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企業發展的怪圈
3.企業管理的禍害
自改革開放之后,中國就有了企業管理的學科,但企業管理的熱潮應該從引進MBA算起,它是頂著美國企業管理成功經驗的光環來的,其實MBA只是沾著美國經濟騰飛時期的光,但這光芒發自世界著名的學府高堂,不言而喻地就代表了科學。雖說這種荒唐的垃圾可以擺脫科學的規矩胡編亂造,但涉及太露骨的權謀技巧和奴化教育等內容,還是不好意思在學府內販賣,只能與社會分享,于是學府和市場上的各類企業管理咨詢公司相輔相成,共同營造出了一個龐大的企業管理產業,不斷炮制出五花八門的管理流派和模式,烏七八糟的內容里甚至包括陰陽八卦(陰陽八卦本身不一定錯,但與管理攪在一起,就另當別論了)。這一切都是在共贏生產企業,為之消耗的全部社會成本,實際都是由生產企業負擔的。
企業自古有之,工匠帶徒弟、掌柜帶伙計和作坊雇長工等都是,并不需要特別的管理。企業管理的興起,是應大規模的工業化生產而生的,這是企圖壟斷市場的資本豪賭,賭家心覺無助,本來只能靠求神燒香,但管理學者借助科學的光芒,用企業管理的科學,驅散了企業家心中的鬼神,自己扮演起科學的鬼神來安慰他們。隨著經濟的壟斷發展,市場上這些科學鬼神們的表演也越演越烈,逐漸就形成了一種濃厚的關于企業管理的文化氣氛,這就造就了一種“集體無意識”(就是本來沒影的東西,人云亦云就當著有影了),企業管理的科學性便潛移默化地深入了人心,代表這種科學的化身就是所謂的職業經理人,其實他們就是企業管理產業的社會化“表演”所產生的社會成本的收費人,而且是來代替企業家管理企業的。不過這時企業管理的概念就已經轉變,企業管理之理本來是以雇主資本為主導,企業若由經理人來管理,是以誰的資本為主導?如果還以雇主資本為主導,何以叫科學管理?如果以經理人的管理資本為主導,雇主豈非也被奴役了?這說明所謂的管理科學,不過是幫這種職業經理人披了張科學的外皮,以謀取雇主資本的權力,所以科學管理表面看去是一種御權術,實際卻只有謀權術的用途。
可見職業經理人絕不可靠,因為他們也是人,他必然要追求他的管理資本的利益或價值最大化,其所謂的管理之理,就是他在企業經營活動中的一系列的決策或決定。企業生產中所有的決定,都包含著技術和市場兩個層面的綜合判斷,技術決定生產的本質,市場決定生產的意義,技術判斷需要有足夠的專業知識和見識,市場判斷則是靠說不清楚的“洞察力”,但市場的根本不確定性,決定了經理人的洞察力跟算命先生的沒什么兩樣:憑直覺和經驗瞎猜,還得給自己留好后路。經理人的后路就是把誤判的責任推向專業技術上的漏洞,所以專業技術權威都不能成為經理人,因為他們沒有后路,除非是他自己的企業。當然經理人不能只找后路,畢竟也有猜對的時候,這就是企業成功的關鍵,跟玩“骰子”是一回事。但經理人不能讓別人看出來他就是這么回事,他要證明他猜對市場,是跟他的管理資本分不開的,為此就必須要讓每個直接下屬的專業勞動都顯示出他的監管、激勵、領導和組織的作用,并讓所有下屬勞動的整體大于他們的個體勞動之和。這顯然不大可能,哪個專業下屬都不會愿意承認自己的勞動、尤其具有創造性的勞動是被他人管理出來的,所以哪個企業也管理不出大科學家來。不過經理人天生就具有超凡的“組織”能力,其實是人壟斷人的本能,經理人都知道如何按照他可控制的方式,安排自己下屬的崗位,并由他來決定他們生產的意義或價值,這就是他的監管,實際是壟斷了每個下屬的外部組織關系;這樣再由他拼湊整合他們的生產,其組織的整體也是會大于每個下屬個體之和的,只不過每個下屬的個體生產都是被他充分限制了的個體生產,這就能顯示出他的組織作用了;如果他的整合能力不夠,必須更多地依賴下屬時,他就會激勵以他的專業見識所能操控的專業下屬,共同牽制和監管專業能力太強的下屬,以確保他的管理資本的利益最大化,這就是他的監管加激勵的領導藝術。