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3日上午,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其中最受關注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之一是91歲高齡的中航工業集團的顧誦芬院士!
可能不少人都對這個名字感到陌生,但只要提到顧老設計的作品——殲8,即便是那些對軍事內容無感的朋友,應該都有很多人知道。
而對于泛軍迷或者是鐵桿軍迷,更不必說。“空中美男子”、“槍挑F-22”諸多名梗加身的“八爺”,是80、90一代愛國青年心中YYDS!
但也正因為殲8這一名作,此次顧院士的得獎居然在軍迷圈里引起了不小的爭議。
因為相比于備受贊譽的殲10和殲20,“八爺”是一款在當時就存在明顯缺陷的軍機,既是很多人記憶里YYDS,同時也是不少人心中“永遠的痛”,更兼承載著軍迷圈中由來已久的沈飛和成飛、601所和611所的“南北之爭”,一些人視殲8為失敗作,更有甚者放話稱顧院士“不配得獎”。
我們且不說顧院士獲大獎絕不止因為一個殲8,即便是單說這款不那么“成功”的戰機,也應該放到具體的歷史背景中去看。在那個同西方國家軍力差距懸殊的年代,殲8長期作為我國“最先進的自主研制戰機”,確實有著一絲無奈。
1
很長一段時間里,因為“軍隊要忍耐”,人民空軍在90年初期最能撐門面的只有少數引進的蘇27SK,可還沒形成戰斗力,蘇30MKK還在路上,殲11的國產化還沒開始,殲10遠遠沒有成熟。
直到21世紀初,殲8依然是中國空軍的中流砥柱,但這個“榮譽”卻充滿著無奈,因為你不用“八爺”,殲6、殲7等裝備還更加不如,所以你不用也得用。
也就是在那個時候,美帝軍機可以肆意在我國沿海空域抵近偵察,如入無人之境。
2001年4月1日,那是令無數愛國青年無法忘懷的一天。
當時美軍一架EP-3型偵察機非法闖入位于海南島東南70海里(110公里)的中國專屬經濟區,在發現敵情后,海南機場兩架殲8Ⅱ戰機奉命升空攔截,其中一架編號為81194的殲8戰斗機及其駕駛員王偉低速保持與美軍偵察機同速飛行。
烏鴉需要特別指出一點:撞機當日的照片資料基本被美方摧毀,而在事發前2個月,王偉駕駛過編號81192的殲8戰斗機攔截EP-3E,當時美軍拍下了清晰度高的照片。
2001年1月,王偉駕駛81192跟隨美軍EP-3E
媒體后續大量引用該照片,再加上從官媒放出的王偉墜機時遺言錄音里的確聽到了王偉在說‘81192收到’,不過,烏鴉猜測,這可能因為情況緊急出現了口誤。
當時贈送給王偉家屬的飛機模型編號是81194
當時的飛行員沒有固定座駕,出勤當日哪架保養好了就駕駛哪一架。而且,81192、81194均為王偉曾駕駛過的座機,而且根據王偉生前的表述,他認為81192駕駛起來更加順手,他的確是更喜歡駕駛81192的。
此外,因為81192傳播較廣,已經成為精神圖騰和象征,目前主流輿論都認為不用過分糾結具體數字,除了極少數硬核軍迷圈,整個媒體、網絡輿論都統一引用81192。
2013年,有軍迷拍到依然在服役的81192編號飛機,已經更新了雷達
對于殲8這種高空截擊機來說,在低空低速環境下十分難以操控,需要飛行員高超的技術和過人的勇氣,而飛行員王偉不顧個人安危,在這樣環境下與美機保持同速航行。
經過一段時間的伴飛,王偉發現自己的座機已經很難保持低速飛行,但他依然努力高昂機頭,強撐著監視美機,二者保持超近距離飛行,機翼間距約為6米左右,如此近的距離讓美軍偵察機機組人員也十分緊張。
王偉生前訓練時駕駛81194座機的視頻截圖
就在這時,美軍偵察機突然調轉機頭撞壓向王偉座機,EP-3E的螺旋翼將王偉的座機尾翼卷成紙片狀,這導致王后者立刻右旋后下墜。
王偉在墜機過程中,依然保持冷靜,先是請求跳傘,隨即留下了那句令人淚目的遺言:“81192(可能是口誤)收到,我已無法返航,繼續前進,繼續前進!”
王偉的僚機81190飛行員趙宇眼睜睜的看著王偉跳傘后,隨即消失在茫茫的大海中,趙宇瞬間眼睛紅了,他操縱81190前后俯沖,飛至EP-3偵察機后方占領攻擊位置,然后向地面多次申請——
“請求開火!”
