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軟化對歐洲反導系統立場》,法新社莫斯科6月6日電。俄國防部副部長安東諾夫表示:“在法律上保證美國和北約的導彈防御系統不針對俄羅斯,是莫斯科提供合作的條件之一。否則,合作就失去了意義。”俄羅斯此舉表明其在反導問題上已經表現出最大的誠意了,可謂仁至義盡了,如果美國和北約還不同意的話,那么俄羅斯改變既有立場就會成為一種必然,屆時不要說伊朗,就是其他與美國和北約敵對的國家、地區或組織也可能直接受到俄羅斯的武器支援。
美國一直講歐洲反導系統不是針對俄羅斯的,但是,這只是空口白話,從歷史的角度來看,美國的這些保證是算不得數的,將來一旦美國違反它的承諾,俄羅斯也無法追究美國的歷史責任,準確的說,美國的口頭保證是經不起歷史檢驗的。因為歷史總是要講證據的,因此,對俄羅斯而言,除非能夠拿到具有法律效用的白紙黑字,從而給俄羅斯一個歷史證據,否則,俄羅斯非吃一個啞巴虧不可。盡管白紙黑字也往往是不可靠的,單方面撕毀協議的事情是屢見不鮮的,但是,它畢竟留下了歷史證據,在將來清算的時候總還有據可查,如果沒有這種歷史性的證據的話,那么以后的歷史學家就無法辨明是非了。
俄羅斯提出有條件地接受反導合作之后,實際上就將皮球踢回美國腳下去了,由此,原本美國給俄歐設計的矛盾轉變為了美歐之間的矛盾。歐洲人肯定是會同意簽署這一法律文書的,因為畢竟部署的是美國的反導系統,然而,美國敢不敢簽署這個法律文書就會成為一個問題,如果美國敢簽的話,那么實際上就意味著美國今后在歷史上還要多背負一條罪狀,因為,實際上如果美國的這個反導系統不是針對俄羅斯的話,那么它根本就沒有布置的必要。從另一方面來說,如果美國用法律的形式確認它在歐洲部署的反導系統不是針對俄羅斯的話,那么它利用反導系統來挑撥俄歐關系的努力也就幾乎要白費了,屆時,美國將不得不憑借這些反導系統來加大其對俄羅斯周邊國家的干涉力度,換言之,美國就需要親自消耗更多的力量來破壞俄羅斯周邊地區的政經局勢才能讓它的反導系統具有價值。
這兩天,俄羅斯加大了與歐洲合作的力度,俄國特使繞過的黎波里訪問班加西,其用意非常明顯,就是通過突出利比亞造反派的政治地位來推動利比亞政局以更快的速度發展。與之相反的是,美國國會中卻有人企圖阻止美國繼續參與北約入侵利比亞的戰爭,這些人就是為了延長利比亞戰事,從而為美國爭取到更多的攻擊歐元的時間。只不過現在由于已經到了第二輪量化寬松貨幣政策收官之時,美國金融壟斷資本在美國統治集團內部的地位又顯得更加重要了,而且,美國能否提高債務上限以及能否繼續實施量化寬松貨幣政策還依賴于美國金融壟斷資本內部能否達成一致意見(從目前的消息來看,金融壟斷資本內部還是有一些不同意見的),而要達成一致意見,就必須照顧到統治集團所有成員的利益,因此,美國在利比亞戰事上的干擾行動明顯減少了,由此也就給歐洲迅速擺平利比亞問題提供了一個時間窗口。這也就是說,如果歐洲不能在美國第三輪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實施以及提高美國債務上限之前解決利比亞問題的話,屆時,利比亞問題的走向就又會開始受美國軍工既得利益集團的主導了,而這對歐盟的統一和穩定都將是非常不利的。
