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特迪瓦兩派激烈交火》,法新社阿比讓3月15日電。據聯合國的數字,沖突已使大約400人喪生。但是,平時把自己標榜為人權衛士的美國對此狀況居然毫無反應。此外,美國也沒有對——被它承認為合法總統的——瓦塔拉有任何支持的表現,那么美國究竟準備如何在科特迪瓦捍衛它的民主價值觀呢?總之,美國在科特迪瓦問題上的表現比其在利比亞問題上的表現還要低調,這反過來說明了一個問題,就是相對于利比亞而言,科特迪瓦對美國有著更加重大的戰略意義,因此,美國不愿意在此問題上公開表態,甚至連出兵科特迪瓦的可能性也沒有提過,我們相信,美國現在更多的是在臺下做工作,因為,只有如此,科特迪瓦的對峙雙方才有相互妥協的余地。此外,如果科特迪瓦的對峙演變成全面內戰的話,那么首先會對美國的能源供給線造成一定的沖擊,其次,如果美國要出兵科特迪瓦的話,那么也就意味著美國的戰線又要拉長了。在如何破壞美國收縮能源供給線的問題上,關鍵是要搞亂靠近美國的能源供給地的局勢,這樣一來,不僅能夠迫使美國維持對中東石油的依賴,而且還能迫使美國在幾大洋之間反復調兵,從而使美軍成為疲兵,這樣就大大削弱了美軍的戰斗力了。(至于非美世界的大國們是否有這個削弱美國軍力的心,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專家稱世界不會徹底放棄核能》,俄羅斯報紙網3月14日文章。日本核電站因地震而出的事故引起了世界范圍內的對核電安全的擔憂,這種擔憂自然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是,這種擔憂不應成為限制核電發展的理由。正如當年人類剛剛開始用火取暖、燒飯時常常會碰到的火災問題一樣,現在人類在探索利用核能的問題上也必然是要經歷這一曲折的過程的。實際上,現在核電所存在的諸多安全問題恰恰是由于人類對核電技術了解得還很不夠的結果,因此,人類不僅不應該放棄核能,反而應該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去研究發展核能。
從生產力發展的角度來看,首先,石油、天然氣、煤炭等資源總有被消耗完的一天,無論是100年后還是1000年后,因此,尋找新能源是人類維持自身發展的既定要求。其次,正如俄羅斯專家所說的那樣——風電、太陽能和水力發電都受資源的影響,很不穩定,換言之,在使用這些能源的過程中,可供人類控制的部分太少了,反過來說,自然因素在這些能源供應的過程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而這一狀況恰恰是與人類社會的發展方向背道而馳的——沒有使人類掌握自然規律,反而使人類依舊被自然規律所支配——也就是使人類社會回到了原始的靠天吃飯的狀態下了,如果風停了、天黑了、水少了的話,那么這些所謂的新能源也就都要歇腳了,因此,這不能滿足真正的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在某種意義上說,這三個新能源的應用還處于“煉金術”的階段,沒有真正達到科學的境界。相比較而言,核能的應用要成熟得多,更重要的是,核能受人類自己控制的程度是相當高的,而且,最重要的是,核能相較于其他三個新能源而言,它的獨立性和自由度最大,對自然環境的要求最少,反過來對人類技術的要求卻是最高的。
