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談中國人民志愿軍力量的源泉(定稿)
——紀念毛主席誕辰128周年
(張之權)
今年國慶期間,電影《長津湖》在國內熱映。電影中表現出來的我志愿軍英勇戰斗、艱苦卓絕的事跡,引發了一波新的抗美援朝熱,全國青年一代再次認識了我人民志愿軍的偉大精神,重新受到了一次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教育。毛主席說,我們的文藝作品是團結人民、教育人民的,《長津湖》應該是起到了這個作用的。
現在有些人不理解,在朝鮮戰場上我們志愿軍戰士為什么那么英勇?他們的力量是哪兒來的?那些事跡是真實的嗎?
雖說我們的文藝作品是來自于現實生活反映生活的,毛主席還指出作品主題要“高于生活”,但是由于人們受主觀和客觀條件的限制,文藝作品對生活的“反映”,總是有限度的,不可能100%。比如,我所在的高炮團,敵機的炸彈片將我們戰友的腸子炸出來了,他還堅持戰斗,怎么表現?我的入團介紹人舒永林同志(回國后當了我的連長,還健在,92歲了,現住北京。)是三炮手,站著操作的,一炮手楊永煥是坐著操作的,舒永林就站在他后面,兩人身子貼著,可是彈片飛來削去了楊永煥烈士的腦袋,舒永林連擦眼淚的時間都沒有,立刻接下楊永煥的操作,一人當兩人,堅持作戰到最后,保衛了整個陣地。電影怎么表現?所以我認為,電影《長津湖》所反映的條件的艱苦,戰士們的英勇,敵人的猖狂,戰斗的慘烈,都是不能還原真實生活的。因此,對我志愿軍戰士的英勇斗爭是不應有絲毫懷疑的。
七十年了!過了幾代人了,大部分有這個經歷的老同志們都故去了,電影的導演和演員都是年輕的一代,我不知他們能不能如實地反映出我軍力量的源泉這個問題。今天,我就自己的親身體會,向年青的一代談一談這個問題。這個問題解決了,對我們培養共產主義接班人也是大有幫助的。
我是1951年1月在抗美援朝的號召中在學校參軍的,先到上海華東防空軍第三防空學校學習,一年后調入朝鮮高炮524團參戰。
先說我入伍的動機。我在解放前見過舊軍隊,國民黨的官兵關系 是階級關系,官長是壓迫士兵的,士兵是奴隸,長官對士兵的管理,依靠的是高壓手段,開口就罵,動手就打,出操訓練,長官手里拎著皮帶,不合要求的,上去就抽一皮帶,踢一腳。兵員不夠,就抓壯丁,不服的就用刺刀捅死。我有一個族叔就是被國民黨軍隊捅死的。士兵有逃跑的,抓回來就槍斃。國民黨就是靠殘酷手段鞏固部隊的。這些當兵的在老百姓面前,也學他們長官的樣兒,欺壓百姓,打人,搶東西,無所不為。抗戰勝利后,一些傷病員上街,處處擺功耍橫,購物少給錢,“老子們是抗日的,流過血,你怎么著?”還有一些雜牌軍隊,十幾個人,七八條槍,就可以自稱司令,為覇一方。要吃要喝,要錢要糧,就派幾條槍到各村去搜刮,稍有反抗,就用槍托揍人。老百姓稱這些當兵的是“穿老虎皮的”“二尺五”,痛恨至極。
現在舊社會思想嚴重回潮,有些人吹噓(也是炫耀)自己的先人在國民黨軍隊里當什么大官,有的共產黨員也幫著吹,其實,那都是喝著士兵和人民的血養肥的。共產黨員也不講階級關系了,忘本了。
當時民間有“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的諺語,我從小就恨當兵的,討飯都可以,堅決不當兵!
