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民眾觀看“月船三號”發射
一 、中國官方、官媒與網媒、網民理應祝賀印度的成功
當地時間23日晚,經過近一個月的頻繁調整,印度“月船3號”探測器終于在月球成功軟著陸,實現了“探月夢”。時隔4年再“出征”,印度此次成功挑戰受控落月,成為繼美國、蘇聯及中國之后第四個實現月球軟著陸的國家。與此同時,印度還是世界首個在月球南極附近實現受控軟著陸的國家,印度在這點暫時領先先中園。
“月船三號”是印度空間研究組織(ISRO)推出的月球探測任務,旨在進一步探索月球表面和環境。然而,在過去的兩次任務中,印度都遇到了相當大的挑戰。首次嘗試是2008年的“月船一號”任務。該任務發射后,順利進入月球軌道,但在著陸前與地面失聯,導致任務失敗。雖然沒有成功登陸月球,但此次任務仍為印度的航天計劃奠定了基礎。
第二次嘗試是2019年的“月船二號”任務。該任務成功進入月球軌道,但在著陸過程中出現異常,導致著陸器墜毀,任務宣告失敗。這一次的失敗經歷讓印度航天界意識到,探索月球并實現著陸并非易事。前兩次“月船一號” 與“月船二號”失敗的經歷使得“月船三號”任務備受矚目和挑戰。ISRO在這次任務中必須克服技術難題和風險,確保任務的成功。此次任務的成功對于印度的航天事業具有重要意義,將證明印度在航天領域的實力,提高其在國際航天合作中的地位和聲譽。然而,一旦“月船三號”任務失敗,對印度未來的航天發展將帶來更嚴重的影響。失敗可能會讓國際社會對印度的航天能力產生質疑,進而影響到后續的航天項目計劃和國際合作。
值得肯定的是,印度人頂著“月船一號”與“月船二號”前兩次失敗的巨大壓力與“月船三號”巨大風險,堅持印度式不放棄、不言敗的精神,堅定不移推進此項目,最終取得成功。最值得稱贊的是,相比于中、俄、美、歐盟在太空探索的巨大投入,印度最擅長的是“花小錢辦大事”,“月船三號”項目整個預算才7400萬美元,真令人難以置信。印度以如此低預算能做到初步實現了“探月夢”,沒有其它任何國家能做到,這對印度太空探索來說無疑是個偉大成就。且不說中國官方官媒對此態度,中國一些網媒、自媒體、網民在評論此事時卻表現出嘲諷的傾向,普遍認為即使是“月船三號”取得成功,但仍比中國航天與中國常娥探月計劃相差太多,兩者根本無法比。
有中國網友質疑,“月船三號”項目整個預算才7400萬美元,受超低預算限制,“月船三號”所帶科學儀器的檔次與數量嚴重受限,能取得那些科學探索成果值得懷疑?