至于經理人之下的管理者,他們的管理方法跟經理人都大同小異,差別是他們面對的市場就是他們的上司,他們主要工作就是如何討好上司,但一邊也會尋找機會突破上司的壟斷,他們專業技術相對可以較強,他們當中專業水平高的人,對下屬的安排相對還合理,反之不僅越不合理,個人以權謀私的腐敗本領更高。
這就是現實的企業管理結構,其結構最邪惡之處是任何層次上的雇員工作越賣力,其上一層次的管理資本價值越增值,而雇員自身的層次上的勞動資本價值則越貶值,看上去就好像價值是管理者創造的,其實質是管理資本在貶低他人的勞動資本價值,人力資源就在這種層層壟斷的組織結構中,被無謂地消耗掉了,這就叫內耗。結果是頂層和底層雇員的個人價值和收入越來越懸殊,企業越大、層次越多壟斷性就越大,情況就越惡劣,在其中人性必然會變得越來越丑惡。這種組織結構跟傳銷的組織結構本質上都是一樣的,都是塔形結構,凡是壟斷的組織,必然都是塔形結構,因為每個人的壟斷能力總是有限的,一個人能壟斷的人數也是有限的,必然得照著傳銷組織的結構來。傳銷組織只不過是把企業管理的奴役性給量化了,暴露的更充分而已,其實一點都不比企業管理結構更邪惡。恐怕管理學者也不敢面對這樣的現實,但這倒不是因為這些經理人或管理者比管理學者更丑惡,而是所有的人在企業管理的壟斷體制下,都必然會表現出來的“社會人”屬性,如有例外必然需要消耗其它費用,比如企業培訓等奴化教育費用。“社會人”的含義非常可怕,從組織的角度看,某個人的丑惡,反映的就是他的環境的險惡。
可見企業管理的禍害,并非出自其理論的荒謬或實際的應用,因為它們毫無實用價值,危害主要在于它把奴役美化成科學對企業和社會發展的誤導。企業管理觀念荒謬的事實,說明它跟巫術的基本理念是一樣的:企業現在加強管理(其實是奴役),可以決定未來美好的結果。但企業管理卻能借助科學的幌子,這對整個社會價值觀的危害更大,以致奴隸制這種野蠻時代的荒唐現象,竟然以科學管理的面目出在現代社會,而為社會熟視無睹,好像這是文明社會應有的一種現象。但組織的概念告訴我們:這不能歸咎于哪一方,這是一個供需雙方、以及整個社會觀念互動的綜合結果,只不過企業管理的概念被MBA招牌化了,就把企業和市場運轉的荒誕和邪惡性給集中突顯了而已。古代的奴隸制被放棄是因為用鐵鏈奴役人的生產效率太低,代價太高,現代重新使用奴役式方式,是因為人學會了應用科學技術,通過消耗更大的自然資源來支付奴役人的代價。由此從企業發展的角度來看,企業還不及直接去請巫婆來跳大神更科學,又環保,但這就太可怕了,這不是說一個企業,而是全世界所有企業都應該跳大神,這相當于說人類發展到今天還不如一直跳大神,這世界瘋了嗎?現在可以看清了泰勒所說的“務必進行一場全面的心理革命”,是一場他絕想象不到的超大的世界觀的大革命。但無論怎么革命,人類總是在生產的,一種世界觀的產生,總是隨人類的生產方式而來,世界觀的革命或改變,也必然是隨著社會生產方式的革命而轉變,否則根本不知道革的是什么命,所以還得從生產企業的性質開始,尋找革命的方向。
二、企業革命的方向
1. 企業性質再認識
企業是以人為單位,有投入又有產出的生產組織,任何由人組成的生產組織也都是一個企業,從組織的角度看,企業的大小可以在人的壟斷認識范圍內,上下無窮延展,一個嬰兒吃奶生產的啼哭和微笑,是母親生產的回報,是父親投入社會生產的動力,即任何一個人都可視為一個企業,社會生產總是相互聯系的,每一個人都有他的生產或勞動價值,如此聯系企業最大,可以包容整個世界或全人類。這是關于企業的一個最基本的觀念。