可是解放才一年,不滿18歲的我,就違背父母的意志,義無反顧地報名參加了人民解放軍。為什么?因為這時我已經學習了黨史和軍史,知道了南昌起義和秋收起義,尤其知道了毛主席領導的秋收起義過程中的三灣改編。
三灣改編前,我們的軍隊雖然叫工農革命軍,但軍官都是從舊軍隊過來的,實行的還是舊軍隊的一套。軍官每個月要拿軍餉,官兵不平等 ,官長打罵士兵,軍人欺壓百姓,都被認為是正常現象。毛主席在三灣改編時,規定我軍和人民群眾的關系是軍民一致,工農紅軍是革命的隊伍,后來制定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具體規定“不拿群眾一針一線”“買賣公平”“借東西要還”等等,更是明白曉暢地宣示了紅軍是工農的隊伍這樣一個宗旨。
我軍內部實行三大民主,即:政治民主,軍事民主和經濟民主。政治民主,是官兵一致,官長不準打罵士兵,士兵有批評官長的權利;軍事民主,士兵知道為什么打仗,有時在作戰前,士兵參與討論作戰方案,獻計獻策,這樣打起仗來,更能調動士兵的積極主動性;經濟民主,當時我軍經濟困難,軍官無錢關餉,實行供給制,經濟待遇上軍官和士兵差別不大,連排長和戰士吃一樣的伙食。連隊每個月主要是司務長向全連公布伙食賬目,收入多少,開支多少,交待得清清楚楚。
三灣改編最具有偉大意義的地方是共產黨將支部建在連上,實現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國民革命軍北伐時打仗最好的是葉挺獨立團。其戰斗力最強的原因就在于該團有共產黨的組織。三灣改編吸取并發展了這一經驗,將共產黨的組織從團部擴展到連隊,就是著名的“支部建在連上”。連隊有黨支部,各班排有黨小組,這就成了我軍各戰斗部拖不垮、打不散的根本保證。
在朝鮮,我軍三灣改編的精神一點也沒有變。首先,我們和朝鮮鄉親們的關系好得不得了。我們除了用當地的水和柴(駐地周圍漫山遍野都是樹枝,不愁柴燒),一切生活所需都是國內供應。朝鮮人終年喝生水,老大娘知道我們喝開水,就燒開水給我們喝。他們騰一間屋子給我們住,還幫我們燒好熱炕。1951年朝鮮農業生產極度困難,耕牛被美機炸死,農民在田間勞動也會遭美機掃射,加上又逢災荒,到1952年初,朝鮮農村就斷糧了。我去朝鮮的時候,指導員就帶著我去給村里農民發救濟糧。這些糧食是我們連隊節余的,有幾百斤,全部給了老鄉,對于一個小村莊是能幫他們渡過難關的。他們對我們志愿軍也是高度熱愛,雖然他們沒有糧食,但我們的倉庫就建在他們村邊,顆粒無損。朝鮮人民真是偉大的人民!我們把國內的“軍民一家親”帶到了朝鮮,和朝鮮老鄉實現了高度的軍民一致,從我志愿軍一方來說,我們的出國作戰則是踐行了偉大的無產階級國際主義。這一點我們的干部和戰士都是明確的。
我們連隊干部戰士關系非常融洽,最困難、最危險的事總是干部帶頭,黨員帶頭。我們團是隨彭老總第一批入朝的。我們連拖著火炮過清川江向南開進的的時候,零下二三十度,從冰面上通過。前邊4 門炮都順利過了江,最后是彈藥車,陷到江心里了。麻煩大了!沒有炮彈,已經通過的火炮就成了廢物。當時我們不能生產炮彈,不能舍棄不管另從國內領取,必需挽救這些炮彈。我們的干部和黨員就帶頭跳進冰窟窿將炮彈一箱一箱扛上岸,然后將汽車拖上來。放在國民黨軍隊里,是長官拿著槍逼著士兵干,自己不帶頭。
有一次轉移陣地,必需先將火炮從山上下放到山腳由汽車拖運。下山時是炮管朝后,面向山頂,炮身拴上纜繩,全連所有人拽住纜繩,一步一步慢慢往下放。牽引桿朝下,掌握方向。這時最重要的任務是掌握牽引桿,使火炮直線下山,一拐彎火炮就要側翻報廢。掌握牽引桿的是一排長龐書聲同志,下冰窟窿救炮彈也有他帶頭。轉移陣地為防敵機偷襲,只能在半夜進行。后面拽纜繩的人群看不見前面的地形,也看不清一排長的身影,只是一步步聽口令往下挪。不料,快到山腳時,意外地人群沒拽住,火炮直往下沖。我心想,完了完了!一排長完了!炮也完了!火炮從身上碾過去,不死也是重傷呀!我們都涌到山下,龐書聲同志牽引桿始終沒松手,火炮在山下一個土坎前剎住了。一排長救了一門炮。回國后,全連給他評了二等功,他也當了我們的副連長。
即使在作戰環境下,連隊也能按上級規定召開軍人民主生活會。這也是三灣改編精神的繼承。大會主要是評議干部,戰士們對連長、指導員、排長都是指名道姓的批評,什么軍閥作風、簡單粗暴、官僚主義、主觀主義、享樂思想、模范作用不夠等什么意見都提。會后干部還不能打擊報復,給小鞋穿。實際上經過軍人大會,干群關系越來越好。