從人類社會現階段的發展特征來看,由于不可再生資源在全球分布的不均衡以及開采成本的不均衡等因素,造成人類社會內部的斗爭始終是圍繞資源展開的,當前,美國之所以能夠處于世界霸主的地位,就是因為美國能夠控制世界上相對多數的資源,這種控制不僅是簡單的占有,而且,也是更關鍵的是對資源的開發利用技術的控制。當然,對資源的占有是對資源開發利用的前提,而美國的軍事暴力和金融暴力就是美國占有世界多數資源的兩大武器。因此,如果非美世界不能在軍事斗爭和金融戰中戰勝美國的話,那么想要擺脫美國束縛的唯一辦法就是要掌握不受美國控制的資源及其開發利用的技術,在這個問題上,俄羅斯恐怕是唯一擁有這個條件的國家,換言之,對除俄羅斯之外的非美國家而言,只有想辦法獲得新的資源才行,而核能就是這么一種可以在相當程度上擺脫美國控制的新能源,也正是因為核能可以為非美世界擺脫美國的束縛創造條件,因此,美國才那么關心所謂的核擴散問題。相對于核武器的擴散而言,核能的擴散對美國具有更加致命的效果,核武器雖然可以傷及美國,缺無法保證非美世界從根本上推翻美帝霸權,但是,如果核能擴散的話,那么美國對世界石油的控制就會變得毫無意義,而核技術的發展已經使得鈾礦本身的多少變得不那么重要了,今后人類甚至可以直接從海洋里獲取所需的核能資源,由此,美國的軍事與其金融的聯盟關系就會在最大程度上受到破壞,美國的霸權也就具有了從根本被推翻的條件(這是建立在美國霸權始終保持下去的前提下的,當然還存在其他的可能,或許人類能夠在核能普遍應用前就推翻美帝霸權),反過來說,美國為了維持其霸權,必然會日益阻礙核能的普遍應用以及他國核能技術的發展。
《保障房建設催生新一代消費者》,美國《紐約時報》3月14日報道。隨著中國保障房建設大潮的到來,中國國內的生產消費的確是會有一個提高,至少能夠保持穩定增長,但問題在于生產消費與生活消費是不同的,生產消費的增長未必能夠引起生活消費的同步增長,特別是在中國放棄人民幣緊盯美元的匯率政策后,中國國內物價受美國操縱的影響被增加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程度,因此,中國政府實際上很難對進口商品的價格波動問題進行直接的干預了,因此,由于美元的持續貶值所導致的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必然會被幾乎分毫不差地傳導到國內,由此必然降低中國人民的生活消費水平,結果,生產消費或許增加了,但生活消費卻減少了,于是,就算屆時消費總量提高了,但是,全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卻會因為“消費總量的提高”而下降,準確的說,屆時由中國人民增加的消費總量所對應的財富都轉移到中國之外去了,換言之,對美國而言,中國的增加消費意味著中國會增加進口,而美國又可以利用其金融霸權將中國的財富通過中國的進口行為反過來轉移至美國那里,而這恰恰就是美國對中國“增加消費”表示歡迎的一個原因。
2011年3月17日參考消息
《美中情局承包商在巴被控謀殺》,路透社巴基斯坦拉合爾3月16日電。據路透社報道,一名巴基斯坦警官表示,一家法院今天在拉合爾一處監獄舉行的審判中指控一名美國中情局承包商(雷蒙德。戴維斯)犯下兩起謀殺罪行,此舉可能導致巴基斯坦和美國之間的關系進一步緊張。
然而,新華網3月17日報道,巴基斯坦司法部門16日表示,涉嫌在巴槍殺兩名當地人的美國中情局特工戴維斯與受害者家屬達成和解,當天被判無罪釋放。拉合爾一家法院當天開庭審理戴維斯槍擊案,法庭指控戴維斯涉嫌殺害兩名巴基斯坦人。消息人士說,辯護律師向法庭遞交了受害者家屬與戴維斯簽訂的和解文件。出席庭審的受害者家屬表示,他們與戴維斯達成了和解。據當地電視臺報道,美方共向受害者家庭支付了2億盧比(約合235萬美元)的補償金。當地媒體報道稱,戴維斯當天下午已乘專機飛往美國駐阿富汗巴格拉姆空軍基地。
