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76屆聯合國大會召開之際,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接受了美聯社采訪。他警告稱,美中關系需要立即修復“完全的功能失調”,否則兩大國之間的問題有可能外溢到這個星球的其他地方。
他還指出,必須不惜一切代價去阻止比過去的冷戰更加危險,更難以管控的新冷戰。
今天,白宮發言人普薩基表示美國不同意古特雷斯的言論,宣稱美中之間是競爭而非沖突關系。
美國現在對付中國的手段是用“競爭關系”可以形容的嗎?
從大的方面來說,美國企圖改變中國的體制、改變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打斷中國的發展道路、破壞中國的領土完整、侵犯中國的國家主權、并且用軍事手段挑釁中國的國家安全……這叫競爭?
從小的方面來說,美國動用政治力量去扼殺一家中國民營科技企業--華為,并通過加拿大綁架了孟晚舟、情報部門對中國留學生進行了苛刻的審查、將“孔子學院”形容為意識形態滲透機構、將多家中國企業列入了貿易“黑名單”……這叫競爭?
這一切都證明,普薩基的說辭純粹是鬼話連篇。
古特雷斯已不止一次對中美關系發出警告,他真正擔憂并不是“新冷戰”,而是爆發世界大戰,只是沒有說出口而已。
世界大戰,必須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大國劃分出對立陣營。今天之所以沒有迫在眉睫的大戰危機感,是因為中國的克制,我們甚至沒有與俄羅斯結成軍事同盟,而美國正在不斷地拉幫結派。
北約軍事聯盟就不說了,美國的團團伙伙還有“五眼聯盟”(盎格魯-撒克遜人的情報網絡)、“美日印澳同盟”(針對中國海權利益)、以及剛剛成立的美英澳AUKUS機制(盎格魯-撒克遜人帶有種族主義色彩的三國同盟)。
古特雷斯察覺到了危機,但他并沒有說出危機的本質,即“中美對抗”引發的全球風險,并不是中國造成的,而是美國蓄意挑釁而導致的。
美國無視任何國際規則,強行將自己的意志和國內法延伸到全球每一個角落。凡是不接受美國控制的國家,一律被稱為“威權或專制國家”,甚至是“邪惡國家”,這無關體制,只關乎該國對美國的態度。
否則,怎么解釋一人一票選總統的委內瑞拉和白俄羅斯被稱西方為“不民主”,而沙特阿拉伯、阿聯酋等君主制國家卻是美國的盟友?
兩次世界大戰之前,世界都劃分出了兩個敵對陣營,每個國家都要站隊,包括冷戰也是如此。
所謂“永久中立國”只是一張談判桌而已。瑞士不是說自己永久中立嗎?9月14日,瑞士下議院剛剛通過一項“改善與臺灣關系”提案,緊接著又取消了法國“陣風”戰斗機采購案,轉而選擇美國的F35,價值40億美元,這就是“永久中立國”的嘴臉。
瑞士為何要這么做?就是因為美國在逼各個國家站隊,不然,瑞士也舍不得自己這塊貞潔牌坊。
中國不搞陣營,是基于人類歷史的教訓,這是高度責任心的表現,也讓美國失去了發動大戰的目標。
如果中國與其它結成軍事同盟,世界會怎樣?一場小沖突就可能讓全部大國卷進來,聯合國能不能存在都是問題。
中國一直在修橋補路,而美國則一直在殺人放火,不是嗎?