《中國媒體批谷歌已成“政治工具”》,路透社北京6月6日電,英國《每日電訊報》6月6日報道,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6月6日報道。就在谷歌誹謗中國黑客對其進行攻擊之前,我們從新聞中連續看到了一些美國政府對谷歌的調查行動:4月份,美國就傳出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準備對谷歌的市場主導地位進行反壟斷調查,5月初,美國司法部調查谷歌網絡廣告業務,6月初美國證交會調查谷歌“偷稅門”事件。可以想見,美國政府動用了一切手段來逼谷歌就范,而且,已經達到部分目的了。由此不能不使人聯想到其他問題,也就是其他美國公司也很可能成為類似的“政治工具”,對此,中國理應及早防范。外企成為外國政府用來攻擊我國的“政治工具”一事已經將外企的殖民主義性質給充分暴露出來了,由此帶來的另一個問題是,中國資本在本國很多經濟領域內的弱勢乃至缺位狀況已經嚴重影響到國家安全和經濟政治形勢的穩定了,而之所以會造成這些惡果,一方面是由于中國政府錯誤的“市場換技術”的政策導致“既沒有獲得技術,更失去了市場”這個惡果,另一方面是由于中國政府在面對安全威脅時不能及時破除市場迷信,由此沒能主動地構建經濟、技術的防火墻,結果產生了嚴重的后果。美國之所以敢用谷歌這樣的企業來作為打擊中國的政治工具,就是因為它看到了中國用戶對谷歌某些服務的依賴程度很深,對此,中國政府實際上只要建設相同的服務就可以削弱谷歌的市場主導地位了,這難道是一件什么很困難的事情嗎?對于外企在華的其他壟斷獲主導問題,中國政府也只要如法炮制就可以了,中國有3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因此,根本就不缺錢。此外,中國的反壟斷機構是吃什么飯的呢?為什么要任由外企利用其壟斷地位來操縱市場、哄抬物價?!美國的政府機構是為美國資本服務的,那么中國的政府機構是不是應該為中國資本服務呢?!
2011年6月8日參考消息
《印度斥巨資購買軍火針對誰?》,《印度時報》網站6月7日報道,彭博新聞社網站6月6日報道,法新社新德里6月7日電,俄羅斯《獨立報》6月7日報道,俄塔社新德里6月6日電,美國《防務新聞》網站6月6日報道,巴基斯坦《觀察家報》網站6月7日報道,香港《東方日報》6月7日報道。據美國媒體報道,印度批準購買10架由波音公司生存的C-17軍用運輸機,這是與美國達成的最大一筆防務合同,增強了印度運送部隊、車輛和大炮的能力。
有意思的是各方的態度。從美國的角度而言,它自然是非常歡迎這一買賣成交的,而且,美國為了促使印度繼續購買美國武器,又一次對印度宣傳了中國軍事威脅論。對美國的這些動作,我們都見怪不怪了。美國企圖以中印戰爭(或把中印拖入南亞的某場戰爭——可能與巴基斯坦相關,也可能和其他南亞國家相關)來同時掐斷中印兩國崛起之路的計劃是非常明顯的。對此,中國除了對印度深明大義、曉以利害外只能通過不斷增強自己的軍事實力來抬高印度發動戰爭的門檻了。至于中國能否打消美國破壞中印關系的主意,那只有看中國能否將美國在其他幾條戰線上的困難加大,從而迫使美國緩和中美關系了。
從巴基斯坦的角度而言,它總是首先想到印度對它的威脅。目前,巴基斯坦一方面要面對來自美國的壓迫和侵略,另一方面還要防備印度的擴張,實際上就是面臨了一個被南北夾攻的態勢,形勢極壞。如果不是中國對巴基斯坦給予支持的話,那么巴基斯坦恐怕早就被美印瓜分了。在此,我們提出這么一個值得思考的現象,盡管印度和巴基斯坦存在嚴重的宗教沖突,盡管印度加大了援助阿富汗偽政府的力度,然而,那個所謂的巴基斯坦塔利班組織——盡管印巴離得是如此之近——卻幾乎不對印度實施武裝攻擊,這個現象的確很讓人疑惑,究竟是巴塔無法滲透入印度呢?還是巴塔根本就沒有想過要去打擊印度呢?由此就產生一個問題,如果巴基斯坦遭受到印度的軍事進攻的話,巴塔將如何自處呢?是不是還要在巴基斯坦政府背后再插上一刀呢?巴基斯坦政府能否利用印度的軍事威脅來對巴塔組織進行某些統戰工作呢?
