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人本論
國學以誠為德,誠德不只是指能夠客觀地看待外在的客觀現實,同時,也要客觀地看待自身內在的客觀現實,也就是要認識自己,真誠地作自己,做真人,說真話,辦真事,只有這樣也能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光明磊落,無恨無悔,坦蕩蕩成浩然正氣。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赤子之心指的是真誠之心,不是幼稚之心。人天然就有真誠為我的沖動,但這種真誠往往經不住世事磨礪,只有窮知明理,歷經磨難,保有的赤子之心,才是寶貴的,教育和自我修養都應以此為目的。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人一失真,則慌慌然;社會一失真,則亂象叢生。
國學的人本論實則以人性為本的理論,人性就是指人的需要,人的需要就是指人的合理的本能。如“飲食男女”,適可則為需要,縱之,害己傷人,則為欲,修心在于寡欲。禁錮人的需要是對人的一種摧殘,放縱人的欲望,則是邪惡。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人性就是人的需要。無論男女種族尊卑,人的需要都是相似的。人類是通過自我的約束來完成人與其它高級動物的分別的,通過漫長的中世紀,人類又是通過自我解放來推動社會的進步的,無視人類與動物的區別,以及無視人類的正常需要,同樣是反人類的行徑。抵制自己的欲是修養,成就自己的需要也是修養。抵制他人的欲是正義,捍衛人類的需要,抵制人類的惡欲和邪惡勢力那是偉大的正義事業了。子曰:雖千萬人,吾往矣。
從人性的角度來探尋人與社會的真諦,才能讓人與社會,人與世界,人的身與心相和諧、相統一(性之德也,合外內之道也)。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教。人性就是人的自然屬性,是不更改的自然造化,教育的本質就是道德教化,就是揭示人的需要的合理性,讓人依循需要來行事,率性而為,或悲或喜,敢怒敢恨,活在性情之中,不扭曲人格,不委屈自己,不自欺,不欺人,真實不假,而所言所行皆中節,都能合于道。人類社會倫理道德的特征,應該是客觀上為人,而主觀上為己的;善待自己,才會善待他人。善良是自己的內在需要的滿足,是自然而然的一種行為,不是用來縛束自己的,更不是用來刻責別人的。做好事,不留名,也沒必要留在供人參觀的日記里。真誠是德之所修,也是道之所求。
學而又思,明心見性;認識自己,明白世界;適應自己,適應社會。要達到這一境界就要窮知明理,充分掌握自然知識(格物),同時還要充分掌握文史哲等人文知識(至知),建立正確的人生觀(正心),讓自己的身心和諧,自己與世界和諧(誠意),這就是人的修養(修身),修養是為了實踐,實踐本身也是修養(知行合一),人要關照好自己的需要(修身),家庭的需要(齊家),社會的需要(治國),世界的需要(平天下)。當人志存高遠,心胸開闊,通達事理,脫離低級趣味,負起責任與擔當,那就是君子,“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而明見這種責任與擔當也是我們的需要,那么人生的每一刻都在從事自己想做的事,無論工作學習和生活,以至責任和擔當都是對自我需要的滿足,那樣我們就可以笑對生死,享受生命的每一瞬間,這樣的人生才是幸福而圓滿的(生,吾順世;沒,吾寧也)。
孔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人類的天然本能是很相近的,導致人與人差異的是常常就是習慣,也就是生活習慣,工作習慣,學習習慣,這些習慣可以積作人的性格,而性格常常是決定人命運的首要因素。改變習慣,就是在改變自身的思維方式和下意識,是人對自身性格的重塑,是極有意義的事情。而習慣的的養成常常決定于一個人的意志力,所以“仁者必有勇”。不只是有勇氣實踐自己道義和理想,還要有勇氣改變自己的惡習。
孔子對現在學生們的學習狀態很不滿意,他抱怨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以前人們學習,是為了探尋真理,自我完善,是積極主動的,而現在的孩子們是為了家長、為了老師來去學,是一種被動的學習,是一種自我的摧殘。他很疑惑:學而實習之,不亦樂乎?人們可以通過學習繼承人類的文明成果,修正了自己的錯誤的思維習慣,讓自己進一步認清這個世界,積習而為性,涵養了自己的性情,提高了自己的能力,讓自己從一個成功走向另一個成功,這本是一件多么有意義的事情呀?多么幸??鞓返氖虑檠剑?/p>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