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將滿兩個月。
俄羅斯第一階段的進攻路徑大致有三個:
北線:從白俄出擊,進攻切爾尼科夫,圍困基輔。
——類似黑虎掏心戰術。
東線:從本土進攻東烏,不僅針對頓涅茨克與盧甘斯克,還包括哈爾科夫與扎波羅熱。
——圍魏救趙,減輕頓巴斯地區分裂武裝的壓力,同時向其他親俄地區輻射。
南線:從克里米亞出擊,進攻赫爾松與尼古拉耶夫。
——占領黑海資源帶和尼古拉耶夫造船基地。
看得出來,俄全面出擊的目標很明顯,就是以最快的速度擊潰烏克蘭,用最小的代價達到最大的目標。
然而打了大約一個來月,全面進攻的目標失敗(也有人認為俄在下大棋)之后;俄開啟第二階段戰略目標,從全面進攻向重點進攻過渡。
具體戰略目標就是放棄北線進攻,從基輔與切爾尼戈夫撤離,削弱南線進攻;收縮兵力于東線,重點進攻頓巴斯地區(盧甘斯克和頓涅茨克)。
與此同時,烏克蘭方面也是重兵囤積頓巴斯地區,可謂黑云壓城。
頓巴斯態勢有幾種可能:
其一,犬牙交錯,對峙,但不打;時間長了變成克什米爾狀況。
其二,高烈度大戰,傷亡慘重,但決不出勝負。
其三,俄羅斯勝,烏克蘭不停騷擾。
從排兵布陣來說,俄烏雙方都有在頓巴斯地區一決生死的意圖。
實際上從戰爭開始,最血腥的戰斗就發生在頓涅茨克的馬里烏波爾。
01 帝國命脈
有人說馬里烏波爾是俄烏戰爭中的斯大林格勒,雖然有點夸張,但確實也道出了馬里烏波爾戰斗的殘酷性。
馬里烏波爾位于亞速海沿岸,屬于頓涅茨克州第二大城市(第一大城市為頓涅茨克)。為直觀一點,這里放一張烏克蘭地形圖。
從上面這張地形圖很容易看到,烏克蘭的精華主要集中在兩個部分:
烏克蘭精華第一部分在第聶伯河流域。
第聶伯河源頭在俄羅斯瓦爾代丘陵南麓,向南流經白俄羅斯、烏克蘭,注入黑海;相當于把東斯拉夫三兄弟國家的命運緊緊連在一起。
它是東歐第二大河(第一是俄羅斯母親河伏爾加河),被稱為烏克蘭的母親河。因為它滋潤了東烏黑土地,哺育了基輔(東斯拉夫人的龍興之地)。
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大一次會戰就是發生在1943年的“第聶伯河會戰”,蘇聯開始反攻納粹德國。那場會戰中,頓巴斯戰役、扎波羅熱戰役、梅利托波爾戰役、茲納緬卡攻勢等等,聽起來是不是很熟悉?這些地方如今成了俄羅斯和烏克蘭的戰場。
昔日衛國戰爭之地,今日成了兄弟相殘之所。現在俄烏圍繞第聶伯河干仗,本質上就是東斯拉夫人的悲劇。
烏克蘭精華第二部分在第聶伯河流域以及黑海與亞速海沿岸。
廣義上來說,亞速海是黑海的一部分。
因為克里米亞半島的存在,被分割開來。
克里米亞也是整個黑海周邊最重要的戰略要地。歷史上蒙古人、土耳其人、沙俄為此爭得你死我活。歷代沙皇為了克里米亞可謂是不惜一切代價。
葉卡特琳娜二世女王因為奪得克里米亞而名垂俄羅斯青史,尼古拉二世因輸掉克里米亞戰爭郁郁而終。
蘇聯時代,克里米亞是俄羅斯黑海艦隊的基地,也是帝國明珠。紅色帝國的航母、潛艇、大型巡洋艦等制造基地,都布局在離克里米亞不遠的黑海周邊。
雖然蘇聯解體之后,克里米亞歸烏克蘭(赫魯曉夫把克里米亞劃給了烏克蘭;蘇聯解體時,俄羅斯承認克里米亞歸烏克蘭);但俄羅斯黑海艦隊仍然在克里米亞。
——克里米亞是帝國命脈(沙俄、蘇聯、俄羅斯)之所在。
所以當2014年烏克蘭爆發顏色革命之后,俄羅斯第一時間把克里米亞奪走,從而釀下俄羅斯與烏克蘭乃至整個西方不可調和的矛盾。
