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思維方式》
——研覽儒、釋、道、耶、穆、蘇、第五項修煉……的共性、差異及其適用邊界
第四章 易邏輯描述生命總規律
今日關鍵詞:五行、先/后天八卦、周敦頤、邵雍、榮格、預測
第三節 生命之易
上述先天八卦及其六十四卦之易模型,事實上是在描述一個一般意義上的時空(關系性和實體性之客觀實在共同構成的所謂空間)基本邏輯規律。也即它是一個常規的、穩定的甚至固化的演化模式,諸如人的生老病死或物的成住壞空這類單向進程。這個進程中,時間延展是其間的關鍵因素,萬事萬物都體現而且必須體現出從孕育、生發、繁盛、衰老直至滅亡的一般規律,這也是大自然的鐵律,是“先天八卦”所反映的基本內容。
誠然,“大一”以下的全部空間的屬性特征,是由三旋坐標系所體現的整體空間的內在屬性,為內卦或為下卦,為內因,為本質,為隱性的;和直角坐標系所體現整體空間的外在屬性,為外卦或為上卦,為外因,為表象,為顯性的,共同構成。由空間的各類實在落實到人上時,整體的人的屬性特征是由內因的、本質的、隱性的人體藏象系統——藏象五神和五藏經絡,為其內在屬性;和外因的、表象的、顯性的人體解剖系統——人體神經系統和生理解剖系統,為其外在屬性,共同構成。顯然,兩者的整體結構本質上是一致的,因此說人是因緣具足的小宇宙。那么上述一般性的規律對作為各種因緣具足的“人”而言在總進程和總趨勢上同樣也是適用的。因此,“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其中的“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幾乎就是對前述的兩個參照系、藏象系統解剖系統共處一體,八卦相錯而分內外卦的總概括。
由本書前面的介紹可知,“一個核心兩個關系”反映了人在宇宙自然環境中的一般運作機制。而人體藏象系統在整個人體中是具主導地位的,其運作的根本機制在于藏象五神之間的關系,這種關系支配著人體經絡的運行,也即“心之合脈也,其榮色也,其主腎也。肺之合皮也,其榮毛也,其主心也。肝之合筋也,其榮爪也,其主肺也。脾之合肉也,其榮唇也,其主肝也。腎之合骨也,其榮發也,其主脾也。”而藏象五神——神、魂、魄、意、志之間遵循著五行生克勝復等的關系,其中心“神”是整個五藏的總源頭。
因此,在適用上述先天八卦之一般規律的同時,由于因緣具足的“人”之藏象系統之藏象五神之間的這種五行生克乘侮的關系,使得其在這種總進程和總趨勢的鐵律中,又具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個性化特點。也即,先天八卦與五行關系這種一般規律和特殊規律的結合,或者說五行關系對先天八卦的適當改造,才能完整反映并使得“天地人”三才之間以及人和人之間的互動規律更具針對性和一般性,也即“天人一物、理一分殊”。
上述結合與改造的結果即為后天八卦,后天八卦生成的推理過程如下:
根據黃帝內經及五行生克學說,藏象五神——神、魂、魄、意、志,五臟——心、肝、脾、肺、腎,五行——水、火、木、金、土。它們之間的對應關系為:
心相應神,魂相應肝,魄相應脾,意相應肺,志相應腎;
心相應火,肝相應木,脾相應土,肺相應金,腎相應水。
五行相生的次序為: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五行相克的次序為: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五行相侮的次序為:水侮土、土侮木、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
《傷寒雜病論》原序:“夫天布五行,以運萬類,人稟五常,以有五藏,經絡府俞,陰陽會通,玄冥幽微,變化難極,自非才高識妙,且能探其理致哉!”