由此看來,路透社很可能是沒有等到開庭就把報道給寫出來了。當然,我們更關心的是巴基斯坦和美國之間的關系。我們知道,此一案件的審判已經被延期了兩次,從現在打成和解的結果來看,顯然,雙方經過了激烈的討價還價,對美國而言,它要捍衛的并不只是戴維斯本人權利,美國要捍衛的是它自己給這個世界定下的規矩——就是美國人只能受美國法律的制裁,其他國家無權審判美國人。因此,為了保護這個規矩不被破壞,美國不惜花大價錢把罪人給贖回來??梢栽O想,如果戴維斯在巴基斯坦被判了刑,就算不是死刑,那么美國政府對美國公民們的信用也會受到重創,美國人從此在海外就會失去很多優越感和安全感,當然,由此帶來的一個結果就是美國人在海外殺人放火的行為會大幅度減少。然而,現在美國不惜重金把殺人犯給贖回去了,這在客觀上就起到了對殺人犯包庇縱容的效果,從而也就等于是在鼓勵那些在美國之外殺人放火的美國人可以大膽行事——特別是在為美國的利益服務的時候,這也正是美國邪惡之所在。
美國在日本也經常有美軍開車撞死日本人的事情發生,但是根據美日之間的協定,犯事的美國人是不受日本當局制裁的,都是由美軍自己處理的,而且我們也沒有聽到美國為那些事情向日本受害者支付過多少補償金的信息,特別是考慮到巴基斯坦和日本的生活水平之間的差距,平均每人1億盧比的補償金實際上是非常大的(當然,我們并不認為這種拿錢抵命的行為是合理的,我們認為“殺人者死”的這個原則才是最合理的)。由此可見巴基斯坦現在對美國而言還是非常重要的,畢竟,無論美國從俄羅斯那里獲得了多少保證,美國都不會真正放心把自己在阿富汗戰場的生命線交由俄羅斯去掌控(實際上,從中東北非的動蕩結果來看,美國打算用中東北非的動蕩來整垮歐盟,而俄羅斯卻在利用此事對歐盟進行統戰,如果讓俄羅斯得逞的話,也就是歐盟進一步倒向俄羅斯去的話,那么反而會造成一個更加不利于美國的國際形勢,因此,這就迫使美國不得不在整垮歐盟的問題上更費心思,特別是要確保歐盟不會倒向俄羅斯,換言之,美國必定是要制造能夠離間俄歐關系的陰謀的),對美國而言,巴基斯坦方面還是更容易控制些,盡管在實踐操作中越來越困難了,但美國對此并沒有死心,況且現在也不敢死心,否則美軍在阿富汗的侵略行動就很難維持下去。
《沙特出兵巴林攪動中東格局》,英國《衛報》3月15日文章,美國《時代》周刊網站3月15日文章。當美國發現它在中東搞的顏色革命可能會最后落得一個搬起石頭砸自己腳的下場的時候,美國開始轉變態度了,其穩定陣腳的辦法就是支持阿拉伯世界的封建統治者們出兵鎮壓造反派,當然,如果能夠給造反派們按上一個“基地”組織的頭銜的話,那么出兵就會顯得更加“合法一些”。因此,當利比亞領導人卡扎菲宣布是“基地”組織在領導利比亞的造反派們的時候,美國的態度明顯有了變化,而美國的態度之所以會起變化,就是因為盡管利比亞的造反派可能與“基地”組織沒有多大關系,或者說,可能只有部分造反派是與“基地”組織有關系的,但問題在于,如果讓這些造反派推翻了卡扎菲,特別是在以“基地”組織領導的名義下推翻了“卡扎菲政權”的話,那么就會在整個伊斯蘭世界樹立起一個樣板,由此就很難確保其他伊斯蘭國家的人民不會紛紛效仿之,那么一來,美國對伊斯蘭世界的半殖民統治恐怕就要遭到滅頂之災了。
因此,正是出于美國自身的既得利益,美國需要把阿拉伯世界的這場動蕩給壓下去,事實上,這場動蕩所造成的對歐盟的沖擊效應已經形成,特別是在法國魯莽的承認了利比亞的一個反對派后,歐盟與利比亞之間的關系已經惡化,這實際上已經在客觀上達到了美國阻止歐盟向地中海南岸擴張的目的了,如果卡扎菲能夠平定叛亂的話,美國只要恢復與卡扎菲的關系,那么就會立刻對歐盟——特別是對法國——的政治造成嚴重的沖擊,屆時,法國為了不造成與美國對著干的政治僵局,必然是會爆發逼迫薩科齊下臺的政治動蕩的,而法國的政治動蕩加上即將引爆的意大利的政治動蕩必然會對整個歐盟的經濟形勢造成進一步的打擊,而最后這一點才是美國真正想要得到的東西。
然而,美國又不愿意放棄其之前的既定目標,也就是要建立一個反伊朗的統一戰線,于是,美國在支持沙特、巴林政府鎮壓造反派的時候,給出的理由恰恰不是“基地”組織在領導造反,而是什葉派打算推翻遜尼派政府,這樣一來,在穩定阿拉伯盟國的同時也把伊斯蘭世界內部遜尼派與什葉派之間的矛盾給挑起來了。從美國的角度來看,它是要用民族宗教矛盾來掩蓋阿拉伯世界廣泛存在的半殖民地問題的,反過來看,對那些意圖推翻美國在阿拉伯世界的半殖民統治的人們而言,如果不是用殖民者對被殖民者的壓迫而是用民族宗教矛盾來作為造反的理由的話,那么恐怕只會落得個事半功倍的結果。換言之,伊朗在此問題上的表現是不夠聰明的,對伊朗而言,要想把美國從中東趕走的話,不是光做什葉派穆斯林的工作就行的,而是要把更多的精力花在對遜尼派穆斯林的統戰工作上,要盡力設法用穆斯林與美國這個外來殖民者之間的矛盾來克服穆斯林內部的矛盾。
