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從刷屏看到一名網名叫“鑒?史?驛站?”的一篇文章,這篇文章的標題是“中國?的?大?飛機?,到底?被?誰?耽誤?了40年?網友?氣?炸?了”。該網友分析了中國大飛機下馬的原因,他的分析概括起來是四個方面:一?是當時?中國?處在?經濟?發展?階段?,面臨?巨大?的困難,要?保證?國家?的穩定?和人民?的基本?生活?;二?是中國?航空?技術?領域?還?處于?相對?落后?狀態?,缺乏?必要?的技術?積累?和?研發?能力?;三?是?中國?航空?市場?并?不?成熟?,大?飛機?的需求?量?有限?,在?商業?上缺乏?足夠?的吸引力?;四?是?國際?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大?飛機?研發?的進程?,在冷戰?期間?,西方?國家對?中國?實施?了?嚴格?的?技術?封鎖?和?出口?限制?,使?我國?無法?從?國外?獲得?必要?的航空?科技?和?設備?。由于?這些?原因從?而?導致中國?當時?放棄?了?自主?研發?客機?的選擇?。
這是作者對大飛機下馬原因分析的基本內容
看了這位作者的分析,我認為不太客觀,也難以說得過去,不能讓人信服。
中國在上世紀80年代下馬了包括運十大飛機、光刻機在內的一大批高科技項目。文中說的幾個方面的理由,表面來看似乎有點道理,但我們再仔細想一下,當時的運十大飛機、光刻機已經取得了相當大成功了,比如,運十大飛機項目啟動時與法國空客公司幾乎同時起步,并且多次試飛成功,其中成功往返西藏七次。如果剛開始研發這樣說還說得過去,但這不是才開始起步,而是已經研制成功了。這樣來看,無論是從經濟發展的角度,還是技術、研發能力的角度,他的這個分析是蒼白無力的。
因此,在這里我根據一些資料的研究,想談談一些膚淺的看法。
一?、毛?主席?時代?為什么?要?研制?大?飛機?
首先,運十大飛機的研制是毛主席的決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陣營一直對中國實行圍堵、封鎖、制裁,到上世紀60年代,以赫魯曉夫為代表的蘇聯修正主義集團徹底背叛馬列主義,也堅持對中國進行封鎖和戰爭威脅。
1968年,美國波音公司研制成功波音747,這是世界上第一架可以直接飛越太平洋的大型飛機,1969年,美國又實施阿波羅航天計劃,把宇航員送上月球。美國在實施阿波羅計劃的同時,向全世界宣布,全世界除中國和阿爾巴尼亞以外,其他國家都可以有償收看阿波羅登月的電視實況轉播,這是對中國的公然封鎖和挑釁。
但是,中國人民是不好欺負的,中國人民在毛主席為首的黨中央領導下,全國人民群策群力,對美帝、蘇修的封鎖毫無畏懼。
在美國封鎖下,上海打破了美國的封鎖,成功接受了阿波羅登月發回的畫面和信號。同時,60年代,我國原子彈、氫彈的爆炸成功,殲八戰斗機和轟六中程轟炸機也試驗成功,核潛艇即將試航,1970年4月24日東方紅衛星發射成功。我國有了原子彈、氫彈、但遠程轟炸機、空中加油機當時還沒有,戰略武器的遠程投送能力還很差,而研制大型客機、大型運輸機正是實現遠程轟炸機投送的關鍵環節,這樣的時代背景,毛主席比我們誰都看得清楚。
根據毛主席的提議,708的研制和協調總裝基地就放在上海,因為上海的工業基礎好。1970年開始立項,從全國各地調集500多名技術人員,于1978年完成了飛機設計。1980年9月26日,運十首飛成功,從立項到首飛不到10年。
二?、運?十?研制?的成功?