而通常所說的企業是指由多人組成的公司(為示區別以下單人企業均稱個企)。企業的成因最時髦的說法是,說市場以市價指導資源使用的機制有“交易費用”,企業雇主集中資源,進行集約生產,可以減少“交易費用”,所以企業代替了市場,而“交易費用”是指“發現有關價格”的費用;還有一種說法,說不是公司代替市場,而是“一種合約代替另一種合約”,并且企業作為生產組織無法界定;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前面提到過的兩位經濟學家合文認為:生產的分工合作必不可少,但合作之際有人會“卸責”、“偷懶”,需要監管,說企業是為利便這監管而成立的組織。最后這倆錯的最離譜,其錯也最普遍,就是把“卸責”和“偷懶”等不良行為都當成了人自私的本性,其實這恰恰是人在某種特定組織中才會顯示的“社會人”性質,農民種自己的地根本不會出現這種情況。而“交易費用”的概念則似是而非,只要考慮到企業的產權邊界必是以合約為界,即可發現“交易費用”根本子虛烏有。
凡有費用支出必經一份合約,“交易費用”支出必然非此即彼,即對任何一方都只能是自愿付出的生產成本,產品在交易完成前的一切成本,包括所有常被認為是“交易費用”的合約、信息、量度、保障、議價、仲裁等等費用,都是為了提高產品價格的生產成本,比如交易一顆鉆石,這些“交易費用”大都必不可少,若交易一根蘿卜,根本就沒那么多麻煩。在市場中人的生產總是在追求其生產的市場價值的最大化,既使在魯賓遜的一人世界里,他也是在拼命追求或“發現”他的生產對他的價值最大化,如此他的全部辛苦既是生產成本,又都是“交易費用”,兩者本來就是一個整體的兩重觀察意義。所以“交易費用”用概念提出至今,就沒找到過一筆不屬于生產成本的“交易費用”,于是就有一種比喻,說“交易費用”像物理學中的摩擦力,更錯,摩擦力是機械組織運動的阻力,而交易卻是市場生態不可缺少的新陳代謝,如果交易有“摩擦力”則市場終將停轉。這些喜好“交易費用”的經濟學家,是企圖證明企業有彌補市場缺陷的意義,以維護現有企業管理的存在意義,他們捏造了一些莫名其妙的概念,把自己都搞暈了,結果把本來很簡單的道理,弄得天花亂墜,還形成了學派,其實他們跟管理學者原本就是一派。
不過交易過程中的確存在意外的費用,比如合約糾紛,但這不是交易費用,恰恰是因交易不完備所產生的費用。交易雙方信息不對稱,交易合約就必然帶有壟斷性,這壟斷是對難以細數的交易的集合買斷,這意味著在合約執行中每筆細小的交易只能靠合約雙方的默契,而默契對各方均無約束力,必然產生意外的費用,這是因壟斷造成的費用,只能叫壟斷費用,它不屬于生產成本,跟摩擦力是一回事,摩擦力是人壟斷自然,創造機械組織產生的壟斷費用,一切人造的機械和社會組織都有壟斷費用,但機械組織違背人的意志的主動性不強,維護的壟斷費用相對還可控;而在企業組織中,人的自由意志則根本無法控制,人的腐敗比機械腐蝕磨損更積極主動,壟斷費用更難估量。人的壟斷認識必然是不連續的,把這種認識施之于生產,必然就破壞了自然的連續性,可見壟斷費用就是一切人為創造所產生的熵。但壟斷費用絕不是企業的成因,卻一定是企業倒閉的原因(壟斷費用與“交易費用”的區別就在于此,“交易費用”是一個含混的萬精油概念)。企業是為壟斷市場而生的,通過壟斷打破市場自由交易的連續性,以制造企業成功的偶然性,這才是企業成功的原因。企業的批量生產是出自經理人對市場消費能力的壟斷臆想,他考慮的并非市場的需求,而是市場對他設定的產品價格的承受能力,這就是所謂在“發現有關價格”,跟玩“骰子”是一回事,如此市場就變成了企業的賭場,每個企業不斷競相加注,企業和市場的壟斷性則呈幾何級數迅速地膨脹。