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后臺老有人要我講講這些年日本人為啥老是造假。為因為最近這段時間,日本挺有名的小林制藥公司出事了,不斷傳出消息,說吃了它保健品的消費者死亡,現在已經好幾個了,我看到新聞時,都已經有6個了。
先說對這事怎么看:這個事出的錯,實在太低級了,低級到了沒法再低級的地步。
因為小林自己說,它的保健品出事,是因為其中含有紅曲成分。
紅曲這種菌類,是我們中國人古代發現,不斷使用,之后再傳到日本去的,像我們南方很多地方,還用紅曲釀酒,還有用紅曲做豆腐乳的,但基本不怎么聽說出過事。
農家釀的紅曲酒。
小林公司這次出事,很可能是存在違規操作,質量把關不嚴,這批紅曲在發酵過程中,出現了損傷腎臟的有害物質,甚至很可能是橘霉素。
當然,它現在說不是,不會犯這種低級錯誤,但又不肯說具體原因。
怎么說呢?
一個堂堂大制藥公司,居然連紅曲做的保健品,都沒法保證安全,還弄出人命來,到了連我們普通農家都不如的地步,說明它的質量把關這一塊,簡直是叫人無語了。
說到這里,有人可能要說了,日本產品在過去,不是以注重質量,而聞名全世界的嗎?為啥這些年,日本那邊,三天兩頭地,冒出各種質量問題,造假新聞什么的,然后一大堆人鞠躬道歉,這事怎么一回事?
為了把事情說清楚,我們還是從日本戰敗之后,工業是怎么發展的講起。
二戰之后,日本當時是一片焦土嘛,雖說情況也挺慘,但和亞洲其他國家相比,日本的底子要好得多,因為從明治維新以來,英國人一路扶植,之后加上美國人也曾經幫過一把,所以日本工廠毀了不少,但它的工人倒是還在,工程師還在。
日本工業重新起步,從哪個行業開始的呢?
很多人可能想不到:縫紉機!
為啥呢?
當時不管是日本,還是東南亞那些剛獨立的國家,統統都窮得要死,說到窮,大家就會想起這句話: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
當時的人又挺肯生的,一個家里,往往孩子一大堆,做媽媽的來不及帶,更不用說縫縫補補了,但總不能讓自家小孩子穿著渾身是洞的衣服出去吧?
所以就要有縫紉機。
但當時的縫紉機,全世界其實產的挺多的,美國、法國人什么的一堆在產,但它們造的東西有個特別,一是皮實耐用,二當然就是價格高了。東亞、東南亞一大圈普遍買不起。
1950年代法國產的簡易縫紉機
當時的日本人挺能糊弄的,啥料都省了,縫紉機重量比它們輕一半,價格上只有幾分之一,雖說時常出故障,但是能用,就算出故障了,拆開修修,又能用了。
當時日本政府也幫忙,搞了個“安井縫紉機商會”,再成立一個出口企業“兄弟國際株式會社”,差不多就是哪個國家窮,就在哪里推銷縫紉機。
日本人當時搞的縫紉機
這是第一階段:日本貨是劣質品的代名詞。
它唯一的好處就是能用。
到了1960年,日本人進入了新的領域:家電生產。這行業附加值就高多了,但其實當時的日本廠商,對質量也沒多關心,因為當時日本經濟發展速度快啊,工人工資就容易漲,為了壓成本,就得想盡辦法,用最簡單的辦法,把家電生產出來。
1970年代日本產的彩電
還是老辦法,有基本功能,能用就行。
結果做夢都沒想到:這招歪打正著。
我們都知道,彩電最初是在 1940 年代末就研發出來了;但在1960 年代中后期,也就是隔了將近20年,才開始在歐美慢慢普及開來。
主要原因是制作彩色電視節目,成本實在太高,甚至比拍一部同樣長時間的電影,都還要高。而成本高的原因,則是當時歐美國家的人,太把制作彩色電視節目當回事了,比如說一個小時的節目里,往往要請好幾位頂級娛樂明星,出場費高得一塌糊涂。
還要用很貴的器材,像RCA TK-41 攝像機,各種高價電子設備等等,反正貴到所有人都叫的程度!
生產的彩電呢?
當時干脆把它當成一種奢侈品來造,長得特別像家具,用名貴的木材當機殼,加上各種雕花啦什么的,反正怎么貴怎么來,在1970年,一臺23 英寸彩電要賣599美元,當時美國一個家庭的年收入差不多8000美元。
1970年代美國產的彩電,像個柜子
順便說一下:美國當時的家電用品,風格和蘇聯挺像,充滿了粗獷豪放,除耐用可靠之外,用戶體驗啦,外表感觀啦啥的,一般是不怎么講的。比如說外邊,明明沒必要,人家就是要搞出一大圈。
結果日本那種反正就是能用,省到了極致的家電,搞到歐美后,大家反而覺得外形簡潔優美,凸出了主要使用功能,非常有家電的高科技味,而且價格還便宜。
1970年代美國產的zenith牌電視機
于是美國人就產生了誤解,覺得日本家電質量更好,美國人可是掌控輿論霸權的呀,結果他們一誤解,這種誤解也就傳遍了世界。
當時芬蘭產的彩電
到1970年代,日本產品的形象,改變了,成了高質量。
這算第二階段。
就在這時,又一個大家想不到的角色冒出來了:日本政府!
日本是二戰戰敗國啊,很長時間它一直抬不起頭來,到1970年代,日本經濟崛起,他們覺得日本應該成為一個“正常國家”,日本應該成為“新的日本”,就在這種時候,海外突然傳來日本貨質量高的消息,讓日本政府大喜!
