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 林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常務副秘書長李新創日前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中鋼協預計今年中國粗鋼產量在去年6.26億噸的基礎上將繼續保持增加,總量也許會超過6.8億噸。而近期進口鐵礦石價格的下滑遠不能稱之為“下降拐點”,鐵礦石價格仍處于高位。據中鋼協統計數據,今年中國鋼產量5月中旬再創新高,達到198萬噸/天。
中國鋼產量的增長與實際需求是不成正比的,這就造成了鋼鐵產能的過剩。近年來,中國鋼鐵業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越淘汰產能越大。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中國經濟增長的方式仍然是投資驅動型,在促進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長期處于第一位。國家雖然對鋼鐵業進行了治理過熱和產能過剩,但并沒有緩解產能過剩的矛盾,某些地方甚至越來越明顯。
在利潤驅使下,一些地方政府或鋼鐵企業卻迷失了方向,走上了老路。企業投資的無法自抑,地方政府的一揚再揚,國家政策的先揚后抑,使得這個鋼鐵產業仿佛再現中國式傳統產業的經典老路:先是利益的驅使一哄而上,然后是無序混亂的行業格局,最后是惡性競爭的市場惡果。
在市場激烈競爭的情況下,高水平重復建設的后果將是不可想象的。雖然從表面上看,鋼鐵產能過剩問題十分嚴重,但是各地“產能過剩”聲音卻較少,而要求“開足馬力、一舉扭虧”的動作卻很多。由于一些地方項目通過“化整為零”的方式,避開了國家發改委的項目核準,導致地方鋼鐵項目的大肆上馬。
這也許就是中國的“鋼鐵病”。這個“鋼鐵病”的具體表現是,鋼鐵產量偏離國內外市場需求,而且矛盾已越來越突出。目前中國鋼鐵產量分別是日本的6倍、美國的10倍,相當于世界十大產鋼國的總和。即使是2010年,產能嚴重過剩的中國鋼鐵業,仍在進行“產能擴張”。據國際鋼鐵協會公布的統計數據,2010年中國產鋼量達6.26億噸,占全球產鋼量的46.6%。
事實上,中國鋼鐵業中國的“鋼鐵病”比想象的更嚴重,這并不是一個好兆頭。自2010年以來,中國粗鋼產量一直加速增長,如果需求增長勢頭不及預期強勁,鋼材市場可能面臨風險。如果中國鋼鐵業不切實的快速增長,雖然可以把全球主要鋼鐵生產國——日本、韓國、印度、俄羅斯等甩得更遠,但這樣做至少會帶來兩方面的問題:
一是不利于中國經濟的可持續、健康發展。據有關資料顯示,目前國內鋼鐵工業增加值占GDP的3.14%,而鋼鐵工業總能耗占全國的15%,工業廢水、工業粉塵、二氧化硫排放量則分別占全國工業污染物排放量的10%、15%和10%。如果現階段中國鋼鐵企業為滿足國際市場需求大量增產的狀況不加以限制,任其發展下去,對于中國的自然環境和能源安全而言,一定是災難性的。
二是獨自承擔鋼鐵產能過剩的惡果。近些年來,世界經濟快速增長,產生了對中國鋼鐵產品的旺盛需求,并成為中國鋼鐵產能急劇膨脹的重要因素。鋼鐵產能,尤其是長流程產能投資巨大,回收周期較長。一旦歐美國家經濟增長轉向回落,鋼鐵需求萎縮,那么,我們建立在出口基礎上的部分產能便會失去市場空間。歐美國家在充分享受中國廉價鋼鐵產品“紅利”之后,卻由中國鋼鐵企業獨自承擔產能過剩的災難性苦果。
關鍵是,中國承接了西方發達國家向中國所轉移的一些高污染、高耗能產業,中國以高昂的環境代價和能源代價,大量出口鋼鐵等“兩高一資”產品,支持了西方國家的經濟發展,滿足了西方國家的高質量生活,反而沒有落得好,常常換來了一些西方國家政客對中國能耗和排放的指責,甚至對中國出口鋼材的“雙反”(反傾銷、反補貼)。
其實,中國鋼鐵業的“大躍進”是一種“虛假繁榮”。隨著國際鋼材市場需求的進一步減少,許多國家對中國鋼材出口的打壓,原來流向國際市場的鋼材要轉為投放國內市場,整個行業產能過剩的局面將更加嚴峻。這就需要醫治中國的“鋼鐵病”,其主要措施是,對鋼鐵業實行徹底的、脫胎換骨的改造,解決鋼鐵業能耗高、效率低、效益差、污染嚴重等問題。因此,我們十分贊同有的專家所說的,在現在的基礎上減少1億噸產量或者更多,方可醫治中國的“鋼鐵病”。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