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逼迫 美扼殺日本大好前景
逼迫1上世紀60年代
迫使日本開放市場
二戰后,日本執行“貿易立國”的發展戰略,在經濟上創造了“高速增長”奇跡,上世紀60年代,印有“made in Japan”字樣的工業產品猶如洪水一般充斥國際市場。
上世紀60年代末,美國人穿的毛衣1/3、襯衣1/4來自日本,遂導致兩國在紡織品、鋼鐵、彩色電視機、汽車等產品上發生貿易摩擦。
為糾正貿易不平衡狀態,美國迫使日本實行“自主限制”,減少出口。此外,美國還要求日本改變“促進出口而抑制進口”的國策,開放國內市場,更多地進口美國的大米等農產品及電訊器材。
逼迫2上世紀80年代
迫使日本提高匯率
20世紀70年代后期日本制造的產品遍布全球,汽車、家電等行業成了日本出口創匯的龍頭企業。
1985年,日本取代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進出口貿易的嚴重不平衡,讓美國決定要對日本“下手”。
1985年9月,美、英、法、西德、日本達成了關于世界匯率問題的《廣場協議》,明確要求其他幾國貨幣兌美元要升值。
到1988年年初,日元兌美元的匯率進一步上升到1美元兌120日元,比《廣場協議》之前的匯率上升了一倍。到了1990年,
日本股價開始急轉直下。2003年4月28日,已經從1990年的20000多點跌到了7607點。之后便是日本經濟長達十年的衰退期。受此重創的日本經濟從此無力向美國叫板。
逼迫3上世紀90年代
迫使日本“結構改革”
由于泡沫經濟的效應,日本經濟在上世紀90年代初迎來鼎盛時期。
當時,外貿盈余1991年達1034億美元、海外凈資產1991年達3830億美元及人均GDP1993年達35008美元,產業競爭力、制造業技術水平等都躍居世界首位;GDP占到世界的14.1%;世界十大銀行當中,日本占6家,日本商業銀行在國際金融市場上所占債權比例高達40%左右。
日本儼然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和最富有的國家。
日本的經濟崛起也在海外迎來了不少捧場者,1979年美國著名漢學家傅高義寫下《日本第一:對美國的啟示》,對日本即將取代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深信不疑。
1989年初,供美國國會議員傳閱的文件《日本對美國經濟侵略的沖擊》稱,美國面臨著兩場“世界戰爭”,即對蘇聯的軍事斗爭和對日本的經濟技術斗爭。
美國決定用新自由主義經濟理論對日本這個異教徒進行徹頭徹尾的改造。從1994年起,美國通過“一攬子經濟協商”,每年都向日本開列具體的改革要求項目,強迫日本進行結構改革,改變日本的經濟制度,向美國看齊。
這些改革對于美國而言可以說是頗有成效的。對日本的下一步經濟發展來說,則留下了經濟增長速度進一步減緩、國際競爭力不斷衰弱、國民收入逐漸減少、貧富差距不斷擴大、相對貧困率增高等多種后遺癥。日本至今還處于一蹶不振的狀態。
1968年日本GDP總量躋身世界第二引起美國的高度警覺。
于是,美國就在經濟上打壓日本,且力度不斷增強。當年日本是被美國認認真真當做強勁對手來對待的,美國抑制日本經濟崛起的招數可謂多管齊下,貿易審查、金融打擊、扶持對手等,只要能用的統統用上。
盡管坐擁世界第二的寶座數十年,但是日本一刻也沒安穩過,第二寶座的位置也坐得顫顫悠悠,甚至產生了“世界第一”的錯覺,政策上的失誤,經濟上的“失去十年”,財政上的持續低迷,使得日本第二的寶座終于不保。
教訓
冷靜面對發展成就
20年來,日本不能超越美國成為第一,不是因為在應對美國跨國公司引領的“全球化”形勢方面落伍,而是在順應這股潮流的過程中被迫或者主動地效法美國,結果喪失了自我。如放棄了具有本國特色的企業經營方式等。
日本人一直到現在都還沒有脫離在政治和經濟上依賴美國的思考方式。
