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ARM醞釀對其IP授權模式進行改革。面對ARM磨刀霍霍,高通決定最快在驍龍8 Gen4使用自研架構Nuvia,2+6 8核設計。雖然高通驍龍CPU冠之以Kryo知名,但本質還是ARM Cortex公版進行修改。而Nuvia則是高通收購獲得的CPU核。
NUVIA公司創立于2019年。公司的創立者Gerard Williams是ARM和蘋果資深架構師,在ARM任職時參與了從ARM9到Cortex-A15的一系列經典CPU架構研發,在蘋果任職時主持研發了從A7到A14的大部分CPU,可謂是沙場老將,經驗豐富。NUVIA副總裁Manu Gulati曾是谷歌架構師,也曾經在蘋果擔任架構師長達8年時間,負責過A5X、A9、A11、A12X等CPU設計。另一位高級副總裁John Bruno曾在ATI任職7年、AMD任職8年,蘋果任職5年,在AMD時曾負責APU設計。
有鑒于NUVIA高管的工作履歷,使其必然選擇ARM路線,NUVIA公司與ARM簽訂了許可協議,然后著手開始設計ARM CPU,設計的內核具有很強市場競爭力。之后,NUVIA被高通看重,斥資14億美元收購了NUVIA,并獲得了其設計的CPU核。按照高通的公開表態,計劃將NUVIA設計的核心用在智能手機、筆記本電腦和汽車電子領域,這將直接與ARM開展競爭,降低ARM的盈利能力。據StrategyAnalytics的分析師SravanKundojjala估計,高通公司每年銷售3.5億—4億個芯片組,其中每一個使用ARM內核的芯片組平均要付給ARM大約80美分,如果高通公司用Nuvia設計的內核取代ARM的內核,可能會節省40%—50%的專利費用,高通用NUVIA設計的內核替換ARM的內核,利好高通,但利空ARM。2
由于高通行業話語權更強,議價能更強,高通與ARM協商的授權費率比NUVIA和ARM協商的授權費率要低不少。ARM與高通的矛盾就源于此,主要有兩個矛盾。
一是授權費率談不攏。鑒于高通有更優惠的條款,ARM希望忽略高通的授權許可和費率,并試圖強制高通為NUVIA的產品支付更高的授權費。高通則認為其與ARM的授權協議可以覆蓋NUVIA的產品,也就是按照高通與ARM的授權費率去支付NUVIA的授權費用。
二是NUVIA產品的歸屬。ARM表示,依據ARM與NUVIA的協議,NUVIA的授權僅針對NUVIA本身,而不是針對高通,且2022年2月1日,ARM終止了NUVIA的許可協議,ARM要求NUVIA和高通銷毀所有ARM機密信息,并在2022年4月1日前證明遵守了ARM的要求。ARM還認為,高通在收購了NUVIA后,如果想要獲得NUVIA的設計或權利,應該重新向ARM購買授權許可,將任何NUVIA設計、權利或許可轉讓給高通都需要ARM事先同意。高通則辯稱,獲取NUVIA設計和權利不需要ARM同意,因為ARM不擁有從NUVIA轉移到高通的IP的任何權利。
高通和ARM由此開展了漫長的訴訟。
過去,有觀點認為,ARM不會殺雞取卵,不考慮制裁因素,中國CPU走ARM路線是靠譜和安全的。如果說上次ARM制裁華為是基于國際政治,那么這次ARM起訴高通則是因為赤裸裸的商業利益。
當ARM隨著智能手機的崛起欣欣向榮之際,ARM與高通等公司的矛盾可以被行業的高增長所隱藏。當智能手機市場逐年萎縮,新開辟的數據中心、人工智能、汽車電子又沒有產生足夠大的回報,且ARM的基本盤正在被RISC-V蠶食的時候,ARM就暴露出其猙獰的面容。即便是強如高通,也要被ARM以技術授權相要挾。
就這場訴訟的結果而言,有鑒于歐美大公司之間的知識產權訴訟往往以“和稀泥”的方式結局,鐵流推測ARM和高通會就授權費用重新達成協議。當然,也不排除高通徹底撕破臉,用Nuvia取代公版架構的可能。
必須強調的是,高通體量巨大,有強悍的律師團隊,在美國有很深厚的政商關系和游說團隊,高通能夠這么干,不代表中國ARM CPU公司也能有這種待遇。當中國ARM CPU公司做大做強有油水的時候,沒有人可以打包票ARM不會故技重施,要求提高授權費率屠宰肥羊。
根據高通提供的訴訟材料,ARM下一步會直接向終端設備制造商收取專利授權費用。簡言之,如果高通這里談不妥,ARM直接把目標鎖定到終端設備商上向設備商收取專利授權費,若終端設備商不接受新條款,就無法再合法使用任何基于ARM架構的芯片。
這對于中國ARM CPU公司而言,又是一道殺手锏。誠然,一直有觀點認為購買ARM授權就能萬事大吉,高枕無憂,但從ARM的手段來看,它不僅可以終止授權,還可以直接打擊終端廠商,以訴訟手段逼迫終端廠商禁止搭載特定品牌的ARM CPU。在當下這種國際大環境下,一旦這類糾紛被政治化,上美國的制裁清單是分分鐘的事,晉華就是前車之鑒,這對于聯想、浪潮、榮耀、OPPO、VIVO、小米等有較高市場份額的整機廠而言,無異于晴天霹靂。因此,所謂的ARM CPU授權無法卡脖子就是偽命題——一些人一廂情愿的認為ARM CPU只是制造被卡,ARM授權不會被卡。然而,ARM與高通的訴訟顯示,ARM可以直接瞄準主機廠,即便中國ARM CPU公司即便有流片渠道能夠制造芯片,也會面臨沒有主機廠敢用,沒有搭載平臺的困境。一些人鼓吹“ARM授權不卡脖子,只是制造卡脖子”,這種觀點純粹是自欺欺人。要是ARM授權真不卡脖子,高通完全可以無視ARM,壓根沒必要陷入冗長的訴訟糾紛。
對于ARM這些舉措,鐵流認為這是短期驅利下的自毀長城之舉。其實,國際大公司類似的做法并不少,比如當年如日中天的AT&T為了短期利益多次拆分上市,最終AT&T被分出去的小公司收購,朗訊和貝爾實驗室在幾輪操作后被玩殘。ARM起訴高通顯然是為了讓投資人滿意而改變原有的收費標準。高通成為被告后,三星、聯發科等公司難免兔死狐悲,從結果上看,利好RISC-V,利空整個ARM陣營。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