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史官章穎有關岳飛及其他抗金名將的經典評論
元人編修《宋史》卷365《岳飛傳》,大致是照抄南宋官修《國史》中的《岳飛傳》,南宋官修《國史》中的《岳飛傳》大致是取材于南宋史官章穎所著《皇宋中興四將傳》卷2《岳飛傳》。
南宋史官章穎認為,岳飛、劉锜、李顯忠和魏勝等四人都是杰出的愛國將領,他們抗金事跡都很感人,而且遭遇都很不幸,為了讓后世能了解他們的生平事跡,于是就為他們各寫一部傳記,合編為《皇宋中興四將傳》一書。
經南宋史館審訂之后,南宋史官章穎將岳珂呈送上來的部分岳飛傳記書稿(主要是《鄂王行實編年》)加以刪簡潤色,并更正了岳珂書稿中的某些錯訛之處,還增加了對秦檜事跡的概述,進而編撰成《岳飛傳》(也即《皇宋中興四將傳》卷2《岳飛傳》)。
章穎還曾將《皇宋中興四將傳》送呈南宋朝廷察閱,再送交南宋史館保存,以備修撰南宋國史時參考。
后來元朝史官修史,基本上沿襲了前朝史官的記述,但是關于岳飛的資料實在太多,篇幅很大,不可能全文轉錄,于是他們刪繁就簡,把十萬字左右的傳記精簡到一萬字左右。這就是《宋史》卷365《岳飛傳》的由來。
據宋史泰斗 王曾瑜 先生考證,南宋官修《國史》中的《岳飛傳》其實是以章穎所著《皇宋中興四將傳》卷2《岳飛傳》為藍本刪簡而成,其中比章穎原著增加了“何鑄審訊時,岳飛露出背部刺‘盡忠報國’四字”這一內容。這應該是南宋史官撰寫《國史》時,依據南宋原大理寺卿(大概相當于現在的最高法院主審官)何鑄的子孫所上報的行狀、墓志之類的文件資料而增補的。
岳飛等南宋愛國將領的生平事跡能夠被正史(《宋史》)詳盡記載并流傳后世,南宋史官章穎功不可沒。
(1)南宋史官章穎有關岳飛及其他抗金名將的經典評論之一
在《南渡四將傳》一書的序言中,南宋著名史官章穎這樣評價劉锜、岳飛、李顯忠、魏勝等四位悲情英雄的抗金斗爭:
『劉锜,字信叔,秦州成紀人也;岳飛,字鵬舉,相州湯陰縣人也;李顯忠,鄜延路綏德軍青澗城人也;魏勝,字彥威,山東淮陽軍宿遷縣人也。
南北既分,夷狄之患不息,武備不可一日廢也!天下,大物也,凝而為難,器既裂矣,往事不足深咎,獨機會之來而再失者,為可鑒耳!
以夷狄之所為,豈能并天下哉?特趁中國之弱,起而以力取之,民心固未服也!
吾民固嘗惡夷狄之患,而思中國之德矣!是時,北方州郡將帥,吾之所建置也;官吏,吾所選用也;人民父子,吾所撫之也,特劫于一時之威而為之屈。鼓而行之,則丑類卻;撫而定之,則人心從。梁、宋、齊、魯之地,不難復也!
蕞爾女真,非有席卷天下、囊括六合之謀,譬諸為盜,不敢有其物而寄諸其鄰,故寄之劉豫者七、八年!是時關陜、河東之地,南失之而未能取,北取之而不能定,西夏亦嘗欲趁女真之弊而取之矣!
交兵十余年,中國之兵日精,中國之威日振。向之主兵諸酋,至有涕泣辭行,不敢南侵者。臣伏讀高宗皇帝圣訓,有曰:「今雖以檄呼虜人渡江,必不敢來矣!」
又其族類怙勢爭權,內自相疑,非誅則殞,唯兀術在矣!
而兀術屢困于我師,固嘗見順昌之旌旗而走,聞岳飛之來而遁,知李世輔之歸而避之。
北方之民延頸企踵,以望王師之至者,蓋朝夕也!兀術雖握兵在汴京,亦歸輜重,不復為久留計。
秦檜為謀自私,沮敗成事,有詔班師,而人皆慟哭。天實為之,謂之何哉!
