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精神,穿越時代的云煙,
日久彌新;
有一種懷念,歷經時代的風雨,
更臻醇厚
曾經,我們總是很期待2020年,
但當2020真的來臨,
我們卻開始懷念2020之前的生活.....
這些年,打擊接踵而至,
我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還有一些幼時崇拜,長大敬佩的人,
一個一個的離我們遠去,
在今年4月15日,
又一巨星隕落……
他是前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一三研究所副總工程師、潛地彈道式導彈水下發射裝置總工程師、廣西大學杰出校友魏乃文。
“頭頂上的日本飛機”太囂張
他毅然選擇機械工程系
魏乃文1922年5月出生于廣西桂平縣城廂西街魏家宅(今桂平市西山鎮城西街)。
魏乃文于1935年考取潯州初中(今潯州高中),
1940年考取梧州高中,在梧州高中讀書三年,
其時正處于抗日戰爭艱苦卓絕之時。
1943年,魏乃文在獲保送廣西大學會計銀行系的情況下,
通過高考獲廣西大學機械工程系錄取。
在兩個專業中,魏乃文牢記科技報國的初衷,
他說之所以選擇機械工程系,
就是因為“頭頂上的日本飛機”太囂張,
科技落后就處處被欺負,
“學機械工程可以自己造飛機、造軍艦保衛國家!”
魏乃文的畢業照
1949年5月,上海解放,魏乃文進入重新組建的船舶建造局工作。
解放后,他作為技術骨干的魏乃文以巨大熱情投入科技強國工作中,
先后擔任船舶產品設計所第四產品室甲板機械科副科長及船舶產品設計院第七研究室武備科科長等職務。
在接到通知到新開辟的艦載導彈發射裝置研究專業崗位工作后,
魏乃文開始專攻艦載導彈發射裝置技術。
“中國核潛艇的助推手”
曾“人間消失”幾十年
1963年,魏乃文進入國防科工七院第七一三研究所工作,
同年被任命為第七研究院第一研究所新武器發射裝置研究室副主任兼副總工程師。
魏乃文在長達幾十年時間里,像人間消失了一樣,
連親人都不知道他去了哪里,在干什么,為什么逢年過節也不見回來。
憑著“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艱苦奮斗精神,
以超乎尋常的意志,魏乃文等科技專家、工作人員堅守崗位,
嚴守紀律,默默奉獻,無私付出,
為的就是有朝一日鑄成神劍沖天而起,
向世界宣告中國完全有能力邁入科技強盛的大國序列,
壯我國威軍威,守衛和平發展。
魏乃文的母親等不回來兒子,病重期間,
老人家反復追問家人魏乃文的下落:“我兒,他現在在哪?做什么?也不知道回家看看,生你何用!養你何用!”
對父母心有愧疚,
但人世間最大孝是精忠報國。
沒有國,哪有家,
魏乃文深深明白這個道理,
與他一起戰斗的廣大科技專家等,
也是同樣的付出,
他們把小家之情深埋于心,
懷揣滾燙赤誠,擔起大國科技強國之責任。
一個瘦小的身影,與廣大科技專家同行、工作人員等一起戰風沙,
斗鹽堿,吃粗糧,在實驗室里,在山洞里,在海島上等,
克服簡陋的試驗條件,一次次總結實驗失利的原因,
夜以繼日地分析數據及再模擬、再實踐。
直到1988年9月的一條新聞公報,
向全國人民通報重大消息:我國核潛艇水下發射運載火箭成功。
這篇簡短新聞公報下,
有一篇《光明日報》記者劉敬智撰寫的新聞通訊《核潛艇攻關記》。
通過這篇新聞通訊,家鄉親人、朋友才有了魏乃文工作的一點訊息。
在壯麗的核潛艇詩篇中,
他奉獻了自己畢生的智慧和力量,
他依舊“三不爭”,
即不爭職務,不爭職稱,不爭物質享受,
他始終生活簡樸,淡泊名利。
在退休后,他發揮專業優勢余熱,
主編《艦載導彈發射裝置史料集》一書獲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特別獎等。
家鄉親人曾到河南省鄭州市魏乃文家中探望,
發現魏乃文仍住老式樓梯房中,家中陳設簡單,
沒有一件貴重的家電及家私,
全為普通人家的生活條件,
一日三餐也是清淡節儉。
他們想不到這樣的有功之臣,
生活環境如此一般,對物質條件如此淡薄,
這更令人為之欽佩。
魏乃文為核潛艇奉獻了自己畢生的智慧和力量,
隱姓埋名奉獻,一生淡泊名利,
光榮在黨63年,百歲老人魏乃文,
用他舍小家顧大家的精神、默默奉獻的年華以及勤儉樸實的質地,
詮釋一個共產黨員忠誠于黨和國家、
以人民利益至上的崇高情懷。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