《中國人才爭奪呈“國進民退”態勢》,新加坡《海峽時報》3月16日報道。對于人才紛紛涌向國有企業一事,境內外敵對勢力對此表達了極大的憂慮乃至不滿。而之所以會造成人才紛紛涌向國有企業的態勢,就是因為國企的待遇比私企以及外企的待遇要好,至少是要穩定可靠的多。漢奸們整天胡說什么私企是最有活力的企業,但是,事實表明,私企的“活力”是建立在它對員工的殘酷壓榨和剝削上面的,是建立在把人才當奴才用的基礎上的,因此,所謂私企的活力根本就是狗屁。隨著國際經濟金融危機的深入發展,某些外資企業中原本存在的“資本主義大鍋飯”的現象也日漸減少了,有些外企甚至因為難以適應中國的經營環境而紛紛關門了,正是因為外企自身的不穩定,因此,必然導致人才不可能再“忠心于”外企,正所謂人往高處走,人才紛紛向國企跳槽也就不奇怪了。境內外敵對勢力指責國企的大多數之為都被那些有關系和有財力的人占據了,但問題是,這是一個世界普遍現象,人事即政治,位置越高,關系就越重要,關系不密切的話,又怎么談得上信任和放權呢?外資在進軍中國市場的時候也都會招收幾個有關系和有財力的人坐到非常重要的位置上去,否則它們在中國根本就無法開拓市場,因此對關系的妖魔化是可笑的,而且是無恥的。
2011年3月18日參考消息
《利政府軍與反對派班加西周邊對峙》,法新社的黎波里3月17日電,路透社貝魯特3月16日電,路透社3月16日的黎波里3月16日電,法新社利比亞托布魯克3月17日電,路透社莫斯科3月16日電。就在利比亞政府軍即將包圍反對派大本營的時候,美英法向聯合國提出在利比亞設立禁飛區的建議,于是,我們看到,在紐約時間17日下午6點半,安理會以10票贊成,5票棄權的結果通過第1973號決議,對利比里亞實施禁飛。投棄權票的國家包括中國、俄羅斯、印度、巴西和德國。
英國的立場是一貫的,我們已經分析過英國是利比亞動蕩的受益國,因此,它是絕不會希望利比亞的局勢向著穩定的方向發展的。從英國的角度來看,利比亞內戰的雙方最好維持均勢,從而使得內戰的時間拉長,那么這就能為英國高價出售石油創造出條件來了。因此,當勝利天平愈是倒向其中某一方的時候,英國干涉利比亞內政的欲望就會愈加強烈起來。英國支持在利比亞設立禁飛區的目的就是要通過支持利比亞的反政府武裝來確保利比亞的內戰打得更長久一些。
法國率先承認利比亞某一反對派別的做法表明了薩科齊政府存在明顯的政治投機特征,然而,現實的形勢變化似乎正在證明法國政府很可能把寶押錯地方了,它所支持的那一份已經存在被利比亞政府鎮壓下去的危險了。因此,法國支持設立禁飛區的目的當然也是為了支持利比亞的造反派,不過,法國與英國不同的是,法國希望利比亞的反對派,而且是它支持的那一個反對派最終掌握利比亞的政權。但這一愿望恐怕不在英國政府的計劃之內,屆時,保不齊英國政府會反過來反對法國政府在利比亞問題上的立場。
美國的態度更加復雜。如果利比亞內部的動蕩長期化了,那么美國就能利用利比亞動蕩來打擊歐盟和歐元,同時還能利用高油價來遏制中國的發展。在這一點上,美英之間是存在利益共同點的,而這也是美國在利比亞政府軍即將包圍反對派的時候支持英法意見的主要原因。準確的說,利比亞動蕩的長期化并不損害美國的戰略利益。然而,如果從穩定的角度來看,利比亞的動蕩結束后很可能出現很多結果,而且,就算卡扎菲政權被推翻了,也存在多種變數,且不說美國未必就能同意法國所承認的那個反對派為利比亞合法代表,更重要的是,如果取代卡扎菲政權的派別是一個反美政權的話,那么美國的戰略利益就要受到損失了。因此,對美國而言,利比亞即使需要一個穩定的政權,那也應該是親美政權,至少不能是反美政權。