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年前的今天,1912年2月14日,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音樂家,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的作曲者,中國共.產.黨黨.員——聶耳,出生在云南省昆明市。
聶耳同志,是中國革.命之號角,是我們的人民音樂家。
在他短暫如流星般的23年生命中,他為中國革.命留下了持久燃燒的炬火。
1925年,聶耳剛上中學,便開始逐步閱讀進步書籍,參加進步學生運.動。
1927年,他考入云南省立第一師范學校,在這里他和另一位云南進步青年,后來成為著名哲學家的艾思齊成為校友和同志。
在該校就讀期間,他參加學校里由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所組織的外圍組織“讀書會”,開始閱讀有關馬.克.思主.義的基礎讀物。
1928年,他正式秘密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并參加學習馬.列主.義的革.命理論及進行有關刻印、張貼傳單以及參加抗.議等活動。
這時他才16歲,經過學習和實踐,一步一步地成長起來,為他以后走上革.命道路和創作革.命文藝作品奠定了基礎。
他生命的最后五年大部分時間是在大上海度過的,那里是帝國主.義和國.民.黨的統.治中心。就是在這里,他成長為一名馬.克.思主.義者,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他在文藝戰線上同國.民.黨反.動.派搏斗,音樂是他的匕首和投槍,創作了數十首反映工農革.命的歌曲,其中著名的有《賣報歌》、《畢業歌》《義勇軍進行曲》等等。
兒歌《賣報歌》
剛到上海,沒有背景的他,為了求生存,只得淪落為最底層的打工人,體會到了勞動者做牛做馬的滋味。雖然之前在學校就學過這些道理,但是在帝國主.義鐵騎統治下的大上海,親身體會壓榨與剝削,更加深了他對這個社會的認識。
一邊是洋.人、官.僚和資.本.家的燈紅酒綠,一邊是勞動者的水深火熱,對比之下,他徹底認清了這個時代,也更加堅定了革.命的決心。毫不奇怪,他積極參與當地進步左.翼群體的活動。
當時的上海處于嚴酷的白.色恐.怖之下,蔣.介.石不光圍剿紅.軍的根據地,在國.統.區也實行了同樣殘酷的“文化圍剿”。人們很難有表達不同意見的機會,《申報》總編史量才便因為不滿國.民.黨的不抵抗政策被刺.殺,更不要說直接宣傳共產主.義思想了。
但是,人們沒有屈服,為了反抗文化圍剿,魯迅等人牽頭成立了“左聯”,在文藝戰線上同蔣.介.石做不屈服的斗.爭。文藝戰.線上的斗.爭也是腥風血雨,不斷有人遭到逮.捕或處.決,比如著名的“左聯”五烈.士。
為了紀念文藝戰.線的烈.士,魯迅先生寫下了這樣的詩句:忍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叢覓小詩。
“左聯”的旗幟——魯迅
聶耳就加入了這樣一支特殊的隊.伍。他參與過緊張刺激的“飛行集會”,大聲呼喊口號,拋撒傳單,在警.察到來前開溜。這樣的活動雖然能滿足一部分人強烈的革命需求,也有一些宣傳效果,但卻危險性極大,得不償失。所以魯迅先生說,深沉地韌性地戰.斗,好過震駭一時的犧.牲。
“九一八事變”后,民族危機空前嚴重,中國共.產.黨最先發出抗爭的號召,人民紛紛反對國.民.黨的“不抵抗政策”。年輕的聶耳不滿足于在后方做抗.戰文藝宣傳的工作,他向黨組織提出到東北前線去打鬼子。
但是革.命工作不是這樣的簡單,在任何戰線上都需要我們的同志,個人的喜好要同革.命的需求結合在一起。經過組織的開導,聶耳踏實地戰斗在文藝戰.線上,向反.動.派投出一枚枚重磅炸彈。如果他拉小提琴的手端起了機槍,那可能是對人才的一種浪費吧。
如果你擅長音樂,那就以你的樂器和樂譜做刀槍;如果你擅長詩歌和小說,那就用你的文章當匕首刺向反.動.派偽裝的皮囊;如果你擅長繪畫和視頻制作,那就用它們記錄勞動者的苦難和揭露反.動.派的丑陋……
有人或許會問,聶耳的創作有什么訣竅嗎?他是一個天才,我們比不了。聶耳確實有音樂天賦,但這不是他成為“人民音樂家”的原因。
當下我們不缺乏各類音樂“天才”,有唱歌唱得好的,有彈琴彈得好的,但他們表現的內容同最廣大的勞動人民有半點關系嗎?在歷史的長河中,這些人只不過是片鴻毛,而為勞動人民鼓與呼,為了革.命而吹響號角的聶耳,是歷史長河中的一座泰山。這才是我們的榜樣。
要表現勞動人民,就必須走到勞動人民中間。比如聶耳在為電影《揚子江暴風雨》譜曲時,為了獲得靈感,他就親自走到碼頭工人中間,去體驗他們的苦難。如果遠離了勞動人民,再優秀的音樂天才,也還不是“空中樓閣”嗎?
毛.主.席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就指出:“許多文藝工作者由于自己脫離群眾、生活空虛,當然也就不熟悉人民的語言,因此他們的作品不但顯得語言無味,而且里面常常夾著一些生造出來的和人民的語言相對立的不三不四的詞句。”
這對于我們如何創作文藝作品,是一個很好的提醒。
我們紀念聶耳,就是要繼承他的革.命精神,學習他的革.命實踐,尤其是年輕的一代。我們要像聶耳那樣,能夠創作出民族的、大眾的、革.命的文藝作品。
當年在國.民.黨的文化圍剿當中,學生思想受到壓.制,工農深受壓迫而不能發聲,人們就像是生活在真空中。國.民.黨為了蒙蔽、愚弄人民的思想,壓制進步青年的革.命傾向,除了進行“文化剿匪”外,還大力提倡“尊孔讀經”的復古教育和以“禮義廉恥”為內容的所謂“新生活運.動”。
而像聶耳這樣的年輕人,他們天不怕地不怕,充滿著革.命的激情與熱血,橫掃一切牛鬼蛇神。在同志們艱苦地努力下,終于沖破了國.民.黨的防線,啟發了更多的人覺悟。
最后,讓我們一起來重溫聶耳的《畢業歌》,擔起責任,創作更多能反映時代需求的文藝吧:
1934年電影《桃李劫》插曲《畢業歌》,田漢作詞 聶耳作曲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