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有一天,到那時,……,所有的歐洲國家,無須丟掉你們各自的特點和閃光的個性,都將緊緊地融合在一個高一級的整體里;到那時,你們將構筑歐洲的友愛關系……”
——維克多·雨果
一,什么是老歐洲?
1,歐洲的核心國家,反對美國動武的“舊歐洲”———主要以法德為代表。
2,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聲稱反對伊拉克戰爭的法國和德國只是“舊歐洲”、不能成為整個歐洲的代表。
二,什么是新歐洲?
1,支持美國的“新歐洲”———英國、意大利,波蘭幾個歐盟小國以及大多數東歐國家。
2,歐洲人眼中的新歐洲,是一個政治上強大、獨立,不聽命于美國,經濟實力雄厚的大歐洲,在國際舞臺上能發出自己的聲音。因此,如果拉氏言談的主旨不變,而把法德改稱為“新歐洲”的代表,倒是比較合適。
三,存在什么矛盾?
1,政治一體化。(歐洲總統與外交部長)
(1)老歐洲。
德國和法國。一是歐洲戴高樂主義,這是法國希望推行的一種積極的泛歐洲國家主義,作為對抗美國的一種手段;二是以德國尋求意見統一的政治模式為基礎的單一民族國家。創立一個“核心歐洲”的可能?!昂诵臍W洲”由法國和德國組成,而且料想會領導歐洲大陸。
(2)新歐洲。
作為單一民族的獨立國家,不愿意出國家主權。希望保持本國的影響力。在涉及主權問題時,來自東歐的新成員國最縮首縮腳。
2,獨立防務一體化。(與美國的關系)
(1)老歐洲。
需要不同的聲音。不作美國的尾巴。獨立自主、敢于發出不同聲音的基本路線,強調世界多極化,反對美國單邊主義,強調不同文明之間相互尊重和對話。
(2)新歐洲。
親近與美國所主導的北約。近年來,美國在歐盟內部加強了“胡蘿卜”政策,分化歐盟。美國還以經濟援助為誘餌,說服英國、捷克、波蘭等歐盟國家部署導彈防御系統。
3,歐盟的擴大化。(如何對待新成員--中東歐國家)
(1)老歐洲。
歐盟增加10個新成員國使15個老成員國不堪重負。富有的西歐國家已經宣稱,不準備接濟窮國,至少不會達到過去的程度。吸收波蘭、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立陶宛、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等前共產黨國家加上塞浦路斯和馬耳他的過程。這10個國家會在歐盟內部造成緊張關系,致使歐盟分裂成拉姆斯菲爾德所說的舊歐洲和新歐洲,然后各自行事。
(2)新歐洲。
歐盟新成員國正在分享加入歐盟獲得的好處,希望歐盟進一步擴大,讓整個歐洲變得更加強大、更加繁榮,同時希望歐盟能夠更多地在歐盟的總體上考慮和解決問題,而不是讓成員國,特別是較大的成員國擁有更多的權力。
四,未來什么前景?
歐洲新生代的領導人在外交上,都會對前一任所留下的外交遺產進行整理和調整,從總體來看,他們更多考慮的是利益,講求實際,而非如老一代人更重視文化底蘊和歷史。
(1)老歐洲。
無論是默克爾的中東和平努力,還是薩科齊的“地中海聯盟計劃”,都顯示出他們的歐洲意識既立足于歐洲及其周邊,又放眼全球,既不要讓歐洲淪為美國的尾巴,又不要成為新興力量崛起的旁觀者。竭力謀求歐洲在國際舞臺上的更重要的地位和影響,幾乎是他們一致的目標和追求。
a法國.
薩科齊心中的歐盟也只是以六大國法、德、英、意、西和波蘭為主導。薩科齊本人被認為是親美派,他上臺以后,應該會繼續修補2003年以后鬧僵的法美關系。薩科齊的親美,會更強調兩國相同的價值觀。但另一方面,法國的一些外交傳統,薩科齊也不會放棄,比如說獨立自主,根據自己的利益來確定態度。在一些實質性的問題上,如環保、文明的沖突等,法國也會堅持自己的看法和立場。
b德國。
默克爾擔任總理后,多次表示重視與美國的關系,并為改善同美國的關系做了不少努力。默克爾所領導的德國政府也不太可能與美國走得太近。默克爾多次表明自己對美國關塔那摩問題的不滿,在對美關系上盡量尋求一種平衡。
(2)新歐洲。
薩科齊、布朗和德國總理默克爾可以建立一個充滿活力的歐洲領導層,成為歐洲新“三駕馬車”的權力核心。他說,他們三人“都是大西洋主義者,經濟上都持自由主義觀念,對歐盟都是采取一種講求實際的實用態度而不抱有意識形態上的狂熱”。從中可以看到歐洲自我意識的覺醒。
a面臨最大外交考驗的是即將繼任英國首相的布朗。伊拉克戰爭中英國緊跟美國的政策不僅使工黨的威望受到很大的傷害,而且在歐盟內部也引發了許多質疑,成為布萊爾留給布朗的最大“包袱”。要想在2009年換屆選舉中擊退保守黨,挽救工黨的形象,布朗就必須在外交政策上有所作為,而非僅僅延續布萊爾的政策。布朗必須在外交政策上有所作為,而非僅僅延續布萊爾的政策.
b,東歐跟著美國走。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