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君宇(1896—1925年),原名高尚德,字錫三,山西省靜樂縣人,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曾任北京社會主義青年團書記、中共第二屆中央執委會委員等職。1922年9月,高君宇與蔡和森等人共同創辦了中共中央第一份機關報《向導》周報。從創刊到1925年3月因病去世,高君宇以日常編輯和記者的身份,先后發表26篇文章,宣傳黨的革命主張、闡述有關革命的重大問題,是黨早期革命思想理論探索的重要組成部分。
“革命是要為了群眾利益的呵!”高君宇是中國共產黨成立時最早的50多名黨員之一。從建黨之日起,高君宇便開始分析革命的動力以及黨的作用等重大問題。他認為,中國廣大民眾是革命運動中的最大要素。1922年10月,為反抗剝削和壓迫,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領導開灤五礦工人舉行大罷工,得到社會各界聲援和支持。然而國民黨《滬報》《民國日報》刊載的文章,卻對此事態度含糊、立場曖昧。高君宇一腔義憤,在《向導》第8期發表《國民黨報紙不應有這樣記載》一文,指出國民黨不應該替軍閥和外國軍隊說話,至少應該幫助和鼓勵工人。高君宇指出,離開群眾的支持,革命不可能成功,“中國國民革命的主力軍,惟有是團結了的勞動群眾”。這一觀點十分先進。直到1926年9月,毛澤東在《國民革命與農民運動》一文中還在大聲疾呼:“農民問題乃國民革命的中心問題,農民不起來參加并擁護國民革命,國民革命不會成功。”
革命依靠群眾,革命也是為了群眾。1922年10月,高君宇在與張太雷合寫的《介紹一篇國民革命的綱領》一文中指出,國民革命是為了群眾利益而革命,而不是為了革命來找群眾,“革命是要為了群眾利益的呵!”他堅定地認為,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真正代表人民的利益。1923年2月,高君宇參與并領導了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在帝國主義支持下,吳佩孚調動軍警血腥鎮壓罷工工人,制造了震驚中外的二七慘案。在為《京漢工人流血記》一書所作的后序中,高君宇認真總結了經驗教訓并明確指出,工人們需要一個政黨,這個黨能夠忠實地代表工人階級和全國人民利益,并為中華民族的解放無私無畏、英勇奮斗,而中國共產黨就是唯一為了工人階級利益奮斗的政黨!
“無產階級是要站個主要的地位”。1922年黨的二大召開后,為貫徹民主革命綱領,建立民主聯合戰線,中共中央執行委員會在杭州西湖舉行會議,討論同國民黨合作問題。高君宇列席參加了這次會議。與國民黨實行聯合,就必須對其階級性質和特點有所認識和把握。高君宇客觀分析并指出,中國資產階級是伴隨著帝國主義的侵略而產生,生存和發展受到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具有軟弱性和妥協性,而無產階級“因經濟情形落后的緣故,亦尚未能壯大”。在這種情形之下,中國的民主革命“兩階級都要來做”。針對當時孫中山派人與直系、奉系、皖系、西南四派軍閥聯系掛鉤,企圖聯合軍閥以打倒軍閥的錯誤做法,高君宇連續發表《國民黨人應當做胡帥的宣傳員嗎?》等文章,向國民黨提出批評:如果國民黨還不在群眾面前明確表示與軍閥斷絕攪和,則會使人民把國民黨當作甘心做日本爪牙的張作霖、段祺瑞看待。
那么,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搞聯合應該以誰為主呢?高君宇認為,只要無產階級團結起來,就“較資產階級為強壯”。由此,在革命中“無產階級是要站個主要的地位,資產階級是被召集而參加”。在同資產階級聯合進行革命的同時,高君宇并沒有忽視同資產階級的斗爭和保持無產階級的獨立性問題,他指出,無論何時,無產階級都要獨立的組織起來,不能因為聯合而放松了對資產階級的斗爭。
“努力把中國造成一個完全的真正獨立的國家”。《向導》在發刊詞中開宗明義地指出,軍閥混戰是中國“和平統一與自由之最大的障礙”,而帝國主義“是鉗制我們中華民族不能自由發展的惡魔”。中國共產黨反對帝國主義、封建軍閥,“努力把中國造成一個完全的真正獨立的國家”。然而,一些資產階級改良派主張建立所謂的“好人政府”,認為不用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只要有“好人”進入政府,中國就能得救。高君宇尖銳地指出,這不過是一廂情愿,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不會允許“好人”進入政府;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一日不鏟除,即使有個別“好人”能進入政府,也難有所為。1922年9月,“好人”法學博士王寵惠出任國務總理,他在上臺前曾發表一系列對現實政治不滿的文章。可是甫一上臺,他就把從前的主張置之腦后,做一些濫發公債、在內閣安插美帝走狗的勾當。高君宇就此發表《王博士臺上生活應給“好人努力”的教訓》《以醉心英美為合格》等文章,辛辣地諷刺道,在帝國主義和軍閥壓迫下,小資產階級的妥協遷就的努力證明是失敗的,標榜民主的學者上臺“也一樣做了軍閥的賬房”。
高君宇深刻地認識到,要真正實現民族獨立,必須堅決地反帝反封建,這也是他短暫而輝煌革命一生的主基調。1924年夏,在帝國主義唆使下,江浙地區再次爆發軍閥混戰。高君宇接連發表《江浙戰爭與外國帝國主義》等檄文,怒斥帝國主義和反動軍閥的兇狠殘暴。高君宇號召中國人民武裝起來、團結起來,“把他們推翻才是真正的自救”!值得注意的是,高君宇認為落后的中國“需要借助于外國的機械和工業技術”來發展生產力,但中國決不能乞求于帝國主義的英美,否則只能使“奴隸地位更深一層”。他把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爭和推動生產力發展的目標聯系起來,反帝卻不盲目排外,這是難能可貴的。
《向導》在創辦過程中歷經艱難險阻,高君宇為其發展壯大而傾盡全力:運行經費缺乏,他便拿出自己大半生活費予以保障而節衣縮食;為躲避敵特監視,他不得不頻繁搬遷編輯部,并以承攬市民活計為掩護;為擴大發行渠道,他在全國各地聯絡分售處。在高君宇等人的努力下,《向導》被打造成黨的思想理論陣地和輿論宣傳主戰場,它像銳利的匕首刺向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 像嘹亮的號角鼓舞著人民大眾的革命斗志,被廣大讀者和革命青年譽為民眾政治生活的“寒暑表”、四萬萬苦難同胞的“先鋒隊”,成為黨的歷史上黨報黨刊的光輝典范。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