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家風的“家”,是家庭的“家”,也是國家的“家”。倘若優良家風如徐徐春風吹遍每個“小家”,那么優秀傳統美德必定會在中華民族大家庭生生不息、薪火相傳。抓黨風,落實到“小家”,就是抓家風家規。開國大將黃克誠的家風,充分體現了這個意義。他常常提道:“從嚴治黨,治家是其中的一部分。高級干部必須從嚴治家。抓黨風是要落到實處的。”
訂家規數條,凡事廉潔奉公
黃克誠是遵守黨規黨紀的楷模。他做事講原則、辦事守紀律、不虛偽不貪功,始終做到廉潔奉公、公私分明、兩袖清風,這種可貴品質是他從革命年代就奉為人生座右銘且一路錘煉出來的。
黃克誠率領新四軍第三師轉戰蘇北時,有一次,他在冬夜里率部進入阜寧縣一個村子,老百姓因當時受認識上的局限都不敢開門。黃克誠便命令部隊在村里房前屋后草堆旁尋找避風處休息。當時,他的夫人唐棣華還帶著剛滿周歲的孩子隨隊行軍,警衛員想要給他們找間房子,黃克誠嚴厲制止,把妻兒也同樣安排在草堆旁。
1949年10月下旬,黃克誠率領一批干部從天津南下湖南。此行,他是奉中央命令赴任湖南省委書記的。隨他南下的還有夫人唐棣華和1歲的小兒子黃晴。途經武漢時他在會見四野和華中局領導后,去岳母家接6歲的長女黃楠和5歲的長子黃煦。他們是黃克誠1945年從蘇北進軍東北時寄養在岳母家的。兩個孩子滿臉新奇害羞地看著他們,躲著不肯喊爸爸媽媽。
黃克誠
一到湖南,黃克誠就對唐棣華說:“棣華,今后孩子們就和我們生活在一起了,條件比過去好了,但一定要記住,我們是黨的高級領導干部,高級干部的家風影響著黨風政風。我們的一言一行對子女、對周圍人都會產生影響。從今天起我們家要訂兩條規矩:一是不準動用公家的汽車辦私事;二是不準向公家伸手要照顧。”
唐棣華立即表示贊成。在她心里,這樣的規矩其實早在她嫁給黃克誠時就定下了。
1949年,正值湖南鬧饑荒,嚴重水災致使很多農田顆粒無收,加上有些私商囤積居奇,使得糧價飛漲,市場紊亂,人心不穩。黃克誠10月31日抵達湖南長沙,次日早上就上街“微服私訪”了一番。滿心憂慮回到家,見到長子黃煦爭吃警衛員的黑面饅頭、不肯吃米飯,他大為生氣。
湖南當時有大量南下部隊,很多戰士都是北方人習慣吃面食,而湖南的主食是米飯,北方戰士吃不慣。于是,后勤部門特地一周兩次給北方戰士配發黑面饅頭作為主食。警衛員是北方人,每周按規定可以吃兩次饅頭。黃煦是第一次見到黑面饅頭,好奇地嚷著要吃。警衛員忙將自己的饅頭給了黃煦。
正在焦慮湖南百姓生計的黃克誠一時沒顧及黃煦還是個孩子,劈頭蓋臉就是一頓批評:“不準搶要戰士的糧食吃!不要見到好的、自己想要的東西都想要到自己手里來!你去大街上看看,多少人沒飯吃,在討米要飯當乞丐!比起老百姓的生活,我們的生活已經非常好了,不能挑挑揀揀!我們也沒有資格挑挑揀揀!”訓斥完黃煦,他又進一步告誡家人和工作人員:“以后不許再有這樣的事發生。像這種情況大家不能由著小孩子們的性子,不能讓他們動別人的東西、要公家的東西,在這個事情上幫他們就是害他們!”