到了1952年,我軍基本控制了北朝鮮的制空權,敵機很少來,沒有仗打,戰士們就嗷嗷叫,給連長提意見,要求換陣地,找敵機打。連首長就發揚軍事民主,交給各班討論,戰士們踴躍發言,獻計獻策。
不是說美機很猖狂嗎?為什么是找飛機打呢?因為經過一年多的作戰,美機被我們打怕了。就拿我所在的高炮團來說,一年多作戰1480次,擊落敵機53架,擊傷214架,俘敵飛行員15人。我志愿軍空軍擊落敵機330架,擊傷200多架。蘇聯空軍擊落800架,我方共擊落1000多架。所以敵機基本上不敢大批深入我領空了,白天只派偵察機來晃悠,選擇沒有高炮陣地的上空飛行。我們每個連都準備了兩三個預備陣地,敵機不飛我們在用的陣地上空,我們就轉移到備用的、它經過的地方去,打它一個突然襲擊。 高射炮也能打游擊,是我們志愿軍的發明。
我們的炮陣地都安在山上,火炮上山下山非常困難,但都是經過了群眾充分討論的,執行起來群策群力,效率極高。敵機來了怎么打,也是大家充分討論了的,不光連長心里有數,每個戰士心里也都有數。
每個月司務長都要向全連匯報伙食收支情況,實行經濟民主。
毛主席培育的就是這樣一支軍隊,它是不可戰勝的。國民黨的兵到了我們部隊就不想走了,打起仗來非常勇敢。我們連二班長謝春龍、四班長王忠山(全連才4個炮班),都是國民黨部隊過來的,入了黨,成了連隊骨干。一班三炮手舒永林也是國民黨部隊起義過來的,是我的入團介紹人,因為表現優秀,被選為連隊黨支部的戰士支部委員。
從三灣改編后我軍一直保持著人民軍隊的本色,到古田會議時,進一步指出:中國工農紅軍是執行革命的政治任務的武裝集團,紅軍要劃清同舊軍隊的界限,肅清一切舊式軍隊的影響 。從此,三灣改編的精神得到進一步發揚,更加成為不可戰勝的力量源泉。
中國產業無產階級人數少,毛主席通過三灣改編和古田會議,以后又經過延安整風,在以農民為主體的共產黨和紅軍中開展共產主義教育,從意識形態上武裝他們,造就了兩支強大的無產階級先進部隊,彌補了中國產業無產階級人數的不足,在國際共運史上是有偉大意義的。
這里還要說明的是,到朝鮮戰爭爆發時,我軍勝利的源泉還有兩條。這是當時的實情,不知《長津湖》中有無反映?如果有反映,則說明導演中有高人。如果沒有反映,我們必須說這是一種巨大的遺憾。沒有這兩條,志愿軍是不可能勝利的。
第一個源泉是毛主席的正確領導。抗美援朝戰爭要不要打?這是當時問題的關鍵。如果決定要打,那是要有天大勇氣和魄力的。毛主席最后決定了出兵,我們就堅決執行。后來評出了許多戰斗英雄,其實抗美援朝戰爭中最大的英雄是毛主席和彭老總。
那些年,毛主席的威望特別高。全軍上下對毛主席無限信任,毛主席指向哪兒,我們就打向哪兒。只要是毛主席決策的,全軍上下堅決執行,毫不動搖。這是從秋收起義以后的斗爭歷史表明的,也是遵義會議以后一再證明了的,大家從實踐中知道,聽毛主席的沒有錯。這一點從高級將領到普通士兵都非常明確,在三年人民解放戰爭中達到了高潮。這是歷史,也是我們親身經歷的生活現實。
我在上海第三防校被安排當了六個月的文化教員 ,教學對象是華東防空軍文化很低的營連干部,大部分是1945年日本投降前入伍的隊長、指導員、管理員,他們全部是三野的,都是山東人和蘇北人,解放戰爭中參加過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等。都是貧苦出身,我住在一個學員班,12個人,個個都是扛長活的,要過飯的。資歷最老的是1938年入伍的防空軍司令部管理員王占元同志。他從小就是孤兒,不知自己生于何年何月,還是我幫他寫信聯系上了他失散三十多年的唯一親人、9歲就給人家做了童養媳的姐姐,才知道了自己確切的年齡。這些同志都是共產黨、八路軍、新四軍來了以后才獲得解放的,他們作戰都非常勇敢,我跟一個當過老偵察員的張成柏同志住一個房間,班里還有一位也當過偵察員的劉漢文同志, 他們都曾只身入虎穴抓過“舌頭”,完成過不少艱險任務。還有指導員李兆寬、張季宗,都跟我說,在解放戰爭中,粟裕司令指揮七戰七捷,打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大踏步前進,大踏步后退,我們的兩條腿要跑過敵人的汽車輪子,累得大家受不了,戰士們發牢騷說:“反攻反攻,反到山東!”首長就說,這是毛主席的戰略決策,戰士們思想就通了。
