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首腦視頻會晤之后,網上一片“中美關系緩和了”的聲音,隨后又有報道稱,歐盟、澳大利亞、英國鑒于中美首腦會晤設定了兩國不發生沖突的“護欄”,轉而尋求與中國合作,似乎給人一種云開霧散的感覺。情況真是這樣嗎?
風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瀾之間。最近發生的幾個事件值得我們對“中美關系緩和論”進行深思。
一,中國和立陶宛外交關系降為代辦級。
11月18日,歐洲小國立陶宛不顧中方嚴正抗議和反復交涉,允許臺灣當局設立“駐立陶宛臺灣代表處”,這一公然在國際上制造“一中一臺”、背棄立陶宛在兩國建交公報中所作政治承諾、損害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粗暴干涉中國內政的事件引發中國強烈不滿,中國宣布將中國和立陶宛的外交關系降為代辦級。
上世紀80年代,荷蘭政府批準向臺灣出售6艘潛艇,中國表示強烈反對,并召回了駐荷蘭大使,雖然荷蘭最終只向臺灣出售了兩艘,后續4艘未能成交,但中國還是在1981年5月將與荷蘭的外交關系降為代辦級,直至1984年2月1日,荷蘭方面做出了一些改變和承諾,雙方才恢復了大使級外交關系。這是中國第一次將與一個國家的外交關系降為代辦級,現在將與立陶宛的外交關系降為代辦級是第二次。
2021年以來,只有300萬人口的歐洲小國立陶宛就像一個跳梁小丑般地突然對中國動作不斷。5月,立陶宛議會通過一項有關涉疆所謂“種族滅絕”的動議,然后宣布退出中國—中東歐國家“17+1”合作機制,而且還上竄下跳試圖拉歐盟其他國家一同退出。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對立陶宛采取嚴厲反制措施,8月10日召回駐立陶宛大使,并要求立陶宛政府召回駐中國大使。
為什么這么一個只有300萬人口、面積僅為6.5萬平方公里的小國突然跳出來惡意反華?其實立陶宛是歐盟今年以來惡意反華的一個代表,無論是在臺灣問題上,還是在制造中國新疆人權謊言、炒作中國人權事件方面,歐盟都表現得尤為積極,特別以歐洲議會暫停審批中歐投資協定而達到高潮。立陶宛國雖小,影響卻極為惡劣,在中國與中東歐國家關系中制造了分裂,在中歐關系中就像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湯,這是美國所希望看到的,也是歐洲反華勢力所希望看到的,在立陶宛的背后有一股反華勢力在支持,這股勢力既有歐洲,也有美國,或許其背后是一家。
二,菲律賓補給船前往仁愛礁被中國攔截。
11月16日,菲律賓2艘補給船未經中方同意,擅自闖入中國南沙群島仁愛礁附近海域,中國海警船依法執行公務,維護中國領土主權和海上秩序,對菲律賓補給船予以驅離。
11月18日,菲律賓外長洛欽公開在社交平臺上發文指責中國,稱菲律賓兩艘前往仁愛礁的補給船被中國海警攔截,這令菲方感到憤怒,一些西方媒體隨即利用這件事炒作南海議題,不斷渲染中國威脅。
近十年來,中菲關系經歷了一段曲折。2013年,在美國和日本策劃下,時任菲律賓總統阿基諾三世政府單方面搞了一起所謂的南海仲裁案,2016年這一鬧劇進入高潮,使中菲關系跌入低谷。此后菲律賓新任總統杜特爾特改變對華態度,中菲兩國關系逐漸恢復,由于菲政府中各政黨的態度不一致,特別是外交部長洛欽時常跳出來就南海仲裁案說事,美國和日本也經常利用所謂的南海仲裁案破壞中菲關系。由于菲律賓總統不能連任,杜特爾特總統任期即將結束,目前菲律賓國內已進入總統大選周期,反華勢力又借機鼓躁起來,如果菲律賓國內反華親美勢力當選下任總統,不排除菲律賓再次倒向美國的可能性,相對平靜的南海可能會再次掀起巨浪,特別是美、英、澳、日、印等國會進一步以所謂航行安全挑起南海周邊國家反華,最近菲律賓補給船前往仁愛礁正是一種敏感的政治試探。
