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俊
“由于今年美元走弱,某些產油國如敘利亞、伊朗和利比亞,已經要求客戶以美元之外的其他貨幣進行支付,而其他一些產油國如科威特,正在逐漸松綁其本幣對美元的固定匯率。……對美元貶值的持續擔憂可能會誘使其他主要產油國仿效它們的做法。”
——邁克爾·邁考奈爾,美國國家情報總監,2008年2月7日對美國國會的年度安全報告
“如果主要產油國決定放棄美元作為石油價值尺度,情況將會怎樣?如果它們建立自己的貨幣同盟以取代不再可靠的貯藏貨幣(美元),情況將會怎樣?”
“美元在世界金融體系中的優勢地位是美國國家實力最最關鍵的非軍事工具。忽視美元,從而放棄發行世界主要儲備貨幣所帶來的全球影響力,這是美國承受不起的損失。”
——朱迪·謝爾頓,經濟學家,曾任胡佛中心研究員,《華爾街日報》2008年2月15日評論文章
“我在買入瑞士法郎、日元和人民幣。……美元將會失去其交易中介通貨的地位,就像英鎊那樣。先是美元的敵人轉向別處,然后美元的朋友也會離它而去,結果是滾雪球效應。”——吉姆·羅杰斯,著名投資人,彭博社2008年2月5日采訪
“從短期來看,也許歐元能夠(成為新的世界儲備貨幣)。從長期來看,人民幣是唯一能夠取代美元的貨幣。”
——吉姆·羅杰斯,德國Die Presse 2008年2月7日采訪
“俄羅斯在世界經濟中的分量已經顯著加重了,其國際貿易份額大大提升,并且擁有世界第三大外匯儲備。期待盧布成為一種國際儲備貨幣,理由充分。”
——雅羅斯拉夫·利索沃利克,德意志銀行駐莫斯科首席經濟學家,2008年3月5日莫斯科經濟學家會議
“日本經濟正在回升,而美國經濟和美元正在衰敗,日元擁有了一個難得的機會,有望恢復其世界儲備貨幣的地位。然而由于受到歐元的有力挑戰,要實現這一目標如今已變得復雜。日本政府必須解決許多內外問題。”
——克拉西米爾·佩特羅夫,保加利亞美利堅大學,Financial Sense 2007年12月19日社論
“我們站在一場空前的貨幣大崩潰的懸崖邊上,許多人開始尋找美元的替代品。”
“我提議立法允許個人和機構使用黃金作為通貨,或者使用黃金本位通貨,取消有關限制性的稅收和法律。讓市場過程來決定貨幣發行量,這樣個人就能自行決定使用哪種貨幣。這將逐漸重新引入可靠貨幣,避免政府法幣條件下的市場休克。”
——榮·保羅,美國得克薩斯州眾議員,《華爾街日報》2月29日評論文章
作為今天的全球貨幣,美元的特權地位并非天賜。普遍的假設是,美元的天然替代物是歐元。然而人們對歐元的持久性的信心仍是脆弱的——襲擊了美元的財政上的擔憂(財政赤字)削弱了這種信心,人們還對意大利等國所面臨的恢復國家貨幣的誘惑感到擔憂。但還有一項替代選擇,乃是世界貨幣的最持久形式:黃金。
——Benn Steil,美國對外關系委員會國際經濟研究部主任,摘自《國家貨幣的終結》,2007年5月《外交》雜志
“在世界經濟史上,這種(國際儲備貨幣地位的)轉移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逐漸發生的。即便是從英鎊轉移到美元也不是一夜之間就完成的,而是持續了幾十年。世界貨幣具有很強的自我保存能力。”
——哈羅德·詹姆斯,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史教授,德國《管理人》雜志2008年2月14日采訪
“人們不該對匯率波動作過度解讀,包括最近美元對歐元的貶值。造成儲備貨幣地位發生轉移所依賴的條件,遠比這樣的一場貶值復雜得多。也許終有一天歐元會扮演某種全球角色,但是只要歐元區的金融市場整合還沒有完成,經濟增長率還保持在比較低的水平,并且其進口意愿還不夠強烈,那一天就不會到來。”
——亞當·S·珀森,彼德森國際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德國《世界報周日版》2007年12月5日評論文章
文章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日期:2008年03月10日
歐元:美元“王座”繼任者?
