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聯合沙特增加對中國的石油供應,以犧牲伊朗為代價。此舉旨在傷及伊朗,并希望贏得中國對制裁伊朗的支持。中國一直擔心,若中方因伊朗核活動而與西方合作過密,伊朗可能切斷其對華石油供應。但由于沙特在過去幾年增加了對中國的石油供應,因而中國支持聯合國對伊朗進行制裁。
路透社5月3日發自上海的這條消息稱,美國官員對沙特石油部長歐那密表示,沙特和美國討論了前者增加對華石油供應,如何才能最大程度地減少伊朗對中國的重要程度。由于美國外交人士與沙特阿拉伯和其他中東主要石油國家合作,才說服中國支持對伊朗進行更嚴厲的制裁。
這也許是中國介入中東事務,以“石油換外交”的一個案例。正是沙特阿拉伯開始加大對中國的石油供應后,中國開始敦促伊朗認真接受美國等西方國家的建議,尋求結束核僵局的各種方式。有人說,中國這樣做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因為美國是中東最有話語權的國家,沙特阿拉伯是中東最大的石油生產國,他們的聯手迫使中國作出某些妥協。
的確,美國在中東的軍事力量是首屈一指的,因此,在這方面中國還得依靠美國。考慮到中美兩國之間經常出現的緊張關系,這種情況可能不會讓中國感到很舒服——中國并不希望美國控制中東。中國于2009年超過美國成為中東最大的石油進口國,中東石油對驅動中國經濟增長起著日益重要的作用。盡管中東對中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中國仍無力影響中東的事態發展。
其實,中國和中東所有國家都談不上有歷史恩怨,現實利益也不是零和性質的。但是現在的情況正在發生變化,中東國家的不少人士,包括政府官員、專家學者,開始意識到中國對外政策的另一面。在他們看來,中國人眼睛里只有石油,只有經貿數字,但是中國不是一家公司,經貿數字增加也并不代表雙方的關系有多好。
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石油。自上世紀90年代中國成為石油凈進口國以來,確保能源供應安全就列入了中國外交的核心議題。當前,中國石油50%的進口來自中東,在這種情況下,中國選擇低調務實的中東政策,似乎是情理之中。盡管中東國家理解中國的做法,但越來越多的中東國家認為,中國奉行的是一種“騎墻”的做法——既希望得到中東國家的石油,又不愿放棄與以色列的高科技合作,更不愿意開罪美國。
分析人士認為,中國在中東執行的是一種多元平衡的戰略,試圖在維持多種力量共同參與的情況下,謀求與自己國家實力相稱的影響力。這就導致中國的能源戰略必須放棄原來在沒有依賴國際資源和國際市場時候的傳統能源戰略,調整中東外交以及能源政策,這是中國能源戰略中的新因素。
顯然,中國這種多元平衡,取決于中國的中東政策是“利”字當頭,還是“義”當頭。現在的情況是,已經有中東國家認識到中國的趨利性,并且抱怨越來越多。這是中國中東外交面臨的新問題。面對中東問題,中國的外交人士有兩個基本判斷:一是中東國家內部難以形成合力,二是阿以關系難有突破。
正如此,中國在非洲的政治影響力遠大于中東,為此中國在非洲可發揮作用的空間就遠大于在中東。中國在中東沒有主導地位,因此,中東不是中國發揮主導作用的地區。這也許與中國長期實行“韜光養晦”的對外政策有很大關系。中東一些人士認為中國在中東的“騎墻”是機會主義的外交表現,這反映出中國外交政策的矛盾,韜光養晦和有所作為兩者之間缺乏主導方向。
這讓我們不得不思考一個問題:除了石油外,中國在中東就還缺少什么呢?答案是,缺乏影響力和鮮明的形象。目前,中國與中東一些國家的關系不溫不熱,除了石油貿易,與中東那個國家的關系都差不多。然而,這樣的局面應該改變。雖然中國不可能像過去那樣旗幟鮮明地支持中東國家反對以色列,譴責美國和以色列的年代了,但中國的政策應隨著自身的國際地位提升以及發展需求進行調整,盡快改變中東國家對中國“騎墻”外交的誤解。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