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之音絕不會終結反華宣傳
曾被視為“民主利器”的“美國之音”,日前傳出奧巴馬政府為削減預算將取消其對華廣播的消息。消息傳出后,迅速激起各方反應,但種種言論背后,有一個細節不應被忽視——“美國之音”要將未來的重點轉向數字媒體,對華宣傳并不減弱。本刊綜合報道。
“美國在中國面前畏縮了?”
“隨著北京逐步擴大在美國和全世界的宣傳攻勢,奧巴馬政府2月14日宣布,將于今年取消美國之音對華短波廣播。”美國《華盛頓時報》2月15日報道了這樣一條讓西方反華勢力極不舒服的消息。報道說,在“美國之音”的上級機構美國廣播理事會的2012年財政年度預算報告中,停止“美國之音”對華短波廣播被描述為削減預算的舉措。該理事會計劃將重點從短波轉向數字媒體,如互聯網廣播等。“美國之音”臺長丹•奧斯丁最近向中文部員工宣布了這一計劃。他表示,盡管面臨著部門的反對,但他支持美國廣播理事會的計劃。如果美國國會批準這一計劃,自1942年以來開設的“美國之音”,其所有對華短波廣播和電視廣播都將在今年10月1日停止。文章還分析叫停的原因之一是中國政府拒絕為美國對華廣播提供幫助,“而與此同時,中國的宣傳廣播公司將在美國啟動60個分站,美國的有線電視網絡能夠收看到中國中央電視臺的節目”。
作為連鎖反應,該消息立即引起了美國國內一些勢力的不滿。加利福尼亞共和黨議員、眾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成員羅拉巴克聲稱:“這是又一個警報,美國在中國面前畏縮了。中國人民是我們最重要的盟友,信息的自由流動是我們最重要的武器。”一名接近“美國之音”的政府官員說:“這將給中國發出錯誤的信號。停止‘美國之音’對華廣播意味著一個重要途徑的消失,通過它,那些未經過濾的新聞廣播得以進人中國。”
“美國之音”將取消對華廣播的消息也引起臺灣島內媒體的關注。據“中央社”2月16日報道,“美國之音”想大刪漢語普通話廣播預算800萬美元,裁員55%。報道說,“美國之音”普通話廣播有69名員工,依據新會計年度預算計劃,將裁員38人;廣東話廣播的7名員工則全部裁掉。《臺北時報》引述賓夕法尼亞大學中國問題專家阿瑟•瓦爾頓的話說:“這是令人震驚的愚蠢行為……我本來以為這是一個拙劣的譏諷,但恐怕這是真的。”
“美國之音”中文部對華“黃金時代”結束
在中國人的印象里,“美國之音”一直在毫不避諱地要煽動起中國的社會動蕩。2010年6月,美國國務院邀請了中國記者代表團赴美,參觀“美國之音”位于華盛頓的總部是其中一項活動。在那里,記者看到了“美國之音”所稱的“格言墻”,墻上就有達賴等人的名字以及他們說過的話。“美國之音”總部的樓很大,語部很多,中文部的地位要遠高于其他語部,這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這家媒體對中國的重視。在交談中,記者能感覺到該臺中文部的一種情緒,他們明白自己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該臺一名工作人員說,隨著技術的進步,人們已經不用通過收聽“美國之音”來了解中國的情況了。他們還說,他們自己其實并不了解在中國到底有多少聽眾。在美國廣播理事會上交這份預算案之前,為美國之音進行的最新聽眾調查顯示,美國之音短波電臺廣播只贏得了約0.1%的人口。
“美國之音”中文部的人員介紹說,他們以往對中國的報道側重于政治,但近來已經有所變化,中國的風土人情、商機等內容開始出現增加。他們不避諱反華的立場,但也承認中國獲得的發展。他們還說,以前中國官方對“美國之音”持敵視態度,包括中國使館人員,而現在中國官員對他們的態度已經變得更加開放,甚至跟他們開始積極接觸。在當時,記者們還沒有感受到“美國之音”的財政危機竟然如此之大,只是聽到其中一些人抱怨,他們年薪只有六七萬美元,與美國其他媒體同行相比相形見絀。
在對華廣播黃金時代衰落之前,“美國之音”在俄羅斯已經遭受冷遇。2006年7月12日,“美國之音”廣播電臺前副臺長赫爾在給《華盛頓郵報》的信中宣布,布什政府計劃在今后幾個月內完全停止“美國之音”對俄廣播,同時還將大量減少國會資助的“自由之聲”電臺對俄廣播。因為隨著互聯網目前日益普及,人們很容易通過網絡、電視等媒體瀏覽信息。現在在俄羅斯,幾乎無人再認真收聽“美國之音”的廣播。赫爾說,美國在冷戰期間建立起來的強大宣傳機器現在已經有點過時了。廣播代價過于昂貴,在俄羅斯幾乎沒人再去收聽,美國國會和政府也不愿意繼續資助這些意義不大的宣傳活動。
