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段時間馬克龍經常出訪,但給人的感覺總是缺點啥。
去年底馬克龍訪美,原本是要拜登解釋為啥趁俄烏戰爭挖歐洲的墻角;結果到了美國,拜登給馬克龍舉辦了一場盛大的歡迎派對,就是不給他表達來意的機會。結果他的興師問罪相當于去喝了一場大酒。
今年初馬克龍訪問非洲幾個前殖民地國家,原本想去秀一把優越感與推銷價值觀,結果在剛果(金)和東道主在新聞發布會上吵了起來,非常丟份。
馬克龍也多次調解烏克蘭戰爭,但基本上都無疾而終。因為在烏克蘭問題上,法國說了不算,烏克蘭主要還是抱美英的大腿。
這次馬克龍訪問中國,好幾個細節證明他是真的用心了,并且也找準了著力點。
細節1、團隊規模大
馬克龍不是孤身前來,而是帶著由60多位企業負責人組成的龐大商務團隊,比如鐵路設備制造商阿爾斯通、法國達飛海運公司、核電供應商法國電力公司、化妝品集團歐萊雅等,它們都寄希望擴大與中國的合作。
尤其是4月6日,中法元首共同見證簽署農業食品、科技、航空、民用核能、可持續發展、文化等領域多項雙邊合作文件,這可比美國實惠多了。畢竟美國不僅沒有中國做生意爽快,還撬走了澳大利亞的潛艇訂單。
尤其是空客公司,不僅直接與中國簽署了160架飛機(總價值約200億美元)的批量采購協議,而且承諾將在天津建設第二條生產線。
空客的這份協議意義重大:一方面表示中國市場非常大,可以容納世界上所有高端品牌;另一方面表示外資還會繼續在中國投資,增加了對中國經濟的信心。
中法在經貿領域的傳統項目主要是“老三樣”,即航空航天、高鐵以及核能。
實際上中法合作的空間很大。根據海關總署統計,2022年,中法進出口貿易額為5417.6億人民幣,只占中國與歐盟貿易總額的9%,而德國則占28.87%,荷蘭也占到15.38%。按照法國的體量和在歐洲的影響力,中法之間的貿易量至少可以上升到中荷檔次,甚至向德國看齊。
馬克龍此行的雄心之一,就是提升中法之間的貿易量。
法國對華貿易一直是逆差:2010年為227億歐元,2018年約237億歐元,2022年達到創紀錄的488億歐元。這個逆差,讓法國上下迫切期待盡快打開對華出口市場。
細節2、歐盟主席
馬克龍的來訪團隊中,有一位特殊的人物,即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
不少吃瓜群眾可能納悶,馬克龍來中國訪問,帶著歐盟首腦干什么?其實這個意義還是比較重大的。
首先,馮德萊恩隨行,意味著歐盟給法國站臺,意味著法國在歐盟的分量很重,同時也意味著馬克龍對此次出訪非常重視。
其次,加深歐盟對中國的積極認知。
馮德勞恩政治上是歐洲左派,意識形態上比較偏向于美國。但她此行表示,中國擁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歐方對此高度尊重,歐中文明交流互鑒對雙方和世界具有積極影響。她重申,歐盟無意改變長期奉行的一個中國政策,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希望臺海地區保持和平穩定。
第三,表示中歐關系是自主性的,不受第三方(美國)影響。
中國領導強調,中歐關系不針對、不依附、不受制于第三方。中方始終從戰略高度和長遠角度看待中歐關系,對歐政策保持穩定性和連續性。歐方則再次強調了歐盟獨立自主地決定對華政策,視彼此互為重要貿易伙伴,進一步強化了反對“脫鉤斷鏈”的正確聲音。
第四,維護多極世界秩序。
美國想搞霸權,不僅不符合中國利益,也不符合歐洲利益。
中國可以與俄羅斯合作,在政治軍事層面緩沖美國的霸權壓力。但經濟層面,俄羅斯畢竟太瘦弱。中歐合作,可以在政治和經濟層面緩沖美國霸權壓力。
細節3、鞏俐
為了展示與眾不同,馬克龍隨行人員中還有20位藝術家。