三,五名中國公民在剛果(金)遭綁架。
這些年中國在非洲投資很多,中非關系發展也很快,但中國在非洲的發展并不順利,從北約轟炸利比亞開始,中國在非洲有重要投資的國家幾乎都受到了來自美國及西方國家的滲透、干擾、破壞甚至政權顛覆。
11月21日,非洲剛果民主共和國即剛果(金)發生礦業公司營地遇襲事件,5名中國公民被綁架。中國大使館公告指出,目前剛果(金)東部伊圖里、北基伍和南基伍三省安全形勢極其復雜嚴峻,多次發生涉中國公民的武裝劫掠和綁架等案件,呼吁在當地的中國公民盡快撤離。
此前的10月25日,蘇丹發生軍事政變,蘇丹總理阿卜杜拉·哈姆杜克被捕后遭到軟禁,政府被解散,直到11月21日與軍方領袖達成協議,哈姆杜克將復職。
利比亞事件造成中國大規模撤僑,使中國遭受重大經濟和政治損失。剛果(金)和蘇丹都是中國在非洲石油和礦產資源投資很多的國家,也是被美國等國家軍事、情報滲透、干預最嚴重的國家,這些國家現在大多遭遇到了政權穩定問題,對中國的非洲戰略影響極大。
四,美國以五億美元收買尼泊爾主權。
最近發生在美國與尼泊爾之間的一件事引起了中國的廣泛關注。2017年尼泊爾與美國簽署了一份“千禧年挑戰公司協議”(簡稱MCC協議)。根據協議內容,美方計劃向尼泊爾捐款5億美元,用于推進該國的輸電線路建設和道路養護工程。MCC支持尼泊爾建設約300公里400千伏輸電線路,以及3個變電站,并維護尼泊爾東西公路(馬亨德拉公路)等道路約300公里。這份被尼泊爾稱為美國用5億美元收買尼泊爾主權的協議在尼泊爾引起了激烈爭論。因為協議條款附有苛刻的政治條件,所以一直沒有得到尼泊爾議會批準。那么協議到底附有哪些政治條款呢?
一是MCC協議明確規定“本協議一經生效,將優于尼泊爾的國內法。”也就是說這是一份超越尼泊爾法律的協議,是對尼泊爾主權的侵犯。
二是根據MCC規定,該協議需要“得到印度的同意”才可以實施。美尼協議為什么要得到印度的同意才能實施?顯然這是在將尼泊爾的命運捆綁在印度的戰車上。
三是MCC支持的項目,最終的審計完全交給美國,尼泊爾不能參與。這一項目除MCC提供5億美元外,尼泊爾政府也承諾為項目投入1.3億美元。然而協議規定,尼泊爾政府無法審計自己提供的這部分資金。
而且這一協議帶有強烈的地緣政治目的,MCC協議一旦獲批,尼泊爾將被納入“印太戰略”,即該協議將成為遏制中國“一帶一路”的工具,尼泊爾很可能會退出“一帶一路”。2019年5月,時任美國助理國務卿蘭茨在訪問尼泊爾時公開宣稱MCC協議是美國“印太戰略”的組成部分,2019年6月,美國國防部發表印太戰略報告,將尼泊爾列入“印太戰略伙伴國”名單,并稱,美國尋求擴大與尼泊爾的防務關系,也就是說美國要把尼泊爾拉入軍事同盟。
由于尼泊爾時任領導人反對MCC,所以該協議一直被擱置了四年,現在由于尼泊爾政局變化,現任領導人同意與美國簽該協議,而且很可能在議會獲得通過。
為推動MCC協議盡快通過,最近這段時間美國國務院官員接連訪問尼泊爾,并威脅稱,“如果尼泊爾不接受這筆增款,我們就把錢給別的國家。”
另一個信息是,拜登已向尼泊爾總理德烏帕發出參加所謂“民主峰會”的邀請,尼泊爾外交部稱,德烏帕確認將參加于12月召開的“民主峰會”。
尼泊爾是一個夾在中印之間的山地國家,也是一個十分貧窮的國家,美國拿出5億美元“援助”這個國家建設電力設施和公路,除了遏制中國的地緣政治目的,不可能有任何其它目的,而且美國還希望與印度一起來控制尼泊爾,通過尼泊爾對中國西部形成重大戰略威脅。如果能夠將尼泊爾拉入美國軍事同盟,那么美軍就可能在尼泊爾駐軍或通過尼泊爾對中國西藏構成軍事威脅,關鍵時刻可以從事分裂中國西藏的行動。
在了解了以上這四件跟中國有關的國際事件之后,我們需要仔細閱讀兩國首腦視頻會晤后白宮發表的聲明中以下幾段話,以準確判斷美國的戰略意圖和真實目的。
1、拜登表示,“美國將繼續捍衛自身的利益和價值,并與我們的盟友和伙伴一起確保21世紀的道路規則,推動一個自由、開放和公平的國際體系。”他表示,“優先考量影響深遠的國內投資,同時 與國外盟友及伙伴共同因應我們時代的挑戰。”