克里米亞兩側的亞速海沿岸與黑海沿岸更是了不得:
地面是肥沃的黑土地,同時也是烏克蘭工業精華之所在。
地下是豐富的資源(蘇聯解體失去的兩個精華地區之一,另一個是里海能源帶)。
所以這輪俄烏戰爭,俄羅斯不論是第一階段的全面進攻,還是第二階段的重點進攻,基本上都是圍繞烏克蘭精華地帶進行。
正是在這種戰略思想的指導下,俄軍一定要拿下馬里烏波爾。
02 流血的馬里烏波爾
軍事層面來說,馬里烏波爾是俄軍從全面進攻到重點進攻的樞紐,同時也是這輪戰爭的攻防典范。
處于進攻一方的俄軍擁有海陸空絕對優勢,但是打了一個多月,仍然沒能拿下。
雖然在新聞里,俄軍已經占領馬里烏波爾好幾次,但直到4月17日,馬里烏波爾2500多名烏方守軍依然拒絕了俄方放下武器的“通牒”。
4月19日,俄方再次提議,讓烏守軍放下武器,俄方將保證其生命安全。
4月21日,普京總統取消強攻亞速鋼鐵廠的命令。
普京這么做,一方面是想給俄烏談判留點余地,另一方面不想做無謂的破壞與犧牲。
按照目前的局勢,俄羅斯最終大概率會占領馬里烏波爾全境。
——馬里烏波爾之戰,讓烏軍吸足了流量。
首先,馬里烏波爾離俄羅斯本土很近,且俄軍可以海陸空三維進攻。
其次,如果說俄軍在別處還有克制,不想傷害平民;那么在馬里烏波爾,能用的武器基本上都用了。
T80主戰坦克、圖-22M3戰略轟炸機、“郁金香”迫擊炮等俄軍重器,都亮相了。甚至還有傳言(未證實),俄軍使用了溫壓彈。
馬里烏波爾的守軍難道有三頭六臂?其實不是的,主要是馬里烏波爾的鋼鐵廠特別牛。
那不是一個普通的鋼鐵廠,是前蘇聯按照核大戰標準而修建的;
是為了應付第三次世界大戰而打造的一家國家級戰略企業;
它擁有堅硬厚重的外殼,具有防火防爆的功能,還能防生化武器和核輻射。
鋼鐵廠內部是一個地下系統:
占地達到了11平方公里,地下一共有6層;
地下的地道四通八達,防御者可以四處躲藏;
甚至還有火車作為交通工具。大家看下面這張圖,就是鋼鐵廠內部地下系統結構圖。
地下系統的設施配備完善:
食物和水的供給充足;
醫療產品和彈藥等重要的戰略物資齊全;
還配備了水力和柴油兩種發電機,連電器都可以使用。
所以說馬里烏波爾鋼鐵廠,本質上是超級帝國蘇聯在巔峰時期搞的一個堡壘。
馬里烏波爾之戰之所以打得艱難,原因主要有兩個:
一個原因在于,蘇聯的遺產太牛。諷刺的是,如今蘇聯遺產卻成了東斯拉夫人打內戰的修羅地獄。
另一個原因在于,盤踞在鋼鐵廠的烏克蘭軍人都是精銳,既有死硬的亞速營,也有彪悍的各國雇傭軍,還有車臣、格魯吉亞等仇視俄羅斯的極端派。
俄軍之所以要拿下馬里烏波爾的理由:
1、道義層面,達成所謂的解放頓巴斯地區的承諾。
2、輿論層面,消滅亞速營,完成所謂的去納粹行動。
3、打通頓巴斯地區與克里米亞的沿海走廊;讓亞速海重新成為俄羅斯的“內海”。
4失去馬里烏波爾,將對烏克蘭已受創的經濟造成新的重大打擊。不僅意味著失去鋼鐵、煤炭和玉米運往中東等區的主要出口樞紐,還意味著烏克蘭失去亞速海的出海口。
講了這些之后就能明白,馬里烏波爾是俄軍第一階段全面進攻向第二階段重點進攻轉變的樞紐。占領馬里烏波爾,俄軍就可以對頓巴斯地區的烏軍進行合圍。
03 頓巴斯態勢
頓巴斯決戰,就是第二階段的主題。西方情報機構評估,“頓巴斯之戰”將成為“21世紀以來目前規模最大的地面戰爭”,后果超出預期……
俄軍事目標:
1、消滅烏軍在東烏的主力。
2、占領盧甘斯克州、頓涅茨克州,同時覬覦扎波羅熱州、赫爾松州。