筆者對此看法是,中國航天項目特點是追求一步到位的完美,投資比印度大得多,成效也更突出,而印度航天在超低預算制約下,具有“花小錢辦大事”與分步實施的特點,不追求一步到位的完美,先解決有與無的問題,以后再逐步完善。這次印度“月船3號”著陸月球后,發回若干月面照片不成問題,但要取得令人驚羨的探測成果不太可能,只能寄希望未來的“月船4號”、 “月船5號”……總之,印度的探月計劃等航天項目如同印度大象腳步那樣堅定有力,不懼失敗,排除萬難,一步一個腳印,堅定不移走下去,這是印度基于本國國情,貝有印度特色航天發展之路。這也值得中方借鑒,起碼在降低航天項目成本方面,確有必要像印度學習,雖不可能降低到印度這么低的程度,但能降低一些成本總足好事。
“月船三號”成功著陸月球南球附近,這既是印度首個成功在月球表面實現軟著陸的探測器,也是繼美國、中國和前蘇聯之后,第四個能夠完成這一壯舉的國家(歐盟尚未做到),是印度航天的巨大成就。這不僅為印度航天贏得了巨大的榮譽和國際聲譽,也證明了印度在航天領域的實力和技術水平。因此無論是中國的官方官媒,還是中國一些網媒、自媒體、網民,均應以大度的心態來祝賀印度的成功,而不是以不當對比的方式來嘲笑印度在航天與探月上如何落后中國!其次,要認真學習與借鑒印度一些好的經驗與做法(如超低成本)。以貶低與嘲笑它國成就來獲得一種虛假的優越感不是一種正確態度,我們中國人,自古以來一向以謙虛的態度看待其他國家取得的成就。對于印度的探月計劃,我們也應該以一種理性、客觀的態度來對待。我們需要虛心向別人學習,取印度之長補自己之短,這才是好的作風,正所謂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而一味嘲笑印度會使某些人志得意滿,忽視中國自己存在的嚴重問題與改進的必要,更談不上向印度好的方面學習,如此一來,問題不僅越來越多,且越來越嚴重,且一直拖著不解決,到頭來吃虧的只能是忘乎所的自己,這方面的沉痛教訓簡直太多了!總結起來就一句話,與嘲笑印度,不如認真反思自己。
二 、別總戴著有色眼鏡看印度
我們總說西方媒體是戴著有色眼鏡看中國,其實很多中國媒體同樣戴著有色眼鏡看鄰國印度。坦率地講國內媒體對印度的報道不夠客觀全面,對印度的強奸案、缺廁所、臟亂差等負面報道過多,且常常釆用居高臨下的態度進行“中印比較”,總覺得印度這也不如我們,那也不如我們,好象印度沒有任何方面值得我們學習借鑒,時常嘲諷印度。
一些在中國的印度留學生抱怨,時常有國人“強迫”他們把中國和印度進行比較,以希望得到中國好于印度的結論,這讓印度留學生頗感尷尬,因為沒有那一國留學生愿意說祖國的不是。這種帶有“強迫性”的比較反映了不少國人對印度的片面看法,即印度樣樣不如我國,印度沒有什么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其實印度并不像國內媒體所報道的那么不堪,眾所周知,中國早己成為印度趕超與較勁的主要對象,正當印度時常成為國內媒體與網民冷嘲熱諷的對象時,印度己開始在部份領域反超中國,如核廢料(乏燃料)處理技術、軟件、制藥等。
在核能領域,中、印各有所長,值得關注的是,印度在某些方面領先中國。我國核燃料循環后段研究滯后,尚未形成工業能力,是我國核能體系中最薄弱的環節,在鈾钚氧化物核燃料元件制造和乏燃料后處理等關鍵領域比印度還落后。
印度已擁有3座小型熱堆乏燃料后處理廠,我國的第一座與法國合作建設的大型熱堆乏燃料后處理廠尚在緩慢推進之中。
8月23日,印度“月船3號”成功降落月球南極附近,不可否認的是,印度又一次走在中國前面,國內有些媒體與網民卻對印度熱嘲熱諷,坦率的講,我們沒有資格嘲笑印度,對照印度的成功,我們也應反思自己的不足與問題。
三 、印度的大國雄心值得肯定