而現在的問題在于,除了卡扎菲明確表態會繼續和美國等西方國家合作外,我們還沒有聽到任何利比亞反政府組織聲明會與美國合作,而這才是讓美國感到頭痛的事情,而且,即使有組織聲明會與美國合作的話(比如在私底下與美國達成協議等等),那么美國如何支援這些組織則又成為了一個問題,因為,如果美國要明確支持某一利比亞的反政府組織的話,那么也就意味著美國選擇與卡扎菲敵對了,但是,如果最后這一反政府組織被卡扎菲鎮壓下去的話,那么美國就會陷入外交被動之中。從聯合國的這份決議來看,只宣布設立禁飛區,而沒有允許從陸路派兵進入利比亞,同時還有個誰來執行的問題。這么一來就留出了一定的外交回旋余地,一旦卡扎菲平息了國內的動蕩之后,美國還能有恢復與卡扎菲合作的機會。不過,從另一個方面來說,留給卡扎菲的時間不多了,如果卡扎菲不能利用美歐在援助問題上進行討價還價的時間盡快擊潰國內的反政府武裝的話,反政府武裝就能“合法的”從外國獲得直接的援助了。
中國沒有投反對票的主要原因還是因為自身的實力尚不能達到干涉北非局勢的地步。中國的反對并不可能阻止美歐列強對利比亞內政的干涉,因此,只能用談判妥協的辦法來彌補一下自己的損失了。而中國之所以沒有投贊成票的原因就是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李保東大使在安理會通過利比亞局勢決議后作解釋性發言中指出的那些內容,核心一條就是反對在國際關系中使用武力干涉他國內政。盡管美英法有許多理由去設置禁飛區,但是,改變不了的一點是,禁飛區在客觀上是對利比亞主權的侵犯,這很容易讓人聯想起舊殖民主義者們在歷史上所犯下的罪惡。印度和巴西自然也是出于相似的理由而沒有支持美英法的這一提議的。
俄羅斯是從中東北非動蕩中受益最大的國家,它理應有理由反對美英法的這個提議,然而,俄羅斯卻投了反對票,顯然,俄羅斯也如中、印、巴一樣,拿票子換其他東西了。而俄羅斯之所以不敢堅持投反對票,除了利比亞局勢有著明顯的有利于卡扎菲政權的因素外(如果禁飛區被俄羅斯否決的話,那么就會加快卡扎菲平叛的速度,而卡扎菲一旦平叛成功,那么利比亞的局勢就能穩定下來,而利比亞的穩定一定會對國際油價的走勢產生負面影響,這顯然是不利于俄羅斯的),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俄羅斯自身實力的下降,使得它對地中海周邊的干預能力今不如昔了,這和中國有著相似之處,如果反對只能停留在口頭上的話,那么這種反對就毫無價值了,而外交活動的目的是為了爭取有利于本國的結果。此外,如果俄羅斯反對的話,就會直接惡化與法國的關系,而這是與俄羅斯意圖加強俄法關系的戰略構想是矛盾的。因此,俄羅斯投棄權票也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德國也投了棄權票。這是一件很值得注意的事情。首先,這很可能是歐盟的一個外交策略,也就是法德兩國,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在法國積極推動禁飛區的情況下,德國卻“消極應付”。這樣一來為歐盟在對利比亞的外交事務上留出了一定的回旋余地,以免在卡扎菲平定叛亂后出現歐盟無法與利比亞政府接觸的尷尬。其次,表明了歐盟核心成員對利比亞政局走向的一個判斷,就是說,以德國為代表的歐盟國家認為卡扎菲是能夠穩住局面的,如果不是法國太魯莽的話,歐盟原本還能有更大的回旋余地,現在又不便與美英公開對立,況且,作為非常任理事國,德國也無權一票否決議案。其三,設立禁飛區的行動實際上是在干涉利比亞的內政,侵犯利比亞的主權,對于一個想獲得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的德國而言,如果在亞非拉問題上表現出與美英一樣的咄咄逼人的態度的話,那么恐怕就會引起廣大亞非拉國家的反感,屆時恐怕就不會投票支持德國入常了,因此,德國在議案肯定能夠獲得通過的前提下投了棄權票,在沒有入常前,自然需要表現出溫和的一面,這也是在為它的長遠利益考慮。