為美國服務已經68年
將取消“美國之音”對華短波廣播的消息,被“德國之聲”渲染為“這意味著一個時代的終結”。20世紀80年代學習英語的中國人大多離不開一個短波收音機,因為通過短波可以收聽到“美國之音”來學習純正的美國英語。但當他們通過各種努力留學到美國后,卻發現“美國之音”反而在美國消失了。因為“美國之音”是美國政府的宣傳機構,美國法律禁止向美國市民直接廣播。
回顧歷史,“美國之音”確切的首播是1942年2月24日,也就是美國宣布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79天之后。當天,播音員威廉•哈蘭•海爾是用德語對聽眾說:“這里是從美國發出的一個聲音,每天的這個時間我們都會向您提供有關戰爭的消息。消息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壞的,但我們將告訴您真實的情況。”很快,中文、俄文等廣播相繼出現。
隨著二戰結束,為了更好地為本國的對外政策服務,“美國之音”在冷戰期間對自己的廣播政策和播出節目進行了調整,比如在廣播節目中不斷贊美民主制度和經濟制度在西方怎樣運作和發揮作用。“美國之音”播發的社論等節目具有極強的煽動性和顛覆性,被西方國家視為推行“和平演變”戰略的有效工具。美國保守智庫傳統基金會2007年的一篇文章這樣寫道:“觀念很重要,美國向其他國家的民眾推介美國的信念和信仰的能力將十分有效地增進美國的國家利益。美國的信息戰加快了蘇聯的崩潰和共產主義世界的瓦解。”過去40年中,像“自由歐洲之聲”、美國之音、“美國信息處”等都在兜售民主、個人權利、自由市場的觀念,最終,這些價值觀推動了蘇聯不流血的瓦解。
即使在互聯網剛在全球興起的上世紀90年代,“美國之音”還能不斷擴張自己的實力。“美國之音”播出節目的語種最多時超過50種。1994年“美國之音”成為世界上首家利用互聯網絡的國際廣播電臺,現在人們可以在其網頁上找到播出的節目表,而且可以收聽、收看和閱讀播出節目的內容。上世紀90年代,海外所創辦的藏語廣播頻道中,集中力量對西藏自治區進行廣播宣傳的有25個,而由美國國會支持的“美國之音”就是其中最有影響力的一個。“美國之音”于1991年設立了藏語廣播和藏語節目專欄,達賴就通過“美國之音”的藏語節目進行煽動活動。此后,美國政府不斷加大扶植力度。1997年,美國眾議院外交委員會通過了一項法案,授權政府在1998 -1999年度為“美國之音”在內的對華廣播撥款8000萬美元。由于有了充足的經費保障和政策支持,“美國之音”隨即加強了支持西藏分裂勢力的宣傳力度。藏語廣播的波段由1991年的3個增至1997年的13個,廣播方言由一種增加到3種,廣播時間也由每天30分鐘增加到每天3小時。美國媒體曾報道說,在2008年拉薩“3•14”事件發生前,“美國之音”的對藏廣播又增加到4小時。
最近幾年,“美國之音”還以不實報道詆毀中國企業的海外形象。2006年8月10日“美國之音”網絡版刊登了一篇以《非洲拉美國家為何不滿中國公司》為題的文章,該文章既沒有現場采訪,也沒有對援引其他通訊社報道的內容進行核實。
對華宣傳轉戰新媒體
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所研究員周琪2月16日表示,“美國之音”在推廣美國對外政策以及施加意識形態影響方面發揮過重要作用,今年其可能叫停對華廣播主要有三個原因:第一,如今通過電臺收聽節目的人數每年在劇減;第二,美國政府對外宣傳經費面臨削減的壓力;第三,新興的媒體,特別是網絡的影響力在對外政策方面的作用受到與日俱增的關注。
國防大學戰略教研部韓旭東教授2月16日也表示,“公共空間”漸成世界爭奪的“新戰場”。奧巴馬政府在2月8日公布的美國國家軍事戰略報告中也明確強調了爭奪公共空間與網絡空間主導權和優勢的戰略方向與重點。關閉“美國之音”的步驟與這個戰略恰恰遙相呼應。
與“美國之音”類似,英國廣播公司的中文廣播節目也長期自詡是“民主之聲”。今年1月底,英國廣播公司也宣布為節省成本,關閉包括漢語普通話等7種語言的廣播。路透社分析說,美英等國關閉各自的對華廣播絕不是放棄在意識形態上與中國的競爭,而是要把更多精力放在電視以及互聯網上,因為這些領域云集了更多的受眾。
“美國之音將把漢語內容的放送轉到網絡和新媒體”,美國廣播理事會稱。該網站上的一篇文章表示,2012年度預算案表示,理事會正努力推動美國之音成為一個數字廣播平臺。根據新的計劃,美國廣播理事會將繼續制作音頻和視頻內容,以通過互聯網和手機平臺發送,包括智能手機,目的是利用中國具有上網功能的手機的爆炸性增長。據美國廣播理事會的聽眾調查,有7%的中國人每周用手機上網,中國農村用手機上網的人比城市更多。