“請下達開火命令!”
“請求反擊!”
可惜,當時的局面讓我們只能盡可能忍耐,地面指揮部沒有批準81190的攻擊請求,最終趙宇只能強忍悲憤,并匯報了大致的墜毀坐標后,剩油不多的81190不得不返回海南陵水機場。
迫降海南的美軍EP-3E
而嚴重受損的美軍EP-3E竟然在沒有經過我國政府同意的情況下,強行迫降在陵水機場,并且從容地毀掉了飛機上的大量資料信息,之后經過一段時間的扣留,被釋放回國,EP-3E最終被我國拆解后由第三國運輸機運回美國。
而我們的王偉和81194座機呢?卻永遠消失在茫茫的大海中,10萬軍民連續14天的搜索也未能找到王偉,中央軍委授予王偉烈士“海空衛士”稱號,從此,對于很多愛國青年來說,不再有所謂的“愚人節”。
“81192,聽到請回答!”的呼喚,在南海上空回響了一年又一年。
所以,對于很多80、90后中國青年們來說,殲8早已超越了普通軍事裝備的范疇,不僅僅是一款機型,更已經成了一種保家衛國,捍衛主權的精神圖騰。
拋開精神層面,單純從武器裝備的角度來看殲8,其意義同樣重大,這是由沈陽飛機設計所和沈陽飛機制造廠共同研制的單座、雙發、超音速殲擊機,是我國自行設計和建造的第一種高空高速殲擊機。
而它的誕生也標志著中國終于擺脫了以往只能靠仿制外國戰機的局面,具備了可以獨立設計、試驗、制造高性能主力制空戰斗機的能力,對于70、80年代的中國來說,其意義絕不亞于后來的殲10、殲20。
殲8整個的研制歷程也非常曲折,也是那個時代中國軍工研發的一個縮影。
這一切要從建國初期說起。
新中國剛成立時,面對美帝和國民黨反動派飛機的肆意襲擾,以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為代表的老一輩革命家就確定了要建立自主的航空工業。
1950年代前期,我國曾得到了蘇聯老大哥的軍工援助,引進了一些先進設備和專家支持,根據蘇聯的機型陸續仿制出殲5(米格17)、殲6(米格19)、殲7(米格21)及轟6(圖-16)等機型,并自行研制了殲教1教練機。
無奈的是,隨著50年代末中蘇關系惡化,通過引進仿制蘇聯戰機這條道堵死,我國只能靠自己的力量去攻克難題,殲8的研制就是在此背景下提上議程的。
1964年5月,中國航空研究院在仿制蘇聯米格-21的國產版殲7的同時,提出要發展一種性能超過米格-21、綜合作戰性能可以與國外同時期超音速戰斗機相對抗的機型。
當時曾提出兩種方案:其一是用一臺全新研制的大推力發動機,第二就是采用兩臺改進的成熟發動機,經過充分論證和研究后,決定采取第二種方案。
1965年5月17日,時任解放軍總參謀長羅瑞卿正式批準殲8型殲擊機的研制方案和戰術技術要求,設計工作從1965年9月正式啟動。
當時總設計師是黃志千,副總設計師就是近日獲獎的顧誦芬院士。
2
生于1930年的顧誦芬院士,來自蘇州的一個書香世家,父親顧廷龍不僅是民國時期燕京大學研究院的畢業生,還留校擔任圖書館中文采訪部主任,解放后任上海圖書館館長,同時還是一位版本目錄學家和書法家。
顧誦芬自小養成勤奮讀書、熱愛科學的好習慣,同時也養成了忠義愛國的堅定信念。
顧誦芬夫婦結婚時與父母合影
顧誦芬上小學的時候,正值“七七事變”爆發,他親眼目睹了日寇的鐵蹄踐踏祖國山河,尤其是日軍的飛機肆無忌憚地轟炸城市,造成無數平民死難,這給年少的顧誦芬帶來了刻骨銘心之痛:“飛機這家伙太厲害了,沒有它,我們只能被動挨打!”
