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有史以來最強的地震,日本的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用到了極致——繼3月14日宣布注入創紀錄的18萬億日元的資金之后,日本央行15日早間宣布立即向短期金融市場緊急注資5萬億日元,此后又宣布將這一金額擴大至8萬億日元(約980億美元)。至此,該央行累計向市場注入26萬億日元,遠遠超過阪神大地震時的規模,再創歷史新高。
從穩定市場的角度而言,瘋狂注入資金對于日本央行而言是一個無法選擇的事實,因為此次強震不僅給日本帶來了巨大災難,同時在短期內也對全球造成了一定沖擊,尤其是如果日本核電站事故不能得到及時控制,以及余震造成更多的損失,這將加大對全球金融市場的影響。
但是,真正的問題在于,隨著救災階段的結束,圍繞災后重建以及經濟復蘇所需的財政支出的博弈,以及在巨額的資金注入之后,如何有效發揮其真正的作用,這不僅決定日本的經濟復蘇,而且勢必成為日本震后經濟發展的“緊箍咒”。
事實上,從日本的經濟發展歷程來看,作為全球最早推進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的國家,其實并沒有改變其經濟發展的軌跡。在失落的20年中,日本沒有通過量化寬松政策走出經濟低迷的陰影,即使修補了資產負債表也不能讓日本經濟找到新的突破口。相反,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的實施,使得市場長期處于極低利率狀態,造成市場出現逆激勵,低效率企業無法正常退出市場,而不少在全球具有主導優勢的企業紛紛向海外轉移,從而形成所謂的產業空心化。
更何況,在出現重大事故的時候,貨幣政策所能起到的作用非常有限。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能夠迅速的復蘇,背后是日元大幅升值20%,從而造成日元大規模回流。給日本國內經濟建設提供了資金保障。但是目前的局勢并沒有出現日元大幅回流的局面,相反美元出現上升,顯示出目前市場對日元乃至對日本的經濟復蘇前景信心不足。
當然,與日本央行向市場瘋狂注入資金相比,日本政府的財政赤字可能是壓倒駱駝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日本在發債彌補赤字的路上越走越遠,在過去20多年里,日本國債平均每年以40萬億日元的速度增長。財政支出進一步擴大,但稅收缺口卻越來越大。根據日本財務省2月10日發布的統計數據,截至2010年12月底,日本政府債務余額已高達919萬億日元,人均債務負擔已增至721萬日元;同時預計在今年4月1日開始的財年中,政府債務還將增長5.8%,達到創紀錄的997.7萬億日元,占GDP的比例達到230%。而與此對應的是,從下月開始的新財年中,日本債券的發行總額將會連續第三年超過其稅收收入:在2011財政年度2011年4月至2012年3月預算案中,日本政府確定財政預算為92.4萬億日元,成為迄今為止日本規模最大的國家預算。政府預計新財年的財政稅收約為40.9萬億日元,比2010財年增加約3.5萬億日元收入。但同時,新發國債規模達44.3萬億日元。
巨大的政府收支差額無疑讓本來深受金融危機打擊的日本財政雪上加霜,而日本央行不斷擴大資產負債表的行為,將使日本的經濟發展更加疲弱,成為發達國家中財政狀況最差的國家。不過,在如此緊縮的背景下,財政的赤字問題將有可能通過增稅措施來解決。而事實上,由于地震,日本政黨間很有可能會就增稅措施達成一致。這對日本財政而言將是一大利好。
總而言之,如果目前日本的狀況不繼續惡化的話,那么給全球帶來的風險也將減小。不過,日本在持續的寬松政策刺激下或將使其陷入新的債務危機的泥潭中。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