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3日 ,《新華網》轉載了《德國之聲》電臺網站 5月31日 的一篇題為“中國是最大的泡沫”的報道。文中以專訪形式,借兩名分析師的口表述了“中國經濟已失控,是最大的泡沫”的主旨觀點。(全文附后)
作為國際壟斷金融集團的喉舌,興業銀行的分析師們所著重闡述的,無非是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人民幣與美元的匯率自由,二是資本項目開放。從本文看,法國興業銀行的分析師們的邏輯水平是令人驚訝的,基于一個基本事實,其分析的結論與給出的對策居然是完全矛盾的。
愛德華茲說:“由于固定匯率政策,資金滾滾而來,貨幣儲備巨大上升。”只要我們稍稍回顧一下歷史就能很清楚的看到,實行固定匯率的時期外匯儲備增長并不快,反倒是實行浮動匯率后外儲增長日趨迅猛了。原因很簡單,資本是逐利的,只有浮動匯率才能制造利用匯率套利的空間,表現出來,就是外儲規模的急劇上升或下降。對于這一點,西方的分析師們不可能不清楚。隨后,格賴斯說:“全世界都覺得,北京奉行的貨幣和刺激經濟政策比西方決策者的更好。市場參與者相信,中國當局能控制局勢,此外會更容易實現其目標”。很顯然,兩位分析師互相拆了臺,既然認為中國的政策更好,更有效果,更容易控制局勢實現目標,那么,中國有必要改變現有政策嗎?如果中國不肯改變,怎么就會反倒比歐洲市場更有風險了呢?文章后部,愛德華茲還表示:“如果中國不擺脫與美元的掛鉤,就會迫使對匯率重新評價。”很奇怪,如果人民幣與美元實行固定匯率,那么,為什么需要重新評價匯率呢?倒是實行浮動匯率后,中國不斷的按照美方要求“對匯率重新評價”,這算不算基本事實呢?
格賴斯說“他們還有什么選擇呢?只有購買和倒賣房產。通過負的實際利率所誘導的建筑業繁榮,我們已經在西班牙、愛爾蘭和美國看到過。現在中國人在做同樣的事,在追逐利潤率,這聽起來有點耳熟,他們相信不會發生的奇跡。”看,已經赤裸裸的恐嚇了,原因就是“由于資本對外流通的控制,中國人無法將資金轉往外國,也不存入銀行,因為通貨膨脹明顯高過存款利息。”看看我們身邊的事實就很清楚了,盡管中國人普遍有儲蓄的習慣,但是,絕大多數中國人還是很窮的,養家糊口尚且艱難,又有多少錢能夠轉移到國外去呢?很顯然,有把錢轉移出去這種需求的人絕不會是普通的中國人,其需要轉移出去的錢也絕不可能是靠辛勤勞動賺來的。興業銀行的分析師們這么嗔怪,是在掩蓋國際金融資本的真實需求,即在中國獲利的資本因資本項目不開放,不能自由地轉移到外國實行利潤兌現。也就是說,資本項目的管制成了其抽干中國人民血液的攔水壩。
這里,說說我對人民幣與美元關系的一些看法。人民幣緊盯美元的政策不是單一的,除在匯率上緊盯外,還要實行嚴格的資本管制,因此,根本不存在利用中美利差在中國套利的可能,而且,在緊盯美元的政策下,中國調節貨幣量的手段就不一定要用利率了,用央票回購也是可以的。西方輿論之所以把利率看得很重,那是因為利率是調節金融資本與產業資本之間剩余價值分配的一個工具,其存在的前提是必須在資本主義社會下才有效,反過來,在社會主義經濟體制下,利率工具就不可能具有那么重要的地位。強制結匯本身是沒有任何錯誤的,錯誤的是結匯所取得的外匯沒有用于從國際上購買資源,而是去送給美國花了。
那么,法國興業銀行的分析師為什么會這么鼓噪呢?這就得從歐元區目前的處境來說了。盡管人民幣對美元處于升值通道,造成中國不斷地被美國抽血,但是,人民幣對歐元卻是在貶值,換句話說,歐元貶值速度沒有人民幣快。而另一方面,歐元區又在不斷遭受到美國的打擊。結果,在歐元區的流動性正不斷被抽離。對歐元區的大國法國而言,如何維持歐元區的流動性則是非常緊迫的事情。所以,歐盟也想效仿美國,通過對中國施壓來獲取利益。可是,歐盟有美國那樣的軍事實力嗎?歐盟連家門口的利比亞都擺不平,又如何壓迫中國就范呢?美國正是利用和維持利比亞的動蕩局面,造成歐元區內部矛盾無法向外轉移,其經濟矛盾向社會政治矛盾轉化,迫使其國內流動性紛紛外逃,而中國由于周邊及國內局勢較為穩定,所以由于資本的趨利避害本性,自然就成了“世界經濟的一大風險”。現在,北約宣布對利比亞空襲再延續90天,看來,美國對歐元區的打擊力度要加大了。法國興業銀行的分析師說出這樣的話也就不足為其了,畢竟,其代表的是在歐洲的國際壟斷金融集團的利益。但是,即如前文所講,假使中國真的放開匯率和資本管制,中國就沒有風險了嗎?如果中國真的沒有了風險,那么歐元區豈不要因為流動性的抽離而崩潰?所以,放開匯率和資本項目管制是不利于中國的。至于歐元區寄希望中國的放開行為來獲利也不過是妄想,從中國抽離出來的資本流動性怎么可能去周邊動蕩不已,內部矛盾叢生的歐洲呢?只有去美國,或者去有美國資本集團牢牢把控的加拿大或者澳大利亞。
說到這里,國際壟斷金融集團借幾個銀行分析師們的嘴所要表達的意圖不就很清晰了嘛!