至于阿拉伯聯盟對設立禁飛區的意愿,這實際上是因為阿盟希望能夠盡早平息動蕩。不過,阿盟可能不清楚——或者說它無法把握——的情況是“禁飛區”可能會成為西方國家維持利比亞長期動蕩局面的一個工具,屆時,阿盟恐怕就要啞巴吃黃連了。此外,沙特、巴林這些阿拉伯國家或許沒有充分認知到卡扎菲平定叛亂一事對它們自己政權的意義,如果卡扎菲能夠平定叛亂的話,那么實際上會嚴重打擊那些阿拉伯世界中的其他企圖造反的勢力的信心,這對阿拉伯世界各國的政權都是存在積極意義的,反之,如果卡扎菲最后因為“禁飛區”等外國干涉因素而失敗了,那么對阿拉伯世界而言,爆發動蕩的可能性反而會大大增加。
《亞阿兩國同時局勢不穩,西方國家被指幕后策劃》,俄羅斯《獨立報》3月17日文章。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地處戰略要沖,北部是格魯吉亞和俄羅斯,西面是土耳其,東南面是伊朗。一旦該地區重燃戰火,那么就會同時影響到俄、伊、土三國的戰略利益。如果土耳其、伊拉克和伊朗三國交界處的庫爾德人也在此時鬧獨立的話,那么就會加劇該地區的動蕩。俄羅斯一家是否有能力穩住該地區的局勢,那是需要繼續觀察的。如果俄羅斯不能穩住的話,那么受影響最大的就是伊朗,屆時伊朗受東西夾擊的危險會更大。
2011年3月19日參考消息
《也門鎮壓示威者致31人死亡》,美聯社薩那3月18日電。面對盟國政府的暴行,美國的報道變得異乎尋常的客觀,而且字里行間充滿著對也門當局的支持。然而,就在同一天,美國總統奧巴馬發表講話稱,如果利比亞領導人卡扎菲不遵守聯合國決議,美國將和其他一些國家采取軍事行動,并且強調美國使用武力不會超出保護利比亞平民的目標。那么在美國的眼里,利比亞平民的生命就需要保護,而也門平民的生命就不需要保護了嗎?美國將其在此問題上的雙重標準表現得淋漓盡致了。
《核輻射政治陰云籠罩歐洲》,俄羅斯《獨立報》3月18日文章,法新社柏林3月17日電。目前歐盟共有13個國家擁有核電站,共有143個反應堆正在運行。然而,日本的核事故給歐盟的核電發展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德國總理默克爾17日表示,德國正在考慮“審慎退出”核能。然而,英法兩國并不認同德國的意見。
核能問題涉及到兩個方面,一個是獨立與統一問題,另一個是投入與產出問題。就第一個問題而言,一方面,日本的核事故之所以會對歐盟產生巨大的影響,而沒有對美、俄、中這三個核大國產生那么大的影響,就是因為歐盟并不是一個真正統一的國家。對歐盟內部諸國而言,它們實際上面臨著和日本相似的問題,就是戰略縱深較小的問題。由于戰略縱深較小,因此,核設施的安置和保護就會成為一個很棘手的問題,搞不好就會鬧出大亂子。如果歐盟是一個統一的國家的話,那么戰略縱深就可以和中美兩國匹敵了,屆時在核設施的布局問題上就會從容得多,核事故對整個國家的負面影響也就會小得多。因此,如果核電要在歐盟有一個大發展的話,那么就必須首先解決歐盟的統一問題。否則,歐盟內部諸國各自為政的狀況只會對核能發展產生干擾乃至破壞。此外,我們之前已經討論過,核能是一種最可靠的能夠讓歐盟擺脫對中東石油依賴的能源,是一種可以讓歐盟的獨立性大大增加的能源。法國為什么敢于在利比亞的問題上表現出非常強硬的一面呢?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法國80%的電量都是有核電提供的,這也就是說,石油危機是威脅不到法國的能源安全的(但會威脅到法國的生產及貿易安全,這是因為石油不僅是能源,同時也是生產原料)。