因此,少年顧誦芬立下了“航空救國”的志向——長大后造出中國人自己的戰斗機保衛祖國的領空。
后來,顧誦芬如饑似渴地搜尋航空知識方面的圖書,還親手制作了許多自己夢想中的“戰斗機”模型。
顧誦芬小學時期最喜歡的玩具
1947年,顧誦芬畢業于上海私立南洋模范中學,在報考大學時,許多親友都反對他報考航空系,因為在黑暗的刮民黨統治時期,民生凋敝,這些高精尖專業在國內難以有出頭之日,但顧誦芬毅然決然同時報考了清華、上海交大和浙江大學的航空系,并被同時錄取,最終顧誦芬選擇了上海交大。
等到了1951年顧誦芬畢業后已經是新中國百廢待興,航空工業從小到大蓬勃發展時期,雖然上海交大努力勸說顧誦芬留校教書,在上海居住的父母也希望獨子能留在自己身邊。
但一心報國的顧誦芬還是堅持自己的主見:哪里造飛機,就到哪里去!
因為當時新中國航空工業基地集中在東北,顧誦芬也加入了沈陽航空工業局,屬于共和國航空工業首批創業者。
之后,顧誦芬參加了初教5飛機計劃表的編制和殲5飛機靜動力實驗工作。
在1956年, 我國第一個飛機設計機構——沈陽第一設計室成立,開始為空軍自行設計一種噴氣式中級教練機——殲教1。
在殲教-1飛機前合影(左起:陸孝彭、葉正大、徐舜壽、王匯青、程不時、顧誦芬、汪子興)
顧誦芬則受命擔任第一設計室啟動組組長,可因為此前學習的都是螺旋槳式飛機知識,顧誦芬只能從頭來過,想方設法研究各種資料,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
同時,因為心中所堅持的“造中國人自己的飛機”,顧誦芬一直努力去探索自己的道路,要以適應中國空軍的需要為主要目的。
汗水和天賦換來了成果。殲教1的研制中,顧誦芬自行設計了一套風扇抽取裝置讓風洞實驗順利進行,改款飛機的氣動布局和兩側進氣道設計十分出色,從立項到首飛僅一年零九個月,比日本、捷克、波蘭等先于我國設計的同類飛機早上天一年多。
與此同時,顧誦芬還參與了裝備新式超短波電臺的初級教練機——初教6的研制,在氣動力設計中,顧誦芬優化選擇了幾何扭轉的機翼布局,在垂尾、平尾的設計中,采取了防尾旋技術措施,保證了該款機型在1958年8月順利首飛。
值得一提的,這款教練機至今仍然是空軍的基礎教練機,在1979年還得到國家頒發的質量金獎。
在這兩款飛機的研制中,顧誦芬展示出年輕飛機設計師的卓越才華,還能探索出自主設計飛機的基本規律,不斷總結經驗創立了從飛機性能、操縱性、安定性到氣動載荷的計算方法,開創了我國風洞測試技術在飛機設計中的成功應用。
也正是有了以上的成功履歷,顧誦芬成為沈飛研究所的副總設計師,參與殲8設計也是水到渠成。
不過,因為國土防空的需求迫切,總參謀部也希望殲8能夠盡快完成研制,迅速裝備部隊以提高中國海空軍裝備水平,所以設計單位沒有采用過多的新技術和新設計,以參考和放大引進的米格-21戰斗機為主,通過對其氣動設計和發動機進行改進來提高綜合作戰性能。
針對米格-21的弱點和中國對戰斗機的性能需求,空軍方面要求新型戰機要重點突出了高空、高速、大航程、強火力和大爬升率,并且要求采用比較先進的機載火控雷達和導彈武器以獲得全天候作戰能力。
比起后來下馬的殲9項目,殲8的設計風險與難度要低得多,可由于當時我國沒有先進試驗設備,連合格的計算設備和測試設備都沒有,完全是白手起家。
殲8的研制過程可謂波折不斷,先是總設計師黃志千在項目剛剛啟動不久就因飛機失事遇難,但設計團隊們依然咬牙堅持,楞是在一年多的時間內,也就是1966年底完成全機設計工作。
緊接著,從1967年初到1968年6月,完全沒有噴氣式殲擊機設計經驗的團隊就將首架殲8原型機裝配完畢。
這其中,顧誦芬立下汗馬功勞!盡管那時候他受政治風波的沖擊一度被解除職務,但他依然咬牙鉆研,靠著有限的資料和摸索就將飛機超音速方向安定性、水平尾翼和垂直尾翼位置等重大技術問題攻克。
1969年7月5日,殲8的首次試飛讓他很快擺脫了外界的干擾,重新參與項目中。
當時殲8原型機采用的是機頭進氣、小展弦比、前緣大后掠角三角翼、雙腹鰭的空氣動力布局,動力為2臺渦噴7甲發動機,飛機的推重比為0.89,在當時那個年代屬于較為先進的水平。
首飛取得了圓滿成功,但顧誦芬卻在眾人歡呼聲中選擇了默默離去,因為他發現了殲8原型機的嚴重問題:當飛機以最大狀態進入跨聲速區時,會出現強烈的縱向振動,這導致飛行員無法看清儀表盤指針,而這個問題多次實驗都無法克服,這會讓殲8的跨聲速飛行和設計被嚴重影響。
但當時缺乏空測條件,無法有效觀測殲8的后機身流場情況。于是,顧誦芬提出了一個驚人方案:“我要親自坐上教練機,直接觀察和跟拍攝殲8來解決問題!”