實際上,印度自己對軍購的態度更值得注意,與中國在軍事發展上相對低調的表現不同,印度現在是大張旗鼓地進行提升軍備,并且,總是以中國威脅論為借口(因為在印度看來,巴基斯坦已經構不成對它的威脅了)。那么,現在的問題是,印度大規模的軍購活動真的是針對中國而來的嗎?換言之,印度的軍購活動究竟只是為了應對外來威脅,還是有著更深層次的內部原因呢?從外來威脅上來分析,在中印邊界分歧中,印度實際上是把中國的一塊肥地給占領了(藏南地區實際上處于亞熱帶氣候中),如果印度要向北擴張的話,實際上它只能得到一些高海拔的冰凍地帶,對解決印度自己的糧食問題沒有幫助。因此,如果印度要將它軍購得來的武器用于對外擴張的話,那么它更有可能是去與巴基斯坦或孟加拉國爭奪地盤,不僅好打,而且搶到的地盤更有利于養活人。從內部原因來分析,印度和中國相似,在資本主義私有制的主導下,整個國家的經濟朝著半殖民地的性質演變,盡管印度本國受外國資本控制的程度沒有中國那么高,但是,由于印度國內既有的巨大的貧富差距以及私有制土地制度已經讓印度經濟發展的內生性動力被極大地削弱了,由此迫使印度必須越來越依賴外部條件的刺激,不僅是越來越依賴外資投資,而且是越來越依賴外部市場(因為印度既有的貧富差距狀況使得印度生產的商品很難在國內找到出路,結果就造成這么一個現象,就是印度國內的制造業越是發展,印度對國外市場的依賴程度就越高,最后導致印度經濟越來越脆弱)。換言之,印度在發展自己的同時也就需要越來越看外國的臉色,而且,對印度商品消費越多的國家,其對印度的影響力就越大。也正是因為美國市場對印度經濟發展的意義越來越大,因此,美國對印度的影響力也就越來越大。于是,印度為了自己的發展不停滯,所以就必須時常答應美國提出的一些要求,購買美國軍火就是諸多要求之一。然而,一方面由于印度政府不愿意承認自己在經濟發展方式上的弱點,另一方面也由于美國還對擴大其在印度軍火市場份額一事抱有很大的信心,因此,美印之所以能夠達成巨額軍購合同的真實原因(實際上就是美國利用印度經濟發展方式上的弱點,對印度實施了訛詐)也就被雙方給隱匿起來了。
由此可知,印度大肆購買外國軍火的主要原因是它對軍火商所在國的市場存在依賴,換言之,印度購買軍火一事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被動行為,因此,也就談不上印度購買軍火來針對誰的問題了。當然,這并不是說獲得了大批軍火后的印度依然還會保持克制,物質決定意識,在印度獲得大批軍火后,其對地區形勢的判斷就可能發生變化,屆時,如果印度認為形勢演變到足以支持它實施對外侵略擴張的程度的話,那么印度卻是有可能去做某些軍事冒險行動的。就算印度到時候有所動作,我們也不能因此就認為美國媒體所宣傳的那套邏輯——即印度購買軍火是針對中國——就是正確的,因為購買軍火和使用軍火處于兩個不同的歷史階段,兩者之間并沒有歷史的必然性,如果抹殺了這兩個不同的歷史階段的區別,那么就會陷入美國給我們設計的一條自我強化的邏輯,通過誘使中國對印度軍購做出強烈反應從而反過來進一步惡化中印關系,最后達到美國所希望看到的中印兩敗俱傷的結局。