此事讓身邊人很是長了記性。從此他們心里公是公、私是私,分得清清楚楚,十分自律。
新中國成立后,黃克誠先后被任命為中央軍委秘書長、國防部副部長、總參謀長、中央書記處書記等職。按規定,夫人與子女可以享受相應的生活待遇。唐棣華卻拒絕了,她說,我們一直是普普通通的人,孩子們將來也一定要過自食其力的生活。黃克誠也數次重申立下的“家規”:小車是國家配給我辦公用的,不能私用;家屬子女坐著公家的小車“抖威風”,不是我們黨的作風,萬萬要不得!
從此以后,全家老少一直自覺遵守,從未逾矩。黃克誠的長女黃楠,直到15歲才知道父親是個“大官”,那還是1958年,同學在報紙上看到黃克誠以總參謀長身份接見外賓的新聞時告訴她的。
物資匱乏的年代,買布都要憑票,黃克誠從不利用職權給家里特殊照顧。黃楠說:“我們的衣服很多都是外婆做的,穿壞了補好繼續穿,再壞再補,沒有新的”,給弟弟縫補線襪成了黃楠童年的一大記憶,她說:“家里的東西都是修到實在不行了才扔,最大程度上使用。”
在黃楠的印象里,唯一一次與父母一起逛商店是在1955年。當時,身居高位的黃克誠沒有驚動任何人,和所有丈夫、父親一樣,陪妻子和孩子們逛商場。然而一罐可可粉卻給這次難得的家庭出游添了一個小插曲。黃楠回憶道:“我頭一次見可可粉,特別好奇是什么味兒,我母親也想買。結果父親一看,標價要八九元一罐,馬上就放下了,堅決不讓買。他說,可可粉不是生活必需品,用這八九塊錢能資助老家上學的孩子兩個月的生活費了,這是比嘗個鮮更有意義的事。”
黃克誠很重視培養孩子們的品德。小女兒讀小學時因上課說小話,在“操行”一欄被批了“中”。黃克誠知道后,便把她轉到要求更嚴格的部隊小學讀書,希望能培養她的紀律性。他不喜歡對孩子們講大道理,但若他們做錯,他便會直接指出來。
20世紀80年代初,改革開放助推經濟有了較大的發展,大家不必再捉襟見肘過緊日子,一些人在結婚的終身大事上開始興起大操大辦之風。
1980年春,黃克誠的小兒子黃晴結婚,一家老小包括身邊的工作人員都沉浸在歡樂幸福的氣氛中。然而,仔細看看這種氣氛中似乎又少了點什么:沒有大擺酒席的準備,沒有高級貴重的家具,沒有花花綠綠的布置。不知是哪位工作人員想到新娘進門事,便向黃克誠“請示”:能否用小車把新娘接進門?
黃克誠態度堅決地說:“擺這個譜有什么用?年紀輕輕的,不愿走路,坐公共汽車、騎自行車都可以來嘛!”有一個工作人員又善意地補充說,現在結婚大多時興用小車接新娘。黃克誠最終還是沒有答應。
最后,黃晴懂得了父親的意思,騎上自行車把新娘接進家門。同時,也沒有設宴請客,只是全家人聚在一起,邀請工作人員吃了一頓飯,就把喜事簡簡單單辦了。
不僅如此,黃克誠還經常教育子女:“你們要靠自己的努力奮斗成才,不要靠我的什么‘關系’‘后門’,我黃克誠是沒有什么‘后門’可走的。”他所立下的家規雖然嚴苛得幾乎“不近人情”,更無什么物質寶貝給予子女,卻給后代留下克勤克儉、艱苦奮斗、自立自強、拼搏進取的嚴格家風和嚴于律己、廉潔奉公、不搞特權、不謀私利的優良傳統。
對待身邊工作人員和孫子輩,哪怕是不起眼的小事,黃克誠也同樣嚴格要求。