這在整個世界航空史上都是一個瘋狂的想法:一個長期從事設計工作等腦力勞動,且從未經過飛行訓練,年過半百的人,患有肝病,竟然要乘坐高速教練機上天,還要處于高空并高速飛行的殲8保持近距離飛行,那是何等危險的情況。
這個提議遭到眾人的反對,但顧誦芬最終強硬說服了試飛員和領導們。
于是,再又一次試飛的時候,萬里無云的晴空上,一架殲教6在風馳電擎的殲8原型機后邊緊追不舍,保持等距、等速飛行,在不同高度、速度、方位觀察和拍攝殲8機身上測試條顯示的流場情況。
顧誦芬(后座)與鹿鳴東在殲教-6飛機上
當飛行高度達到11000米,飛行速度0.9馬赫(1000公里/小時),飛行時間持續40分鐘之際,顧誦芬幾乎要昏厥過去,但他卻對不顧前方飛行員的警告,要求保持高速飛行,并再度靠近殲8。
終于飛機降落后,顧誦芬顧不上眩暈,他走向殲8后機身觀察氣流流場的測試條情況。
沒結果!
“繼續飛!”顧誦芬在僅休息40分鐘后斬釘截鐵的要求,眾人的勸阻當然無效。
就這樣,觀察、拍攝,忍受頭痛和眩暈。
再度沒結果,然后,繼續飛。
第三次,殲8尾部一片紅色測試條端頭散亂而且被氣流吹斷了一大片,分離區終于抓住了!
顧誦芬可以說是用自己的命來換到了這個寶貴數據,一個飛機設計師為了排查技術故障,在沒有經過任何訓練情況下親自升空觀察、拍攝飛機故障的,在中國飛機設計師中,顧誦芬是第一人。
之后,殲8跨聲速抖振原因被找到,之后顧誦芬和飛機制造廠的師傅們一起進行了修形設計改裝,至此,殲8的跨音速問題得到完美解決。
之后,殲8再次經過了多次試飛。截至1979年底,一共有1025架次殲8試驗機飛行663小時,完成了定型試飛大綱規定的課目,飛行指標終于合格,整整10年的艱苦專研終于有了回報。
此外,在殲8基礎性研制的同時,科研人員還馬不停蹄開始了全天候型的殲8Ⅰ研制工作,于1981年4月24日完成首飛。
殲8Ⅰ在常規型基礎上增裝了全天候雷達和其他電子設備,采取了全新的座艙蓋、座椅、組合儀表、氧氣系統。和基礎型只能掛兩門單管機炮相比,殲8Ⅰ為2門23毫米雙管機炮,并可加掛4枚PL-2乙空空導彈。
殲8/8Ⅰ兩款機型在1985年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顧誦芬是第一獲獎人。
但令人無奈的是,從技術發展上看,殲8/8Ⅰ可以說剛剛完成就已經落后。現代化的空中戰場上,航空電子設備和機載武器的性能比飛機本身性能有更加重要的作用。
在無法迅速得到符合要求的先進戰斗機之前,對平臺性能較好的殲8進行改進是當時最好也是唯一的選擇。
更艱難的是,隨著殲9 的下馬,本來作為過渡產品發展的殲8最終成為了中國當時唯一符合國際第二代標準的自研戰斗機。
可這也讓“八爺”風評被害,以至于許多營銷號每次在講過去中國空軍落后煽情時,總喜歡把殲8拿出來做調侃,甚至有貶損和不屑一顧之意,極少去提殲8的研究團隊付出的生命和青春,更無視特殊的時代背景和工業發展階段。
更何況,如果你用客觀公正的眼光重新審視,雖然殲8Ⅰ其綜合作戰性能與國外同期戰斗機之間存在明顯的差距,但它是中國第一個獨立完成全部設計過程的戰斗機,其在技術上所取得的意義要明顯超過戰術上取得的成果。
此外,在那個“軍隊要忍耐的時代”,以顧老為代表的中國航空人們依然用極為有限的條件做最大的改進。
實際上,中國空軍早在改革開放初期就已經意識到自己和西方、蘇聯集團空軍之間差距巨大,但依然想方設法縮短差距。
在此背景下,顧誦芬擔任起殲8的又一升級改進項目——殲8Ⅱ的總設計師。
3
殲8Ⅱ是中國空軍根據國土防空作戰的需要和國外戰斗機技術的發展狀況,在殲8的基礎上進行改進設計的新型全天候戰斗機。