而在美國國會,一些重要的保守派人士反對這個削減計劃。對這一計劃持批評態度的人說,在北京斥資幾十億美元擴充自己的國際廣播能力的時候,美國之音卻在削減自己對中國的廣播計劃,顯然目光相當短淺,該法案勢必會在國會山掀起一番爭論。
新聞鏈接:
臺對陸廣播不甘心退場
近日,美國之音(VOA)先后宣布計劃停止中文廣播的消息,引起了臺灣媒體的高度關注。很快,有島內輿論提出臺灣“中央廣播電臺”(以下簡稱“央廣”)決不能跟風,要繼續堅持對大陸廣播。
曾被視為重要戰場
“下面請欣賞歌曲《梅花》……”據老家在浙江的馬女士介紹,小時候擺弄收音機時有時能聽到這樣一個奇怪的調頻。雖然里面男女播音員的普通話標準而富有磁性,但節目“確實沒什么意思”。1949年國民黨遷臺后,過去負責宣傳抗日、激勵民心士氣的“空中武器”——“中央廣播電臺”,變成了對大陸“心戰喊話”的重要單位。
作為當時島內唯一的“國家廣播電臺”,“央廣”只能向海外放送、不能對臺灣地區廣播,使得它在一般百姓眼中成為一個陌生而神秘的機構。但對于老一輩“央廣”工作人員來說,這里就是“解救大陸同胞”最重要的陣地。因此BBC、VOA打算停止中文廣播的消息傳出后,從“央廣”退休的工作人員立即投書媒體呼吁“對大陸廣播不能喊停”。文章指責英美政府“犯了一個戰略性的錯誤”,強調“臺灣不能在資訊戰上喪失傳統,不能重蹈英美覆轍,拱手讓出戰場。”
文章還強調,在兩岸經濟等各層面加深交流之際,“央廣”節目更是大陸民間了解臺灣各方面發展的重要渠道。
從心戰喊話到鄧麗君
老一輩“央廣”人固執的想法跟過去幾十年他們的工作內容不無相關。上世紀60年代,“央廣”對大陸廣播推出的重頭節目名為《三家村夜話》。節目開頭,先是一句男聲“要知中共派系斗爭的原因,請聽三家村夜話”,接著一句女聲“要知人民痛苦的原因,請聽三家村夜話”,然后是一出長度約10分鐘的廣播短劇,內容不外乎丑化、抹黑大陸高層。另一種心戰喊話主要針對大陸軍人。如“央廣”曾反復播報“歡迎架機‘起義’來歸,獎金為X兩黃金(X依照飛機型號各有不同)”,以及詳細的飛行路線與“搖擺機翼”等“投誠”指示。
還有一類“特約通信”節目,則酷似電視劇《潛伏》中的情節。通常播音員在節目里以4個數字為一組,一組一組地播報,每組數字代表一個字,傳送給臺當局派駐大陸的情報人員。這些“密碼”指示的都是緊要之事,每6到7小時播出一次,播出時間不時更改,以防大陸破解。
到上世紀80年代,隨著兩岸開放交往,加上“央廣”從臺“國防部”管轄下獨立出來成為財團法人,播出內容才漸漸有了變化。節目中逐漸增加了流行歌曲、生活新知、勵志小品之類的軟性節目,節目風格開始走活潑、溫馨路線。
這一時期,周一到周六晚上的《鄧麗君時間》是“央廣”對大陸廣播的“拳頭產品”。為了擴大影響,一些“央廣”播音員甚至想出到大陸辦聽友會,于是在節目中暗示“某月某日我們會去某市的某飯店,歡迎大家來坐坐”。
馬英九撥亂反正
除了“央廣”老員工,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也跟“央廣”交情很深。擔任臺北市長期間,馬英九就曾到“央廣”做客;“出訪”俄羅斯時,“央廣”俄語主播劉宇衛擔任其翻譯。
2008年12月3日,剛剛上臺半年多的馬英九二度前往“央廣”視察,并通過廣播親自對大陸民眾喊話。視察過程中,他還在電臺歷史館聆聽了“央廣”保存的孫中山、蔣介石以及蔣經國等人的講話。當館中播出孫中山講話時,因其濃重的廣東口音,馬英九一開始還不好意思詢問這究竟是哪位前輩的聲音,經人告知之后才恍然大悟。隨后播出蔣經國講話時,曾長年擔任蔣經國秘書的馬英九一聽就聽出來了。
馬英九視察“央廣”后,對其做出的指示之一就是“少批評中國大陸”。事實上,這是對“央廣”的一次撥亂反正,因為陳水扁2000年當選臺灣地區領導人后曾對“央廣”人員進行大換血,指使一批“臺獨”分子通過廣播散布“臺獨”理念。如2003年1月1日起,臺呼由“中央廣播電臺——臺北國際之聲”改成了“中央廣播電臺——來自臺灣的聲音”。2004年陳水扁連任后,“央廣”臺呼再次修改,由“來自臺灣的聲音”改為“臺灣之音”。在節目名稱上,以“中國”和“臺灣”區分兩岸。這一時期的“央廣”節目內容上更是充斥著批評大陸人權問題、鼓吹臺灣“民主”等單元。
(《環球視野globalview.cn》第367期,摘自2011年第8期《讀報參考》)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