俄政治目標:
1、讓烏克蘭承認克里米亞歸俄。
2、讓烏克蘭承認甘斯克州、頓涅茨克州獨立。
3、削弱烏克蘭軍事系統,為下一步蠶食烏克蘭領土做準備,尤其是拿下敖德薩到克里米亞沿岸的領土。前面說過,蘇聯解體丟掉的兩大核心資產,便是黑海-亞速海沿線的資源帶與里海周邊的能源帶。俄羅斯既然發動了軍事進攻,就是想拿走烏克蘭的沿海領土。
烏克蘭的政治目標其實很明確:拿回被俄羅斯拿走的領土,具體過程分兩步走。
第一步,拿回頓巴斯地區。
第二步,拿回克里米亞。
所以烏克蘭擺出一副收復頓巴斯的姿態。
但是很明顯,烏克蘭自身的軍事實力不足以支撐這個政治目標。
然而烏克蘭背后有整個西方(北約)在支持:
北約支持烏克蘭方式1,給錢。
戰爭開始到現在,烏克蘭從美國和歐盟那里獲得了大筆資金。那些錢,維持了澤連斯基政府在戰爭狀態下的正常運轉。
大家想想,伊拉克、敘利亞、阿富汗遭遇大國進攻時,都會出現物價飛漲。這種局面在烏克蘭并沒有出現,因為西方在給烏克蘭輸血。
北約支持烏克蘭方式2,給裝備。
戰爭一開始,烏克蘭原本的軍事系統就被摧毀了。
但烏克蘭可以一直支撐下來,就在于北約成員源源不斷的武器支援。
尤其是美國通過對烏克蘭的“租借法案”之后,讓澤連斯基政府的腰桿子硬了起來。
北約支持烏克蘭方式3,給訓練。
烏克蘭的士兵骨干,很大一部分是北約幫忙訓練的。
北約把自己在阿富汗經歷游擊戰失敗的教訓,總結為經驗傳授給烏克蘭、并輔以現代化武器支撐,去對付俄羅斯。
北約支持烏克蘭方式4,信息支撐。
俄羅斯將軍戰損比很高,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北約利用優勢信息資源,支撐起了烏克蘭的精確打擊體系。
另外北約利用優勢信息下的輿論霸權,在輿論界全方位孤立俄羅斯。這樣的輿論戰,也會間接影響俄軍士氣。
簡而言之,烏克蘭獲得了北約系統性支援。
但北約并不是搞慈善的。烏克蘭既然得到援助,就要付出相應的代價。
烏克蘭的代價就是,把命運交給美國,做美國與俄羅斯博弈的代理人,用烏克蘭人的生命和土地幫美國解決戰略性危機。
04 烏克蘭命運
部分朋友可能覺得,現在是美國在幫助烏克蘭抵擋俄羅斯的進攻。
但俄羅斯出兵的理由是烏克蘭倒向西方。
2014年之前,烏克蘭在西方與俄羅斯之間還是游刃有余的。但是美國在烏克蘭搞顏色革命,把親俄的民選總統亞努科維奇趕走,拉開了西方與俄羅斯針鋒相對的序幕。
美國之所以在烏克蘭做局,本質上來說是海權帝國對歐亞大陸“離岸制衡”思維的延續,就是拉攏一群小國,干掉可能會威脅海權根基的陸權強國。諸如英國拉攏一幫國家干掉拿破侖的法國和威廉二世的德國。諸如美國拉攏一幫國家干掉蘇聯,如今又針對中國。
——只要歐亞大陸陷入混亂無序的狀態,資源和人才就會往海權帝國匯聚。
當年的大英帝國能成長為日不落帝國,是在搞垮了法蘭西帝國、奧斯曼帝國、德意志帝國、沙俄帝國和大清帝國的基礎上。
如今的美國能夠獨霸一方,也是借兩次世界大戰的天時地利人和,匯聚了歐亞大陸的資源和人才。與此同時,美國日漸債臺高筑,危機已經到了必須化解的地步。
如果歐亞大陸的大國之間不發生碰撞,那么美英想從歐亞大陸收斂財富的戰略目的就很難達成。
了解了這些就能明白,為什么美英一直在圍繞中國與俄羅斯搞事。
搞亂了中國,也就搞亂了東亞。那么東亞的財富(中日韓經濟體量龐大)就要去北美與歐洲避險,從而化解美國的債務危機。