《敘安全部隊遭襲120人死亡》,路透社貝魯特6月7日電,路透社華盛頓6月6日電,美國之音電臺網站6月6日報道。敘利亞國家電視臺報道,持槍歹徒與敘安全部隊對峙,造成逾120名安全部隊人員身亡。報道稱,武裝分子還偷走5噸炸藥。盡管官方并沒有報道有多少持槍歹徒被擊斃,但此事已經證明敘利亞的造反派的實力是非常強大的了。因此,敘利亞的問題恐怕不會比利比亞的問題好到哪里去,而且可能更糟。由于敘利亞的安危直接關系到伊朗的安危,因此,國際社會在此問題上已經出現了嚴重的分歧。據俄塔社報道,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7日表示,反對就敘利亞局勢向聯合國安理會提交決議案的做法。拉夫羅夫說:“我們認為應該對敘利亞鄰國所扮演的調停角色有所期待,以爭取國家和解。現階段通過新的決議沒有任何意義,而決議案也只能代表敘內部沖突某一方的觀點。”然而,美歐都希望制裁敘利亞,從美國的角度而言,如果能夠控制敘利亞,則可以改善以色列的生存環境,從而推動以色列對美國的侵伊計劃給予更大的支持。從歐盟的角度而言,如果能夠控制敘利亞的話,那么不僅可以將自己的力量直接插到以色列身邊,從而有利于歐盟與猶太資本討價還價,而且還可以在相當程度上將美國的注意力挪向歐洲以東地區,從而分散歐盟在其周邊所受到的來自美國的壓力。而這恰恰是俄羅斯反對制裁敘利亞的原因,因為一旦導致美歐直接駐軍敘利亞的狀況,那么就等于是壓縮了俄羅斯的戰略空間,反過來擴大了美歐的戰略空間,同時,還會促使美歐在敘利亞、伊朗等問題上形成更大的利益共同點,這樣一來,不僅不利于俄羅斯促使美歐互耗的戰略,而且也將直接危及俄羅斯在中東的既得利益。
《普希金誕辰成俄羅斯新節日》,俄羅斯《晨報》6月6日報道。俄羅斯總統梅德韋杰夫今天(6日)簽署命令,將俄羅斯偉大詩人、當代俄羅斯文學語言奠基人普希金的誕辰6月6日定為“俄語日”。保護本國語言文字已經成為了世界各國的共識,以前我們曾經討論過美國小布什政府強化英語官方地位的一系列措施,以防止西班牙語族在美國鬧分裂的事情發生。對此,中國實際上也可以和國際接軌一下嘛,比如把魯迅的生日(9月25日)定為漢語日,等等。
2011年6月9日參考消息
《美歡迎中國取消風電補貼》,法新社華盛頓6月7日電。華盛頓今天說,中國停止了對風力渦輪機企業的補貼,并稱它在向世界貿易組織提起的一系列針對北京的上訴中取得了勝利。美國稱中國的決定是美國工人的勝利。顯然,有勝利的一方,就有失敗的一方。既然美國工人獲得了勝利,那么中國工人肯定就是失敗的一方了,而中國工人之所以失敗,恰恰是因為中國有關方面充分展現出了要成為一個負責任大國的意愿,當然,這個負責是對外國負責,尤其是對美國負責。
《互聯網挑戰人類“忘記的權利”》,西班牙《國家報》5月15日文章。互聯網的確可以提供很多資料,但問題是,這些資料本身也是由活人提供的,因此,盡管人們可以借助互聯網來幫助記憶,但是,由于互聯網所提供的資料本身具有不可靠性,因此,其對人們在記憶上所提供的幫助也就具有了不可靠性。從表面上看,幫助記憶確實像是一件好事,然而,如果在互聯網的幫助下,人們所得的記憶內容反而出現錯誤和失真的話,那么這種記憶反過來只會坑害互聯網的使用者。對此,與其記憶錯誤的東西,倒還不如忘記更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
《報道稱退役將領言“兩岸都是中國軍隊”,臺政壇竟引發軒然大波》,臺灣《聯合報》6月8日報道,中央社臺北6月8日電。對臺退役將領言論本身是否準確的分析已經不重要,重要的臺灣政壇對此事的劇烈反應表明“兩岸和平統一”在臺灣根本就沒有市場。盡管現在還有一些堅持一個中國的國民黨退役將領,但是,這些將領的年紀也非常大了,他們對臺灣政壇的影響力也日漸衰弱,而他們影響力的衰弱恰恰也預示著“兩岸和平統一”的可能性越來越低了。在這種形勢下,“堅持和平統一”也就越來越與“堅持和平分裂”沒有本質的區別的。而且,古今中外的歷史都已經證明,武力統一才是主流,武力統一才是正道。
