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超國民待遇”時代謝幕了,過慣了舒服日子的他們開始大呼“被歧視”。
中國歐盟商會5月25日發布的《歐盟商會商業信心調查2011》顯示,在華歐洲企業2010年整體增長強勁,但對監管環境的擔憂也呈上升趨勢。那些認為中國外企政策愈發具有歧視性的歐洲企業在比例上不斷提高。
據外媒報道,調查中有43%的在中國內地設有辦事處的歐洲企業認為,過去兩年中國的監管做法就公正性而言有所下降。它們說,中國政府更偏袒本國企業,給那些企業更好的稅收優惠和融資機會。在去年這個比例僅為33%。
“中國現在對外資的利用和依賴較以前大得多,不可能排斥外企。”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經濟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江涌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說。他認為,外企如此大的反應,恐怕是由于失去了“超國民待遇”,外企們不大適應新的身份。
2007年我國出臺了“兩稅合一”政策,結束了外企的“超國民待遇”。2011年,國務院又發布了關于建立外國投資者并購境內企業安全審查制度的通知。一系列舉動讓外資認為,中國政策在收緊,進入中國市場投資不像原先那么通暢,遭遇阻力會有所增加。
“政府采購優先本土企業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外企的不滿。”中投顧問宏觀經濟研究員白朋鳴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但這種情況并非中國獨有,包括美國在內的發達國家也存在同樣的情況。一些國家甚至出臺政策明確表示,將率先采購本土產品。
“‘超國民待遇’的取消對于整個競爭市場而言是更加公平了,對于任何致力于參與國際競爭的企業來說,都不應苛刻東道國對其的優惠政策保持不變,而應積極主動地適應市場變化,提升自身競爭實力。”白朋鳴說。
中國堅持有利于對外開放的政策是不會改變的。江涌表示,雖然目前我國在某些方面做了糾偏,取消了外企的一些優惠和特權,但外資享受的優惠待遇仍然比本土企業高。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受訪企業預計未來數年監管環境會繼續惡化。20%的受訪企業表示,政府針對外資企業的政策已導致他們暫停新投資,減少或放緩現有投資計劃、減少或暫停了在中國內地的現有投資。相比之下,不足15%的受訪企業表示,政府政策已促使其加快了計劃內投資的步伐,或在中國內地追加投資。
中國歐盟商會主席大衛表示,良好的商業環境對于保證歐洲企業持續對中國市場做貢獻至關重要。“我們要求的不是優惠待遇,而是平等對待以及一個開放的市場準入環境。歐洲企業對不公平競爭和監管環境的擔憂不斷上升,這使某些公司對中國提供公平機會市場的承諾和商業環境的長期吸引力產生了質疑。”
外資的表態卻是值得警惕,我國還處于發展階段。外資對我國而言還十分重要。那么,我國市場該如何維持作為歐洲企業在華經營和投資目的地的長期吸引力?
白朋鳴建議,要改善市場環境關鍵是要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提高投資環境透明度,比如在公布裁定方面,詳細地公布有條件批準和不予批準的條件;在實施新法規之前可沿襲出臺草案的做法,使各利益相關方能夠提出建議等。
“中國市場的潛力較大,外商即使對中國投資環境抱怨連連,但也不會輕易放手這塊大蛋糕。”白朋鳴說。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