打長津湖戰役的也是三野宋時輪的部隊,冰天雪地,裝備不足,毛主席指向哪,大家就奔向哪 ,明知會有犧牲,也一往無前。
沒有這一條,抗美援朝是不可能勝利的。
第二個源泉是部隊永不松懈的階級教育。
那時我們的干部戰士,大多是農民出身,很多人苦大仇深。黨在軍隊中經常開展階級教育,干部戰士都要解決“為誰扛槍?為誰打仗?”的問題,每個干部戰士都懂得為了工人階級、為了貧下中農、為了全天下勞苦人民的翻身解放打仗。那時黨組織已經進行了共產主義教育,我們打仗是為了消滅階級,消滅剝削,是為了實現共產主義。我們把這稱為階級覺悟,
部隊天天講階級覺悟,班長、排長、連指導員找戰士談話,做思想工作,必講階級覺悟。在朝鮮的艱難困苦是難以想像的,但是,只要想到是為了天下勞苦人民的解放,就會勇往直前。知識分子到了部隊,要向工農同志學習,要向戰士學習,改造非無產階級思想,這也是講階級覺悟。這是當時的實情,我們不能因為現在講文憑,就抹殺或誣蔑當時的歷史。
三野的部隊,每到要打大仗之前,就要進行憶苦思甜,有的還演《白毛女》等戲劇,激發部隊的階級覺悟。當年入朝的部隊,沒有不講階級覺悟的。知道為誰當兵?為誰打仗?就是部隊的素質,就是我們戰勝敵人的力量源泉。
黨和軍隊培養的是集體英雄主義。每次執行任務時,干部戰士心里想的都是堅決完成任務,不是首先考慮自己會有什么好處。黃繼光、邱少云等同志后來個人被評為了戰斗英雄 ,但在執行任務時,他們心里想的是完成集體的任務,寧愿犧牲個人,也要爭取戰斗的勝利 。
這是一種階級意識!這就是階級覺悟!這就是我們力量的源泉!
還有一個問題,被現在的輿論扭曲了,就是敵我武器相差懸殊的問題。按有些人的說法,我們志愿軍當時一定是嚇破膽的,這里要附帶說一下,要破一破這些同志的唯武器論思想和恐美觀念。毛主席說過,敵人是“鋼多氣少”,我們是“鋼少氣多”。我在上文說的力量源泉就是說的我們“鋼少氣多”。
現在有些人說起抗美援朝,總是把敵人武器如何厲害放在第一位,說得十分驚悚,好像他們說的就是當時我們指戰員的真實精神狀態。敵人武器先進,我們早就知道的,也不是不害怕。飛機扔炸彈,還是要躲防空洞。但是,不能像他們那樣談問題,這不符合實際。真實的態度還是毛主席說的“在戰略上藐視敵人,在戰術上重視敵人。”如果在戰略上重視敵人,不是紙老虎,是鋼老虎,認為敵人是不可戰勝的,就不敢入朝參戰了。不光如此,一切革命行動就不要舉行了。因為一切革命開始時總是弱小的,敵人是強大的。膽小怕事,畏葸不前,不敢于斗爭,只有取消革命,取消抗美援朝 。
在朝鮮我志愿軍為什么不怕敵人的“鋼多”?因為我軍從一開始就是在敵人“鋼多”的條件下作戰的。紅軍時期國民黨就有飛機大炮,我們靠長矛、梭標打仗,賀龍還兩把菜刀鬧革命 。抗日時期日本人也有飛機大炮,我們只有步槍手榴彈和土雷。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也有美式先進裝備,飛機、坦克、大炮、汽車,武器上壓倒我們。74師是全美式裝備,先進得很,反而被我們三野消滅了,狂妄不可一世的師長張靈甫也被擊斃了。也就是說,我們一直是在他們飛機大炮的輪翻轟擊下發展壯大起來的,對敵人武器的優勢我們從不膽寒。這個態勢出現在朝鮮戰場上,我志愿軍將士并不像有些人想像的那樣恐懼。現在有些人真正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有一次,我營六連有一門炮在公路上行駛,敵機追著掃射。該炮長(班長)張菊明同志就停下來擺開架勢和敵機對射,敵機被打退了,該炮完好無損。張菊明同志也是國民黨軍隊過來的,后來被評為戰斗模范。
另一方面,要戰術上重視敵人,要把敵人看成真老虎,鋼鐵老虎,吃人的老虎,要善于斗爭。我們在這方面經驗是十分豐富的,我想電影《長津湖》定會有充分體現。
這些就是我們當時面對美軍先進武器的精神狀態。
70多年了,往事并不如煙,歷歷在目,令人遐思。當今中國,仍然面臨帝國主義的顛覆活動,敵人亡我之心不死,我們仍然需要這些戰勝敵人的力量之源。
(2021年11月)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http://img.wyzxwk.com/p/2019/09/e70edeb684b74b82d4c8fa6723b9a0e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