陳偉深
近年美元匯價反復尋底,以美聯儲編制的美元兌主要貨幣指數來看,目前已經跌破上世紀90年代中期的低位。美元匯率問題的發展頗受注目,并引起對美元地位下降的疑慮,尤其是近年來國際上已經時有各國中央銀行增持歐元儲備之說,石油出口國也在醞釀改變以美元作為石油貿易結算的長期做法。無疑,如果國際市場有另一種貨幣具備與美元相若的條件,那么美元的國際地位將面臨實質性威脅。顯然,在主要貨幣之中,最值得探討的是歐元是否扮演更主要的角色,從而挑戰美元的國際地位。
歐元的國際地位
參考歐盟和歐洲央行的研究,歐元在一些國際貨幣功能上已經有一定發展,其中尤以作為國際儲備貨幣以及國際債務證券的發行貨幣更為突出。隨著歐盟繼續擴充吸納新成員,不少國家會以加入歐元為長遠目標,這樣歐元在歐盟成員國之間的普及程度不免提升,并助長其國際地位。與此同時,一些美元區國家也明顯增持歐元外匯儲備。
不過,如果更仔細分析有關數據,就會看到歐元的普及仍然不夠全面。一個需要兼顧的因素是歐元兌美元匯率上升,推高了以美元計算的歐元儲備和債券發行量等。比如以2000年至2006年計,歐元兌美元上升近45%,影響甚為顯著。另外IMF一項研究指出,歐元面世以后歐元國際債務證券比重的增長,從33%上升至59%,與歐元成員國發行的國際債務證券比重的增長頗為接近,從26%上升到53%,這顯示出前者的增長主要來自后者,而持有這些債務證券的多是歐元區內部的非本國投資者。相比美國各州持有其他州發行的美元債券不會算為國際債務證券的情況,歐元國際債務證券存量可能因為這種計算而被推高。
觀察外匯市場,也可以發現歐元的普及程度仍然有明顯的不足。歐元的交易比重并無明顯變化,而美元仍然是全球外匯交易的最主要貨幣。另外,IMF一項研究分析了2004年外匯市場,發現歐元的匯市交易仍然比較集中在歐洲市場進行,占當地交易的45%;但在歐洲以外的市場,歐元交易比重僅占28%。如果這一情況至今沒有改變,那么歐元作為交易中介貨幣,同樣有待突破。
有利于歐元的發展
從以上可見,歐元國際地位提升仍欠全面。那么,現在如何評估歐元在國際市場上扮演更重要角色的條件?無疑,應該承認一些有利歐元的發展。首先,歐元區的經濟規模雖仍略落后于美國,但已經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如果以歐盟經濟規模計算則已經超過美國,而即使不計入英國,規模與美國也甚為相近。由于歐盟仍然在繼續吸納聯盟之內非歐元成員參與單一貨幣,未來歐元區經濟規模可望更接近美國。
而且,也有跡象顯示歐元區經濟的潛在增長動力在改善。IMF已經提高了有關經濟潛在增長率的估計,從2004年的1.8%調至2008年的2.1%。歐洲央行與歐盟的分析也得出相似的結論。另外,歐盟已于2006年通過《服務業指令》(Services Directive),成員國需要在2009年以前落實開放本土服務業的安排,鑒于服務業占歐盟經濟的比重高達70%,這一發展所起的作用值得注視。
其次,多年來國際社會憂慮單一貨幣區會引起經濟發展不協調,從而就貨幣政策難以取得共識,并難以嚴守公共財政紀律,但至今這并沒有出現。近年商品價格上升對歐元區通脹構成壓力,超出了2%的目標,但同時經濟放緩風險加大,對此歐洲央行繼續表現出對通貨膨脹的謹慎態度,對減息仍持保留態度。另外,從整體財政狀況看,2002、2003年經濟低迷時期歐元區公共財政赤字水平平均為3%,未至于失控,反映出區內仍較有效維持公共財政紀律,2006年經濟增長之下平均財政赤字改善到1.5%。
仍存在的制約
