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互聯網出現了"究竟是工人養活了資本家,還是資本家養活了工人"的爭論。
對這個問題,社會上主要有三種觀點:一,工人養活了資本家;二,資本家養活了工人;三,工人與資本家必須互相依存。
第一種觀點就不用多說了,因為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已經對此作了嚴格的論證。持這一觀點的人,也都是馬克思主義者。
簡單來說,在工業化生產中,資本家占有生產資料,工人除了自己的勞動力之外一無所有。工人把勞動力出賣給資本家,資本家付給工人工資。
工人的勞動力是不可能從工人身上剝離出來的。按說,工人在一定的時間(比如說4個小時)內加工完了資本家給他們的生產資料,這筆買賣就結束了。但是,資本家不會讓工人走,而是繼續讓工人勞動(比如再干6個小時),工人迫于生計,不得不繼續勞動。這多出來的勞動時間資本家是沒有付給工人工資的。這部分勞動產品就被資本家無償占有了。這部分就叫剩余價值。
資本家不斷地占有工人的剩余價值,并把這些剩余價值再投入生產,最后,這些剩余價值會覆蓋掉資本家的最早投資(即資本家的原始積累),于是,資本家的所有生產資料就完全是工人創造出來的了,資本家只是這些生產資料的占有者而已。
所以,是工人養活了資本家。
持第二種觀點的人認為:在工業化生產中,資本家通過投資和創業來建立企業,并雇傭工人來生產商品和提供服務;工人們通過出售勞動力來獲取工資,并靠這些工資維持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如果沒有資本家提供的工作機會和工資,工人們將無法維持生計,因此,是資本家養活了工人。
他們還說:由于資本家的資本投入到企業之后,就不能隨意流動,而工人卻是自由的,想來就來,想走就走,上班可以開小差,可以打電話,可以謀自己的私利,資本家與工人之間,不是資本家剝削工人,而是工人剝削資本家。
而且,在工廠生產過程中,資本家雖然獲利較多,但他們需要承走綱絲一樣的高風險,一旦遭遇產能過剩或商品賣不出去,就有可能資不抵債,傾家蕩產;資本家給工人的工資都是月結,即使工廠倒閉,工人也沒有什么損失。因此,在工業化生產中,資本家處于劣勢,工人處于優勢。
持第三種觀點的人則認為:一個社會要正常運轉,就要生產社會必需的生活資料。資本家擁有生產資料,工人擁有勞動力,誰也無法單獨完成生產過程。如果資本家和工人采取不合作的態度,這個社會就無法正常運轉。
在生產社會生活資料的過程中,資本家需要工人的勞動力,否則其資本無法創造價值;工人需要資本家的工作機會,否則賺不到錢養家。因此,資本家與工人互相需要、互相依存,只是分頭做工,分別勞動。
如果一定要認為工人養活了資本家,那就把資本家全部打倒,并把資本家的全部資本平分,那么,沒有了資本家,也沒有了工廠和工作,更沒有了社會生活資料,社會就會徹底癱瘓。
所以,社會要正常運轉,資本家與工人就必須互相依存,任何一方過于強勢都會破壞社會平衡,導致危機的產生。
如果資本家過于壓迫和剝削工人,那么工人就會如團結起來、組織起來,與資本家抗衡,那么資本家即便是有錢也招不到工人。如果工人為了自己的私利,團結起來要挾資本家,那么資本家就會將資本轉移到其能夠獲得剩余價值的地方,讓工人失去工作賺錢的機會。
以上三種觀點,筆者毫不猶豫的肯定第一種。
試想一下,資本家們的十億、百億、千億資產是怎么來的?
如果不是剝削工人們的剩余價值來的,難道他們一開始就擁有十億、百億、千億資產?
另外,資本家們家族的豪車、豪宅和奢侈生活是怎么維持的?
如果不是壓榨工人們的血汗,難道他們就不會坐吃山空?
可工人們呢?
沒日沒夜的加班加點,晝夜顛倒的透支生命,卻只能拿著微薄的工資,在溫飽線上苦苦掙扎。
至于后面兩種觀點,無論說是資本家養活了工人,還是說資本家與工人必須互相依存,筆者只需一個事實就能將其駁倒,那就是前三十年的國營企業和集體企業,都沒有十億、百億、千億的資本家,不僅工人們過得很好,而且社會發展得也很快。
因此,這個社會需要更多的國營企業和集體企業,而不是更多的資本家。
網上"究竟是工人養活了資本家,還是資本家養活了工人"不僅僅是一場爭論,更是一場針鋒相對的對爭。那些鼓吹資本家養活工人和資本家與工人相互依存的人,都是徹頭徹尾的走資派,其目的,是想為化公為私背書,是想為繼續發展和制造十億、百億、千億資本家尋找借口。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