但是中國的戰略定力很強,不論是南海危機還是貿易戰,都能從容應對。如今美英又圍繞臺灣搞事,也是類似思路。
搞亂了俄羅斯,也就搞亂了歐洲。那么歐洲的財富(歐盟有著天量的財富)就會去北美避險,從而化解美元債務危機。但普京領導下的俄羅斯,也比較堅固。
但俄羅斯終究和中國不同。中國大國崛起復興,追求的是和平的手段。俄羅斯對領土和地緣比較看重。
所以當烏克蘭試圖全面倒向西方時,俄羅斯忍不住了,吞并了克里米亞。
俄羅斯此舉,讓美英看到了動搖歐洲大陸的機會。沿著這種思路就會很容易發現,如果想繼續搞亂歐洲,那么最佳途徑之一,便是誘惑俄羅斯進攻、甚至吞并烏克蘭。
所以烏克蘭這盤棋,戰爭打多久,打到什么程度,并不是烏克蘭自己說了算,而是要看美國的戰略需要。
但毫無疑問的結果是,打得越久,烏克蘭與俄羅斯之間軍民的犧牲就越大。
不論是俄羅斯還是烏克蘭的犧牲,都是東斯拉夫精英的損耗。
東斯拉夫人的族群基數原本就在下降,體量原本就不足以支撐工業文明需要的產業鏈;經過這場戰爭的消耗,東斯拉夫人族群的元氣損失更大。
頓巴斯決戰打得越慘烈,東斯拉夫人的內耗就會越大。
這是一種深深的悲哀。
05 歐盟命運
烏克蘭戰爭不僅涉及到烏克蘭與俄羅斯的命運,同樣也會影響歐盟的命運。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美國布下烏克蘭這盤棋,名義上是針對俄羅斯,實際上是奔著歐盟去的。
畢竟俄羅斯經濟不咋地,只有石油、礦產、糧食這些硬通貨,很難通過金融手段大幅度收割,也解決不了美國天量的債務問題。
但歐盟很富裕。只要戰爭開打,歐盟就要高價購買美國的資源和武器,歐洲的資源和資金就會不停地流向北美。
大家可以看看這兩年歐元匯率的變化。
實際上美國收割歐盟的布局還是很明顯的。
2014年烏克蘭顏色革命之后,緊跟著2015年就是英國脫歐。
在烏克蘭問題上,英國和美國一樣,一直扮演強硬的拱火者角色。
德國和法國也看出美國的意圖,試圖一方面穩住與俄羅斯的關系,另一方面嘗試組建歐洲軍。
奈何歐盟成員同時也是北約成員,被美國滲透得特別嚴重,法國和德國也是有心無力。
再加上東歐各國對俄羅斯天然的恐懼,紛紛緊抱美國大腿。尤其是戰爭開始后,他們一邊倒地站在俄羅斯敵對立場。波蘭、立陶宛、愛沙尼亞等國,按照約翰遜的建議,與烏克蘭組建快速反應部隊,阻斷俄羅斯與西歐的陸地聯系。
如此一來,法國和德國便處于一種極其被動尷尬的局面,只能被美國裹挾著登上戰車。
從烏克蘭戰爭爆發那一刻起,歐盟就難以掌控自己的命運。
如果烏克蘭戰爭長期化,歐盟將面臨解體危機。
如果歐盟解體,美國和英國是最大的受益者。美國吃肉,英國也可以喝湯。
06 小結
不論個體還是國家,都有自身的命運;無法左右自身命運是可悲的。
1、烏克蘭陷入戰爭困局,卻無法左右自身命運,顯得尤其可悲。隨著戰爭深入,烏克蘭的犧牲越來越大,悲劇會越發明顯。
2、由于烏克蘭無法左右自身命運,烏克蘭戰爭的走勢就可能變得長期化與復雜化。
如果頓巴斯地區最終打成持久戰,對俄羅斯也是一個巨大的考驗。畢竟俄羅斯自身經濟結構比較單一,遭遇長時間制裁也不好受。持久戰不可避免地長時間失血。
3、同樣悲劇的歐盟,雖然富裕,但終究因為政治不統一而被美國玩弄于股掌之中,也是可悲可嘆。歐洲,還真的老化了。
4、最后還是要感嘆一下,美英手段之毒辣,他們現在把中國列為主要戰略對手,優先級在俄羅斯之上。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