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作春泥更護花
——記不平凡的平凡老人張桂芝
晁儲之
有文贊曰:
生于亂世,出身貧苦,紅色火種埋心間
身歷戰火,目睹尸山,盼望解放盼春天
受黨恩澤,上學讀書,工人翻身換新顏
投身科研,建設鐵路,似海恩情怎報完
志比木蘭,心系國家,誰說女子不如男
善抓矛盾,提倡實踐,牢記毛著不空談
胸有全局,勇于應對,把穩政治方向盤
退下崗位,不退思想,一身紅衣守江山
走進南街,謁陵朝鮮,烏有傳說不遙遠
導向青年,庚續血脈,百年一夢終能現
決裂私有,始終弘道,蠟炬成灰淚始干
我將無我,不負青山,希望寄托青少年
北京新街口的大半截胡同,環境安靜祥和。這兒的什剎海街道養老照料中心里住著一位老人,愈來愈意識到自己即將走到生命的終點,然而她的思緒卻愈來愈急迫地飛出窗外,去尋找過往的足跡,尋思怎樣才能把自己最后的步履走得更穩更踏實更堅定,不斷地與同樣牽掛她的年齡不等的同志和朋友們討論和交流。這個老人就是張桂芝。
張桂芝,原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科研工作人員,退休以前在本職工作崗位上兢兢業業,勤勤懇懇;退休以后,從沒有想過停下腳步,享受養生,而是成為一名傳播紅色文化的白發戰士,將傳播紅色文化視為余生中最重要的事。
“洋裝雖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國心。”這是張桂芝老人的手機鈴聲《我的中國心》。她之所以選擇這首歌作為自己的手機鈴聲,源于在美國總統特朗普對我國發起貿易戰科技戰以后,她時刻關注著龍芯中科的事業進展。“龍芯中科的中國芯,也是我的中國心,我在內心一直為始終堅持用毛澤東思想武裝頭腦自主研發中國芯片的帶頭人、科學家胡偉武加油點贊!”。為此,她特地從新華書店自費購買了500本《重讀<實踐論><矛盾論>》(內含《實踐論》、《矛盾論》全文),贈送給龍芯中科公司,希望龍芯團隊發揚我國老一輩科技工作者的關榮傳統,用“兩論”做武器,攻克我國的造芯難關。
87年前,張桂芝出生在遼寧錦州的一個貧苦鐵路工人家庭。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蹂躪,國民黨反動派的黑暗統治,在她少小的心靈中烙下了永遠抹不掉的印記。食不果腹是她對童年最真切的回憶,“牛馬吃的豆渣很長一段時間都是我主要的食物來源,鹵水豆腐對我來說是不可多得的美味佳肴。”貧苦屈辱的童年生活讓她渴望光明。當然,追尋光明不是她個人的專屬,更凝聚著全民族的希望。為此,無數人在尋找光明的道路上拋頭顱,灑熱血,不惜獻出自己的生命,換來了中國革命的最終勝利。
“抗戰勝利后,蔣介石發動內戰,解放戰爭三大戰役的遼沈戰役的主戰場之一就在錦州。那個清晨,一個十多歲的小女孩站在錦州城門外,看到堆尸如山。那是我對‘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最原始的理解與認同,并成為我后來人生的信條。”張桂芝老人并不愿過多提起那段經歷,提起來就傷心激動,更不愿意那樣的事再次發生。
是的,飽嘗過苦難的人都不愿意苦難再次發生。因此,歷經了新中國成立成長全過程的人們對國家發展和社會走向有著比一般人更敏感、更深刻、更本質的認識。家國一體的獨特經歷讓他們能夠更多地拋開個人利益的牽絆,加上多年不斷的學習、實踐、反思,他們更清醒的知道新中國是從哪里來,該向哪里去,會有什么危險。只有社會主義能夠救中國、發展中國的堅定信念,已經融化進他們的血液中。張桂芝老人退休的時候,我們國家正在經歷社會思潮變遷,資本主義暗流明流涌動,新自由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猖獗泛濫的階段。她面對現實,怎能回避,怎能沉默?她認為,自己雖然是一個平凡的人,也要發出聲音,匯合到人民大眾的時代強音中去。于是,她主動“出戰”了:開始學習電腦知識,登上互聯網平臺,努力實現從“鐵路工程師”到“思想工程師”的轉變,為社會的健康發展出自己的一把力,同敵對勢力進行的“顏色革命”做堅決的斗爭。
后來,紅色網站上出現了一個筆名為“紅色娘子軍”的“大V”,發表了一系列針砭時弊、膾炙人口、廣為傳頌的好文章,其中《歷史大勢近看不如遠觀》、《雞毛信飛往中南海》等文章贏得了一大批年輕網友粉絲的點贊,成為青年樹立社會主義信仰的“鋪路石”,庚續紅色航向的“信號燈”。
張桂芝老人的文章之所以受人歡迎,網友的評價是“真理”的味道“營養”足、“辣味”重。而她自己的說法是:我堅持用毛澤東思想武裝自己的頭腦,凡事用《矛盾論》、《實踐論》的觀點進行分析,就容易認識事情的本質,文章寫出來也比較符合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我希望每個人都能夠認真學習《矛盾論》、《實踐論》,具備明辨是非、洞察社會的能力。”
張桂芝老人的信仰追求不僅洋溢在她的文章和演講中,而且體現在她的許多實實在在的行動上。多年來,她拿出自己省吃儉用的積蓄支持紅色文化的傳播事業——從出資在中學建立毛澤東思想教育基地,到購買進步書籍贈與大學生網友;從支持紅色網站發展,到資助青年大學生勤工儉學…… “這些都是由發自我內心的力量驅動的,即使家人、朋友暫時不理解,但我相信他們終會理解的。位卑未敢忘國憂嘛!”
大道之行,天下不孤。是的,這些年她與老中青紅色網友縱橫南北,馳騁東西,很多地方都留下了她的足跡——近在北京市內,遠到華西村、南街村、重慶,甚至遠在朝鮮的志愿軍烈士陵園。每到一個地方,她都認真調查,努力學習,熱情交流,走到哪里,都能聽到“紅色娘子軍”的聲音。她對我說:“我做的工作還是太少了,但和許多同志相同的是,我對自己退休后的追求、選擇的道路感到驕傲,夕陽無悔。”
張桂芝老人為什么把培養無產階級革命事業接班人看得這么重呢?因為她對毛主席思想的理解越來越深,認識到要使中國的紅色江山不變色,關鍵要靠一代一代合格的接班人把革命的火炬傳遞下去。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張桂芝老人真的老了,她現在一天天感到再也無力前行。即使如此,作為一個踐行毛澤東思想的老兵,認定了只要生命不息,就要戰斗不止。因此,她決定:將個人剩余的存款全部捐獻給紅色事業,用來支持新時代青少年紅色文化的庚續傳承,如同把自己化作一掬芬芳的春泥,培育出一畦艷麗的花朵。
聽聞這個消息,一位世界觀深受張桂芝老人影響的青年,在紙上默默寫下了幾行字:
馬列真理在,光芒萬丈長。
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
大樹巍然在,蚍蜉落樹旁。
寄語新青年,勿負好時光。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