另一方面,英法是核大國。英法之所以能夠坐牢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位子,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英法都是擁有戰略核威懾能力的大國。而這一能力標志著英法擁有獨立解決(或制造)世界性的重大問題的能力。如果說核能只是讓一個國家在經濟上擁有了獲得獨立性的條件的話,那么戰略核威懾能力則是讓一個國家在政治上擁有了獲得獨立性的條件。而一個國家只有同時在經濟和政治兩個方面獲得獨立性才能算是真正擁有獨立地位了。而只有當一國獲得了獨立地位后,它才能做到讓世界圍著自己轉而不是相反。也正是因為英法享受著這種“中心地位”所帶來的種種好處,因此,它們才決不肯放棄核武。對德國而言,如果它不能成為一個擁有戰略核威懾能力的大國的話,那么德國的國際地位也是不會又任何提高的,無論它在其他方面擁有多少優勢,都是無法讓它在政治領域獲得獨立性的。而如果德國也成為核大國的話,那么相對而言,英法在歐盟中的地位就會下降,考慮到德國在其他領域內的優勢,英法在失去核優勢后,它們的地位恐怕會降得更低,而這正是英法所不愿意看到的結果。因此,歐盟內部在核能以及核武發展的問題上自然會存在很多分歧和斗爭。而這些分歧和斗爭只會導致歐盟諸國相互之間離心離德,這顯然是不利于歐盟實現統一的。于是造成的一個后果就是,英法為了確保各自在國際上的獨立地位,就必須遏制由歐盟的統一進程產生的削弱自己國際權利的趨勢,而實施這些遏制行動的英法兩國又會與那些必須從歐盟的進一步整合中才能獲得更大利益的國家產生了矛盾,而德國就是這么一個典型國家。
從投入與產出的問題來看,核武的研發投入十分巨大,而且核武的維護有需要很多開支,因此,單靠核威懾并不能彌補核武研發維護的開支,于是,把軍用轉為民用就成為了一件可以縮減成本的好事。因此,英法都拒絕放棄核能。實際上,隨著中東北非的動蕩,爆發國際石油危機的可能性正在上升,由此推高的油價只會進一步推動核電事業的發展,而不是相反。也正是因為核電事業是一個有大錢可賺的行業,因此,美國才會那么重視核能技術的擴散問題(核威懾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核電的巨大“錢”景則是另一個方面)。美國打算在五年內實現出口翻番,同時提高國內的就業率。對美國擁有那么高的工資水平的國家而言,根本不可能在日常生活用品的領域與中國等發展中國家進行競爭,競爭也競爭不過,它只能在高新科技領域推出新的商品才行,而核電產品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項。因此,美國能源部長朱棣文(Steven Chu)當天也表示,雖然日本發生核電站危機,不過美國仍希望擴大核電站的興建范圍,并視核電為發展潔凈能源的重要部分。因此,如果德國等歐盟國家因為日本的核事故而停止了核電研發進程的話,恐怕過一段時間就會發現核電領域的國際市場已經被美英法俄等國給瓜分了。此外,前不久爆發出來的美國和以色列利用“震網”病毒攻擊伊朗核電系統的事情,其中病毒是直接針對德國西門子的工控設備編寫的。對于此事,一方面自然可以理解為是美以對伊朗的打擊行動,而另一方面也可以理解為是美國對德國核電事業的打擊行動,是用特殊的戰爭手段侵占德國在國際核電市場中所占份額的行為。如果德國被日本的核事故給嚇得縮手縮腳了,那么將來就要在這個問題上繼續被美國壓著一頭。
《駐日使館撤離人員,北美民眾搶購碘片,日本核泄漏引發各國恐慌情緒》,《日本時報》網站3月18日報道,路透社洛杉磯/溫哥華3月17日電。據路透社報道,亞馬遜網站上至少有五個賣家在出售碘化鉀片,價格在300美元到400美元之間,遠高于平時10美元的價格。一家供應蓋格計數器(用來測量輻射粒子數目的儀器)的企業也在網上宣布不再接受新訂單,因為該商品目前供不應求。看來全世界人民的科學文化素養都差不多。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