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國學概論
國學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學說的簡稱。是以人為本,以發展為手段,以構建和諧社會為目的的學說。主要理論來源,即:以中國的傳統文化中的核心文化為核心,兼容了東西方文化成果并集納了馬列毛主義思想。
國學是一根而發,大樹婆娑的思想體系,這一思想體系是以人為本的,而人本論的前提是天人合一思想。天就是相對于主觀世界以外的所有客觀世界總和,天人合一是通過人對客觀世界客觀真實性的認知來實現的。國學以人為本,但并不是唯心論,反而應稱唯物觀。之所以以人為本,是因為一種哲學體系必然要以人為目的,而不是手段(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
中國傳統哲學中以“道”為哲學圓點,道就是可以揭示世界本質的奧妙,道的存在是可以驗證,卻沒法言達或圖示。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德則是人對道的主觀認知,是每個人對正確的判斷,也就是一種人生觀,哲學則是系統的人生觀。國學的哲學觀認為道就是“誠”,誠是人對真的主觀觀念,真就是客觀的、實在的存在,宇宙天地都不會因人的存在和不存在而改變其自身的存在和規律。客觀的事物都是在發展和運動之中的,這種運動是有規律的,規律是可以為人類所掌握的,道也就是真理(客觀事物的規律),真理需要實事求是才能取得。實事求是指從實際對象出發,探求事物的內部聯系及其發展的規律性,認識事物的本質。指按照事物的實際情況說話辦事做學問,人的主觀世界必須認識客觀世界的客觀性,才能與之和諧而不二分。孟子曰:“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真理就是天道,追求真理是人的使命)
真誠二詞的意思很相似,不以真為德,是因為誠是人對真的主觀觀念,這既貫徹了以人為本理論,又承認了人對真實事物的認知可能會與真實事物本身存在差距。真理可謂“天道”,誠德則可稱為“人道”。
道不遠人,留心處處皆學問,知微見著,很多規律都蘊在其中。人倫相處,最重要的原則就是體己惜人,推己及人,也就是常說的換位思維,知道你自己,再通過換位思維知道別人,知道社會,知道世界。“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所謂“能近取譬”就是將心比心,就是忠恕之道。
認識客觀世界的一個重要方法就是辯證思維,世間萬物之間是互相聯系,互相影響的,而辨證思維正是以世間萬物之間的客觀聯系為基礎,而進行的對世界進一步的認識和感知,并在思考的過程中感受人與自然的關系,進而得到某種結論的一種思維。辯證思維是客觀辯證法在思維中的反映,聯系、發展的觀點也是辯證思維的基本觀點。對立統一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和否定之否定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規律,也是辯證思維的基本規律,即對立統一思維法、質量互變思維法和否定之否定思維法。
人能把握的,常常是相對真理,而不是絕對真理。只有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才能保證靈活應對新條件下的新情況,拘泥和守舊思想,是思想中的大忌。要建立起時空人三維思維觀,才能保證自己不落入窠臼,如將軍打仗,需要隨時結合天時、地利、人合的情況來作出決斷,國學承認事物的復雜性,但否定不可知論。中國不能完全套用美國的法規政策,因為地軸變了;現代社會也不能套用古代的禮儀規章,因為時軸變了。時世移,而不知變,那就是愚腐了。
國學強調執兩用中,靈活應對,教條、折中、極端、單邊主義都要不得,有些事物要一分為二的看,有些事物是要一分為三的看待。對待人和事物,要充分認知復雜性,簡單粗暴的對待,是對他人也是對自己的不負責任,凡事強調恰到好處,過猶不及。
以上的方法論,都是關于臨機決斷的,強調的是靈活,靈活是必須與原則相結合,無原則的靈活,近乎流氓(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中庸觀是國學的重要內容,既深奧又通俗,既可用以修身又可用以經世、甚至治國。以治國為例,既要強調發展,也要顧及穩定;既要強調教育的重要,也要重視的法律的必須;既要強調與其它國家和平共處,又不可在原則問題上退縮忍讓。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