在藏象五神中:
神:“兩精相搏謂之神。”
魂:“隨神往來者謂之魂。”
魄:“并精而出入者謂之魄。”
意:“心有所意謂之意。”
志:“意指所存謂之志。”
這里,“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心神為最原初之核,腎為先天陽氣之精的封藏之本。因此,“心和腎”二者分別所代表的“神和志”,在整個人體藏象系統中是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兩個因素。由于“心主/本、腎存/藏”的特征,則“心”“腎”必然占據主導地位。畢竟,當一個人“神志不清”時,那就已經處于非常危險的境地了。
根據“神、志”,“心、腎”,“心相應火”“腎相應水”以至“離相應火”“坎相應水”的對應關系,其主導地位反映和影響到先天八卦的一般排序上,則“離”“坎”的重要性就給凸顯了出來,分別取代了原來“乾”“坤”的位置。
同樣道理,根據藏象五神之間的關系,五藏六腑各自的特點,又“心與小腸、肝與膽、脾與胃、肺與大腸、腎與膀胱”互為表里,連帶五行之間的關系圖譜,我們可以分別把五神、五行和八卦一一對應起來,具體為“乾、兌(金)-肺;震、巽(木)-肝;坤、艮(土)-脾;離(火)-心;坎(水)-腎”。全程變化關系如下圖所示:
至此,順序看似比較奇怪的后天八卦的來龍去脈即如上所述。
當然,如有其它的特殊規律,也可以就先天八卦進行適當的改造或配合,從而使其應用更有針對性,諸如二十八星宿、五星日月、東南西北方位、四季節氣、天干地支時辰……其實,中國歷朝歷代大易學家各具特色的突出點無不是走的這條路徑。然而,目前國內易學界卻往往在西方所謂“科學”出了成果或突破后,去闡釋它們是如何如何符合無所不備的“易”的,這顯然無助于提升“易”的高度和形象,反而會給有些人揶揄譏諷的口實。
誠然,“易”本身即是一個開放且潔凈精微的巨系統模型,它是不會束縛人的思想的,諸如萬有理論、大一統理論、M理論、扭量理論、圈理論、旋理論……都還在孜孜以求艱難地尋找著自身的突破,只要人們自信、嚴謹、勇敢去探討去探索,應該也本可以糾正、深化和引領那些成熟或尚待成熟的特殊規律的研究和應用方向。
由于從整體上人是由藏象系統和解剖系統這種內在和外在于一體的陰陽合體,而反映純粹客觀的先天八卦側重于常規穩定的一般發展模式。所以,具體到人之生命必然要遵循先天八卦及內外卦于一體的六十四卦所展示的一般運行規律;而五藏五行運行機制則表述了人之識的最根本之藏識或藏象系統的最根源運行機制,每個人同環境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作用也根源于此,而內涵有五藏五行的后天八卦則兼顧了一般與特殊。所以,具體到人之際遇也必然要遵循后天八卦所展示的運行規律。
因此,后天八卦是指導人在順應先天八卦之一般規律的基礎上,結合人之特點而應對現實世界以趨利避害的最一般規律。否則,先天八卦只是單純的天地宇宙自然規律本身的展示,只有改造為后天八卦才是“天地人”三才兼備規律的更具針對性的描述。
因此,所謂的“先天”與“后天”之別,可轉化為“一般”和“特殊”之現代語言去解讀,只是這里的“特殊”是在“一般”之下或蘊涵“一般”的“特殊”,而非“特殊”本身。也因此,才有“人的命天注定”或“聽天由命”和“自己的命運把握在自己手中”或“人定勝天”這一對兒看似矛盾其實各有所系的說法,也才有人必須要有所敬畏而不能什么都無所畏懼,而兩廂的最佳結合,“從心所欲,不逾矩”之說大概最有可能入選吧。
結合“是故夫禮,必本于大一,分而為天地,轉而為陰陽,變而為四時,列而為鬼神,其降曰命。”或者“是故,易有大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明了太極、陰陽魚、內八卦、外八卦、六十四卦模型以及內涵五行的后天八卦,再來看周敦頤《太極圖說》全文:
“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形既生矣,神發知矣,五性感動,而善惡分,萬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自注:無欲故靜),立人極焉。故圣人與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時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兇。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兇。故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又曰:‘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大哉易也,斯之至矣。”
——此說有三個突出點:
一是,以“無極而太極”深化“易有太極,是生兩儀”,更追尋或假設了太極的源頭;
二是,以“動靜”來進一步闡述“分而為天地”的內在機制;
三是,以“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高度凝練了“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之說的根源。推論出“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實際上是把“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一體陳述的。