早在2013年11月,印度發射首個火星探測器“曼加里安”號,飛行10個月后,不僅成功抵達火星軌道,還超期工作6個月。10年前,成功實現火星探測任務的只有美國、俄羅斯、歐洲宇航局和印度,因各種原因,日本和中國各自第一個火星探測器——“希望號”和“螢火一號”都未能進入火星軌道。中國于2020年實施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所以在火星探測上,印度從時間上領先中國。
2019年9月7日,因印度探月工程失敗(印度“月船2號”探測器失聯),引發了中國媒體與網友的嘲諷,這當然不是第一次。
2019年9月8日,面對沮喪的印度科學家,莫迪將原先的慶祝儀式化為一場替科學家重新加油鼓氣的演講。他安慰說:“生活中有起起伏伏,這是一個不小的成就。國家為你們驕傲。”對于這次挫折,他還表示,“在太空計劃上我們充滿信心,最好的還在后頭。”
印度的航天計劃雄心勃勃,該國科學界有志于在部份領域領跑亞洲,尤其是一步跨到中國的前面。但印度火星探測計劃與月球探測計劃一直遭到了美歐輿論與中國一些媒體與網友嘲諷。嘲諷的觀點大體是一個意思:印度3.5億人口每人每天生活費不足1.25美元(聯合國最低貧困線),近一半兒童營養下良,1/3人口用不上電,卻花一大筆錢跑幾億公里外拍幾張火星的照片,值得嗎?日本網民質疑:與其登陸月球,不如改善被嚴重污染的恒河水質。
面對國外媒體、網民的質疑與嘲諷,印度官方理直氣壯回應說,如果不懷有偉大的夢想,那我們就只能做伐木工和提水工,印度不能只生活在高科技的邊緣。印度太空科學家納拉辛哈說,“如果火星探測項目的7500萬美元平均分攤給每一個印度人,也只夠他們用這些錢每三年在路邊買一杯香料奶茶。我想,即使是最貧困的印度人也愿意放棄自己的奶茶,選擇讓自己的祖國把火箭送上火星吧。”
印度人說得好,一個民族沒有昂揚向上,發奮圖強的精神是多么可悲!無論重大科學項目的成功與失敗,印度均頂住了國外媒體與國外網民的冷嘲熱諷,無論別人怎么說,卻逆流而上,堅持走自己的路,這表明印度作為一個大國,有自己的雄心與夢想。從印度人身上似乎看到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在極端困難條件上馬“兩彈一星”項目的精神。我們不僅不應嘲笑印度的太空雄心,反而應反思印度在部份領域為何能反超中國?眾所周知,中國早己成為印度趕超與較勁的主要對象,不可否認的是,印度也的確在部份領域反超中國,如軟件、制藥等。大國理應有大國的夢想與目標,作為鄰國的印度恰恰是中國一面鏡子。
四 、印度人在自主創新中不放棄、不言敗的堅韌精神最值得中國學習
印度能成為“金磚五國”之一,且能在部分領域反超中國,自然有過人之處,肯定有值得我們學習借鑒之處。中國實行自主創新戰略,印度人也在搞自主創新。印度的工業基礎、科技水平及投入都不如我國,其自主研發項目完成周期之長,常常成了“馬拉松”項目,因此從總體上講,印度在自主創新的成效上不如我國,但印度在自主創新中最值得我們學習的是印度人的堅韌精神,即一種百折不繞、屢敗屢戰,決不言敗,決不放棄的精神,印度“光輝”輕型戰斗機的研發就是一個典型。
印度首款本國研制的“光輝”戰斗機,作為一種技術含量并不太高的單座輕型戰斗機,從印度政府在1983年批準該戰機研發到2016年列裝部隊,前后居然花了33年,其時間之長真成了典型的“馬拉松”項目,如在其它航空大國,用10多年時間也就足夠了,難怪國外媒體諷刺“光輝”輕型戰斗機是“人類歷史上最難產的戰斗機”。
印度自主研發的“光輝”輕型戰斗機盡管搞了30多年,但由于印度科技、工業基礎薄弱,在30多年研發與試飛中一直是問題一大堆,要么有“心臟病”(發動機問題),要么“體重”超標,要么“鼠目寸光”(雷達問題)……一直難以投入批量生產。連印度媒體都經常對此進行冷嘲熱諷,但這個嘲笑更多是激勵印度人,正所謂“愛之深、責之切”, 印度媒體嘲笑是嘲笑,但沒有一家媒體主張這個項目下馬,印度媒體不僅呼吁政府和軍方堅持這個項目,還為完成這個獻計獻策。印度政府、軍方也不輕言放棄,而是全力挽求這個項目。終于在2016年7月1日,兩架“光輝”戰斗機當天正式列裝印度空軍,印方將以此開始組建首支“光輝”戰機編隊。印度空軍在南部本加盧魯市舉行了接裝儀式。