殲8Ⅱ通過改用兩側進氣道設計留出了安裝更大口徑雷達的空間,改裝推力增強 WP-13A Ⅱ發動機以提高推力性能,并且對火控和飛控系統進行了有針對性的改進設計。
但這個機頭進氣改兩側進氣項目卻是一個大難題,當時中國對于這方面的研究全無基礎,顧誦芬和設計人員們再度從0開始。
經過800多次起落、589個小時的試飛后證明了該進氣道與發動機匹配良好,各項性能指標均為優良成績。
另一大難題則是新研發殲8Ⅱ的戰術和技術性能比殲8Ⅰ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亞音速滾轉速率提高了 45%,盤旋性能和爬升率也有了比較明顯的增強,而該機在雷達和航空電子設備上的性能改進則更加明顯,成為中國空軍裝備的第一種具備了全天候迎頭攔截超音速目標能力的戰斗機。
盡管殲8Ⅱ系列改進型因為受到基礎設計的限制,在當時無法滿足與同期的國外高性能戰斗機對抗的要求。但在當時中國空軍整體裝備技術水平全面落后,且更新又受到經濟和國外封鎖等因素影響下,殲8Ⅱ這種性能適中也相對成熟可靠的機型,扛起了在國產殲10等三代機全面裝備和形成戰斗力之前,成為戰斗機部隊作戰力量的核心。
這一點在許多軍迷看起來很“勉強”的成就,卻是顧老拿命換來的,為了保證進度和質量,他放棄了出國考察的機會,將方案論證、成品協調、樣機生產、技術設計、以及公關、放飛評審等全套工作親力親為,一天工作超過12個小時,在赴京做匯報工作之際,因勞累過度重重摔倒,傷勢嚴重。
經過7個小時的全力搶救,顧老才蘇醒,但他第一時間拼盡全力對楊鳳田(副總師,院士):“(會)我去不了,你一個人去,到北京找老管(管德院士)!”話音未落,再度昏迷,研究團隊的人無不落淚:“顧老為了殲8Ⅱ,把命都搭上了!”
即便如此艱苦,顧老也只風輕云淡道:「這沒什么,都是應該做的,共產黨員就應該這樣的,這是毛主席的教導!」
說到此,烏鴉還要提一下殲8的試飛員們,在殲8原型機的彈射救生系統未完善的情況下,一旦出現意外,試飛員很難生還。
但是,這沒有攔住滑俊、鹿鳴東、王昂等一批視死如歸的試飛員們用無數次和死神擦肩的配合,來輔助研制獲得需要的數據。
試飛員滑俊
尤其是滑俊老戰士,在一次后機身測溫飛行中,殲8雙發停車,6分鐘內高度跌落4000米之際,他依然拒絕跳傘,冷靜排除故障,最終在最后一刻發動機重新啟動,不僅試驗機得到保留,還獲得了寶貴的測試數據。
作為獨子的王昂也在一次后機身測溫中出現問題后,拒絕跳傘,最終堅持駕機降落,落地式,傘艙融合,左輪胎也因緊急剎車爆炸......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對于一個曾經一窮二白的國家來說,自行研制現代化空軍作戰飛機所經歷的艱辛是外人所不能體會的。
而在中國乃至國際航空史上,很少有像殲8戰斗機這樣,從設計到制造到管理能經歷如此多的波折。但是中國在殲8的基礎上,不斷進步,取得了三代機,四代機的重大成就,從這個角度來說,殲8是中國航空工業最好的啟蒙。
我們不能忘記在曾經的艱苦歲月,“八爺”是我們最堅強的底氣之一。
更要明白一個道理,敵人的裝備再怎么顏值高、性能先進,那也是來殺戮掠奪你的;我們的裝備再陳舊落伍,也是用來保護你的!
基辛格有一句話:“中國人總是被他們之中最勇敢的人保護得很好!”
他們在艱苦歲月中展現勇敢,條件成熟后銳意進取,中國的國防工業就是這樣一路走來。就非要在這里劃出個三六九等,甜咸稀稠?這些論調可以休矣。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