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這二十多年間,日本一直苦苦尋找新的發展之道,卻不得而終。現在的日本,正需要具有改革精神的鐵腕政治家,夢里尋他千百度,誰是那個能為日本未來負責的人?
本刊記者 唐逸如
日本首相菅直人最近可謂是“內外交困”。
6月初,在野黨在國會對菅直人內閣提出不信任案。以現今民主黨在眾議院的席位優勢,本可以輕松否決該案。但由于民主黨內部也出現了反對菅直人的聲音,導致菅直人承受了很大的內部壓力。直到投票前的最后一刻,菅直人做出“年內辭職”的承諾后,才最終涉險過關。
“不信任案”剛剛平息。日本政壇又在討論菅直人的“辭職”問題。由于菅直人遲遲不肯表態何時辭職,導致民主黨內鳩山一派非常不滿。甚至表示要“召開民主黨兩院議員的全會來逼他辭職”。
而日本最新的民調顯示,超過六成的日本選民認為首相菅直人應該在8月底前辭職。更多的選民不認可他遲遲不表明辭職時間的做法。
而就在一年之前,菅直人剛剛上臺時,不少民眾認可他出身草根的清新形象,寄希望于他能打破日本“短命首相”的魔咒。
不過事實已告訴我們,菅直人絕對不是那個開創新時代的人。
政黨轉型下的“短命首相”
自2006年小泉下臺以后,日本首相如同“走馬燈”一樣不停輪換。至今已換過五任首相。執政黨也從自民黨變為了民主黨。在這五任首相中,執政時間最短的是鳩山由紀夫,只有266天。而即將下臺的菅直人是五年來執政時間最長的首相,也只堅持了一年多。
日本首相執政時間向來不長。與西方其他發達國家相比,日本首相的平均任期是最短的。二戰結束以來,日本換了32位首相,平均任期是26個月。近30年間,只有中曾根、橋本和小泉三位首相執政時間超過五年。
盡管如此,日本政壇“短命首相”扎堆的現象卻并不多見。回顧戰后日本的歷史,只出現過兩次這樣頻繁的“換相”時期。
1945年,日本戰敗。在9個月內日本換了三位首相。此后,日本進入政黨政治建設階段,日本政壇一時小黨林立。這一階段持續了近十年,直到“五五年體制”的確立。在此期間,日本政壇更換了五任首相。其中蘆田均內閣只存在了223天。
而當“五五年體制”走向崩潰之時,日本的政壇再次出現“城頭變幻大王旗”的現象。從1989年到1994年,日本政壇先后迎來了7位首相。1993年之后,自民黨“一黨獨大”的體制被打破,日本政黨體制逐漸向“兩大黨制”轉型。自民黨和公明黨聯合執政以來,日本政壇又進入短暫的平穩期。
后小泉時代,自民黨影響力逐漸式微。民主黨卻在近幾年的大選中異軍突起。2009年,民主黨首次成為執政黨。不少人認為,這是劃時代的一次政權更迭,意味著日本政壇可能進入“三足鼎立”時期。
不難發現,日本政治的每一次轉型,“短命首相”都會扎堆出現。這已經成為日本政治體制轉型的突出特征。原因不難理解,每一次政黨體制的轉型,都會造成執政黨的更迭。而日本的選舉制度規定,首相由國會議員推選產生,也就是由眾議院多數黨的領袖出任。
南開大學日本研究院副教授喬林生認為,現階段,日本的政治轉型還未完成,并且還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五五年體制’都持續了38年,政黨體制轉型是個很漫長的過程。”喬林生說。
派閥政治根深蒂固
在此次菅直人的政治危機中,可以清晰地看到黨內派閥政治的斗爭與博弈。小澤是民主黨內最大派系的領頭人,在黨內斗爭中與菅直人對立。與小澤關系密切的民主黨議員人數可能達到70人以上。如果這些議員都投贊成票或者棄權,那么菅直人的地位就岌岌可危了。
雖然菅直人最終依靠鳩山的支持而“幸免于難”。但是鳩山對于菅直人遲遲不肯公布辭職時間不滿,想要聯手民主黨內其他派系再次“逼宮”。
作為一個剛剛上臺執政的年輕政黨,民主黨內派閥斗爭的勢頭卻不落人后。其中,既有歷史原因——民主黨是由鳩山領導的舊民主黨和小澤一郎領導的自由黨,以及從社會黨中分裂出來的部分議員構成。但是這也顯示了派閥政治在日本政治文化中的強大基因。