自(完顏)亶不君,而(完顏)亮繼之,復行之無道,剪滅其宗支,而虐其民。(完顏)雍趁其亂而取之,人心固未服也。山東、河北之人倡義者響應,魏勝首事于東,大河南北,蓋蜂起矣!遷延歲月,而機不留,是得不長太息哉!
中興以來,諸大將宣皇威,敵王氣,垂功名與竹帛,紀勛伐于金石,眷遇始終,無遺憾者!
獨此四臣,或困于讒,或抑于媢嫉。顧雖忠根于心,義形于色,誓不與賊俱生,而志不獲伸,目不瞑于地下。跡其規恢次序,實系當時之強弱,關后世之理亂。使不詳紀而備載之,則孰知機失于前而患貽于后世哉?此臣之所以獨為之作傳之本意也。
《詩》曰:「無競維人」。中國之所以大競者,非以其人乎?茲故擇其鏖鋒力戰、將士用命之時,奇謀碩畫、行師攻取之宜,而載之書。
吁!何世不生材?天佑我宋,安知無四臣者出而為國家用?故揭而出之,使夷狄知中國為有人也!
開禧二年九月朔旦,謹序。』
(2)南宋史官章穎有關岳飛及其他抗金名將的經典評論之二
在向朝廷進獻《中興四將傳》的奏表中,南宋史官章穎寫道:
『臣穎言:「 天扶昌運,必生御侮之臣,帝念雋功,當有特書之史。事關勸激,跡貴昭明,敢聚竹帛之藏,仰徹冕旒之聽。臣穎誠惶誠懼,頓首頓首!
粵若稽古,誰能去兵?執干戈以衛社稷者固所難能,聞鼓鼙而思將帥則求之已晚。欲厲有為之志,當于無事之時。
仰惟國家之興,尤得人材之盛。開基創業,梟將云蒸;復古中興,虎臣角立。率厲熊羆之士,掃空蛇豕之群,名書旂常,功耀天地。或繪像于原廟,或侑食于大烝。爪牙宣勤,項背相望,當時稱頌,姓名可止于兒啼;后世傳聞,韜略尚驚于帝膽。
頃紛紜于議論,稍變易于是非。事實浸以湮微,士氣為之沮抑。雖已加于褒典,猶未快于輿情。非假汗青,何由暴白?
故太尉、威武軍節度使、贈開府儀同三司臣劉锜,甚雋順昌之戰,大摧兀術之鋒。誰其妨功而害能,遂爾投閑而置散;
故少保、武勝、定國軍節度使、贈太師臣岳飛,兵方精而可用,功竟沮于垂成,既撓良謀,更成奇禍。事皆有證,其書雖見于《辨誣》,言出私家,后世或疑于取信;
故太尉、威武軍節度使、贈開府儀同三司臣李顯忠,家世諸李,父子一忠,縛撒里曷若雞豚,視偽齊豫如犬彘,氣吞逆虜,志在本朝。當其杖策之歸,適近勁弓之際;
故右武大夫、果州團練使、贈寧國軍節度使臣魏勝,為山東忠義之冠,當清口寇攘之動,雖血戰于淮陰,竟身膏于草野。
況又皆志未盡展,時不再來,失機一瞬之間,抱恨九泉之下。雖生未及盡俘丑類,其歿或能為厲敵人。宜有屢書,以旌多伐,況方大規恢之略,所宜彰果毅之能。
恭惟皇帝陛下天運廟謨,日開公道,用宣昭于賞罰,以駕馭于豪英。代不乏人,用則為虎,西有梁洋之義士,東多荊楚之奇材,怒發沖冠,雄心撫劍,倘在上有激昂之術,則凡人懷奮發之心。
臣嘗忝史官,猶觀舊載,悉紀當時之實,以塵乙夜之觀。伏乞斷自宸衷,付諸東觀,然后可傳于百世,庶幾聳動于四方,張大國家之威,發舒華夏之氣。事雖已往,可為臨于將來;謀或有遺,幾成功于今日。
臣所撰寫到劉、岳、李、魏傳,繕寫共計七冊,謹隨表上進以聞。臣穎誠惶誠懼,謹言。」』
(南宋史官章穎所寫的這份奏表還可見于《宋會要》禮59之20、21,或《皇宋中興四將傳》)
(3)南宋史官章穎對岳飛、秦檜的評論
在《皇宋中興四將傳》卷2《岳飛傳》結尾,南宋史官章穎作出了如下論述:
『論曰:「 古之所謂豪杰之士,必非奸雄變詐者比。韓信用兵,天下莫敵也。觀其拒蒯通之說,不肯背恩自立,其后期會遷延不至,君臣之間,間隙始開。
上眷飛厚,而飛 明于 君臣之義、進退之機,夷夏之信服之者,以其心也。和戰之權制于人主,飛豈有不聽者?