所以早就有人發現:斯密(Adam Smith)設想市場經濟實際根本就沒存在過。關于企業作為生產組織無法界定的說法本身沒錯,而且這位經濟學家甚至還看出了經理人的壟斷就是“有形之手”,那就應該得出不是企業代替市場,而是在毀滅市場的結論,但他卻用“一種合約代替另一種合約”模糊說法略過,大概是害怕看到經濟學大廈已經散架的事實。從組織的角度看,合約替代的實質是大批量的生產合約對市場單筆交易合約的壟斷,即有序生產對無序的自由交易的壟斷,這必然要產生壟斷費用或更大的熵。由此還能看出所謂產權理論也是模糊不清的,產權邊界必是壟斷的,其中包含的壟斷費用更無法確定,產權邊界就像界定一條魚的邊界一樣,根本界定不清,產權不清,責任也就說不清楚,那就更不知會產生多大的壟斷費用。
由于壟斷的存在,市場的一切都必然是不斷惡性循環地發展。企業的批量生產壟斷了市場中大部分人的個人生產及交易,所以他們不得已都淪為企業的附庸生產者,但他們的生產仍然是遵守市場規律的,所謂市場規律就是任何交易者在交易中都必然要追求他的個人的利益最大化。在企業中雇員的市場就是他們的雇主,或者是經理人、上司等,都以上級論。任何企業都有創新發展和開拓新市場的要求,雇員作為個企看也一樣,但他的創新、開拓就意味著要壟斷或凌駕于他的上級,對此上級必然要加強對他的壟斷,這說明企業難有創新,原因全是上級的責任,任何一級下級都沒有責任。在這種情況下,雇員的常規生產就得按市價調節,而他的市價就是上級的壟斷價,所以當他感覺他的單位產值降低時,就會加大生產,使生產總值向上與上級壟斷價拉齊,當他感覺他的單位產值升高時,就會降低生產,使生產總值向下與上級壟斷價拉齊。后者在上級看來就是雇員在“偷懶”,其實是錯覺,任何上級對他的上級和企業雇主對市場也都是這么干的,這是人人都會自覺遵守的市場客觀規律,當然誰都不會太過分,除非他已不再依賴他的上級或市場了。所以一般而言雇員并未“偷懶”,另外雇員還從來不“卸責”,這得從兩方面看:一是雇員作為個企的自主經營權已被上級取代,一切責任當然都是上級的,這就像病人奪取了為他開刀的醫生的主刀權,醫生就成了一臺割肉機,機器沒有責任,哪怕病人只奪取了一部分主刀權,出任何狀況都說不清楚誰的責任;其二雇主是所有雇員的市場,任何一級上級都是下級的市場,任何一級下級雇員之間的競爭都是個企間的競爭,跟市場中的企業競爭一樣,相互間根本沒有責任界限,說不清有誰在“卸責”,所有責任都是上級指定的,這種指定就像界定一條魚一樣,本來就不明確,所以任何一個下級個企總會朝著對自己有利方向去干,既使干錯了,錯誤還是上級界定不清的責任,除非是一件確定的機械動作錯誤,否則下級總會有理由。
可見企業所有的人員之間,上下級是壟斷交易關系,同級是壟斷競爭關系,壟斷截斷了人和人之間的社會責任的連續性,使所有的人對企業和社會都只有功勞或苦勞,卻毫無責任,因為一切責任已經被上級壟斷了,自己設定任何責任都毫無意義,所以懶惰、卸責、貪污、腐敗都是必然的。在這種組織結構中:任何一級的創新生產都會受到上級的壓制,同級的掣肘,也得不到下級的支持,或者看似幫助,卻不敢確定;而任何一種有害生產卻能很快放大,因為一切生產的意義皆以上級認可為準,誰也無責任更無權力過問,只要上級認可就能層層下達,往往是上級指令錯的越離譜,下級執行的就越能淋漓盡致。這是壟斷競爭環境所決定的:只有讓別人的勞動貶值,才能讓自己的勞動升值,否則自己的勞動就會貶值,所謂共贏只是和同盟者的勞動升值,而讓更多人的勞動貶值,在可以推脫自己責任的條件下,讓上級或同級的失誤最大化,是下級反抗上級壟斷和同級競爭,提升自身價值最好的方法。