《新報文章:“計劃經濟思維”影響中國發展質量》,新加坡《聯合早報》6月8日文章。新報文章將目前中國各省爭建大型主體樂園的原因歸結為“計劃經濟思維”,這種論斷不僅自相矛盾,而且下此論斷者是別有用心的。只要稍微有點腦子的人都能明白這么一個淺顯的道理:如果中國現在真的還實行計劃經濟的話,那么就根本不可能發生目前這種全國各省爭建大型主體樂園,從而導致巨大浪費的事情,在計劃經濟下,全國一盤棋,在整個發展過程中,極少可能會出現重復建設、重復投資的現象。恰恰是計劃經濟思維在中國徹底沒有了地位,恰恰是市場經濟思維主導著中國,所以才導致目前中國出現大量重復投資和重復建設,換言之,正是因為沒有了計劃經濟思維,所以中國的發展質量才越來越低。
新報文章還將房地產市場尾大不掉的問題也歸咎到計劃經濟身上,該文作者真是見了鬼了,根本就是顛倒是非黑白,其心可誅。且不說房地產市場的大發展正是被作為市場經濟的典型來看待的,而且,歷史事實已經證明,恰恰是在計劃經濟時代才不會出現現在這種大量房地產被有錢人作為投資工具而不是用來改善老百姓居住條件的問題。大批空置住房的出現恰恰是市場經濟時代特有的產物。
新報文章還將強拆及其引起的社會矛盾也歸咎到計劃經濟身上,真是無恥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在計劃經濟時代,中國哪有什么強拆呀?!更沒有因強拆而引起的社會矛盾。強拆及其引起的社會矛盾恰恰是到了市場經濟時代才出現的現象。
新報文章在誣蔑計劃經濟及攻擊國有企業時同樣還是使用了自相矛盾的說辭,一方面說因為國企更加壯大了,所以弱化了市場經濟的能量,另一方面又說在出現了諸多不利于甚至違背市場經濟發展的事情下,中國經濟依然欣欣向榮。按照陳某人自己的說辭,既然中國經濟欣欣向榮是在國企不斷壯大的情況下產生的,那么陳某人憑什么得出國企強大不利于中國經濟發展的結論來呢?!這是第一個矛盾。
第二個矛盾在于,一方面,陳某人說,外界看到中國經濟明明是朝市場化發展的,然而,另一方面,陳某人在此前又指出中國出現了諸多不利于甚至違背市場經濟發展的事情。那么既然市場經濟的能量被弱化了,那么又怎么可能讓外界看到中國經濟是朝著市場化方向發展的呢?一方面講市場經濟被弱化,另一方面又將中國經濟欣欣向榮的原因歸結到市場化上,這難道不是自相矛盾嗎?!如果按照陳某人給出的邏輯,即只有不斷的市場化才能導致中國經濟欣欣向榮的話,那么為什么在陳某人文章中會出現“市場經濟在被不斷弱化”與“中國經濟欣欣向榮”同時成立的現象呢?
第三個矛盾在于,一方面表示很多外國經濟學家看不懂中國經濟為什么能夠欣欣向榮,另一方面卻又指出中國只有按照外國經濟學家所能理解的方式——即通過市場化來發展經濟——才能提高中國的發展質量。這不是天方夜譚嗎?!既然連中國的實際情況都搞不懂,中國又憑什么按照這些外國專家的主意來發展呢?!
然而,可悲的是,中國的漢奸們恰恰就是在按照這些看不懂中國實際情況的外國專家所給出的建議來推行所謂的經濟體制改革的。我們現在可以確定的是,在這種市場化思想統治下的改革必然會將中國的經濟帶入一條死路。中國公共產品價格與國際接軌之日就是中國經濟開始崩潰之時。如果說計劃思維對中國有什么害處的話,現在唯一可以肯定的就是,中國以計劃的方式來推進市場化的改革運動正是中國最大的敵人。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