時任印度國防部長馬諾哈爾·帕里卡爾在微博留言稱:“這是國家榮譽時刻,本土研制的‘光輝’戰機列裝空軍。‘光輝’戰機將引領我們的空中軍力達到新高度。”按照印度國防部長帕里卡爾的設想,“光輝”戰機最好能代替即將退役的米格戰機。
可以看出,印度人對本國的自主創新重大成果,那怕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印度人不僅可以善待與包容,還充滿自豪感,這點的確強過國人。與印度人接觸過的國人常會覺得印度人自高自大、自以為是,或者說自我感覺良好。但換過角度看,這正表明印度人有強烈的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其實印度人也很清楚不少方面不如中國,印度人雖羨慕中國,但決不會崇“中”媚中,像在中國盛行的崇洋媚外或外國月亮比中國圓的心態在印度毫無市場,從這個角度講,印度人比我們更有骨氣和民族自信心。
印度人不放棄、不言敗的堅韌精神正是來源于印度人強烈的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印度精英們都有著強烈的大國情結,都希望印度成為前總理尼赫魯所說的“有聲有色的大國”。
如同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勒緊褲帶搞“兩彈一星”,今天的印度何嘗不是如此,作為13億人口的大國,印度在民生上肯定很“差錢”,但印度人寧肯從民生領域摳出錢來也要實現“有聲有色的大國”大國夢。印度不僅推出雄心勃勃的航天計劃,還在造國產航母、研制國產核潛艇與洲際遠程導彈。同時,印度對自主創新成果非常珍惜,那怕有這樣或那樣的不足,那怕時間拖得再長,也會以不放棄、不言敗的堅韌精神,力保項目取得最終成功。
無論中國媒體、網民及外媒如何對印度冷嘲熱諷,印度卻逆流而上,無論別人怎么說,堅持走自己的路。印度在自主創新總體成效上雖不如我國,但其創新步伐如同大象的腳步那樣是堅定有力的,可以說一步一個腳印。我們不僅不應嘲笑印度的自主創新雄心,反而應反思印度在部分領域為何能反超中國?
五、假如“運十”項目的研發不在中國而在印度
印度也一直在搞引進,但印度從來沒有出現過類似我國的過度引進、重復引進的現象。印度的做法十分簡單有效,印度的用戶如要從國外引進某項設備或技術,必須在國內權威媒體上刊登公告,一旦印度國內有企業或科研單位表示能夠自主研發出該項設備或技術,則禁止引進。換句話說,只要印度國內有企業或科研單位承諾能自主研發的就禁止從國外引進。
而在中國,有些人就是缺乏印度人這種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對自主創新成果不夠珍惜,別說像印度這種沒有把握的自主研發的承諾,即使是已完成的自主研發設備與技術,特別是首臺(套)設備,不少國內用戶出于崇洋媚外或各種說不請道不明的好處就是不肯采用。一些地方政府在采購招標中常常對物美價廉的國貨設立歧視性門檻,為洋貨大開方便之門,不少地方政府以引進國外技術和設備為榮,并以此作為對外開放的“標志”。
這使得自主創新缺少一個良好的環境和氛圍,一些自主創新成果因找不到用戶而夭折。最典型是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期,我國就研制成功大型干線客機“運十”,“運十”的試飛非常成功,最遠飛至拉薩,但卻因有關部門不肯投入幾千萬元資金,民航部門不肯接收而被迫下馬,隨后30多年我國就只能耗費緊缺的外匯從國外引進高價大型客機。“運十”副總設計師程不時形象的說“用100元大鈔來計算,我國購買外國飛機用掉的錢,摞起來比400幢上海金茂大廈還要高”。當我們醒悟過來,于2007年開始重新啟動大飛機項目時,我們己浪費近30年寶貴的時間,而與“運十”同期研制的空中客車早己成能與波音抗衡的航空巨頭。