即便是在和美國的貿易摩擦問題上,也是為了不損害美國利益而一再妥協。大量的外幣儲備也用來購買美國國債,日本支撐著美國依靠大量債務而促進大量消費的低儲蓄經濟。
除此之外,日本政府在經濟轉型期追求GDP高速增長的思維慣性,在改革過程中忽略過度投資和資產價格快速上漲的風險,宏觀政策屢屢失誤。
日本的失敗還在于,在“泡沫經濟”期間,財大氣粗,一味追求 “世界第一”,甚至揚言要開創“日本文明”時代。這從反面告訴世人,面對經濟發展等巨大成就,不可忘乎所以,飄飄然,應該保持清醒的頭腦,冷靜應對,講究實際,不圖虛名。
故事
千昌夫的命運輪回
日本歌手千昌夫,以《北國之春》等歌曲而出名。在他紅得發紫的時候,銀行主動來找他,建議他貸款去投資夏威夷的五星級酒店。
先后共有五家銀行給千昌夫放貸,總金額達到2700億日元。
此后,千昌夫神氣地當上了房地產老板。錢賺得盆滿缽滿,他擁有大量地產、好幾輛高級外國轎車。
而當房地產泡沫崩潰時,千昌夫崩潰了,高級外國轎車全部賣掉、所有房地產交給銀行還不夠還債,仍欠下一大筆債。他又重新當起歌手慢慢還錢。
新例
2010年
美借豐田召回門打壓日本汽車
上世紀80年代,豐田汽車公司敏銳地看到了第二次石油危機對耗油量大的美國大型轎車的沖擊,決定抓住這一千載難逢的進軍美國市場的好機會。
1980年,豐田汽車在美國刮起了銷售旋風,上百萬輛各種型號的豐田汽車被瘋狂的美國消費者搶購一空。1979年,日本汽車在美國市場的占有率為17%,
1980年快速上升到24%。豐田名車“花之冠”在1980年生產達到鼎盛,在高岡工廠中,三條組裝流水線以65秒一輛的速度推出新車,年產85.6萬輛。這是日本汽車打敗美國汽車的一年。然而到了2010年,豐田被美國抓住了“尾巴”,緊抓召回門不放,狠狠打壓日本汽車,讓其深陷泥潭,報了當年的“仇恨”。
反思
日本產生“第一”錯覺
日本大學教授石原享一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日本有一個時期,給人以日本超越了美國經濟的錯覺。
1980年代日本泡沫經濟時代,日本的房地產價格和股票價格節節攀高,從而導致日本整體的房地產價格超過美國整體的房地產價格的異常狀態發生。
當時,日本的企業和投資家爭相收購美國的房地產和企業。但是,最終由于房地產投資和企業經營的失敗蒙受了巨大損失。原來日本以為的“一番鼎盛”和“超越美國”只不過是錯覺。
剖析
美國心態不容“二虎”
在美國的不斷敲打中,日本人也不是逆來順受,他們也說過“不”。
日本作家石原慎太郎1989年與新力公司社長盛田昭夫合著《日本可以說不》時,日本經濟來勢洶洶,汽車和家用電器產業雄霸全球。
當時,日本是世界最大債權國,美國是世界最大債務國,美國議員紛紛嚷著要對日實施貿易保護政策,企管專家都說要學日本。
在建立強勁的自信下,石原在書中指日本已從戰后事事依從美國的小弟弟,變成可跟美國和蘇聯抗衡的強國,日本掌握最尖端的半導體和物料技術,可左右軍備發展,日本應善用這張牌向美國說不。
此書出版后,在歐美引起極大回響,輿論學界紛紛探討為什么可以說不。但不久日本泡沫經濟即在上世紀90年代破裂,盛田所言反成日本的問題,石原所贊賞的終身聘用制成了日本企業的負累,美國經濟卻在資訊科技帶動下強勁增長,書中言論隨即變成笑柄。
這些年間,中國改革開放取得成果,逐步成為“世界工廠”,1996年也有一批年輕作家撰寫反美的《中國可以說不》……
中美關系近一年來如同坐過山車般跌宕起伏,貿易摩擦不斷,如逼迫人民幣升值,向中國出口美國的輪胎征收高稅等等。
美國的突然“變臉”具體原因可以列出一二三四,但基本的成因,實際上乃是“GDP第二”綜合征,也就是說中國即將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的事實,正在極度挑戰美國的神經。對此日本的例子可以值得我們借鑒。
文/記者黎史翔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