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三星堆確實是舉世無雙的遺址,本可建設成展示和證實中華文明一路領先世界發展而占據世界文明制高點的頂級大博物館和大證據庫,結果卻被搞成大迷宮,完全是照搬西方常規考古學和文字學,先入為主地認定“三星堆沒有發現文字”所造成。近三十多年來,圍繞三星堆遺存是否“外星文明”、“域外文明”的爭論愈演愈烈的局面警示:這樣“見物不見文”的考古,是上西方中心論的當,讓我們這樣自陷爭論不休的泥潭中越來越喪失對中華文明的自信。為不再上這個當,本文向世人揭示:
三星堆文明遺存中,文物與文字實際上是密不可分的,其中的實物證據依文字證據鏈才能整合成如山鐵證直接證實:三星堆文明的創造者——羌夏盟族先民,是炎黃子孫中的一支冠軍團隊,在世界各國青銅文明競爭中蟬聯千多年世界冠軍!一切“外星文明”、“域外文明”論與“三星堆沒有發現文字”的自欺欺人之談,皆可休矣!
(二)三星堆文明的歷法
蠶叢為首的羌夏盟族分支何以能如此順利地移居成都平原而同當地原住民融合起來?這是由于他們帶來了當地原住民所需的歷法。三星堆遺址所在成都平原以至四川全境何以被稱為“蜀”?這由蜀方國開國之王族名“蠶叢”而來,就像夏禹王朝之名由開國王族名“禹”而來一樣。“蜀”和“禹”的甲骨文字根都是象蟲蠕動形的古“蟲”字,蜀從蟲、從目;禹從蟲、從九,分別由前甲骨文字“目蟲”即“目龍”、“九蟲”即“九龍”進化而來(詳見本書系第二卷第四冊)。
自9000年前伏羲“以龍紀官”,把觀測地蟲(地龍)蠕動以報節氣的統掌天文者任氏族首領以降,中國各地歷來以統掌天文者任氏族、部族、族團以至王國的首領,而以蟲或龍為統掌天文者之圖騰。這是中華先民置天文歷法于至高無上之地位的悠久傳統。正如中國科技史大師李約瑟(Needham 1959)所說﹕“對于中國這樣的農業經濟﹐規定歷法的天文知識具有頭等重要性。能給民眾頒布歷法的人﹐便成為他們的首領。遵循其歷法就意味著承認該首領的權威。” 出土材料和傳世文獻都表明,歷代王朝的創建都要改歷、改正朔,都以其歷法的有效性為其王朝合法性的依據。因此,蠶叢為首的羌夏盟族推行什么歷法,是決定他們在蜀地建都立國活動能否成功的關鍵要素;其歷法也就成為對證實其建都立國史起關鍵作用的內證性證據,是檢驗一切三星堆文明史說真實性的試金石。
到4100年前后中華先民世代遵循以統掌天文者為群體最高首領的傳統習俗仍在盛行,夏禹氏因在當時最善于觀云測雨治水而受到萬族的擁戴,而被公稱為“九龍”。蠶叢為首的羌夏盟族正是以夏禹為榜樣,以特別擅長天文歷法的“縱目”之龍——“蠶叢”的美譽推行適應原住民需要的歷法而很快打開了局面,創建起自立為王的方國,并將其命名為“蜀”。這有三星堆2號坑出土的最高立人像、即蜀人最高神像所立方座上鑄刻的“蜀”字圖案畫為證(圖1.3.2A.1),此圖案以雙“目”字之下的雙“蟲”字相對偶,正好表達“叢”立縱目龍——歷代極目通天的統掌天文者為蜀中之王的本意。2號坑器物入坑的年代在公元前1500-前1450間(見下文對此斷代的考證),其所出大立人銅像底座上刻鑄的這個“蜀”字圖案畫,當是蠶叢王族所自創、從而也是最早的“蜀”字,比殷墟所出的早期甲骨文“蜀”字(圖1.2.3A.2)至少要早200余年,它的構型與這青銅像的“蜀”字圖案畫之相近似,表明它是對蜀方國人所用之“蜀”字的臨摹。此國號如此吸引人,以致外地幾個與商王為敵的方國都以“蜀”為號。也許是為有別于這些外地蜀國,周原遺址出土的68號甲骨上“蜀”字(圖1.3.2A.3)有所更新,作記錄周文王伐蜀的文字,比此底座上刻鑄的這個“蜀”字圖案畫更是晚了300多年,但周人仍記得“蜀”字的原意。正如重視考古出土族號文字研究的林向(1985)所說:“周原甲骨中的‘蜀’字是人之象形與蟲的組合……周原甲骨中的‘蜀’的字形恰為《華陽國志•蜀志》所言之‘目縱’形象。”
