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辰山“自由民主與人民民主的結構差異”講座簡訊
4月6日(星期日)下午在北京大學資源賓館1308室,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關系學院田辰山教授發表了題為《人民民主與自由民主(Liberal Democracy)的結構差異》的主題演講,來自北京部分大學的師生和烏有之鄉會員聽取了講座并參加了討論。
周日下午2:30分,講座在田教授的簡單自我介紹之后,正式開始。田教授首先強調演講的題目是人民民主和“Liberal Democracy”的結構差異。西方概念中的Liberal Democracy一詞有其特指意義,是啟蒙運動后的西方特有哲學理論概念,中文翻譯為“自由民主”并不很準確。我們需要搞清Liberal Democracy的實質意義,減少對其意義的誤解。
田教授進一步講,西方意義上的Liberal Democracy與我國的“人民民主”有著結構性的差異。具體而言,Liberal Democracy的結構是階梯式的三角形政治結構(如圖一所示),也可稱“金字塔型結構”,還可稱為“一多二元結構”。而“人民民主”的結構表現為扁平式心場結構(如圖二所示),也可稱為心圓結構或“一多不分”結構。
圖一 圖二
田教授解釋,“結構”是指一種事物或實體構成成分的功能和各成分之間的關系與作用。以上這兩個結構是通過之間的比較而來的。中西方的政治結構是不一樣的,中國的心場政治結構是結構中所有的人彼此互系,存在于一個“場”內,呈現為“渾然而一”,這是中國結構所謂的“一”。西方是 “一多二元”結構,其結構中存在一個超絕之物暨絕對價值(God上帝),絕對價值可說是Happiness(幸福), human rights(人權), liberty(自由), Money(財富), individualism(個人主義)等概念,結構中存在的“多”是指無數個體的人,他們分散、彼此無聯系,而與God這個超絕體“一”呈現出單線單向聯系,God單線決定無數個體。這種超絕的價值結構從古希臘直至今,作為人的思想認識,左右著人的行為。中國人的思想結構不同于此,國人講究人與人、人與自然萬物之間的通變互系,“渾然而一”和缺一不可。我們沿用著“道”的宇宙觀,一陰一陽的運動。沒有超絕體(上帝),不僅講究萬物之間的“互系性”、互相影響,而且強調萬物之間的互系是處于不斷變化過程之中的。因此,中國人認識世界萬物之間的關系,沒有 “一和多”的對立區分,沒有什么是超絕獨立的。瞎子摸象、樹木與森林的故事,最能比喻我們強調事物間互系的哲學方法。
田教授認為,西方政治哲學的liberal democracy “一多二元”金字塔結構(如圖一),產生于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時代,這一時期提升了人的地位,上帝由絕對主宰地位演變成自由、人權、幸福、競爭等等絕對價值來源、賦予者和辯護地位,成為上帝對于人的讓步、妥協。反之,個體的人由上帝管束的對象,變為上帝賦予價值的神圣的享受者,但同時,它與上帝仍然保持二元關系,一切追求都來自絕對體(上帝)。在這個階梯形三角結構中,存在自下而上的個體競爭為表象的秩序,越接近頂端經過競爭人數就越少,最后是少數人獲得權力、權利等絕對價值。這種Liberal Democracy結構總是單線結構,上部決定下部的前途命運。且競爭作為上升的唯一手段,作為權利,具有神圣不可剝奪性。個人都要努力追求和保護自己的“人權”。初級競爭的勝利者、成功者變為各種利益和政治集團形式,獲得決定失敗者多數人前途的權力。然后競爭又走上另一個階梯——政黨競爭,政府及政治權力是由這更少個人之間的競爭決定,與下部或底層更構成單線決定關系。由于把人性定位于邪惡的,任何個人上臺都必然為獨裁者,就成為人們把政府看為天然敵人、不相信政府心理的來源。金字塔結構的次最上層為三權鼎立與制衡,是個人競爭的最高形式。田教授認為,整個liberal democracy階梯式金字塔政治結構運作的核心在于個體之間的競爭,其結構穩定的決定因素在于抽象概念與金錢物質的并用。
田教授同時對中國“平面式心場政治結構”(如圖二)也作了說明:心場結構中沒有頂端,沒有超絕的上帝。國人追求的是“道”,道是人之間的適當關系。這里所謂的“心”不是一個點,而是小場,處于中心的個人之心乃至場內任何個人與場內的其他無數個人之間都不構成單線單向支配關系。心與場處于互為延續不割裂的關系。而“場”也不是規格的圓,而是沒有嚴格邊界的場,具有開放性特征,無數處于場的個人相互構成無數次中心,中心之間無大小、高低之分,只是與中心距離遠近之別。進一步看,“心” 也處在運動和變化之中,按照場的運動情勢不停游動,以此保持心與場的互不脫離、實現一種平衡穩定。
田教授研究認為,心對場存在“超越”和“固著”兩種傾向?!俺健眱A向是:心總是有向上升而脫離場的情況。出現這種情況,表現在心開始出現屬于自己的限定利益,場發生從邊緣向中心推進情勢。如果心不迅速回復中心,就會失去場而使心不成為心。這時的場表象是腐敗、壓迫、極度剝削現象和極端兩極分化、社會動蕩、道德淪喪、天災人禍、大量惡性犯罪、中央政治權力失控乃至外族入侵、社會矛盾激化等。最后出現革命情勢,場內形成的新力量取而代之,形成新的“心”。這就是中國歷史循壞的改朝換代。
“固著”傾向,是心內的一種將自己固著于場,避免上升的努力。它是整個平面型心場政治結構的本質。心對場的固著,認識理念上諸如“民貴君輕”之類的說法。這個趨勢體現在經濟制度上的利于民生、安居樂業;社會機制的消除競爭,取向和諧、協作與貢獻社會,決策機制上諸如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心的功能一言以蔽之曰“為人民服務”。這整個結構及其運行用中國現代語言即是“人民民主”。其結構運轉的核心就是和諧關系中的個人主觀能動性,結構追求的最高價值是整體與個人的互融與渾然而一。
田教授最后指出比較分析中西方以上兩種結構,能夠幫助我們在各自語境中準確把握一些概念,如民主和“democracy”,政治和“politics”,自由和“liberty (freedom)”,人權和“human rights”,法治和法制(德治、仁治)與“rule of law”、“rule by law”,人治和人制(德治、仁治)與“rule of man”、“rule by man”,普選和“campaign”,輪流執政與“人民民主專政”,媒體自由論和喉舌論等等
田辰山教授以廣東省委書記汪洋的話結束講演:“真正對西方構成威脅的,是新的制度文明和制度模式,還有發展中國家爭相研究和效法,這是對他們制度最大的挑戰”。會員聽眾對此話題進行了討論。
(作者:方堃,本文已經主講人審閱)
田辰山教授簡歷:
1987年始,在美國求學、生活近20年,獲政治學、哲學兩個碩士學位和政治學博士學位。先后任教講學于美國夏威夷大學、North Dakota、中山大學、上海大學、山東大學?,F在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和美國駐北外、北大機構IES 和CIEE工作。研究領域為中西政治哲學理論和中西文化比較(哲學思想層次)。代表著作為《中國辯證法:從易經到馬克思主義》(英文,Lexington Books 出版)。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