然而,單憑上述因素能否帶動歐元國際地位大幅提高仍有疑問。最主要的問題仍然是歐美的經濟實力對比。前文所指的歐元區經濟增長潛力上升仍然只是一種估計,而且這種上升的程度也有待驗證。歐元面世以來歐元區的數據顯示,1999~2006年間平均經濟增長水平為2.2%,仍然落后于美國,歐元區經濟周期表現仍然較受美國帶動。近期歐洲亦面對美國次貸風暴影響,至今歐元區經濟的實際表現仍沒有明顯突破。另一方面,美國經濟的發展也是關鍵,在缺乏實質證據時,國際市場估計不會輕易作出歐元區中長期經濟實力將趕上美國的判斷。
其次,新加入的成員,要達到歐元區一致性標準尚需時日。IMF指出,新歐盟部分成員因加入歐元而使利率大幅下降,從而引起房地產價格上漲,造成經濟和通脹領域的壓力,并且難以短期內消除。這提示我們,新成員將引起因資本流入形成的經濟過熱壓力,從而成為區內貨幣政策相矛盾的導火線。即使參與歐元成員已滿足歐盟定下的“一致條件”,看來也難以防范這方面的風險。
作為多個獨立主權國貨幣,歐元含有一定潛在不穩定元素的問題。如果說新歐盟成員影響尚不足懼,那么尚未加入的主要歐盟成員如英國、丹麥及瑞典,往后部署加入歐元則可能令區內協調面對較大考驗。當然,這些國家可能繼續保持本國貨幣,但國際間如何看待這其中的潛在隠憂,仍然頗難估計。
此外,歐元區金融市場的流通性,也可能限制歐元進一步普及。由于歐元成員仍然是不同的獨立國家,所發行債券的信貸風險并不等同,這將對國際央行增持歐元作為官方儲備形成制約。另外也有聲音對歐元區內的金融監管分散表示出疑慮,雖然歐洲央行統一貨幣政策,并在最近信貸緊張局面之下表現出穩定貨幣市場的決心,但是銀行監管還沒有實現有效統一,這樣就不能更有效保證成員國銀行體系的穩健性。
美國因素的變化
當然,美元抗衡其他貨幣的威脅,也有賴本身實力。就這方面,令人憂慮的莫過于美國經常收支赤字偏高,構成美元匯率較長期的壓力。不過,造成美國對外收支赤字偏高的原因,當中固然有美國借著推高負債以支持本土消費和政府開支的因素,但也有海外投資者甘愿持有美元資產的“配合”,以及美國生產外移的影響。
受次貸危機拖累,目前國際對美國企業債務需求減弱,資本流入動力下降,但美國國債還沒有遭遇拋售,國際投資者雖然在選擇性撤出美元資產,但未至于對整體美元資產失去信心。而且隨著美國經濟放緩,加上近年美元匯率下挫,美國外貿赤字已有下降跡象。
可以認為,美國官方的財政金融政策仍將是左右市場對美元信心的有力因素。雖然美國官方財政較長時期出現赤字,但至今國債占GDP比重與歐元區仍相若;美國公共財政赤字占GDP比率在2007年只是約1.2%,計入近期剛通過的刺激經濟方案,以及經濟步入低潮的影響,2008年的財政赤字仍可望不超過GDP的3%,也屬國際市場可接受范圍。
國際貨幣地位與匯率
因此,盡管歐元面世以來有一定正面發展,有利于強化其國際貨幣地位,但是現階段仍然難以期望歐元會在中短期內明顯取代美元。
就一種貨幣的國際地位變化,市場最關注的仍是這種變化對于該貨幣匯率的可能含義。誠然,一種貨幣受到國際市場歡迎,將會增加需求,從而支持其匯率,反之則會受到貶值壓力。參考過往,美元匯率在2002年曾創出上世紀80年代以來的新高,而由80年代末期至21世紀初,以美元在國際儲備中的比重為指針,則確實看到美元的國際地位在提升。但隨后歐元逐漸較受重視,近年歐元匯率也多次上試新高。不過影響匯率的因素十分廣泛,中短期波動不一定就反映基本因素,而且現在仍然難以預期美元國際地位就此衰落。因此,盡管美元匯率中短期內仍會受壓,今年內也未見顯著反彈條件,現階段也難以判斷美元匯率今后長期不振。
(作者為中銀香港研究員)
文章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日期:2008年03月10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