兀術遺檜書,曰「必殺飛,而后和可成」者,敵人自為計也。猛虎在山,藜藿為之不采,飛雖不掌兵,亦足以強國,致和愈易矣!況是時虜上下相疑,其勢已弱。子玉猶在,晉文仄席之時也!
檜與飛不兩立,飛疾檜之奸,檜忌飛之智。汴京之士上書兀術,其言料之審矣!
是時如訛里朵,如撻懶,如粘罕,相繼皆死,獨兀術在耳。而諸將皆不啻足以當之,此一大機會也,而檜敗之。
嗚呼!秦檜之貪功以自專,忌賢害能,隳中興之大計,其罪上痛于天。而世之傾邪之士,猶立說以附檜,如孫覿者多矣!非使此說掃滅于天地之間,何以佐公論之行哉?」
又論曰:「時政記書事數年之后,記載豈無缺遺?紹興諸將之功,夏官賞功之籍,猶可考也。
岳飛之功,當時史官所書,用秦檜風旨,削而小之者有矣!是時,典領秘書圖籍者,秦熺也;實錄兼史筆,則秦塤也;史官之屬,則鄭剛中,檜之館客也,丁婁明,塤之婦翁也,林機,其子婿也,楊迥、董德元、王揚英數十人,皆檜黨也!
上嘗以檜朋比,罷政,翰苑之臣綦崇禮當草制,上出檜二策,且以親札付崇禮,據以草制。其后檜復用,乞詔于崇禮家索之,既至,則以付秘書省,實收之矣!以至《宰相拜罷錄》令悉上送官,有存稿者,坐以違制之罪。
秦檜之慮亦深矣,人之功則欲掩之,己之功則欲大之,人之過則欲增之,己之過則欲蓋之。行之一時,可也!如天下后世何?」』
(以上評論還可以見于《宋朝南渡十將傳》卷2《岳飛傳》)
===============================================================
附件一:
南宋史官章穎簡介:
章穎(1141-1218),字茂獻,南宋臨江軍(今江西清江)人。章穎曾經當過南宋朝廷的諫官和史官,為人剛直不阿。
宋孝宗時期,章穎曾當過太學博士、太 常 博士。宋寧宗即位后,章穎被授予侍御史兼侍講的官職,還擔任代理兵部侍郎。
宋寧宗在位前期,權臣韓侘胄忌恨宰相趙汝愚,指使其黨羽誣告趙汝愚,宋寧宗聽信韓侘胄黨羽之言,準備把趙汝愚免職、流放。南宋大臣畏懼韓侘胄的權勢,都不敢替趙汝愚說公道話。但是剛直不阿的章穎卻直言進諫,奏請宋寧宗,希望朝廷留用趙汝愚。結果,章穎得罪了權臣韓侘胄,很快就遭到韓侘胄黨羽的彈劾,被朝廷罷官。此后,章穎長期居家不出,其間雖曾當過地方官,但是也屢次被罷免。
在韓侂胄死后,章穎被調回朝廷,擔任集英殿修撰官,后來又升任刑部侍郎兼翰林侍講。在殿對時,宋寧宗對章穎說:“卿為權臣沮抑甚久。”章穎上書朝廷請求修改《甲寅龍飛事跡》中的誣筆,得到批準。
后來,章穎先后升任吏部侍郎、禮部尚書,奉詔考訂辨誣,從實上報。章穎去世后,朝廷追贈他為光祿大夫,謚文肅。
章穎為人剛直不阿,不畏權貴。《宋史》卷404《章穎傳》稱章穎“操履端直,生平風節不為窮達所移。雖仕多偃蹇,而清議與之。”
附件二:
南宋時人把宋高宗趙構重建宋朝以及南宋初年宋軍抵御金軍入侵這段歷史稱為一次“中興”。
南宋時期,人們普遍認同的“中興四將”是:張俊、韓世忠、劉光世、岳飛。
其中,張俊資歷最老、年紀最大,故被南宋時人列為“中興四將”之首,而且被南宋朝廷追封王爵的第一個將帥就是張俊。