有一年冬天,黃克誠不滿7歲的小孫子黃健因夜里發燒沒睡好覺,早上起床遲了,可要強的孩子顧不上吃飯硬要去上學。那天還下著大雪,司機王秀全見狀心中不忍,便想要開車送黃健去上學。黃克誠夫婦發現后連忙制止:“現在你去送他一次,他就會想下一次,應該讓他從小養成一個好習慣,不去依賴別人,更不能讓后代人破了家規。”黃健很懂事,不撒嬌無怨言,和平常一樣頂風冒雪帶病徒步上學去了。
還有一次,黃健的衣服掃到茶幾上的茶杯,茶杯摔落地上碎了。秘書叢樹品聽到響聲,快步走出來。見沒有人受傷,長舒了一口氣。他從唐棣華手中搶過掃帚邊掃邊說:“我來,我來。沒事,碎碎平安。待會兒我去找管理員配一個。”黃克誠在一旁聽到急忙說:“配一個?要問一下多少錢,把錢補上。”叢樹品不以為然地回應:“一個杯子就算了吧,管理員會新換一個。”黃克誠板起臉說:“樹品,你是軍人,‘三大紀律八項注意’難道忘記了?損壞公物要照價賠償,這是人民軍隊的老規矩,什么時候也不能違背。我是個老兵,不能因為打碎一個杯子事小,就不守規矩搞特殊。”
1950年,黃克誠、夫人唐棣華和孩子們在長沙合影
叢樹品聞言面紅耳赤地說:“是,首長批評得對,我立即去買一個配上!”黃克誠這才說道:“這就對了。茶杯雖小,也是公物!”唐棣華會心地附和:“對。樹品你別管了,我這就去找管理員付款賠償。”
黃克誠還經常告誡夫人:“抓黨風是要落到實處的。對于我們來說,這個實處就是生活上不要和別人比,艱苦樸素的作風不能丟。還有,不管怎樣,我們的子女不能經商。”
黃煦回憶說,言不及私,相待以誠,相爭以理。這三句話是父親在世時,傳給他們兄妹四人的家訓家規。黃克誠教育他們工作上要少談私人的事;與人交往要說真話實話;即便是與人有爭吵,也要拿道理說服對方。
黃克誠的崇高品德深深影響著家人,僅從他的4個子女沒有一個經商的,這一點就可以看出。在黃克誠、唐棣華夫婦的教誨和熏陶下,黃楠、黃煦、黃晴、黃梅都很自覺,從小到大一直注意公私分明,“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一門心思讀書,在各自崗位上勤勤懇懇工作,從不向組織伸手要名要利,個個獨立自強、事業有成、身正品清。也許在外人看來,這未免有些“迂腐”與“可惜”,但正因如此,黃克誠才頂天立地,令人敬仰。他留給后代的是價值連城的一筆寶貴精神財富。
1949年9月21日,黃克誠(右)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開幕式
正人先正己,嚴禁請客送禮
黃克誠經常教育親屬:“不要打我的牌子、旗子,不準利用我的關系開后門、走關系,要靠自己奮斗成才”“為人要正直清白,淡泊名利,工作以公眾的利益、社會的利益作為準則”“不要去做人民反對的事,不要去做老百姓痛恨的事”。
黃克誠的家鄉在湖南省永興縣油麻鎮下青村,是一個貧困山村。全家6口人,只有3畝多水田、2畝多旱田,一年辛苦勞作也只是勉強糊口。他曾說:“自幼至19歲,未知過冬穿棉衣是何滋味。”由于家境窘迫,他讀書全靠親戚資助。1920年,他考取了衡陽省立三師,鄉親們送衣、送物、送錢、送米,由大哥黃時璣用一個舊木箱挑著,送他去衡陽求學。在這里他走上革命道路。1928年湘南暴動后,他被敵人列為“暴徒首領”懸賞通緝。于是,他和兩個戰友來到家鄉附近的太平山上打游擊。他和戰友在山上活動,大嫂想方設法把飯送到指定的地方。后來,敵人多次圍村抓人,他都是在大嫂的掩護下脫離險境。新中國成立后,雖然他身居高位,但是大哥、大嫂一直在家務農。村里人紛紛勸大哥找黃克誠謀個差事,大哥卻說:“他當他的官,我種我的田。”