而殺人放火的美國覺得修橋補路的中國威脅到它了,很焦慮。兩百多年來不斷靠戰爭財發家的美國發現,一旦大家都忙著修橋補路,那它還怎么發財?它現在餓得連法國的肉都要啃一口。
無論美國還是英國,盎格魯-撒克遜人“靈魂深處都是海盜”,只不過后來穿起了西裝,打起了領帶。
一旦它們建立了霸權地位,便不容挑戰(貿易優勢、市場優勢、科技優勢、文化優勢)。
一戰爆發,主要原因就是由于德國的崛起被英國視為對其霸權最大的挑戰。
1870年,300多個德意志小公國被普魯士統一為一個國家--德意志帝國。這個新國家,既充滿活力又紀律嚴明,當德國中央集權建立后,迅速改變了德意志人一盤散沙的局面。
德國的發展速度令人吃驚,尤其是在重工業、鐵路建筑、銀行業方面,1870年柏林人口只有77.5萬人,1900年增加到了188.8萬,魯爾、薩爾、上西里西亞等工業區令德國變成了一個煙囪、工廠、礦山密集的國家。
在高速前進的道路上,德國人認為唯一的障礙是猶太人及猶太資本,1881年4月,有23萬德國人簽署聯名信向宰相俾斯麥請愿,要求限制猶太人在教育界、法律界、公務員隊伍里的人數。當時,德國并沒有將英國當成目標,它只是想在國內把猶太人勢力壓制住。
英國則在拼命維護它的優勢地位,保持軍事上的絕對優勢,特別是皇家海軍,德國自然成為了英國要打擊的目標。
而同時也在高速發展的美國,卻沒有被英國列為打擊目標,因為它們是盎格魯-撒克遜兄弟。
隨著德國的發展,英國想用經濟和貿易手段遏制德國已經無法實現,問題是英國要自己動手?還是要挑起歐洲矛盾?留給英國的時間不多了。
德國并沒有直接與英國發生沖突的理由,它的生命線安全有雙重保障:
一、比利時、荷蘭等中立港口,可以保證海上糧食和能源來源;
二、經奧地利、俄國可以從陸路購買糧食和原材料。
除非有人切斷這兩條生命線,德國才會跟人拼命。
英國并不想直接切斷德國生命線,而是通過不斷尋找“盟友”方式威懾德國。1908年,英王愛德華與沙皇尼古拉二世在愛沙尼亞的里瓦舉行元首會晤,英俄這對宿敵的“友情”讓人相當吃驚,因日俄戰爭而精疲力盡的沙俄當然愿意接受這份“友情”,而英國也達到了在東邊孤立德國的目的。
然后是英法元首會晤,目的是從西邊孤立德國,而日本早已與英國結盟。
德國必須發展軍力以保護它的兩條生命線,同時組建自己的陣營,也就是德奧意三國同盟。當歐洲對立陣營劃分出來之后,戰爭的腳步也就越來越近。意大利這個奇葩,臨陣叛變,又跑到了另一頭,不過,這并不影響戰爭的來臨。
各國都在備戰,歐洲已經成為一個火藥桶,只差一顆小火星。
奧匈帝國王儲在薩拉熱窩遇刺,火藥桶立刻爆炸,其實,這顆小火星就算不在薩拉熱窩出現,也會在別的地方出現。
奧地利對塞爾維亞宣戰后,沙皇根本不想調停,而是決定直接參戰,因為戰爭是維持沙皇統治的唯一希望。參戰無非是兩種結果:
一、勝,沙皇恢復威望,并得到無數戰利品,壓下革命力量;
二、敗,國家破產,欠歐洲債務不用還了,無債一身輕,大不了是割地。
法國則認為打敗德國,不但可以奪回1870年因普法戰爭而失去的阿爾薩斯-洛林地區,還能解除心頭大患,參戰,何樂而不為?
盎格魯-撒遜克人最熱衷于戰爭,在輿論卻總是在高喊和平。當英國與沙俄和法國成功結盟后,它怎么可能會錯過一舉打敗德國的機會。
德國盡管還沒有完全準備好,但已無法再等待,如果奧匈帝國被擊潰,那么,萬鈞重壓將全部壓在德國身上。所以,德國必須參戰。
隔岸觀火的美國,在雙方兩敗俱傷之時,下山摘桃,潘興率領美國大軍趕到了歐洲。
英國雖然打敗了德國,但也無法阻止自己的衰落,而它的盎格魯-撒克遜兄弟卻成了最大贏家,《凡爾賽條約》就是分贓條約,美國總統威爾遜的十四點建議,讓美國成為了西方的領導者。
然而,美國跟英國一樣,貪婪、好戰,注重海權、喜歡到處挑事,它現在居然同意幫助澳大利亞建造核潛艇。一個剪羊毛的小伙計擁有核潛艇,它能有指揮權嗎?美國為海戰作準備的陰謀,昭然若揭。
美國想以盎格魯-撒克遜聯盟為核心逼別國站隊,劃分陣營,針對中國。
在霸權主義者眼中,就算你沒有直接挑戰它,但只要你有可能超越它,那就是不可饒恕的原罪。
“盎格魯-撒克遜人的自由和民主”,早已扭曲了法國大革命形成的“自由與民主”的概念。
美國所謂的自由和民主,對應的是殖民和奴役。
在盎格魯-撒克遜人眼中,國與國之間不是平等關系,而是支配與被支配關系。
古特雷斯先生對”新冷戰“的焦慮可以理解,但聯合國應當看到誰在制造陣營和對抗?”五眼聯盟“、“美英澳AUKUS”到底想干什么?古特雷斯先生該說的卻不敢說。
今天,已經沒有任何國際勢力可以支配中國,中國不好戰,但也不怕戰。
列寧在總結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曾指出:這是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為了重新劃分全球勢力范圍而必然要進行一場戰爭。
人類應當感到幸運,因為中國不是帝國主義國家。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