基于此,以“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大致表述了無極、陰陽、五行是如何具為一體且分化的緣由,分化且于一體后成人,人之“形既生矣,神發知矣,五性感動,而善惡分,萬事出矣”則描述了現實世界之所以“善惡分”的基本因果(后續討論莊子關于此說的論述時,恭請讀者細心領會兩者之間的差異),但并沒有更深入揭示后天八卦的形成邏輯。以此,用多少有別于孔子的描述方式再次闡釋了“天地人”來龍去脈的宇宙、人生及價值觀。
這三個突出點對容“佛”、接“道”和拓“儒”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也因其更為凝練而非基于孔子的再細化,特別是“無極而太極”、“動靜”、“陽變陰合”等觀點再次引導和影響后人追逐。其結果,程朱“理學”、陸王“心學”和張載船山“氣宗”基本上是在圍繞這個極致進行不同形式的分述,其再次分野猶如“儒分八家”。只不過,這次的分野集中在人之本質屬性的傾向更為明顯。
邵雍《觀物外篇》:“太極既分,兩儀立矣。陽下交于陰,陰上交于陽,四象生矣。陽交于陰、陰交于陽而生天之四象;剛交于柔、柔交于剛而生地之四象,于是八卦成矣。八卦相錯,然后萬物生焉。是故一分為二,二分為四,四分為八,八分為十六,十六分為三十二,三十二分為六十四。”——以“交”字統領了“分轉變”,同時也把先天八卦的演化更為精確精細化了,幾乎有點單純的理論物理研究的味道了。
至此,讀者會對無極、太極、二五、行生、神知、感動、無欲、后天、先天……有更加清晰的理解和評判。毋庸贅言,“‘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
至于《易經》的具體應用:
子曰:“夫《易》何為者也?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也即,“易”只不過是一個描述和模擬了容括宇宙萬物的總公式或總模型,此公式或模型“冒天下之道”,因此其天然具備預測功能。就預測而言,大體上講有兩大類方法:
一類方法是算卦之人本身具有處于“一”甚至“大一”狀態的能力,這類人是屬于“生而知之者”或者某些精神超常的人。那種狀態最大的特點是沒有了任何執著或約束條件,因此整個宇宙內的天道人情在其視野內是分毫畢現的,因此他/她可具無窮的智慧甚或所謂的“神通”,諸如圣人或“巫覡”之類,但很多時候由于出入世俗會使“執著或約束”的障礙凸顯,其“神通”的或有性也如影隨形;
另一類,是算卦之人貫通了“易”,八卦或六十四卦即是他/她所使用的工具或公式,他/她只需把初始條件代入(起卦)公式即可。而對初始條件認定的準確程度如何則看其“克己”能力的程度如何了,而所使用的輔助工具(如蓍草、銅錢等)甚或道具儀式則必須有助于“克己”,否則初始條件不客觀不準確,那么代入公式后就使得所算之卦的結果就會差強人意。帛書《易傳》,子貢問:“夫子亦信其筮乎?”子曰:“吾百占而七十當。”
盡管分成兩類方法,但在終極意義上,徹底的“克己”是兩者所共同追求的。仔細想想,現代所謂的科學技術研究人員又有哪個不是在用五花八門看似理想的原理、模型或公式去算呢,又有哪個不是在殫精竭慮地界定著初始條件或邊界條件或細微擾動呢,層次更高一點的又有哪個不是在突破著既有假設前提和新設著新的公設前提呢,說到底科學發展的重要初衷及其本意之一就在于預測(舉例而言:像天氣預報、地震預警等都在追求著盡可能地擴展時間余地),甚而至于無知無畏的想要再造世界。而通觀到目前為止林林總總的模型,“易”模型或可為之最吧。
其實通觀“易”全文,“筮”字僅出現過兩次,分別是蒙卦和比卦的卦辭,而且還都不是指占筮之意,因此占筮預測非“易”主流。當然,也不必對“易”具有占筮功能刻意隱諱。
榮格自己非常困惑的“同時性原理”其實并非否認了因果律,因為榮格所定義的因果律是笛卡爾坐標系下顯性的因果律。而基于“同氣相求,同類相動”這種類似共振的原理,以及天地宇宙間的狀態類型和演化規律都反映在了“易”里,那么同時性原理的出現也就不那么神秘了。舉例而言,代入易公式初始條件之象——起卦之人純粹的意想對象,經過易公式的內在邏輯演變,那么相應也就在特定時間(相應卦爻)出現特定的結果之象。而相應的爻辭是描述該象的特點及處在該象情況下如何趨吉避害應遵循的基本原則或建議采取的行動。
針對“人”這個因緣具足小宇宙的具體應用,本書開篇研究“人之識”時,承接《生命終極之門——<黃帝內經>謎局大揭底》的“一個核心兩個關系”,闡述了人是由藏象系統和解剖系統共同組成的。結合“易”模型涵蓋并整合了內在和外在空間運動的雙重屬性,可以再次印證,人體藏象系統為內因,為本質,為隱性的,為內卦為下卦;人體解剖系統為外因,為表象,為顯性的,為外卦為上卦。因而,診治疾病時依照“易”的內外卦之間、六十四卦之間和六爻之間變化規律來指導處理藏象系統和解剖系統之間、兩系統整體和外部環境以及具體癥象,則可得到良好的療效,而且其書中有設專題初步介紹了卦象與病理癥象之間的關系。就現代的遺傳基因科學而言,經實驗結果推得64個遺傳密碼與氨基酸的對應關系,其內在規律和六十四卦象完全吻合,以此編制了《國際普適遺傳表》。……
唐·孫思邈說:“不知易,不可以言太醫。”明·張景岳提出:“天地之道,以陰陽二氣而造化萬物;人生之理,以陰陽二氣而長養百骸。易者,易也,具陰陽動靜之妙,醫者,意也,合陰陽消長之機。雖陰陽已備于《內經》,而變化莫大于《周易》。故日天人一理者,一此陰陽也;醫易同源者,同此變化也,豈非醫易相通,理無二致,可以醫而不知易乎?”信哉斯言。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