黃克誠公事繁忙,回湖南工作一年多,也沒能抽出時間回老家去看一看。這年初冬時節,大哥黃時璣到長沙看他。他自20歲離開家,除了大革命失敗后回家鄉躲避國民黨搜捕時見過大哥,20多年過去了,這是頭一回相見。大哥家一貧如洗,加上連年災荒,苦得很。這次來,一是代表家里人、村里人來看看弟弟,二是想求弟弟給他買一件皮襖御寒。黃時璣身子骨虛弱,衰老得厲害,覺得冬天越來越冷,坐在火爐邊,穿著棉衣也總像透著風似的。
黃克誠一口答應下來。在他心目中,大哥是普通老百姓的縮影。想起革命年代里大哥一家為他所擔的風險、給予的幫助,別說一件皮襖,就是十件百件也應該。但那時,皮襖在湖南屬緊俏商品,指標極少,雖然以黃克誠的權力,批辦一件皮襖給大哥不在話下,可他絕不會批這個條。于是他給在張家口擔任察哈爾軍區司令員的王平寫信,請他幫忙買件皮襖,哪怕舊的也行。皮襖買到了,黃克誠如數付了錢。說實在的,他就那么點津貼,平日里幫這個幫那個,現在幫大哥買皮襖后,就所剩無幾了。別看他這次很大方,在自己身上花錢卻出奇地摳門。可他并不在意,反而覺得平時節儉是有道理有意義的,否則哪能幫得上別人,又怎么能給大哥買得起皮襖?
大哥大嫂把唯一的希望寄托在兒子黃開衡身上。新中國成立后,大嫂對兒子說:“你去找二叔吧。他在長沙城里做了大官。也許,他能幫你找份好工作,找條出路。”黃開衡見到黃克誠,直截了當地說:“二叔,我要工作。”黃克誠問:“你的文化程度怎么樣?”侄子回答:“只讀過一年書。”黃克誠語重心長地說:“不錯,大哥大嫂對我有恩,我真的好想念他們。可是,你文化這么低,干什么工作合適呢?依我看,你還是去煤礦挖煤吧。怎么樣?”黃開衡連連搖頭:“我不去挖煤。我要去讀書。”黃克誠說:“讀書?好!就去考湖南革命大學吧。”
第二天,黃開衡去參加考試,要求寫一篇文章,題目是《什么是新民主主義》。他從未學過,無從下筆,自然沒考上。黃克誠當時正兼任該校校長,卻并未為侄子開綠燈,他說:“我看,你還是去衡陽鐵路當個工人吧,當個信號工。怎么樣?”但黃開衡還是堅持想去讀書。見侄子決心這么大,黃克誠就把他送到長郡中學,在那里讀初中和高中。臨行前對侄子說:“我只能給你指一條明路,至于怎么走,就靠你自己了。”黃開衡讀書十分用功,高中畢業后考入中南政法學院。
廬山會議后,黃克誠受到不公正對待,黃開衡也受到牽連,“文化大革命”中還被批斗和關押。1978年,黃克誠被平反、復職后,黃開衡向他提出想從岳陽麻袋廠調到長沙工作。黃克誠沒有答應,說了2條理由:一、我是中紀委書記,我不能辦自己的私事;二、我沒有時間管這個事。
1979年國慶前夕,堂弟黃時申去北京看望黃克誠。臨走時,鄉領導委托他給黃克誠帶去30斤茶油,算是鄉親們的一點心意。見面后,黃克誠意味深長地說:“請客送禮不利于恢復和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正人先正己嘛!”并叫堂弟將禮物帶回去。黃時申感到很為難,離開時悄悄留下了茶油。黃克誠得知后,立即讓工作人員按市價折錢匯給鄉領導,并寫信告誡家鄉的黨員、干部,不要再搞請客送禮的事。