中國媒體及網民與其嘲笑印度,不如反思檢討我們自己存在的問題和不足。筆者一直在想,假如“運十”項目的研發不在中國而在印度,憑著“運十”良好的試飛表現和僅十年的研制周期,比曾經問題成堆、遙遙無期的“光輝”輕型戰斗機強百倍,憑著印度人雄心壯志與不放棄、不言敗的堅韌精神,一定會力保“運十”項目取得最終成功。換句話說,假如印度的科技、工業水平和投入與我國相當,印度必將成為中國可怕的競爭對手,很可能印度早就在自主創新上把我們拋在后面。所以,我們沒有理由小瞧印度,為什么我們就不能像印度人那樣珍惜自己的“孩子”、像印度人那樣不放棄、不言敗。我國有比印度強得多的科技、工業基礎,有更多的投入,為什么自主創新的成效卻不能令人滿意呢?說到底就是缺乏印度人這種堅韌與奮斗精神。
六 、堡壘最容易從內部攻破的一個重要例證
當年“運十”被錯誤強行下馬再一次印證了一句老話即堡壘最容易從內部被攻破。大到蘇聯解體,小到“運十”及光刻機下馬,皆是如此。
今年3月8日,在美國的背后施壓下,荷蘭政府宣布對“最先進”的深紫外光刻機(DUV),實施出口管制。
面對西方在光刻機上對中國的封殺,與其抱怨國外禁運,倒不如反思當年中國光刻機也曾經達到世界水平(參見烏有之鄉3月18日“光刻機很難造?曾經我國光刻機位列世界頂尖,為何中途沒落”一文),可中國卻自行下馬!自廢武功!實在令人痛心。
有人考證稱中國當年下馬光刻機是中了國外的“陰謀”,被洋人欺騙所致。而洋人“陰謀”再狡詐,那也是外因。有一句老話是外因必須通過內因才能發揮正面或負面作用,外因不能成為下馬的理由。洋人“陰謀”之所以得逞!關鍵是內因,即缺乏自主創新的信心!不珍惜自己的自主創新創成果!在這鐘崇洋媚外心態下,內心不堅定不強大!國外用“陰謀”稍加忽悠就必然上當受騙。這還不夠,某些當事人(包括個別高層當事人)不肯認錯反省就不提了,他們卻把當時中國科技所謂的“落后”歸罪于毛澤東,讓毛澤東來為自己的蠢行背“黑鍋”,某些別有用心的人還借此丑化毛澤東。這些人也不捫心自問?如果當時毛澤東在世,還會發生這種自廢武功的反智蠢行嗎!
筆者一直在想,這種類似的自廢武功反智蠢行有沒有發生在印度的可能?答案是決無可能。有句老話是有比較才有鑒別,通過印度善待自主創新成果與中國上世紀八十年代對以“運十”、光刻機為代表的毛時代重大自主創成果強行下馬的對比,中國有必要躬身自省,以印為師,印度能做到,為何中國做不到?中國必須從中吸取自毀長城、自廢武功的教訓,避免在今后的重大科技項目創新中重蹈覆轍。
七 、回過頭來反思個別國內媒體在今年2月對東航首架C919的驗證飛行問題不夠客觀的報道
某些氣急敗壞的公知與洋奴一直通過網上輿論來大肆打壓C919,一心想使其重蹈當年的“運十”下馬的覆轍,對此要高度警惕。特別是官媒與相關政府機構必須堅決排除某些網媒及自媒體抹黑C919的負面干擾;必須吸取堡壘最容易從內部被攻破的歷史教訓;必須堅定不移支持C919全面投入商業運營并為其解決商業運營所面臨的各種難題,讓C919商業運行機隊不斷發展斷大。
今年5月28日,國產C919大飛機商業首飛成功的消息讓人備受鼓舞。但不可否認的是,在C919商業首飛成功之前,也有國內個別媒體不停唱反調。最典型是今年2月1日,首架東航C919國產飛機的驗證飛行,按照原定路線應該是直達合肥。但飛行過程中意外發現左發動機反推故障,飛機只能提前降落在上海虹橋。左發反推故障理論上問題不大,因此對飛機并沒有產生什么影響。但試飛失利的消息傳出后,又有個別媒體開始發“雜音”,表示對大飛機“感到失望”。
客觀來說,任何國家的客機驗飛,都無法確保一次性成功。只是見不得中國好的西媒說風涼話并不奇怪,但國內個別媒體也跟風在“喝倒彩”,稱“大飛機只是組裝機、可能沒人敢坐”, 對大飛機“感到失望”之類的話,那就太不應刻。國內個別媒體對于國產和國外大飛機的態度也明顯“雙標”,好像國產客機試飛就不應有一次失敗。而據統計:美波音737系列客機自投入運營至今,已經發生51起事故,造成的傷亡超過2500人。如今,怎么可以拿C919的一次出個小問題的試飛大做文章呢?