其中最顯眼的就數鞏俐。當鞏俐出現在隨行團中時,在輿論圈取得了非常良好的效果。
眾所周知,鞏俐原本是土生土長的中國人,在影視界取得過傲人的成績。后來移民去了新加坡,成了一位新加坡華裔。現在她的愛人是法國人讓·米歇爾·雅爾。此君是全球聞名的演奏家,1981年就曾在中國舉辦電子音樂會,為改革開放后第一個在中國舉辦大型演出的西方人。
馬克龍邀請鞏俐隨行,很明顯是做足了功課;知道這會激起強烈的輿論效果。
國與國之間的外交,搞輿論也是重要內容。很明顯在搞輿論這塊,法國人一直是好手。但馬克龍此行帶這么多藝術家,不僅僅是搞輿論這么簡單,他也想從多個維度搞好中法兩國的交流。
馬克龍此行,重頭戲很明顯是經濟。但是要想在經濟層面形成可持續的良性發展,必須有良好的人文交流配合。
近年法國雖然在經濟層面不景氣,但在人文方面,法國在歐洲還是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和法國人文交流多一點,在歐洲交朋友也就方便一點。
馬克龍此行做了這么多功課,也顯示了他的雄心。
馬克龍的雄心
其實馬克龍的雄心(或者說過去很多法國總統的雄心)一直都很明顯,就是想成為世界第三極。歷史上的法國,也有過自己的輝煌和驕傲。比方說在路易十四時代,法國也曾是歐洲霸主。比如說在和英國全球殖民地博弈的時代,也曾是全球性帝國。
但是第二次世紀大戰期間,因為敗得太赤裸裸,法國一直沒能恢復巔峰時的地位。二次世界大戰之后,法國更沒能力和美蘇抗衡,于是它開始想當世界第三極。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戴高樂時代,法國退出北約一體化軍事組織,把美軍從法國趕走。北約總部原本在巴黎,戴高樂將其趕到布魯塞爾。
由于戴高樂的強勢,法國在國際上一度恢復了部分影響力。但是隨著冷戰的結束,法國第三極的夢想也化為泡影。
如今美國又把中國作為假想敵,試圖再搞一次東西方對立,這又給了法國看到成為第三極的機會。馬克龍某種程度上有點戴高樂的影子。比方說在特朗普時代,馬克龍多次揚言北約“腦死亡”,要拉著德國組建歐洲軍對抗俄羅斯、美國和中國。本質上都是試圖提升法國的影響力。
但由于拜登上臺、烏克蘭戰爭爆發,法國的第三極之夢再次受到巨大沖擊。馬克龍很明顯地感受到,英美根本沒有把法國當一盤菜。因為美國的目標是搞單極霸權,在美國的思維中,即便把俄羅斯搞垮了,也不會給法國吃肉。
但是在中美之間,法國有著廣闊的空間。因為中國不像美國那樣要搞單極霸權,中國在貿易層面追求雙贏,在全球治理方面主張多極秩序。
只要挫敗美國霸權,多極世界格局中,歐盟至少會占有一極。那么法國作為歐盟的門面,影響力也會有所提升。
從這個角度再看《中法聯合聲明》,就很容易理解其中的第二部分內容,即共同推動世界安全與穩定:
中法兩國共同致力于為國際安全和穩定面臨的挑戰和威脅尋求基于國際法的建設性解決方案,認為應通過對話協商和平解決國家間分歧和爭端,尋求在多極世界里強化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多邊國際體系。
兩國愿加強協調合作,共同維護軍控與防擴散體系的權威性和有效性,推進國際軍控進程。中法兩國重申致力于平衡推進《不擴散核武器條約》核裁軍、核不擴散與和平利用核能三大支柱,不斷加強《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普遍性、權威性和有效性。
雙方支持一切在國際法和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基礎上恢復烏克蘭和平的努力。
——說到底,中法之間的合作潛力,還是蠻大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