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財務省最新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中國在3月份凈買入日本長期國債價值2345億日元(約合188.4億元人民幣)。這是中國在2005年1月以來最大規模的單月增持日本長期國債。日本財務省表示,日本東部大地震造成國家嚴重損失,需要募集大筆資金進行災后重建工作。預計至2011年底,日本國家債務總額將提升至約1002萬億日元。
中國此次大規模增持日本國債,被國內部分專家習慣性地將原因歸結為中國外匯儲備多元化投資策略,中國不僅需要增持日本國債,面對美國的出口戰略與消費萎縮,中國不得不大規模持有其他資產,以“消化”現在擁有的30447萬億美元外匯儲備。盡管日本存在嚴重的債務問題,但買日本國債仍是一種相對安全的選擇。
我們不禁要問,由于購買美國國債不安全,那么購買日本國債就安全了嗎?答案是否定的。也許“操盤”購買日本國債的國內政府官員沒有意識到,目前,日本政府債務占GDP的比例之高世所罕見,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數據,日本政府債務余額對GDP的比率在2007年已達188%,2014年將至少達到246%,而即使以財政赤字“聞名于世”的美國,這一比例也不過100%左右。
2010年底,標準普爾已經將日本AA長期主權信用評級前景由“穩定”調整為“負面”,如果占GDP9.7%的財政赤字得不到控制和削減,日本將面臨著主權信用再次被下調的風險。今年4月,國際評級機構惠譽指出,日本政府債務占GDP的比例為201%,超過國際上公認的安全線60%的兩倍多。
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大規模購買或增持日本國債,至少存在兩大風險:
一是日本國債泡沫破滅的風險。為刺激經濟,日本政府近年來超量發債,以致債臺高筑。國際社會紛紛猜測日本將步歐洲后塵發生主權債務危機,更有甚者預測日本面臨著國家破產的危險。顯然,宛如火藥桶的日本國債泡沫一旦爆炸,如果中國超量持有所承擔的代價將是顯而易見的。
二是稅收不足以償債的風險。日本政府如果能夠通過財政收入的增長增強償債能力無疑是最好結果,不過,這一可能性非常小。由于日本2011年預計產生的稅收收入少于增發國債額度,且是有史以來借債第一次超過稅收,顯然,指望日本依靠財稅收入償還短期國債已經沒有希望。2011年以后,日本只能以發新債抵償舊債。
尤其是,“3·11”大地震及隨后的海嘯和愈演愈烈的核泄漏事故已重創了日本經濟,特別是打擊了具全球優勢的日本制造業。在全球化日益深化的時代,技術進步如百舸爭流,不進則退。在全球產業鏈中,哪怕出現部分、短期的“日本灰點”,都將引起無法想象的快速“補缺”、甚至“創新填空”,日本產品的全球市場份額面臨被替換風險。而以此為基礎的、包括貿易和投資收益的日本“經常收支順差”不可避免地也將面臨減額風險。
即使過去日本國債相對安全,但現在,“日本國債的安全神話”遭到普遍質疑。說得嚴重點,日本國債已是一種危險的投資品,它不亞于一個隨時被引爆的“火藥桶”。況且,日元資產的流動性現在遠遠低于美元、歐元,一旦日本國債持有者被套很難拋售套現,國外的機構不愿意去買日本國債,就怕關鍵時候中國找不到愿意接盤的,通通砸在自己手里。
但不幸的是,在日本發生強烈地震及海嘯后,政府相關管理機構似乎忽視了其中的風險,也許是出于“人道主義”原因,仍大規模地增持日本國債。為此,國內一位網友在自己的博客里寫道,“面對中國增持日本長期國債規模達6年以來最高,我只想無奈地說一聲:‘中國不應該跳入火坑’。”
這句話也許道出以許多中國人的心聲。然而,讓我們搞不懂的是,既然日本國債有如此多的風險,為何在一些政府官員眼中卻成了香饃饃,并下重手進行購買或增持。如果中國購買日本國債僅僅為了一點蠅頭小利,而讓國人指手畫腳,那就太不值得了。雖然外匯儲備是中國人制造的商品賣給外國人賺來的,但為何不用來提高國民待遇,促進國民消費,卻大量購買它國國債,供給外國人消費呢?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