長春市一家醫院的一位醫生,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政治上受歧視,級別待遇長期受影響,精神上很壓抑。無奈之下,他試著向黃克誠和中央紀委寫信申訴,黃克誠知道后,立即給這個醫生所在的醫院黨委寫信,責成他們認真復查處理。醫院查清情況并報請上級批準,很快解決了這位醫生的問題。這位醫生怎么也沒想到,自己的問題居然得到黃克誠如此的關注。感激之余,他又給黃克誠寫了一封信,表示要加倍努力工作,同時寄去一筐蘋果答謝。黃克誠知道后對工作人員說:“回信告訴他,幫他解決問題是黨和政府的責任,是應該的,現在問題得到落實,放下包袱好好工作就行了,不必送禮。”他囑咐:“蘋果要堅決退回去,一筐蘋果要花掉幾十元錢,是一個普通干部一個月的工資啊,況且,不能助長這種風氣。”工作人員十分為難,若千里迢迢退回去,蘋果會爛掉;但以黃克誠的脾氣,不退又不行,于是將那筐蘋果用手推車推到商店,請人家幫助賣掉,將錢寄給了那位醫生。
黃克誠晚年在中紀委工作期間,經常有老部下或他們的子女去看望他,也有不相識的干部向他反映情況,求他幫助解決困難、落實政策,有的來時提點水果之類的禮品。對此他一再囑咐身邊工作人員:“凡來求我幫忙辦事帶東西來的一律拒收,當然按政策規定應該辦又可以辦的盡力辦,不符合規定的決不能辦。”
上述這些細節,除了反映出黃克誠的清廉作風值得我們稱道和提倡之外,其表現出來的“拒禮”藝術,也值得領導干部細細咀嚼和長久品味,身體力行,嚴于律己,時時處處嚴把“廉關”,筑牢拒腐防變的防線。
嚴守黨紀律,居所因陋就簡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選舉產生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黃克誠當選中紀委常務書記。早在中紀委成立之初,黃克誠就請示過陳云:紀律檢查委員會主要抓什么?陳云明確回答:“抓黨風。”1979年1月,黃克誠在中紀委第一次全委會講話時明確表示:“我贊成陳云同志的意見,紀律檢查委員會要抓黨風,要整頓黨風,從思想上、組織上、作風上轉變黨風。”在中紀委工作期間他強調紀檢干部必須帶頭維護黨紀,端正作風。指出:“打鐵先要本身硬”“正人先正己”。只有嚴于律己具有高度原則性、無私無畏的人,才能同違法亂紀和種種不良傾向作斗爭。
中央紀委重新設立后,很快頒布了一系列黨規黨紀。其中,針對黨內一些干部利用職權謀求私利、貪污腐敗、生活特殊、使黨的威信受到損害的現象制定了《關于高級干部生活待遇的若干規定》。這一文件共十條,意在敲響領導干部不能搞特殊化的警鐘。比如,《規定》對中央機關和國家機關、各人民團體的高級干部生活待遇,明確規定:“一個高級干部的宿舍只能有一處,不得同時占用兩處。調到外地工作時,應將原宿舍交回”“高級干部外出視察和檢查工作,不能攜帶家屬子女和無關人員”“不準用公款請客送禮”等。
《規定》頒布之日,黃克誠就對唐棣華說:“中央紀委規定,各級領導干部只能享受一套由公家提供的住房。有了規定,我們總要帶頭按規定辦。現在公家給我安排了住房,你單位以前分給你的宿舍就要歸還單位。”唐棣華問:“你是說干面胡同的那套單元房?”
