡的關系。
“三五”計劃起,“四五”計劃時期,大搞三線建設,這是貫徹毛主席的國防戰略思想,建設內地戰略后方,努力改善我國工業布局的重要步驟。到1975年,三線地區的鐵路通車里程占全國總計的比重,由1964年的19.2%,提高到34.7%;國防工業的固定資產原值、主要產品生產能力技術水平和設備水平,都超過了一二線水平。到1980年“五五”計劃期末,在三線13個省、自治區共投資2000多億元,建成數千個項目,建立起了具有相當規模、門類齊全、科研和生產相結合的現代工業交通體系和國防工業體系。由此我國國防工業的布局大為改觀,我國的安全奠定了更加牢固的基礎。
五、實現了充分就業,保持市場物價的的基本穩定,使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計劃經濟就是消滅失業。”(斯大林語)新中國成立后,城鎮共有舊中國遺留下來的失業人員400多萬人。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職工隊伍的不斷擴大,到“一五”計劃期末1957年,失業人員只剩下一個尾數了;到1958年,中國就消滅了失業。
前三十年我們的勞動工資政策,實行高就業、低福利、加補貼,因此廣大勞動人民生活有保障,都過著有尊嚴的生活。隨著生產發展和勞動生產率的不斷提高,職工工資也水漲船高。如全民和集體所有制職工人數,由1952年的1600多萬人。增加到1957年的3100多萬人;與此同時,職工的平均實際工資每年提高5.4%。農民的消費水平,由1952年的62元,增加到1957年的79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平均每年提高3.2%。
前三十年計劃經濟時期,由于嚴格控制貨幣發行,保持了物價長時間平穩。從1950-1978年,社會商品零售價格指數上升了29%,平均每年只上漲0.9%。老百姓對享受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過著平穩安生的生活,至今難以忘懷。那些西化“精英”說什么計劃經濟體制造成“民不聊生”,這充分暴露他們不顧事實的反動嘴臉。
總之,前三十年計劃經濟時期,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極其偉大的成就,人民生活也得到了重大改善,為我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打下了牢固的基礎。原國家計委常務副主任陳先同志以當事領導人的身份,說前三十年的成就“是應當予以充分肯定的。”這是實事求是的話,是值得我們重視和好好學習的;對那些肆意否定前三十年成就的西化派,是一個有力的駁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