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謊言下腐爛的伊拉克
撰文 Pepe Escobar
2008/03/20, 周四
未來客觀的歷史學家也許會把2003年3月19日美國進攻伊拉克這一天看作是西方霸權主義的又一座“豐碑”。轉眼5年時間過去了,這場戰爭仍未結束,只是美國電視媒體甚少報道伊拉克局勢,因為那只會招來人們對布什政府的不滿。
作為這場戰爭的策劃者之一,美國副總統切尼在“旋風”式訪問伊拉克首都巴格達后,表示當地局勢已有“顯著變化”,并稱贊安全工作大有進展。但事實并非如此。日前,一名遜尼派婦女才在卡爾巴拉市一個清真寺引爆了自殺式炸彈,造成至少42名什葉派穆斯林死亡和73人受傷。
很遺憾,切尼沒有看見真正的巴格達:缺水缺電,污水成河。據了解,當地電力供應缺口高達3000兆瓦,要讓巴格達恢復24小時通電可能要花費10年時間,這就是所謂的“戰后重建”工作嗎?
美國防部在對超過60萬份伊拉克官方文件進行研究后,近日發布報告稱前薩達姆政府和“基地”組織之間沒有直接聯系。但切尼對這一結論似乎很不滿意。為低調處理,這份報告沒有在官方網站上公開,記者只能通過郵寄的方式向有關部門索取報告的光盤。這同2002年布什政府在戰前的高調宣傳相比,確實有“顯著變化”。
英國智庫“牛津研究小組”(Oxford Research Group)表示,因戰爭和沖突而死亡的伊拉克平民已增至130萬人,這個數字還未包括安巴爾和卡爾巴拉等“重災區”。另外,至少400萬平民無家可歸或成為難民逃往敍利亞和約旦,造成兩國的資金和資源日益短缺。由此看來,這場戰爭比13世紀蒙古帝國入侵伊拉克所造成的破壞更為嚴重。
在駐伊聯軍指揮官彼得雷烏斯鎮壓策略的指引下,巴格達已經淪為了一個破敗、無序、高墻圍筑、受當地軍閥和武裝分子所主宰的“貧民窟”。而這一策略的實行又要花掉美國納稅人每月數以十億計的金錢。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迪格里茲教授(Joseph Stiglitz)和哈佛大學政治學教授琳達•比爾梅斯(Linda Bilmes)共同撰寫了新著《耗資三萬億的戰爭:伊拉克沖突的真正代價》(The Three Trillion Dollar War: The True Cost of the Iraq Conflict)。書中寫道,到2017年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的總開銷將會達到1.7至2.7萬億美元。若按照共和黨總統候選人麥凱恩的好戰立場,這個代價還將無限增長。越來越多的美國人意識到,這筆資金完全可用于造福國人,如改善公立學校的辦學條件,完善醫療保險制度和整修基礎設施等等。
布什政府的“增兵”政策已被迫暫時中止,彼得雷烏斯解釋說此舉是“明智”且“審慎”的。最近美國中央司令部司令威廉•法倫提出請辭。他強烈反對“增兵”伊拉克和主張立即撤軍,所以遭到布什政府的排擠。
也許很多人認為在總統大選前夕,美軍不會有大動作,至少表面上沒有。不過,五角大樓卻正在科威特秘密修建一個龐大的永久性軍事基地,以便完全控制整個中東至西南亞一帶。此外,美軍已經在卡塔爾、巴林、阿聯酋和阿曼等國家擁有永久性基地。不管是主張撤軍的奧巴馬和希拉里當選,還是主張“增兵”的麥凱恩上臺,伊拉克戰爭仍會在科威特和其它親美海灣國家的支持下繼續下去。
巴格達不僅是21世紀最暗無天日的地方,也是被恐懼和絕望所籠罩的城市。這是布什政府實行“增兵”策略以及遜尼派反“基地”武裝組織“覺醒”(Sahwa)不斷擴大勢力的結果。
一些屬于中層階級的什葉派居民對《亞洲時報在線》表示,強奸、搶劫和虐殺等犯罪案件有所下降(2007年8月每天約有65名伊拉克人被殺,2008年2月減少至26人)是因為附近地區的其它教派或種族都已經被清除掉了。借華盛頓當局的官腔來說,巴格達確實比以前安全了。在巴格達戰役期間以及2006年2月薩馬拉(Samarra)什葉派清真寺被炸后,平均每個月就有3000名伊拉克平民慘遭殺害。