1.三星堆2號坑出土大立人像底座上刻鑄的圖畫體“蜀”字(段渝1996)
2.殷商甲骨文“蜀”字(庫993)
3.周原甲骨文“蜀”
字(徐錫臺1981)
圖1.3.2A 三星堆 “蜀”字圖案畫與甲骨文“蜀”字
甲骨文“蜀”字(圖1.3.2A.2)本意不明,其釋讀眾說紛紜,其在甲骨卜辭中另有所指之含義失傳后的最近古意是《說文解字》說:“蜀,葵中蠶也。從蟲,上目象蜀頭形,中象其身蜎蜎。《詩》曰:‘蜎蜎者蜀’”。《爾雅•釋畜》說:“雞大者,蜀。”又《釋草》云:“菺,戎葵。”郭璞注:“今蜀葵也。”邵晉涵正義:“戎葵,今謂之蜀葵。戎,蜀,皆言其大也。”國之君長為王,王有“一人”之稱,故《方言》卷12說:“蜀,一也。”所有這些都是在說:以羌族首領蠶叢為王之國稱蜀。這也正合三星堆2號坑出土大立人銅像底座上的“蜀”字圖案畫的本義:羌族始祖統領之羌族統掌天文歷法者為王所掌控的土地。
那麼,蠶叢為首的羌夏盟族究竟給蜀國帶來了怎樣的歷法竟然如此立竿見影?原來,營盤山遺址出土的刻有五種動物圖像的圓盤石,就刻劃了當地齊家文化居民屢用屢驗的五行歷授時圖(圖1.3.2.1),其中的龜紋按新石器時代各地通例代表冬至,以其為歲首將一陽歷年分成五段,即其從左到右的“地龍出洞”代表的驚蟄、“候鳥至”代表的小滿、“侯魚去”代表的立秋、“寒蟬入洞”代表的霜降,再到冬至這五段時期,而同三星堆遺址出土的青銅五行歷計數輪(圖1.3.2.3)完全相對應。這分別出土于兩地的兩件重要物證相互印證了:岷江上游羌夏盟族與蜀方國文化的一脈相傳,既體現在器物上,也貫徹在歷法上;蜀方國完全繼承了羌夏盟族的歷法。《尚書•夏書•甘誓》載:夏王夏后啟發布告諭出征有扈氏,指出:“有扈氏威侮五行,怠棄三正。”就嚴厲通告了各方國必須實行五行歷的職責,以此來表示其對夏王朝的臣服。蜀方國如此忠誠地遵循祖制,堅持實行五行歷,既表明了其屬于羌夏部族同盟的族屬,也宣示了蜀方國對夏王朝的臣服,還贏得了蜀方國各地氏族的擁護。
1
2
營盤山遺址3000-2000BC(F342)
3
4
三星堆遺址2000-1000 BC(三星堆博物館 2011)
圖1.3.2 營盤山與三星堆遺址出土器物舉例
作為物候歷重要標志的候鳥,自舊石器時代以降一直受到各地先民的注重以至崇拜,隨社會生產力發展,歷代先民制作的石、骨、陶、玉、金屬質的鳥雕像層出不窮,且出現了精致化趨勢。繼營盤山遺址出土的青銅鳥,已顯露出當時羌、夏先民的候鳥崇拜出現了神化趨向(圖1.3.2.2)之后,三星堆遺址出土的諸多青銅鳥雕像(圖1.3.2.4)更是把這種神化趨向發揮到了極致,使之成為蜀國宗教體系的自然神之一。
三星堆和金沙遺址出土文物中都有金、青銅、玉和石質的龜、蛇、鳥、魚、蟬等動物形器,都是歷代先民作為物候歷節氣標志而崇拜的對象,在蜀國宗教體系中都被神化成了自然神而受到蜀國臣民的祭拜。段渝(1996)觀察到“蜀文化青銅器有獨特的組合方式。……同樣器物均以兩件或五件為一組,而以五件成組者居多。……五件成組體現了蜀文化特殊的禮制與葬制,應與文獻所記‘尚五’有關。”其實,這是夏族推行五行九宮的習俗,在蜀國文化中被禮制化、神化的社會現象。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