據悉,此次C919驗飛失利,原因在于左發動機反推故障,而這部分部件由美國CFM公司提供,并非“國產”。如此一來,我們無法憑借中國制造來保證其生產質量。盡管如此,國產C919大飛機國產化程度也超過了60%,這個水平和比例與目前波音以及空客相當。因此,那些嘲諷C919是“組裝機”的個別媒體應該明白,在當前經濟全球化的時代,就算是波音、空客這樣的飛行巨頭,他們也需要向其他國家進口部分零件,C919提高關鍵關鍵零部件自主化程度得一步步來。所以,媒體不應苛求C919,應該大力支持并給予包容。應相信自己的實力,而不是唱反調。無論怎樣,國產C919都是我們國產客機制造的驕傲。總之,國內媒體對于國產大飛機要多一份鼓勵與支持,相信大飛機能翱翔于世界藍天。
八 、國內媒體當年對高鐵打壓與惡意炒作的前車之鑒
我們實行的是黨管宣傳原則,黨管宣傳在政治上做得還可以,但在經濟上卻做得差強人意,一些提法與報道角度明顯有違于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有違于中央領導的講話精神,且這類錯誤是屢次重犯,宣傳部門卻不及時加以糾正,而是聽而任之,在國內外造成十分惡劣的影響,從過去的高鐵動車事故,到后來的赴日搶購馬桶蓋及過剩產能問題的報道均是如此。
回顧20多年前高鐵問世之初,國內媒體對高鐵態度總體來說不夠友好,某些媒體對高鐵是橫挑鼻子豎挑眼,2011年7.23動車事故后,中國高鐵曾一度成為中國媒體瘋狂圍攻乃至漫罵的對象,曾被“黑”得“遍體磷傷”,差點重蹈“運十”悲劇。
自2013年李克強當選總理后全力支持高鐵,他曾說過,我每次出訪都推銷中國裝備,推銷中國高鐵時心里特別有底氣。總理對中國高鐵的底氣來自他對中國高鐵的自信心與自豪感,可某些中國媒體及公知對中國高鐵的底氣遠沒有李總理那么足。總理欲借助高鐵“揚了中國人的志氣”,可媒體在這方面卻乏善可陳,其深層次原因是缺乏對中國高鐵的自信心與自豪感。一些中國媒體及公知對洋技術與洋品牌推崇有加,但對以高鐵為代表的自主創新重大成就不僅不支持不鼓勵,反而持懷疑乃至否定的態度,不停的挑刺,不停的質疑,不停的指責,這種來自輿論過多的“負能量”嚴重阻礙了自主創新戰略的實施,這方面,高鐵是個典型。
有句老話,信心是金。自信心、自豪感、成就感是自主創新的強大動力,然而某些中國媒體對自主創新成果不停挑刺結果是嚴重打擊了中國自主創新的自信與勇氣,弄得搞自主創心的人毫無成就感,那誰還愿自主創新。二十多年前某些中國媒體對高鐵的打壓與惡意炒作就是前車之鑒。
自李總理成為中國高鐵“超級推銷員”后,“黑”高鐵己不得人心,那就得繼續尋找可供“黑”的新對象。
2015年春節前后,中國游客赴日搶購日本馬桶蓋事件為某些不良媒體“黑”中國制造提供了新的借口。對此事是大肆炒作,而炒作往往喪失理性,導致不公正不客觀的報道。具體表現為死盯著日本馬桶蓋及其它日本制造的小電器來以偏概全,來抬高日本制造,貶低中國制造,認定中國制造不是日本制造的對手,這就有“黑”中國制造嫌疑。