張俊的“循王”封號是宋高宗在位時追封的(1154年),韓世忠的“蘄王”封號是宋孝宗在位時追封的(1168年),岳飛的“鄂王”封號則是宋寧宗時期追封的(1204年)。
上面“中興四將”的評論標準可能主要是考慮當時將帥的影響力、官位的高低、資歷的深淺。
但是,南宋史官章穎則認為,劉锜、岳飛、李顯忠、魏勝等四個名將最杰出,抗金事跡最感人,且遭遇都很不幸,為了讓后世能了解他們的生平事跡,于是就為他們各寫一部傳記,合編為《皇宋中興四將傳》一書。
事實上,無論是論生前戰功、影響力、官位,還是看身后朝廷的追封、贈賜,岳飛無疑都要高于劉锜、李顯忠、魏勝。但是,劉锜比岳飛年長五歲,岳飛比李顯忠年長七歲,李顯忠則比魏勝年長十歲。
顯然,《皇宋中興四將傳》一書中“劉锜、岳飛、李顯忠、魏勝”這一位次,應該是按照四人年齡的大小順序來排的。
附件三:
南宋朝廷追封高宗時期的著名將帥
岳飛鄂王
韓世忠蘄王
張俊循王
劉光世鄜王
楊存中和王
吳玠涪王
吳璘信王
合稱七王
======================================
七王之中,劉光世是個庸將,靠著手下王德、麗瓊兩員大將才得了一點戰功.
張俊、楊存中打仗還一般,他們的阿諛奉承的本領比他們兩打仗的功夫強多了,秦繆丑一伙.
個人感覺只有岳飛、韓世忠以及吳家兩兄弟配封王(兩兄弟都是王,一個字"牛")
但吳磷的孫子吳曦后來勾結金人、占據川陜造反是其一大污點,但多數吳家子弟還是精忠報國的忠良
韓世忠、張俊因為有復辟之功(苗劉二將兵變,就是韓、張二人帶兵勤王的),
劉光世因為出生將門,其老爹是軍界高層,張俊的軍隊被老百姓稱為“花腿軍”,專注生意買賣,打仗就熊包了。
韓世忠雖有黃天蕩八千水兵圍堵金兵十萬,但最后也是慘敗,然岳王被害,韓世忠去質問繆丑,隧得出天下聞名的“莫須有”名言。
劉光世的軍隊更是“未見金兵已先潰”,劉光世手下除了王德、麗瓊比較驍勇,其余都是膿包。
要說那時候的軍界高層,四川的吳階、吳磷兩兄弟的戰功戰績都比中興四名將韓世忠、張俊、劉光世強。
為什么把韓世忠、張俊、劉光世評四名將,呵呵 這就是政治、因為此三人在趙九登基之初的苗劉兵變中有復辟擁立之功。
事實上,在南宋初年的諸大將中,只有岳飛是進攻型的將帥。
南宋的其他將領中,吳玠、劉锜是防御型的將帥,守則有余,攻則不足。
韓世忠的抗金意志很堅定,但是軍事成就不僅比不上岳飛,而且也不及吳玠、劉锜。
至于劉光世、張俊等人,其實是些養尊處優、貪圖享樂、畏敵怯戰的庸將懦夫,主要靠著與皇帝關系親近、會奉承且資歷老而忝為大帥。
岳飛不僅具有杰出的軍事才能,而且善于帶兵、練兵。岳飛帶出的軍隊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和巨大的戰斗力,堪稱無不“以一當十”。尤其是岳飛曾經組建強大的騎兵部隊,能夠在野戰中與金國倚為支柱的女真騎兵爭雄較長。
此外,岳飛抗金意志十分堅定,向來主張積極備戰進攻,反對消極防守。岳飛提出了“連結河朔”的高明軍事策略,還堅持“以仁為本”的軍事觀,向來治軍嚴明,是宋朝最得軍心和民心的將帥。