1978年,黃克誠在三〇一醫院治療期間,夜讀批文
“文化大革命”時期,黃克誠被罷官后,唐棣華也跟著受到批判。她精神上受了刺激,有一陣還患了嚴重的抑郁癥。適逢單位分房,按級別她在干面胡同分得一套三居室的單元房,她和黃晴、母親等人搬到該胡同住,只在周末回大水車胡同四號院。黃克誠外放山西后,大水車胡同四號院就騰退了。她和全家人都擠住在這套單元房里,住房雖小卻為他們遮風避雨,陪他們度過了最艱難的歲月,現在要歸還,從情感上她有些不舍。
黃克誠說:“舍不得也要舍!你也是一位抗戰時期就參加工作的老干部,既然中央紀委有了規定,不管別人執行得如何,黃克誠家要帶頭。是一套房子重要,還是抓黨風重要?”唐棣華連忙說:“我明白了,我明天就去辦交房手續!”黃克誠知道妻子對那套房子充滿了感情,但正人先正己,不能只掛在嘴上。他又強調說:“謝謝你理解我、支持我。你是黃克誠的妻子,從嚴治黨,治家是其中的一部分。高級干部必須從嚴治家。抓黨風是要落到實處的。”
黃克誠夫妻留下的唯一住宅,是黃克誠復出工作回到北京后,組織上考慮到他眼睛不好,上下樓不方便,安排他一家住到南池子的這處平房小院。
這處新中國成立后已被維修過多次的老式住宅,屋頂椽朽瓦碎,四壁斑駁,整個房子顯得乏力、衰弱,很像是一個走進垂暮之年的老人。漏雨、漏雪、暖氣不熱、地面潮濕……黃克誠卻十分滿足,在給老戰友們打電話時,他常常說:“我有家了,得空來瞧瞧吧!”
乍暖還寒的早春時節,北京南池子大街上出現了這樣一個新鄰居:戴著一副黑墨鏡,拄著拐杖,身體很瘦弱,穿的那件中山裝式的黑棉襖,在莊稼院里的老農身上經常能看到。他雙眼已接近失明,走起路應該由人攙扶,可他總是自個用拐杖敲著路面走……誰會想到他就是戰功卓著、舉世聞名的黃克誠大將呢!
一次,下起連陰雨。屋外下大雨,屋內落小雨。黃克誠住的屋子內屋頂有個大洞,不停地往屋里淌著雨水,工作人員不得不放個臉盆接水。他忙喊警衛員:“小劉,快,把臉盆放到院里接水去吧,給我量量這場雨能下多少!”這是他的老習慣,從戰爭年代開始就用這種接水法測量降水量。現在有的是現代化預測天氣測量風雨冰雪的設備,可他因雙目幾乎失明,還得沿用這古老的方法。雨停了,警衛員把降雨量告訴了他,他一聽興奮地說:“太好了,天旱了這么長日子!這回莊稼有救了,農民不會受罪了!”這大雨天的,他不念自己屋子漏雨不舒服卻只惦記農民們日子好過與否、莊稼影響與否。一句話:不管私家只顧公!大公無私啊!
后來,黃克誠調到中紀委工作。當時,有關部門考慮給他換房子。可他不同意,這是人們沒有料到的。還得換!有關同志覺得,讓一個年邁多病的首長住這樣的房子太不合適了。再有,這房子旁邊有一個消防站,警報器經常出其不意地響起,連年輕人也會被嚇一大跳。
不用換了!黃克誠就是不松口。他對人們陳述理由:“你們看看南池子大街上,再看看北京市,能住上我這樣獨門獨院的人家有幾戶?跟誰比嘛!我住的比那些一般人家住的闊氣多了。退一步說,我嫌房子破、嫌吵搬走了,別人搬來還不是照樣嗎?”
