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經濟學理論幾個方法問題(2)
蔡定創
·
2011-04-20
·
來源:烏有之鄉
關于經濟學理論幾個方法問題(2)
三、 關于實證方法問題
在弗里德曼用美國1860年至1960年一百年來的貨幣政策與經濟狀況的關系以證實他的“通貨膨脹無論如何都是一個貨幣現象”的結論后,實證主義的研究方法一度被當作經典而被西方一些學者所鼓吹。當然,理論需要用實踐與經驗來驗證,這一條是無疑問的,但不能反過來說,實證就一定能出理論。雖然,我們有些理論是通過經驗總結而來的,理論方法的其中之一就有一個歸納法。用歸納的方法找出事物發展的規律,也是實證的一種方法。
但是,在社會生活領域與自然科學領域有很大的不同,由于社會由人參與的,人的參與就有博弈的因素,因此,引起社會事件的發生,往往原因更復雜,各方面影響的因素更多;同一事件引起發生變化的原因很多,而不同的時間與不同的地點,各種影響的因素往往又會發生變化。
例如,在自然界里,我們可以把母雞孵蛋看作是一個自然系統,雞蛋只要給出適當的溫度就可以孵出小雞。影響孵蛋的因素主要是溫度,而且十確定,幾萬年不變。而一個社會系統中,我們舉物價為例,引起物價變化的原因就很多很多,而且在不同的時間里會有不同的是影響因素。在自由競爭資本主義時代,有成本因素、競爭因素、貨幣數量因素、資源緊缺因素,等等;在壟斷金融資本主義時代,除了上述這些因素外,又增加了一些新的因素;例如,炒作因素、壟斷因素,等等。
這也就是說,在社會系統中,影響事物發展變化的原因往往很多,如果單方面地從一個方面來考察原因與結果之間的關系,雖然也能構成因果關系,甚至也能被實證而證實,但是,必然地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就以上述物價為例,引起物價的漲跌有成本因素、競爭因素、貨幣數量因素、資源緊缺因素、炒作因素、壟斷因素等等五六種,如果僅僅是拿出其中的一個貨幣因素來考察,說無論何時何地,物價的漲跌都是一個貨幣現象,這不是很荒唐嗎?
我們來看看實證的過程,如果我們采用使貨幣貶值的方式增加貨幣(說明:在《貨幣迷局》中,貨幣以貶值的方式增發與非貶值的方式增發,其發行方式與發行窗口是不同的)發行,貨幣貶值了,物價必然上漲,因此,此種貨幣增發與物價上漲是因果關系。也能被下一次同樣的因果關系所證實。但是,這里我們明顯地可以看到,只有在因為貨幣是采用貶值方式增加發行的時候,才會引起物價上漲,并不是任何增加貨幣發行都會引起物價上漲;而且,并不能將凡是物價上漲都歸于因為貨幣的增加,因為還有很多其他因素會引起物價上漲。如果我們將凡物價上漲都看成是通貨膨脹,都來緊縮貨幣,減少貨幣的供給,那不是天下最傻的傻蛋是什么?
我們再來舉一個由實證而產生荒謬的例子。為什么要舉這個例子?因為在弗里德曼的貨幣主義理論實證過程中,曾經用過一種叫做“時序”實證的方法。所謂時序實證,就是前一個時序中貨幣量的變化,在后一個時序中,可以觀察到物價的變化。其實這個被弗里德曼看得很重的時序實證方法,同樣存在巨大的邏輯漏洞。我們舉一個很常識的例子。例如,通過時序論證,在地震發生前的一個時序中,我們可以找到“老鼠到處亂跑、螞蟻搬家”這樣一種現象,在接著的下一個時序中,地震發生了。而且此為多次地震發生的前后關系所證實。那么,我們能不能由此而得出結論說,是因為“老鼠到處亂跑、螞蟻搬家”的原因,從而引起地震的發生呢?顯然是不能,因為這是一個常識問題,這個結論違反常識,如果誰要堅持這個結論,必然被看成是十分荒謬的。
但是在貨幣與物價的關系問題上,就不是那么常識,而且是似而非,因為并不是絕對沒有關系,有時候恰恰是邏輯顛倒。因為,非貨幣的其他因素而引起的物價上漲,就會引起對貨幣需求的增加。這也就是說,不是因為貨幣增加而引起物價上漲,而是因為物價上漲而引起對貨幣需求的增加。所以說,在地震與“老鼠到處亂跑、螞蟻搬家”這種常識問題上,人們是因為常識而不會相信荒謬,但當人們一旦離開了常識的領域時,將荒謬的結論當作圣經也就絲毫不會奇怪。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執中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