運十是由中央直接指揮,中央各部委、軍隊及全國21個省市、自治區的262個具體單位集體創作,大力協同的產物。它的研制成功,填補了我國民航工業以前不能生產大飛機的空白,使我國成為繼美、蘇、英、法之后第五個掌握制造100噸級噴氣式飛機的國家。
而且在運十研制的10年中,還同步研制成功了JT3D—7性能相當的915發動機,并成功地裝在707上進行了飛行試驗,最難能可貴的還在于培養和鍛煉了隊伍,為進一步發展我國民機工業打下了基礎。
當時,國內輿論界稱贊它是“自力更生與引進外國技術的一次很好的結合”,西方對運十研制成功也給以極大關注。路透社說:“在得到?這種?高度?的技術?時?,再?也不能?視?中國?為?一個?落后?國家?了?。”波音一位副總裁看了飛機之后,說:“如何?研制?大型?噴氣式?運輸機?,你們?也?畢業?了?,我們?不過?是早?畢業?而已?。”美道格拉斯一副總裁看了飛機后說:“你們?航空?工業?一?下?子?趕?上?來?了15年。”
從公開數據來看,運十在1985年雖然沒有達到設計指標,但已卓有成效,最大起重量約110噸,最遠航程3600公里,最大時速約930公里,最長空中飛行4小時49分鐘,采用178座經濟艙布局。這些數據已經達到了當時國際主流的大飛機標準。這一切,都表明我國自行研制的運十大型噴氣式飛機已經獲得了成功。
三?、運?十?的?下馬?
關于運十大飛機的下馬,原因是多方面的。公開的報道是“由于市場和經費等原因,運十不能繼續研制下去”。但后來負責研制的程不時教授在接受采訪時不愿意多講,只是反復念叨“歷史會有結論的”。
其實,這樣幾個方面不能不說對運十的下馬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首先是當時的大環境,80年代初期,掀起了一陣否定過去的狂潮,這個時候把新中國在遭到西方封鎖時期喊出的“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被有人說成是“閉關鎖國”。當年研制運十大飛機有人質疑決策的正確性,上級再也不下發用于總裝第三架運十的經費,致使研制工作不能正常進行。全廠7000多員工為了生計不得不停下手中的研究項目,去生產煤爐子和一些民用產品來維持基本生活。1986年最后因為3000萬的燃油費終結了一代中國航空人大型民用飛機的研制歷程。
其次是美國的乘虛而入。當中國的地方政府、三機部及全體運十研制人員為運十的生存而努力時,具有美國中央情報局背景,美國麥道公司亞太公司總裁美籍華人張鎮中四處游說,要中國民航不要買運十,去購買美國的飛機。同時,要求上飛與美國麥道公司合作組裝MD—82飛機,并要求上飛按美國FAA的要求整改,讓出廠房,為與麥道公司合作創造條件。
麥道公司在美國財富雜志上毫不掩飾地說:“因為?上?海?搞?過?運?十,我們?才?與?上?海?合作?,如果?不?打倒?運?十?,美國?飛機?就?不?好?打?進?中國?。”由此可見,運十的夭折就是一種有預謀的行為。
再就是“造不如買”的右傾機會主義路線的指導。前面提到與美國麥道公司的合作問題,與運十項目的倉促下馬形成對比的是美國麥道82項目快速落地。1985年,上海飛機廠正式敲定與美國麥道公司的合作計劃,直接導致國產研發飛機項目遭到“淘汰”。
中國在上世紀80年代奉行“以市場換技術”,如果麥道項目果真能推動大飛機技術的發展,那倒還能接受。問題是這個被寄予厚望的中美合作項目幾經周折,最后落得個血本無歸的下場。
1995年,又上馬了全新的麥道90項目,當時的宣傳報道稱,這個項目國產化率達到70%,如果確實如此,那也算能將功補過。讓人難以接受的是,麥道90項目開展的第二年,麥道公司就被波音兼并,波音通知中方銷毀所有技術資料與圖紙,項目又虧了個底朝天。
為推動大飛機技術發展,國家在1992年,承諾撥款100億,這筆資金很快被外國商家盯上,不止麥道,歐洲空客也不斷提高要價,一次一次收割所謂“技術轉讓費”,談來談去,毫無誠意,這100億被消耗了一大部分,中方越看越感覺不對勁,最后只能選擇止損,才挽回了一部分損失。
這應該說是運十下馬的真正原因,這才是中國運十大飛機之殤。綜上所述,“鑒?史驛站”的分析是不怎么客觀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