附原文:
法國興業銀行:中國經濟已失控 是最大的泡沫
2011年06月03日 06:36來源:新華網
轉發德國之聲電臺網站5月31日報道 題:“中國是最大的泡沫”
法國興業銀行全球策略分析師阿爾貝特-愛德華茲和迪倫-格賴斯在瑞士《伯爾尼日報》的專訪中指出,中國沒有從西方的金融危機中吸取教訓,中國的經濟已經失控,正在重蹈美國2007年的覆轍,這個泡沫的破滅會是世界經濟的最大危險。
愛德華茲在專訪中指出:“中國是最大的泡沫,投資者的預期同可能出現的結果相比過于樂觀,他們對中國的超級周期、中國的大緩和,有著巨大信任。盡管硬著陸的風險極高。這個局面讓人想起五六年前的美國:應該抑制金融和債務誘導的泡沫,使之軟著陸,但是這個泡沫已經失控,這是世界經濟的一大風險。”
格賴斯也明確表示:“中國幾乎沒有從西方的慘敗中吸取教訓,馬虎的貨幣政策恰恰刺激了投機。中國經濟每年的名義增長幾乎20%,利率也應該相應達到20%,然而實際利率卻是負值。由于資本對外流通的控制,中國人無法將資金轉往外國,也不存入銀行,因為通貨膨脹明顯高過存款利息。他們還有什么選擇呢?只有購買和倒賣房產。通過負的實際利率所誘導的建筑業繁榮,我們已經在西班牙、愛爾蘭和美國看到過。現在中國人在做同樣的事,在追逐利潤率,這聽起來有點耳熟,他們相信不會發生的奇跡。長期而言,我對中國完全樂觀,可是我看到,硬著陸以及對有風險的資產采取休克療法的可能性正在形成。
針對泡沫的成因,愛德華茲說:“由于固定匯率政策,資金滾滾而來,貨幣儲備巨大上升。為了保持對美元的匯率穩定,必須用人民幣買美元,為此大量印鈔,這是中國式的量化寬松。這些資金泛濫無法通過結扎來阻止,貨幣供應量增加的一半歸因于匯率政策。”格賴斯說:“全世界都覺得,北京奉行的貨幣和刺激經濟政策比西方決策者的更好。市場參與者相信,中國當局能控制局勢,此外會更容易實現其目標,因為他們不受民主程序的制約。
那種以為北京會讓人如愿以償的看法包含失望的空間。最近的一些措施簡直就是開玩笑:一個每年名義增長20%的經濟,只允許6%的名義利率,是可笑的。最近若有公司要提高產品價格,就會面臨懲罰,這是經濟政策的最低下手段。此外,中國當局顯示出某些驚恐的跡象,這對資本主義的繁榮可不是好事。”
愛德華茲補充說:“中國的局勢很嚴重,老虎一旦出了籠,就很難再將它捉住。通脹像脫韁的野馬,而北京通過減少食品在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中的權重,試圖操縱數字。”
他還表示:“如果中國不擺脫與美元的掛鉤,就會迫使對匯率重新評價。這對中國的決策者來說是一個大課題。他們在能力和可能性上要比曾經不可一世的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更節制一些。2006年美國貨幣發行銀行還在否認崩潰的可能性,甚至說泡沫并不存在。今天不是貨幣發行銀行、而是市場顯示出過分的信心滿懷……如今每個股票都要與中國相關:為了讓投資者一見傾心。”
兩位經濟學家都認為,“世界經濟的最大危險”不在歐元區,而在中國,“中國正在醞釀一個新的美國 2007” 。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