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一代知青的楷模侯雋
扎根農村甘愿吃苦受累
被稱贊為“自動下鄉的好典型”
“城市知識青年立志建設新農村的榜樣”
“特別的姑娘”
1962年,侯雋響應黨“大辦農業、大辦糧食”的號召,主動放棄高考,下鄉到河北省寶坻縣(現天津市寶坻區)史各莊公社竇家橋大隊插隊落戶,一心一意為改善當地群眾生活而不懈奮斗,連續多年被評為省、地、縣青年標兵、優秀共青團員、先進工作者,多次參加全國重要會議和活動,受到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1971年5月6日,周恩來總理、郭沫若副委員長會見日中農業農民第二次交流訪華團的合影,侯雋(前排左三)等三位農民代表作陪。
侯雋在《知青日記》的序言里說:“如今,知識青年上山下鄉作為歷史的一頁......隨著社會發展,大家的身份、地位,乃至生活環境都發生了巨大變化,但我們心系鄉里的那種情懷,憂國憂民的那份忠誠,始終沒有改變,因為我們終生堅守著這樣一個信念,那就是:一切為了祖國!”
一切為了祖國!這是一種歷久彌新的情懷,值得我們傳承并賦予新的時代意義。在這里,讓我們重溫她的故事——
侯雋生于北京,父親是工程師,母親是工會干部。她在母校北京良鄉中學住讀期間,曾因品學兼優而獲得過北京市教育局的獎狀。1962年,畢業前夕,同學們壯志勃勃,一部分人忙著報考大學,一部分人急著上山下鄉建設新農村。侯雋也曾向往學文學、學歷史、學外語、學醫護……,但是“到黨最需要的地方去,到青年人最該去的地方去”這句話引起了她的思考:目前哪里黨最需要、哪里青年人最應該去呢?當她讀了介紹邢燕子、王培珍等知識青年獻身農業建設的文章以后,心里突然敞亮起來:響應黨的號召,到祖國最需要的農業戰線上去!就這樣,侯雋響應黨的號召,主動放棄高考,下鄉到寶坻縣史各莊公社竇家橋大隊插隊落戶,成為“自動下鄉的好典型”“城市知識青年立志建設新農村的榜樣”,被稱為“特別的姑娘”。
這個沒經過生活磨煉的姑娘雖然作了勞動的思想準備,卻從來沒想過酷暑寒冬的農村生活也是一種考驗。一切從零開始,在務農和生活中,她從學習、適應到習慣,收獲了毅力、信念、歡樂和對鄉親的深厚感情。在竇家橋務農18年,當了9年大隊黨支部書記,團結帶領廣大群眾,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大搞農田基本建設,實行科學種田。實現了“天大旱人大干,誓讓鹽堿地變園田”的目標,糧食畝產年年大幅度提高,不僅打破了多年徘徊在200公斤的局面,改寫了竇家橋吃國家返銷糧的歷史,而且向國家交售愛國糧突破20萬公斤。同時發展多種經營,大辦工副業,使貧窮的竇家橋成為當時遠近聞名的富裕村、先進村。
侯雋1966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如今已55年黨齡了,作為一名知青代表、一名勞動模范、一名老黨員,不管是當官還是為民,一直保持著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始終將“聽黨話,跟黨走,盡心竭力為人民服務”當成一種信念,一生踐行。
心中有光,是一名共產黨人將責任放進心里,攜大愛前行的人生境界。它將照亮每一位青年黨員的新征程、奮進路。
一切為了祖國!
這句話勝過千萬首情詩,足以打動每一位國人的心;這句話勝過千萬個誓言,早已是深植在情懷里的信念。
這樣的情懷,歷久彌新;這樣的信念,我輩當守。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