對于多數日本國會議員而言,政黨的觀念并不強烈。“這些國會議員當初在加入政黨時,也沒有過多地了解這個政黨的綱領。他們首先加入某個國會議員的后援會,進而加入這個政黨。”喬林生告訴記者。
這導致日本的政黨缺乏明確的組織和綱領,更像是一個個派閥組成松散的議員俱樂部。事實上,自民黨在過去執政期間,從未有過明確的競選綱領。2009年民主黨上臺后,才明確提出“競選綱領”這一概念。日本議員缺乏對政黨的認同感,這也是導致日本政黨內部派閥林立的原因。當國會議員對一項決議作出投票時,他往往遵循自己派系領袖的決定,而不是站在政黨的角度思考問題。這加深了政黨內部不同派閥之間的隔閡。
派閥政治是日本內閣更迭的基本動力。首相的產生,實際上就是執政黨內派閥利益協調的結果。需要考慮候選人派閥的大小、資歷的深淺,甚至是否容易操控。在這樣的背景下,選出的首相能力往往不是最強,但卻能平衡各方利益。
另一方面,日本政治文化中存在“伙伴意識”,強調集體行動和平均主義。這也使得日本政壇上較少出現英雄式的鐵腕政治家。小泉在任5年,憑借著自己在國民中的超高人氣,提出了“打倒自民黨”的口號,希望能夠打破日本政黨依靠派閥運作的邏輯。但他下臺后,自民黨又開始了“你方唱罷我登場”的“輪流坐莊”。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日本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廉德瑰認為,只要“伙伴意識”的政治文化不發生改變,“日本的領導人還會走馬燈似的輪換下去。”
但更早來說,日本政黨派閥政治的根源是美國占領之下形成的“五五年體制”。
戰后初期,麥克阿瑟率領美軍占領日本,實行了民主化改革。但是,民主化很快為日本風起云涌的左翼運動打開道路,美國不得不轉而容留日本傳統中的保守因素,并極力撮合各保守政黨的聯合,以穩定日本政局。
于是,為了適應各利益集團和政治力量的聯合,自由黨與民主黨合并,整個社會形成“政官產”(政治家、技術官僚和財界)的聯合控制,而自民黨為維持執政和團結局面,不得不容留平衡合并前的各派系和社會上的各利益集團,形成日本政黨傳統中“黨中有黨、派中有派”的局面。歷史地說,“短命首相”正是美國主子送給日本的冷戰遺產。
誰為日本的未來負責?
雖然目前菅直人還未下臺,但圍繞著新首相的人選問題,民主黨內已經提早準備。包括現任財政大臣野田佳彥,前外務大臣前原誠司,現任內閣官房長官枝野幸男等人都表現出參與競選的意愿。但是在喬林生看來,這些候選人大多不具備實干型政治家的本領。“首相的更迭可能會是一個長期的現象。”
在戰后日本歷史上,兼具改革精神與實干魄力的政治家可謂鳳毛麟角。近三十年間,能被歸為這一類的首相包括80年代的“總統型宰相”中曾根,90年代的“劍客首相”橋本以及新世紀的“永田町怪人”小泉純一郎。這三位首相執掌內閣的時間都超過五年。他們在任內都高舉“改革”的旗幟,不約而同地設立咨詢機構,加強首相權力,大力推行政治、經濟改革,在國民中擁有較高的人氣。
但這并不是日本政壇的主流,日本政壇的大多數首相流于“平庸”。首相能力的平庸,其弊端顯而易見。“日本的領導人提不出過多的政治主張,缺乏對日本發展的長期戰略規劃。”喬林生說。
這個問題越來越嚴重地影響著日本的發展。冷戰時期,盡管首相換馬頻繁,但日本的發展一直得到美國的支持和引導。冷戰結束后,日本在美國全球戰略中的地位突然下降。日本急需具有戰略眼光的政治家領導日本新一輪的發展。但可惜的是,這個人并沒有出現。
上世紀80年代末,日本經濟泡沫破裂。1997年,亞洲爆發金融危機。2008年,金融危機席卷全球。在這二十多年間,日本一直苦苦尋找新的發展之道,卻不得而終。現在的日本,正需要具有改革精神的鐵腕政治家,夢里尋他千百度,誰是那個能為日本未來負責的人?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