這里美國強調的是美國和盟友一起確保21世紀的道路規則和國際體系,任何不遵守這一道路規則和國際體系的行為都將被美國視為對美國的挑戰。
2、在臺灣問題上,拜登表示,“美國仍堅持以《與臺灣關系法》、三個聯合公報,以及六項保證為指導的’一個中國’政策,強烈反對片面改變現狀或破壞臺海和平穩定的作為。”
這里美國的表述與中國不同,中國強調的是“一個中國”和三個聯合公報,而美國是將《與臺灣關系法》放在三個聯合公報更優先的位置,還加上六項保證,《與臺灣關系法》和六項保證都是美國國內法,并不是中美達成的共識。而且美國還特別提出強烈反對片面改變現狀或破壞臺灣和平穩定的行為,這是在對中國發出威脅,要求中國維持大陸與臺灣分裂現狀,不要采取統一行動。
3、拜登表示,“需要有常理性的護欄以確保競爭不會轉為沖突,并保持溝通管道暢通。”
這里拜登提出的“常理性的護欄”有不同的解讀,最正面的解讀是中美通過設置一定的競爭邊界,不將競爭引向沖突。然而我認為不能簡單的這么解讀,這里“常理性的護欄”與美國近期經常說的“基于規則的秩序”實際上是一個意思,這個表述中國人不易理解,而美國人有著非常明確的意思,意即中國不要嘗試改變美國霸權這一秩序,不要嘗試破壞這一護欄,否則這一護欄將會變成一道新冷戰的大幕。
在這些理念指導下,中美關系會得到改善而走向緩和嗎?我表示懷疑。美國仍然在其帝國霸權意識指引下,對中國采取各種圍剿、挑釁、攻擊、遏制和絞殺政策,中美關系不存在緩和。我認為,中國反而應該做好面對一段外交困難時期的思想準備,這種準備不僅很有必要,而且很重要。
現在,美國除了口頭表態不與中國搞沖突,或在一些美國需要的方面與中國搞合作之外,我們看不到任何美國想與中國緩和關系的實質性動作,反而是在反華方面不斷出手,比如對中國電信公司、對以華為為代表的中國高科技公司實施更為野蠻和嚴厲的制裁,不斷在全球搞盟友戰略,正在緊鑼密鼓地籌辦所謂的“民主峰會”,不停地在中國周邊搞大型軍演。我們看到的是口頭上敷衍中國、實質行動上絞殺中國的行動。
從立陶宛跳出來拼命反華到美國在尼泊爾收買主權,從菲律賓大選周期的新動向到西方國家在非洲針對中國友好國家的政治顛覆和經濟破壞,我們能夠從這些小國的變化感受到一種微妙的動向。
不要以為中美兩國首腦視頻會晤了,中國關系就出現了轉機和緩和,從白宮聲明可以看出,美國的對華態度并沒有根本性、實質性變化,美國的對華戰略仍然是全面圍剿、遏制、攻擊、絞殺,而且這種戰略不是短期的,而是長期的,未來十年二十年都不會發生變化。
中國所面臨的國際形勢將會變得越來越嚴峻,中國崛起和中華民族復興必將經歷一段十分復雜嚴峻國際局勢,最嚴峻的時刻還沒有到來,對此我們要有充分的心理和思想準備。
我們需要做的是,保持戰略定力,積極應對局勢變化,拋棄幻想,主動作為,敢于斗爭,在原則問題上絕不妥協。對美國、日本等要堅決斗爭,對尼泊爾這樣的國家要盡一切努力穩定與中國的友好關系,通過合作加深關系,對菲律賓則要一邊斗爭一邊爭取合作,對非洲則需要繼續從政治上深耕,深化經貿、文化、軍事、金融合作,對歐洲則需要分化瓦解,重點發展與中國友好、真心愿意與中國合作國家的關系,對塞爾維亞這樣的國家則要倍加珍惜其友誼,對立陶宛這樣的國家則要堅決斗爭。
現在臺灣正在成為中國與美國、日本以及整個西方集團斗爭的關鍵點,臺灣問題正在讓中國付出越來越高昂的政治、外交和經濟成本,臺灣一日不解放,祖國一日不統一,中國崛起和中華民族復興就一日受困,中國的外交、軍事和政治就無法展現大國姿態,中國人民就日日有受錐之痛。長痛不如短痛,中國已經到了采取斷然措施的時候了。
毛主席的詩寫得好:“小小寰球,有幾個蒼蠅碰壁。嗡嗡叫,幾聲凄厲,幾聲抽泣。螞蟻緣槐夸大國,蚍蜉撼樹談何易。正西風落葉下長安,飛鳴鏑。”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