這就叫市場的惡性競爭,市場上的企業競爭就是如此,企業內部個企競爭還沒有達到如所說的這樣殘酷,是因為個企畢竟是人,人性尚存,而企業卻是一架機器,它沒有人性,并且它正在用它特有的生產方式,吞噬著一切個企中的人性,使個企也變得像一架機器,這就是壟斷的可怕。壟斷本身并不可怕,它是人類認識世界的基本方式,但在壟斷體制下,人都是用壟斷的方式,相互對待自己的同類,壟斷才變得越來越可怕,如果我們還不敢面對這樣的事實,人類都會變成一堆失去靈魂的機器。在企業中,按上級指令工作,干的再好,只能證明自己是一臺好機器,創造的價值都是上級駕馭的功勞,所以只有上級的管理紕漏和漏洞,才是下級充分自我發展的空間,這是人的本性驅使,沒有漏洞他們也會積極挖掘漏洞,既使徹底挖出了上級指令的邊界,算創新算腐敗還很難界定,因為企業任何下級的創新都是這么來的。企業里的創新,就是個企突破上級的壟斷,得到上上級的認可,如果上上級也不認可,才可以由上級界定算不算腐敗。創新雖是由人性驅使,卻是創新者人性的進一步泯滅,他只是證明了自己不是上級的機器,卻成了上上級的好機器,而且這臺好機器還打算成為更好的機器,并把其他的個企也改造成機器。人性就是在這種相互的無法無天的管理中,被一點點地摧毀;但如果只圖成為一臺上級的好機器,那就是徹底被奴化了。
在壟斷的企業內,似乎也有一只緊緊籠罩著人心的“無形之手”,但它可不是斯密說的那只“無形之手”,它其實是人自己的“心魔”。河里的魚被放在魚缸里,它就會積極主動地適應新的環境,這是一切有生命體的本能,人也一樣。人從小到大一直就在根據外部環境,不斷地鑄造和適應自己鑄造的價值觀,人在復雜紛亂的社會組織中,人的價值觀不斷被無情地扭曲和擠壓變形,人的本性在一次次拼命地掙扎中絕望,就鑄成了“心魔”,人的本性并沒改變,而是被自己的“心魔”束縛,人根本無法自己擺脫自己的“心魔”,因為那是生命的自然屬性,“心魔”在外部社會的擠壓中,卻可以輕易地泯滅掉人性本能的抗拒。人性被摧殘的原理。企業無法無天的管理就是在惡化人的“心魔”,但它卻不是哪一個人的錯,更不是因為缺乏教育,教育本身就是在鑄造“心魔”,它是人類心靈的遺骸的遺骸……,是社會群體和自己的共同鑄造,是群體相互壟斷的惡果,要徹底擺脫這種罪惡,必須是群體共同改變,才能各自逃出自己的“心魔”,而在一個悖論的世界里,誰也無法獨自脫離它的魔爪。企業無法無天的管理造成的這種壟斷費用,在生產事故上表現出來的現象,就跟人性一樣難以琢磨,比如: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失事,事故的前因后果和相關人等都已查的一清二楚,但清楚的事實卻證明,根本說不清究竟該算誰的責任,而且誰也沒有存心想讓飛機失事,好像還是個“良性”事故;從整體看明顯是違反了科學規律,但這罪名安誰身上似乎都不太合適,這說明壟斷費用也是“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組織性費用,因為它是由人操作的。再如往食物里放三聚氰胺、二惡英、蘇丹紅等各種添加劑,還有轉基因,就更是防不勝防,這些行為并非都是存心下毒,但也不是出于對人體有利的考慮,只是不知道對人體會有什么危害,可見企業的壟斷生產,對人的危害和摧殘根本難以窮盡。當然這并非都是企業內部的原因,而是企業內外各種壟斷競爭交互作用在企業內部顯現的結果,是企業在競爭中鑄造出來的企業的“心魔”。但這些企業“心魔”制造的壟斷費用,與它們給整個市場或社會帶來的壟斷費用相比,根本微不足道。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