人們說:“那就把房子維修一下吧。”由于他的住房實在太破舊,一次,腐爛的頂板竟然掉下來一塊,正好落在他的床邊。萬幸的是,他沒有被砸傷。在這種情況下,他才同意翻修屋頂。可當他一打聽維修費少說也要七八萬時,他口氣堅決地說:“一個破房子花這么多錢去修,沒有必要”“哪里壞了就修哪里,不要全部翻修,能節省一點是一點。”最后以工程連幾個戰士爬上房頂把瓦維修了一遍而算完事。
冬天時他家的供熱設備陳舊,一直是自己燒煤取暖,熱量不足,常常斷氣。可周圍不管單位和住家,全是用熱力管道,暖和得人流汗。工作人員沉不住氣了,終于在第三個冬天到來之前,把暖氣問題反映給了服務部門。于是,服務部門決定改裝黃家的供熱設備,換成由熱力管道供給暖氣。
改裝管道的施工很快就開始了,幾個工人破土探坑,院里堆了一堆堆新土。黃克誠雖看不見,但他拄著拐杖來到院子里,和管道工人拉家常時得知改裝暖氣要花3萬元后,第二天,他就下了停工的命令。
黃克誠批評工作人員:“你們干嗎老是瞅著我的住房,想在這上面大手大腳地花錢?我們的國家還很窮,咱們要把每一分錢都用到正道上去。我這里能有個房子住、能有取暖的設備就不錯了,以后你們就別在這上面再打主意了!”
就這樣,直到他1986年逝世,一直都在南池子這棟新中國成立前遺留下來的舊房子里住——夏天漏雨,冬天透風,也始終沒有接通熱力管道……這就是中紀委常務書記的住宅。
尤其是老年多病的境況下,黃克誠不僅屢次拒絕修補破舊住房,而且還數次謝絕老部下邀請他到南方過冬的好意。他說:“如果不是工作需要,即使浪費了一分錢,都愧對老百姓。”
黃克誠早年患有支氣管炎,晚年病情愈發嚴重。尤其是冬季經常發作,發作起來咳嗽不斷,有時竟能咳上幾十分鐘。對此,家人和身邊工作人員都很心疼著急。知道他病情的同志都勸他到南方去過冬,以避免支氣管炎發作,減少一些痛苦。在南方工作的領導同志來探望時,也邀請他去南方療養,但每次都被他謝絕了。他說:“我已經是80歲的人了,眼睛又不好,出去就得帶工作人員,需要花很多錢。而我出去又干不了什么工作,只能給國家浪費錢財,給地方上增加不必要的負擔。所以,還是不去為好。”
1985年,黃克誠鑒于身體狀況,和唐棣華商量,準備給中央打報告申請辭職。唐棣華完全贊成。組織上問她有什么要求,她只簡單地回答:“沒有。”這年9月,黨的十二屆四中全會批準黃克誠的辭職申請,同時給這位歷經磨難的老革命家發來致敬信:“具有堅強的無產階級黨性,不盲從、不茍同、堅持真理、剛直不阿,無論身居高位還是身陷逆境,都一心為公、無私無畏……”
黃克誠因病住過幾次醫院。住院時他曾對醫護人員講:“等將來有一天,我的病重了,你們不要搶救,打一針讓我過去就行了。因為搶救過來也是個廢人,干不了什么工作,還不如把國家的錢省下來,搶救那些需要搶救的人。
1986年10月,他病情加重。在住院期間,他自感病入膏肓,便拒絕治療并勸說醫生:“請你們不必為我浪費國家錢財了。”他還多次以馬克思的女兒、女婿拉法格夫婦在晚年為不增加黨的負擔而自己結束生命的事為例,拒絕用藥和搶救。
黃克誠的一生,是儉樸的一生,清廉的一生。他雖然自己花錢精打細算,但對他人卻非常慷慨。從實行薪金制時起,他就每月從工資里拿出100元,幫助在革命戰爭中犧牲了的烈屬。
凡此種種,黃克誠家風諸多事例正是他初心永恒的生動寫照。這正如黃克誠回顧自己入黨經歷時所寫:“我的這個決心不是輕易下定的,而是認真、鄭重的,經過長期考慮的,因而是不可動搖的。”足見其初心從未動搖過、改變過;也同時昭示:唯有信念堅定、敢于堅持真理、清廉公正,才能成就偉大的人格。“黨內夸剛正,人推黃克誠”,其人格魅力高山仰止。共產黨因為有這樣的黨員干部,更值得敬畏。
(本文原載《黨史文匯》2022年第9期)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