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27日,俄羅斯經由波羅的海向德國等歐盟國家供應天然氣的北溪1號和北溪2號天然氣管道發生爆炸。
到目前為止,已經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北溪管道爆炸很可能是蓄意破壞事件,而且,最可能的“嫌疑犯”就是美國:
——從理論上來說,美國通過破壞北溪管道,可以嚴重打擊和破壞俄羅斯跟歐盟國家之間的能源合作。在俄烏沖突后,美國正在把俄歐關系推向不可挽回的對立和沖突局面,這有利于美國繼續趁亂牟利,打擊俄羅斯,并控制歐盟國家;
——從現實層面看,也只有美國等少數國家具備深入海底破壞北溪管道的能力,而且美國此前已經多次表達了對北溪管道的不滿和反對;
——從操作層面看,美國最有可能的做法是,伙同英國,以及存在強烈反俄情緒、可以從北溪管道被炸中獲益的某些中東歐國家,提供情報、技術和金錢等支持,通過招募“志愿者”“雇傭兵”的方式,對北溪管道實施破壞。
北溪管道被炸,不僅讓已經延續了7個多月的俄烏沖突再添變數,也讓德國等歐盟國家的能源安全問題雪上加霜。
北溪管道被蓄意破壞的影響不可小覷,這是在非大規模戰爭時期,首次出現針對大型民用基礎設施的攻擊。
對于中國這樣一個高度依賴能源進口的國家來說,北溪管道被炸不僅再次表明了全球地緣政治斗爭的復雜性,也再次為中國如何確保自身能源安全敲響了警鐘。
接下來,我們將簡單探討四個問題:
——中國能源進口依存度到底如何?
——中國現有哪些能源進口通道?
——如果敵對勢力要蓄意破壞中國的能源安全,最有可能采取的措施是什么?
——中國為維護自身能源安全,需要迫切采取的預防措施有哪些?
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每年都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在國內能源生產和供應難以滿足全部需求的情況下,中國每年都要大量從國外進口能源。
中國對進口能源的高依存度,是中國能源安全和整體國家安全中的一個“弱點”,也是在維護中國能源安全和整體國家安全方面必須考慮的一個“關鍵點”。
據統計,2021年,中國石油和天然氣對外依存度分別高達70%、40%以上,尤其是天然氣,中國對外依存度還在連年攀升。
下圖是2021年中國能源進口情況,從中可以看到,中國的能源進口總量非常大。
近年來,中國每年進口原油超過2000億美元。其中,2021年中國進口原油外匯支出高達2573億美元,創歷史新高。同時,中國進口原油有80%經過馬六甲海峽,能源安全面臨嚴峻挑戰。
從中國能源進口來源地看,目前中國已經形成了四條能源進口通道,分別是:
——中俄東北油氣進口通道;
——西北中哈油氣進口通道;
——西南中緬油氣進口局通道;
——傳統海上油氣進口通道。
從傳統思維出發,中國在維護能源安全的過程中,重點有兩個:第一,確保能源供應充足、穩定;第二,確保運輸通道安全、可靠。
但是,北溪管道被炸,給維護中國能源安全提供了新的思路。
那么,在極限情況下,美國如果要破壞中國的能源安全,可以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在探討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必須首先要來一輪新的解放思想行動。
在中美博弈的過程中,我們對于美國會采取哪些措施打擊中國,要敢于突破常規思維定勢,要敢于去想現在美國還沒有采取但實際上確實可以打擊中國的措施。
與此同時,戰略研判和分析,一定要真正做到,“不要把美國想得太好了”。
通過俄烏沖突,我們已經發現,美國為了打擊對手,必要時可以違背一切國際法和國際公約,可以突破一切常識和底線,可以做出各種外界原本預計美國不可能做、不愿意做,不會做的事情。
我們必須認識到,美國在捍衛它所認定的國家利益、在打擊它確認的競爭對手和敵人時,完全可以做到“無所不用其極”。
基于以上判斷,可以推斷,美國在必要時,為了破壞中國的能源安全,可以采取任何措施,包括但不限于:
第一,破壞中國能源進口通道基礎設施,包括蓄意破壞原油、天然氣管道本身,以及泵站、輸電等配套設施等;
第二,攻擊中國進口石油、天然氣、煤炭等大型運輸船舶;
第三,在中國海上能源進口通道的關鍵節點,比如馬六甲海峽、非洲之角、蘇伊士運河等,設置堵點,破壞中國海上能源進口通道的可通行性;
第四,在源頭上破壞中國能源主要供應國的政治安全、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破壞其石油、天然氣和煤炭等能源生產設施,打擊其能源生產活動;
第五,在能源等大宗商品期貨市場越來越金融化的背景下,通過操作金融市場,讓國際原油、天然氣等價格瘋漲猛跌,加大中國能源進口的成本;
第六,通過網絡攻擊等手段,大范圍攻擊中國能源進口基礎設施,蓄意制造安全生產事故,或通過其他方式讓其長時間不可用。
針對美國等國家可能對中國進口能源安全進行的蓄意破壞活動,期待更多專業人士加入進來,進行研判。
現階段中國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入手,未雨綢繆,早做準備:
——把能源安全放到中國整體國家安全中加以考慮,把能源安全放到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下加以考慮,解放思想,保持危機感,堅持底線思維和極限思維,早做研判、分析和應對;
——主動設置議題,圍繞能源安全設定新的國際規則。在中美對話和磋商中,可以適時加入能源安全議題,迫使美國公開承諾不對中國能源進口的油氣管道等大型民用基礎設施進行攻擊,且讓美方清楚,一旦美國無論是用直接還是間接的方式蓄意破壞中國能源安全,必將招致中國的強烈反擊。必要時,還可以在聯合國、G20等多邊場合,發起有關禁止攻擊大型民用基礎設施的討論,對美國形成輿論壓力;
——對中國能源進口的生產、加工、運輸和消費等各個環節進行全面的安全風險評估,針對薄弱環節,抓緊補強;
——加大對中國能源進口各個環節安全風險監測、評估,及時預警,一旦發生蓄意破壞事件,可以及時修復相關設施,并可以在較短時間內鎖定嫌疑方,從而加大對潛在破壞者的威懾效果;
——重點加強針對中國能源進口基礎設施的網絡安全風險防護。
通過俄烏沖突,我們可以再次發現,中國受制于自然資源的相對有限,不得不需要大量從海外進口能源、礦產、糧食等重要戰略物資。圍繞這些物資的生產、加工、運輸和消費,構成了中國國家安全的一系列風險點。在中美博弈的背景下,需要從底線思維和極限思維出發,針對這些風險點進行系統梳理,做好應急預案,以便更好地長久維護中國的國家安全。
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