他們趕緊乘勢而上,在日本國內,頒布了很嚴格的質量管理法律!
政府一推動,日本民間也緊緊跟上,日本全國甚至到了對質量這個詞,產生了一種簡直有點病態的那種執著感,在1980年代,日本真能做到產品質量差一點,就把整批產品,全部都廢棄掉的事!
當然,有些是真的,但不少是神話!
正好,這段時間我們改革開放,這些不管是真故事,還是神話,都傳入了我們,而且我們沒有經歷過之前日本產品質量差的時代,沒那種體驗。
所以出現了個詭異的現象:全世界曾經受日本害最深的中國,居然成了最相信日本質量神話的一群人!
這是第三階段!
當時日本產品的質量是真的好!
但要保證這種質量,其實條件非常苛刻:首先是企業生產的超頻,利潤要非常高;還要花得出一大筆錢,來雇傭大批的質檢人員;發現質量問題,就銷毀或回收產品。
這些都是靠錢堆出來的!
但所有事物,到了巔峰,接著就要走下坡路了:1985年,在紐約中央公園附近的廣場酒店,美國拉著日本等一堆國家,簽了廣場協議,要日元大幅升值!
對日本企業來說,事情就麻煩了:出口產品突然面臨利潤減半!
尤其是無數中小企業,突然發現:自己做多少,就虧多少!
得到好處的,只是日本的財閥:因為日元升值了,它們進口各種東西,像原油、原材料、礦石什么的,統統都便宜了,但人家賺錢了,不會把利潤分給小企業的。
否則的話,日本政府為啥那么大方,直接就簽了協議呢?
當時美國人本來以為:日本人可能會激烈抵抗的!
大財閥賺錢,這些中小企業主們,怎么辦呢?
基本走了兩條路:
一條路是搞技術升級,他們選擇了升級機器,想要以此來降低成本,結果這批人垮了。
因為大財閥覺得:讓日本工業大規模工業流出,到其他國家,比如說中國、韓國什么的,可能更戰前,結果這批人新機器搞了,但沒新訂單。
一條路是有些企業主覺得,既然日元這么值錢,還玩啥實業啊,就把工廠什么的,都賣了,然后去炒股超房,結果在后來泡沫破裂,這批人也垮了。
怎么說呢?
廣場協議后,日本財閥們其實狠狠地,賺了一票;但日本的中小企業,卻是死了八九成!
勉強活下來的,也被拴在大財閥的褲腰帶上,成了他們供應鏈的一環。
這些大財閥是怎么玩的呢?
大家想不出的搞笑:內外有別!
對這些日本還活著的中小企業,財閥們早就心知肚明:再讓它們像之前一樣,搞那么多質檢員,搞那么嚴格的質量管控,已經不現實了。
所以只能混過去,就讓它們混過去!
對國外的供應商,主要是中國的呢,還是堅決按照原來的標準,一點都不肯放松,你增加成本是你的問題,但我的質量一定要保證!
所以在1985到1990年代,出現了一個非常怪誕的現象:日本廠商,對海外供應商,主要是我們,采取了極其瘋狂的壓榨態度,來保持它的質量水平;但對它的國內供應商,卻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能糊弄過去就行。
這個怪誕的現象之后,出現更怪誕的事:當時很多國內供應商,居然因為日本廠商的這種瘋狂壓榨,還進一步產生錯覺,認為日本人確實不得了,對產品質量要求高!
然后繼續出現“荒誕3.0”的事:日本各大廠商花了很多錢,放在宣傳上,開始編造各種市場歧視的故事,比如說一流產品賣美國和日本自用,二流賣歐洲,三流產品賣中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什么的。
有些人就算買到日本產品,質量很差,也會覺得自己被市場歧視了。
其實呢?
根本不是,他如果買到質量很差的日本產品,很可能反而里面所有的的產品,都是日本原產的,前面說過:日本大廠商,在瘋狂壓榨海外零部件供應商時,放松了對它國內零部件商的要求!
然后第五階段很快就來了:隕落、擺爛和各種躺平!
因為中國人力成本也在提高啊,日本廠商怎么可能繼續維持這種壓榨呢?
畢竟又便宜,質量又好,只能是特殊階段的要求。
這時候,日本廠商們干脆躺平,把原來那批對進口零部件的質檢人員,也大批地給取消了,基本就這么一個態度:臣妾做不到啊!
這些事我都干了,政府你自己就看著吧!
結果呢?
日本政府也知道:這種事根本沒法救,要救的話,日本整個產業都得崩,所以出事之后,先讓出事企業鞠躬一下,裝模作樣說幾句狠話,之后就啥事都沒有了。
既不敢要求廠商補齊質檢員數量;
也不敢對這么多年質量造假追責!
畢竟裝作不知道,多少還有個企業在,還能維持一個假象,如果硬要深究,那說不定一個產業就這么沒了!
日本政府自己都負債這么高了,哪里還有錢,把提升質量的整個環節,再一把扛起來?再說了,就算政府給這些企業補貼,鬼知道這幫馬鹿們,造假造慣了,會不會把錢吞掉?
怎么說呢?
反正就算再出大事,日本政府也不會拿它們怎么樣,成本很低!
如果要是再被爆出有事呢?
不就是鞠個躬的事嗎?
有啥了不起的?
下次出事,下次繼續鞠躬!
至于臉,是什么東西?它很值錢嗎?能拿來當飯吃嗎?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