岳飛對宋代軍事思想的最大貢獻,無疑是發展與豐富了大兵團進攻作戰的戰略戰術思想。岳飛獨當一面后,其部眾發展到十萬之多。岳飛指揮這十萬大軍,對金國與金國扶植的偽齊政權展開過三次大規模的進攻,在兩宋戰爭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無論是從軍事實踐與戰績著眼,還是從軍事才能和戰略眼光等方面看,岳飛都可說是宋代最杰出的軍事將領。
宋朝建國之初,對南北各割據政權攻擊作戰,獲得全勝,很重要的原因是對手不強,不堪一擊。稍為強大一點兒的南唐,尚能在宋軍的全力攻擊下支撐一年之久。國狹地貧的北漢,僅因有遼國的支持,就使宋軍兩次傾巢出動,無功而退。而與強敵遼國交兵,宋軍則先敗于高梁河,繼敗于莫州,又敗于歧溝關、陳家谷、君于館,使五代后周以來選練的精銳部隊損失殆盡二。與西夏兵,防御尚不足,進攻更是慘敗,前者如永樂城失陷,后者如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之戰。宋神宗、宋徽宗時期,在西北和南方的進攻作戰獲勝,但對象是分散弱小的少數族。
金國剽悍的騎兵,勝過了原先遼國和西夏的騎兵。在金國剛建立的時候,女真騎兵幾乎所向披靡,從未遭到嚴重的挫敗。時稱“金人野戰,長于用騎”“金人攻城,長于用炮”。如進行大規模的攻城戰,先進的攻城技術的運用,復雜的攻城器械的制作,火藥兵器的制造和使用等,這些顯然本非女真人所擅長,而是他們在滅遼戰爭中逐步學會的。能實施攻城戰,方能深入中原腹地,這又是金軍勝過遼軍和西夏軍之優長。
金國女真兵最初確實很善戰,而且在中國歷史上,金國女真兵是第一支橫渡長江并攻入江南地區的北方異族軍隊。
但是女真兵保持強大戰斗力的時間其實并不算長,僅僅只是在金國建立的最初十幾年(大約是1115年——1130年)期間金軍很強大,幾乎所向披靡,沒有遭受重大挫折。但是,不久,逐漸貪圖享受的金國女真兵將們的戰斗力就開始每況愈下了。
從總體上看,自南宋建炎四年(1130)以來,直到岳飛遇害之前的紹興十一年(1141年),宋金之間的力量對比在逐步朝著有利于南宋的方向轉變。宋軍由弱變強,南宋由弱變強,金國由盛轉衰。
公元1140年(南宋紹興十年,金國天眷三年)七月上旬和中旬,在最有利于金國女真騎兵發揮威力的天時和地利條件下,在兵力尚未集中的情況下,岳飛指揮的岳家軍仍然能夠在平原曠野地區的野戰中以寡擊眾而取勝,先后在郾城之戰和潁昌之戰中擊敗金軍主力,并乘勝進軍至朱仙鎮。
在最有利于金國女真騎兵發揮威力的天時和地利條件下,金國騎兵的優勢被岳飛打破,這標志著宋金戰爭的形勢發生了根本的轉變。
因此,可以說,能夠指揮大兵團,主動發動進攻戰,敢于硬碰硬,戰強敵而勝之,威震敵膽,環顧兩宋三百年間,唯岳飛一人而已。岳飛的戰略戰術,他的軍事思想,是兩宋軍事思想寶庫中不可多得的一筆珍貴寶藏。
在南宋初年,具備光復失地的決心和能力的宋軍統帥,惟有岳飛一人。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