無能的馬里基政府如今只是躲在由雇傭兵把守的“綠區”茍延殘喘,對區外的實際形勢知之甚少。如果馬里基總統一行想要到鄰近的曼蘇爾地區巡視一番,那么警衛部隊首先必須對該區進行全面搜查,就跟美國總統出巡一樣。
無論華盛頓當局做出何種決策或編造何種謊言,有兩大現實狀況是無法改變的:一、遜尼派抵抗組織使駐伊美軍陷入了持久戰的僵局,致使美軍滑向戰敗的邊緣;二、從大局上看,什葉派戰勝了遜尼派,因為前者和庫爾德部族一起控制著政府、議會、軍隊(13個師的兵力當中有一半與伊朗有關聯)和警察。
“覺醒”自衛隊的前身其實就是遜尼派游擊隊,其中不少人還是被前美國防長拉姆斯菲爾德稱作塔利班“殘余分子”的前薩達姆時代軍官。在他們決定從美軍那里支領每月300美元的薪水之前,他們還是襲擊駐伊美軍的遜尼派武裝分子。
畢竟他們不可能與美軍、“基地”組織和伊拉克政府等三方同時作戰。他們只是伊拉克境內眾多武裝力量當中,一支反對伊拉克什葉派多數政府的力量。駐伊美軍同樣也是眾多武裝力量當中的一支,只不過裝備較為精良罷了。
從某種意義上說,美國早前的“分而治之”策略收到了一定效果:遜尼派和什葉派彼此仇恨的程度更甚于對駐伊聯軍的仇視程度。不過,遜尼派和什葉派在要求聯軍撤出伊拉克這一關鍵問題上的立場是一致的。至于他們為什么沒有聯手向美軍發起進攻,這是因為各自的政治立場不同。
事實上,伊拉克境內存在著各自代表不同勢力的武裝力量:庫爾德族的“自由斗士”(Peshmerga),什葉派的“邁赫迪軍”和“巴德爾組織”,以及遜尼派的“覺醒”自衛隊和其它抵抗組織。由什葉派精神領袖薩德爾領導的“邁赫迪軍”把精力放在了下屆議會選舉和奪取政權這一目標上;“自由斗士”的重心則是要在有望使基爾庫克歸屬權落入庫族人手中的公決舉行后保衛這座城市的安全;巴德爾組織不想失去手中的政治權力,因此才會遵守與“邁赫迪軍”之間的停火協議;而“覺醒”自衛隊則準備隨時向什葉派發動突襲。在這錯綜復雜的關系網當中,美國只是一個無關緊要的“局外人”。
伊拉克已經無法被稱作“國家”了。美國的“增兵”政策只是一個假象。所謂的戰爭無從談起,因為伊拉克政府的軍隊毫無還手之力。
另一方面,土耳其軍方已經表明隨時可能攻打伊拉克北部的庫族自治區——庫爾德斯坦(Kurdistan)。如果等到一再拖延的基爾庫克公決舉行后,庫族人完全控制了石油資源和重燃獨立野心之后,后果更加不堪設想。
薩德爾在對伊拉克社會的混亂表示痛心之后便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之中,如同傳說中的第12位伊瑪目(Imam,伊斯蘭教長的頭銜)——馬赫迪伊瑪目(Imam Mahd)那樣。這對于虔誠的什葉派來說是一件大事,而不僅僅是一個政治計謀。如此一來既可以把“邁赫迪軍”的部分“殺戮”任務推到美軍的身上,又可以把注意力放在下一屆選舉。薩德爾希望他的支持者在下屆選舉中搶下什葉派省份的地方政府大權。反美思想強烈的薩德爾遲早都會成為伊拉克的主宰,而華盛頓則無可奈何。
美國總統大選的確屬于“內政”范疇,但民主黨候選人希拉里和奧巴馬都沒有明確表示要完全取消美軍在伊拉克的“行動”,或者縮減切尼和一眾軍火利益集團所支持的海外軍事基地擴張計劃。
因此,美國總統大選也是一個國際問題。在美國用謊言支撐的、所謂“先發制人”的戰爭中,數百萬的伊拉克人喪失了家園、工作、親人、夢想甚至是可貴的生命。在驚慌和恐懼中,他們祖祖輩輩薪火相傳的土地變成了一片滿目瘡痍的廢墟。
本文作者Pepe Escobar著有《Globalistan: How the Globalized World is Dissolving into Liquid War》一書。
譯者 楊洋
原載:亞洲時報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