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內服與灌腸綜合治療慢性腎衰50例療效觀察 |
|
羅啟明(泰和縣中醫醫院,江西泰和343700)
慢性腎衰是發生在各種慢性腎臟疾病晚期的一個臨床主要綜合征,是由于各種原因所造成的腎單位嚴重破壞以及腎實質性不可逆轉的功能損害,從而產生臨床上以蛋白質代謝產物潴留、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失調和體內各種毒物排泄障礙而出現全身一系列的中毒癥狀。
隨著腹膜透析、血液透析及腎移植術的廣泛應用,已成為目前臨床上治療慢性腎衰的重要手段,但由于經濟、設備等各種條件限制,許多慢性腎衰的患者不能進行腹膜透析、血液透析和腎臟移植治療。筆者在基層醫院工作,近年來采用中藥內服與灌腸綜合治療慢性腎衰50例,取得了較好療效,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50例患者均已確診為慢性腎衰患者,男32例,女18例,年齡24歲~76歲,其中慢性腎衰Ⅱ期12例,Ⅲ期33例,Ⅳ期5例。原發病為慢性腎炎28例,慢性腎盂腎炎5例,高血壓腎病9例,糖尿病腎病6例,原因不明2例。
1.2治療方法
①一般治療:如優質低蛋白飲食,保證高熱量攝入,積極治療原發病及并發癥等。
②中藥內服:a)基礎方:生大黃10 g(后下)、黨參10 g、黃芪20 g、茯苓12 g、淮山藥9 g、熟地10 g、山萸肉10 g、丹參30 g、白術12g、甘草6 g;b)隨證加減:水腫明顯者加大腹皮、澤瀉、豬苓;惡心、嘔吐者加姜半夏;血尿者加仙鶴草、白茅根;濕濁者加石昌蒲、佩蘭、砂仁;
氣陰虛者加西洋參;熱毒甚者加虎杖、半枝蓮;夾瘀者加益母草、川芎;納差者加山楂、神曲。c)煎服法:清水煎服,首煎加水300 mL,煎至20 min,取汁150 mL;二煎加水250 mL,煎至30 min,取汁150 mL,兩煎相混勻,分2次服用,30 d為1療程。
③中藥灌腸:a)基礎方:生大黃30 g、煅牡蠣30 g、蒲公英30 g.
如陽虛者去蒲公英,加制附子30 g;b)方法:加清水煎2次,取濃縮煎汁500 mL,裝入灌腸桶中,掛于輸液架上,待藥液溫度降至37℃左右,選用細膠管,用石蠟油潤滑管端后,緩慢插入肛門20 cm~25 cm,漸漸灌入藥液。灌完后,囑患者適當提高臀部,緩慢拔出膠管,然后囑患者平臥休息20 min,每日1次,病重者可每日2次。
2結果
50例患者顯效27例(癥狀消失或明顯好轉,血肌酐下降≥30%,內生肌酐清除率上升≥30%),有效20例(癥狀改善,血肌酐下降≥20%,內生肌酐清除率上升≥20%),無效3例(癥狀未見改善,血肌酐無下降,內生肌酐清除率無上升),總有效率為94%.
3典型病例
患者,63歲,患高血壓Ⅲ級10年,現已確診為慢性腎衰Ⅲ期(肌酐605μmol/L,尿素氮18 mmol/L)。給予控制好血壓,優質低蛋白飲食等一般治療,并內服中藥及中藥灌腸綜合治療,1個月后復查肌酐416.5μmol/L,尿素氮12 mmol/L,全身一般情況良好。
4體會
慢性腎衰屬于祖國醫學中的“關格”、“水腫”等范疇,中醫學認為該病遷延日久,或外邪侵襲、勞倦內傷導致臟腑功能虛損,濕濁羈留,壅塞三焦,氣機升降失節,屬本虛標實。本虛為脾腎陽氣虛,標實為濕濁水毒,瘀血為主,治療以扶正祛邪為法。
內服中藥方中,黨參、黃芪、淮山藥、熟地、山萸肉補氣溫陽養血,補脾益腎以扶正;丹參活血化瘀,養血安神;茯苓補氣安神燥濕,健脾利水;甘草補脾益氣,緩和諸藥;而生大黃瀉下攻積,清熱瀉火,解毒,活血去瘀以祛邪。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生大黃可以:①抑制腎小球系膜細胞及腎小管上皮細胞的增生;②減輕腎單位受損后的代償性肥大,抑制殘余腎的高代謝狀態;③糾正腎衰時的脂質紊亂;④供給一些必需氨基酸[1,2]。
現代醫學研究證實直腸有極強的吸附能力,灌腸中藥被吸收后能促進血液及腸管周圍組織內分泌代謝產物排出體外,減少腸腔內蛋白質的分解和腸源性氮質的吸收,從而減少氮質潴留,使糞氮含量增加,減輕腎單位負擔[3]。
中藥內服和保留灌腸綜合治療,能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保護殘余腎功能,延緩腎衰竭的發展進程,對于受經濟、設備等各種條件限制的慢性腎衰患者,確實是一種有效可行的治療方法。
參考文獻
[1]葉任高,劉冠賢.臨床腎臟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7:275.
[2]葉任高,等.大黃為主治療慢性腎功能衰竭的療效觀察[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1992,12(2):107.
[3]王海燕.腎臟病學[M].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14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