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焦裕祿同志,人們都知道他曾經是蘭考縣的縣委書記,是全國縣委書記的榜樣。然而,對于張欽禮這個焦裕祿同志的親密戰友卻知道的很少。下面,就來談一談張欽禮同志。
一、張欽禮簡歷
張欽禮(1927年至2004年5月7日),河南省蘭考縣南漳鎮張莊人。1945年參加革命。1949年,年僅22歲就擔任了考城縣縣長。1954年,蘭封、考城兩縣合并成蘭考縣,又任縣長。1959年,被免職,下放到蘭考農村勞動改造。1962年,平反后,重回蘭考縣委領導崗位。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被打成林彪、四人幫余黨,至今未被平反。
二、堅持實事求是
1957年,河南省反右擴大化。張欽禮反對把一些好干部劃入右派,被時任省委組織部部長趙文甫處分。1958年,河南省委搞浮夸風、共產風、強迫命令風,張欽禮向時任河南省委書記吳芝圃當面提出意見,又被降職。1960年,他帶著干糧赴北京向周總理匯報浮夸風、共產風、強迫命令風,給人民群眾帶來的苦難,受到周總理的稱贊,周總理稱他是第一個敢說真話的縣長。
后來,在毛主席、周總理的保護下,張欽禮同志重返工作崗位。他的實事求是的作風,雖然挽救了眾多的干部和群眾,但他自己卻遭到了一些掌握大權人物的忌恨和不滿,也為后來蒙冤入獄埋下了隱患。
三、繼承焦裕祿同志的遺志,實現焦裕祿同志的意愿
張欽禮同志重返工作崗位后,長期擔任蘭考縣縣長、縣委書記,帶領蘭考人民治理內澇、風沙、鹽堿等“三害”。他在帶領蘭考人民治理“三害”過程中,共挖排水河道125條,配套支渠154條,拆遷阻水工程164處,完成1171萬土方,造林192萬畝,治理鹽堿地22.7萬畝。從根本上解決了困擾蘭考人民多年的“三害”問題。把昔日的逃荒要飯的重災區變成了魚米之鄉、錦繡江南。把焦裕祿同志的遺愿變成了現實。他也被人們稱為焦裕祿同志的親密戰友。
如果說,在治理難考“三害”問題上,焦裕祿同志開了個好頭,那么,張欽禮同志則是畫上了圓滿的句號。張欽禮同志對蘭考人民的貢獻遠遠大于焦裕祿同志。
四、介紹焦裕祿,宣傳焦裕祿
焦裕祿同志去世后,張欽禮花了大量的時間,對他的事跡做了生動、詳細的介紹。他的介紹感動了時任新華社記者穆青同志。穆青同志感動地說:“我參加工作28年沒有哭過,這次被焦書記的精神感動的流下了眼淚。這是咱們的寶貴財富,我們要重新報道”。正是有了張欽禮同志生動、詳細的匯報,才有了后來被人們熟知的長篇通訊《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才使得焦裕祿同志成了家喻戶曉的人物。
試想一下,如果沒有張欽禮同志詳細、生動的介紹,焦裕祿同志的感人事跡,很可能就被歷史的長河淹沒了。事實上,在上個世紀五十、六十、七十年代,像焦裕祿同志一樣感人的縣委書記有很多,為什么只有焦裕祿同志成了家喻戶曉的縣委書記的榜樣?
這里,順便說一下黃繼光、許家朋、李家發三位志愿軍烈士。說到黃繼光,同志們肯定都知道,他是用胸膛堵住敵人機槍眼,被中國人民志愿軍總部追記特等功的烈士。然而,我們安徽省績溪縣的許家朋和南陵縣的李家發兩位烈士,在抗美援朝戰斗中,同樣用胸膛堵住了敵人的機槍眼,同樣被中國人民志愿軍總部追記為特等功,后人知道他倆的就很少了。事實上,在革命戰爭年代,像黃繼光這樣的英雄有很多,后人又記得多少呢?
五、兩份判決書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期,張欽禮同志被打成林彪、四人幫余黨,先后受到河南省和商丘市兩級人民法院的審判。
第一份判決書。河南省商丘地區中級人民法院,1979年12月24日(79)商法刑字第10號判決書。認定張欽禮顛覆無產階級專政,煽動打砸搶抄抓,對干部進行殘酷破壞,實行法西斯專政,已構成反革命罪,判處有期徒刑13年。
第二份判決書。河南省高級人民法院,1980年8月25日(80)予法刑上字第379號判決書,認定張欽禮煽動策劃“打砸墻”,殘酷迫害干部、群眾,包庇罪犯,挾嫌報復,侮辱黨中央領導。判處:1,撤銷商丘地區中級人民法院商法刑字第10號判決書的定性部分,改按煽動“打砸搶”,破壞干部的性質定罪。2,維持原判有期徒刑13年之刑罰,駁回上訴。
這兩份判決書,如果根據現在“疑罪從無”的原則,其罪根本不成立。這哪里是什么法律判決書,分明就是一紙政治判決書。
六、人民愛戴張欽禮
張欽禮為蘭考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蘭考人民也深深的愛戴著張欽禮書記。他在監獄服刑期間,蘭考的干部、群眾去探望的感人事例很多,這里,僅舉一例。有四個以賣爆米花謀生的蘭考農民,結伴去監獄探望張欽禮。他們能帶的禮物就是幾個加了油條的燒餅。監管人員向他們要介紹信,他們說沒有。問他們和張犯是什么親戚關系,他們說沒有親戚關系。監管人員不準探望,四位農民就在監獄門口長跪不起。他們說張欽禮是他們的老縣長,他為蘭考人民進了監獄,現在下跪是向他行大禮。這位監管人員被四位農民樸實的舉動所感動,把張欽禮叫了出來。看到四位不相識的農民,張欽禮也跪了下去。五個人跪在那里,說不出一句話,只是相對痛哭。一旁的監管人員也被感動的泣不成聲。
2024年5月7日,張欽禮與世長辭。在迎接張欽禮遺體回歸故里時,道路兩旁擠滿了人,或站或跪的人群使得靈車都走不動了。一個只有幾十萬人口的蘭考縣,竟然有超過10萬人從四面八方趕來為他送葬。原來只需30分鐘就能走完的路程,送葬的靈車竟然走了四個多小時。
張欽禮同志下葬后,由于特殊的原因,家人至今沒有為他立碑。然而,這么多年來,全國各地的民眾卻自發的為張欽禮立了一百幾十個碑,把張欽禮書記的墓地變成了碑林。碑中很多的碑文令人感動,它既是對張欽禮一生的褒獎,也讓人感動,更催人思考。這里,選擇其中的一帖碑文“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這獎那獎不如老百姓的夸獎”,來結束這篇文章吧!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