即使國產馬桶蓋在某些方面不如日本馬桶蓋,但也不能以偏概全方式來全盤貶低甚至否定中國制造,馬桶蓋不可能也根本不是中國制造的象征。自從李克強總理成為中國高鐵“超級推銷員”后,以中國高鐵、國產C919大飛機為代表的高端裝備制造己被公認為中國制造的新名片與新象征。
九 、國內媒體必須改變“自虐”與“自貶”心態
要么出于近代屈辱史所帶來的“自虐”與“自貶”心態;要么出于不可告人的目的;要么是接受了國外反華勢力的好處,某些媒體似乎不能容忍和接受中國超越西方,中國落后于西方反而是正常和可以接受的。
一旦中國在某方面超越西方,某些媒體就拼命“黑”。中國高鐵居然能超越西方,當年某些媒體及公知卻對此感到很不爽,曾大“黑”高鐵。即然當時中國媒體都宣傳自己高鐵不安全、不可靠,弄得中國高鐵在全世界聲譽掃地,又怎么能指望國外接受和進口中國高鐵技術。后又借搶購日本馬桶蓋一事大“黑”中國制造,拼命唱衰中國制造,打擊國人自信心與自豪感,對此我們要高度警惕。決不能重蹈過去7.23動車事故報道的復轍。
某些中國媒體及公知十分熱衷于把自主創新的技術與產品,如國產首臺套設備與西方同類技術、設備進行硬性比較,并挑出這樣毛病、那樣問題,以證明西方技術、設備就是比中國的先進。而C919作為我國首款正在不斷試飛完善的大客機,較之于己投產多年,非常成熟的波音、空客,肯定存在一些不足。如硬性比較就如同要求一個蹣跚學步嬰兒走得跟成年人一樣好,這可能嗎?這公平嗎?
無論是C919,還是其它自主創新的技術或首臺套設備,由于經驗不足等原因,與西方同類技術、設備相比肯定存在這樣或那樣的不足,這猶如蹣跚學步嬰兒,這是很正常的。國內某些媒體不能強求“國產嬰兒”一步跨越過蹣跚學步階段,走得跟西方“成人”一樣好。這是種類似嬰兒與成人走路的不公平比較,國內某些媒體及公知卻十分熱衷這種不公平比較。但另一種公平的比較即中國有了自主創新技術與產品后,國外同類技術與產品以高臺跳水方式降價多少?過去漫天要價與效率低下的售后服務現在改變多少?過去傲慢態度現在收斂多少?這種國內現在有與過去無所帶來的巨大差別與改變,卻或多或少被國內某些媒體及公知所忽視。
在國產C919問世之前,我國民航客機只能選擇海外的空客和波音,當時甚至還流傳“8億件襯衫換一架波音”的說法。那時我們造不了大飛機,因此只能任由別人漫天要價。為了打破這一壟斷,我國投入數千億、花費十幾年的時間,C919大飛機才得以面世。為啥媒體不能多點理解和包容呢?
其實一些中國媒體以自我貶低、自我抹黑與不當話語方式,為中國制造與中國經濟對外合作栽了很多刺,在國內外造成惡劣影響。希望中國媒體也能對以高鐵、C919為代表的重大自主創新成果要善待與包容,要要與中央的態度保持一致。對重大自主創新項目存在的問題應當多提出一些建設性意見,而不是一味橫加指責。在輿論上要為自主創新造勢與鼓勁,要輸入更多正能量。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